借景抒情作文(优秀6篇)
借景抒情作文优秀10篇推荐度: 借景抒情作文精选8篇推荐度: 热点范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借景抒情作文(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借景抒情作文 篇一[关键词]阅读 鉴赏 借古感怀 表达技巧
一、诗歌的定义。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原来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3)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就是一行)。
三、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四、怎样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在多年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古代诗歌只停留在在阅读和表面理解上,真正让他们体会诗人的写诗意境和诗词蕴含的深层含义还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在不断学习和总结基础上,归纳出古诗鉴赏大致步骤: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
抒情诗(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如果是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反复诵读,明白诗意。
通过读诗,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读题目,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
【第三步】找诗的中心,即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一般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
【第四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这一步做到四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
④必看名句。
【第五步】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诗眼
诗眼往往指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处在诗的关键位置。好的诗眼能使全诗游龙飞动,熠熠生辉。
②赏炼字
我国古代诗歌历来重视语言的锤炼。
动词、形容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是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古人还注意炼数词和副词。
③析语法
诗歌语言常有语句跳跃、词语活用、句式倒装、成分省略等现象,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④品风格
诗歌的语言往往因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不同,而在创作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反映在诗词中就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辨析语言风格,要注意不同流派及其代表诗人的特点,整体把握诗歌。如豪放派的气势豪迈,意境雄浑;婉约派的清丽含蓄,婉转缠绵;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要了解各种题材所体现的不同风格,如山水诗的清新幽美,含蓄隽永;田园诗的冲淡朴实,恬静闲适;边塞诗的悲凉慷慨,雄壮高亢。
【第六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
①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状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也叫实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④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是诗歌常用的手法。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作用:在阅读中可以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行文流畅。
⑤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
⑥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⑦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⑧比喻
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
⑨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借景抒情作文 篇二要让学生得到实在的成绩,笔者觉得读题胜于解题,即读懂诗歌内容,感受意境氛围,理解诗作的思想情感,进而把握诗作的艺术特色,是解题的基础,更是解题的关键。引导学生如何读懂诗作,则是关键的关键。
如何让学生读懂题(诗歌),笔者想,首先要读懂题目。一般考的是律诗、绝句、词、曲,对学生的考查都不会太难,考题所遇到的诗作都会有一个明确的题目,只要认真读懂标题,诗作的内容就大体明朗了。平常写作时要求拟一个好标题,即所谓的“题好文一半”,赏诗时也理所当然应先看标题,在标题的引领下,自然会对全诗内容及情感能够全面把握,对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深入分析和体悟。
诗歌标题往往是诗作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提炼,看标题一般能把握诗作的内容及分类。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标题就显示出是一首登高望远写景抒情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看标题就是怀古咏史诗,借古事古人来抒写是个人遭际及年老不得志的愤慨之情。在此基础上知人论世,了解诗作的背景和作者,为读懂题意打好基础。
其次,让学生了解一般诗歌的结构特点。像绝句和律诗,不管是四句还是四联,一般都会紧扣标题展开文字,有“起、承、转、合”四个环节构成诗篇。如果是写景抒怀诗,一般都会紧扣诗题起开首句(首联)写景,第二句(颔联)紧承首句(首联)会继续写景,第三句(颈联)会把内容转向抒写胸臆的内容上,第四句(尾联)将写景和抒情的中心意思全部融合于一体,传达出全诗的主要情感或思想。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是具有这样典型结构的一首诗。
当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凡写景,大体都是为后文的抒情张本、铺垫,后边的抒情大都是在前文基础上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甚或前文的抒情就已经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融情于景了。写景句表现的是冷寂、萧索、昏沉的景象氛围,一般借此就会表达感伤、孤寂、落寞、失意甚至悲哀的情怀,如杜甫的《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若写景句表现的是明快、温馨、幽静、优美等的景象氛围,一般会表现愉快、闲适、恬淡等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但有时会打破这种常规,结构不一定是“起、承、转、合”,可能是句句写景,句句抒情,也可能是叙事抒情或借事借景议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就是句句写景,句句感慨,把对这座六朝故都昔盛今衰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有的诗也会借乐景写愁情,借哀景写乐情。
词的结构,一般上阙写景,下阙抒怀写情,往往上片的歇拍句和下片的过片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由写景过渡到抒情,或写事过渡到抒情,柳永的《雨霖铃》,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一“念”字领起,将上片叙离别之事延伸到下片想象离别后的无尽思念中,下片过片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就自然过渡到抒情上。当然也有打破常规的,写景中抒情,抒情中叙事,融情、理于叙事写景中,上下片的过渡没有那么明确。
