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快乐阅读答案参考【精选9篇】
如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交往快乐阅读答案参考【精选9篇】,欢迎参考阅读。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范文 篇一一、英语阅读课堂提问的意义
提问是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提问是教师输出信息、传递信息和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从学生学的角度看,有效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提问在阅读课堂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二、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的目的
教师在阅读课上的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1)唤起学生对于阅读主题的注意;(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有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相应的信息;(4)检查学生对于特定阅读任务的大意和细节理解情况;(5)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6)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7)诊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8)调控教学进程。
三、阅读课堂设置课堂问题的类型
(一)常用的阅读课设置的问题类型。
第一类:导入阅读主题提问。在阅读之前,针对阅读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问答,使学生对该主题有更多的了解。
第一类:问题本身包含课文中的细节信息,只要求回答Yes or No,True or False。
第二类:问题本身不包含课文中的细节性信息,学生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引用信息回答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是用who,when,where,what,which,why,how等引导的问题。
第三类:利用课文中的信息回答问题,但这些信息并非是一句话,而是要求学生对细节问题加以理解,辨认和简单加以概括。
第四类:推断性问题。可引用文中的信息回答问题,但这些信息暗含在课文中。
第五类:回答问题时,需要对课文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个人的经验补充信息。
(二)根据语言的本质特点和提问及回答的性质将问题设置分为两类。
第一类:知识性问题,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理解和联想的方法,复习巩固新知识牢记所学知识。如:语言知识问题(主要针对词汇,词组,句子等真实含义提问,文化知识问题(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延伸)和语篇问题(层次结构问题,线性结构问题等)。
如语篇问题的提问,在教授人教新课标必修五Unit5 First Aid时,我就设计如下提问:(1)Why should you put cold water on a burn?(2)Why doesn’t a third degree burn hurt?(3)Why do you think clothes and jewellery near burns should be removed?(4)If someone has a third degree burn,why might you see tissue?
第二类:交际性问题。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知新知识及检测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是交际操练与运用的一种形式。
(三)按照提问和解答的性质,可以把问题分为聚敛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1.聚敛性问题实质是指内容明确,条件充分并且要求直接明了和准确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只是对已学知识的强化。
2.发散性问题则不追求唯一准确答案,它是开放性的,学生需要整理、综合大量的已学知识、想象和设计自己的解答方案,这需要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阅读课提问的三个技巧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也不应过于盲目,而应随时注意学生注意力和情绪的变化,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及时提问,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不一的实际,英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使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优生能吃饱,差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
(三)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发散学生的思维,又真正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如:单个提问、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和学生提问。
(四)培养良好的问答习惯。
首先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指令要简明扼要;答问的教师或学生应尽可能迅速、高声;一人回答,其他人要注意听答,判断其回答是否正确,并随时准备补充或纠正。
无论是哪种提问方式,都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独立思考,都要达到交互的目的。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讲,从而较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Classroom Interaction AMYB.M.TSUI.
[2]新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和探究。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 篇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行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关键和钥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主阅读,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应先学后教,打破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应注重学习过程,不求答案的统一,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应保证充分诵读,引发思考;应鼓励学生不断大胆质疑。
关键词:突出主体地位 培养 独立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课堂上以教师的阅读取代学生的阅读,是以往初中语文教学的通病,不仅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无益,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阅读依赖心理。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由地读、自觉地读,掌握阅读主动权,才能最终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应让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是相对于被动阅读、机械阅读、他主阅读而言的,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构建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阅读。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策略,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帮助学生树立参与阅读教学的信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把阅读的时间和发现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应根据学生对文本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加入到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中去,让他们尽量深度参与,自主构建。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应先学后教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阅读教学、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最好不先做介绍或提示,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在教学《最后一课》新课时,我以前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这些导入的话语虽说给了学生某种引