再次,尤其是理解写景句时,要求学生细心体味修饰、限定、描写各种意象的形容词、数量词、动词、副词,正是这些词,使意象和诗歌带上了酸甜苦辣、冷暖刚柔、愁苦悲喜等不同的情味,咀嚼其味,把玩其情,诗的境界就自然全出。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一开始便紧扣诗题“旅夜”写景,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有两个意象“夜”和“舟”,是作者突出的重点,人在旅途,“夜”是清冷的,“舟”是孤独的,在“夜”“舟”两意象前修饰一个“独”字,再加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让人深切感受到羁旅之中的诗人孤寂、穷困和悲伤的形象。空旷漆黑的星夜中,凄清无垠的江面上一叶小舟孤独地漂泊着,作者孤苦病弱,居无定所,飘零流浪的晚年惨境便跃然纸上;作者悲苦愁怅的形象便被平平常常的一个“清夜”、一叶“孤舟”、一个“独”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诗歌形象的把握,情味的品味,应从意象入手,从细处着意,细心体味。
最后,还得让学生多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同意象的不同含义,多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会使用文学评论中的专业术语。
借景抒情作文 篇三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 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 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 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 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 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 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
知渲染极 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 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 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 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 原来如此!
什么是讽刺?
“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 “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 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 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
一 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 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师生,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
被人理解接 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 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 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 伤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 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 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 认的道理。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 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 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写作手法
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修辞手法种类很多,但中学阶段只需要掌握常见的几种,其它较少见的了解就可以了。
以下几种大家应该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高中阶段应了解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其它的互文, 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作文 篇四采用借景抒情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中有我的感受。
借景抒情的作用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回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答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借景抒情是写景和写人记叙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表现技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借助描绘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文中人物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感情和感受两种。感情是受到对方的行为和状态影响而产生的人对人、人对物、物对人的爱、憎等心理,体现的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态度。感受是对方的行为或状态影响而生成的一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更多的表现为人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关系;而感受更多的表现的是受对方影响后感觉主体生成的独立心理状态。
(来源:文章屋网 )
借景抒情作文 篇五9月,中国新闻网发表报道《不能回家,母亲要一个人过节》,反映了许多北漂族因工作无法回家团圆过中秋的现状。逢此佳节,很大一部分人会向父母亲友发送祝福短信。但是,许多人在发送短信的时候,却迟迟无法下手,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贴切而真诚地来抒感了。
技法梳理:
一、什么是抒情
抒情,是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指在写作中,用形象化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地抒发作者心中的感情,从而吸引读者、打动读者。
二、抒情分哪几类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根据借助的对象又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咏物抒情和议论抒情等。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指在写作中不借助其他手段,直接地表达情思、抒发感情。直接抒情的最大特点是直截了当地进行诉说或者情感宣泄,直率坦诚,能引起共鸣。如艾青名诗《我爱这土地》最后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如老舍在散文《想北平》中这样结尾:“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毫无辗转,却深沉厚重地表达了两位作者对于家国的深情以至于“落泪”,这种直接发自肺腑的抒情尤其有感染力。
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使得读者能够通过此情此景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抒情手法。
3.咏物抒情。咏物抒情是指作者通过歌咏事物,借由事物的特性来抒志的抒情手法。咏物抒情的特点是寓情于物,因物生情,表达作者对于物所代表的人或事的某种感情。如《石灰吟》中“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句子,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对石灰的赞美,抒发了自己高洁的志趣和宁死不屈的精神。
4.叙事抒情。叙事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情感在某个具体事件的经过中表现出来,从而打动读者。如莫怀戚的经典散文《散步》讲述了一家人在田野散步时,面对不同路径,爸爸和奶奶为了照顾家人而做出的不同选择的故事。这一件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流露出的正是一家人彼此珍视、和乐融融的亲情。
5.议论抒情。议论抒情是指作者通过议论、说理来抒发感情。黑格尔说:“美就是理性的感性显现。”议论抒情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用强烈的情感倾向增加议论的气势与说服力,同时严谨周密的议论又能够使得情感宣泄更具深度,从而呈现出文字“美”的一面。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通过对比,突出了自由的可贵,抒发了对于自由的向往。抒情与议论的综合运用,使得该诗文字和谐,情理兼备,具有极强的传播性。
学以致用:
目 送
龙应台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上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目送》)
1.从第一自然段中可以看出“父亲”对于“我”的感情是怎么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画横线句子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对你有何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已学的抒情知识,借鉴本文的抒情方法,描写一个你身边的人,要具有真情实感。
借景抒情作文 篇六一、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这组术语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三大类。“表达技巧”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从宏观角度表现情感主旨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针对诗词整体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法两大类。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乐景写哀、主客移位等。常见的描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有铺陈、渲染、白描、工笔、细节、动静、虚实等,侧面描写有联想、想象、比兴、象征、烘托、反衬、对比等。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命题考查的重点。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和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属于记叙。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学生很容易把它跟“表现手法”混淆,二者区别在于:表达方式主要是从语言表达角度来说的,它与体裁特征有关;而表现手法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来说的,它与诗词的题材和构思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具体的诗词中,表达方式相对单一,而表现手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如叙事诗多用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写景诗多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说理诗一般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任何表达方式的使用,都要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也有不同:虽然它们都能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诗歌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一般着眼于宏观;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诗歌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加强对句子的修饰,一般考虑的是微观。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如果一首诗整篇都用了拟人,它也可以说是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等等。
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抒情方式,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直接以景物描写来代替情感抒发。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乍看,这是一首描写长江流域无限春光的写景诗;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翘首凝望一直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与孟浩然十分真挚的情谊。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里船。”整首诗没有任何与感情有关的词语,诗人的喜悦之情完全借助于景物描写表现出来。借景抒情,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寓情于景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完全寄托在在特定的景物描写之中的抒情方式。一般是先融情后写景,或直接将自身的情感包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又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空”字就将景情合一,黄鹂不解人事,诗人空怀先哲!粗看是写景,细看诗句中明显包含有“好”“空”这样的情在。寓情于景,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
情景交融是指将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艺术方法。它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都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它们将写景与抒情相互生发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是表达手段,都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要区分二者,一看顺序:是先景后情,就是借景抒情;是先情后景,就是寓情于景。二看重点:以情为主,景物只是媒介,就是借景抒情;以景为主,情感寓在其中,就是寓情于景。分不出重点是“情”还是“景”,那很可能就是情景交融。
三、烘托、衬托和对比
烘托:描写甲事物时,不直接从甲事物入手,而是通过描写与之相关联的另外一些事物,来达到描写甲事物的目的。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听众的感受和周围的景物烘托琵琶声之美。《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态,从侧面烘托罗敷之美。烘托是用一些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它属于侧面描写。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用景物描写和
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来烘托主要人物周瑜的形象,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强调其中的某一个。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对来突出主体。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即为衬托的手法,五岳、天台山和天姥山皆以高峻著称,具有近似的条件,而此处主体为天姥山,所以五岳、天台山只是用来衬托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的壮丽非凡。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苍凉秋景衬诗人飘零之哀,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这些都是正衬。而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为反衬的手法,“蝉噪”“鸟鸣”与“林静”“山幽”一动一静,具有对立的条件,而此处主体为“林静”“山幽”,所以“蝉噪”“乌鸣”只是用来反衬“林愈静”“山更幽”。又如贾岛的“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声写静,也是反衬。
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与对比的相同点: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同点:衬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对比的作用是为了体现不同。对比正反双方都是主体,衬托只有一个主体,另一个作衬体。
衬托与烘托的相同点:二者所举事物之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了使主体特色更加鲜明突出。不同点:衬托一般列举一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烘托一般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烘托一般主体暂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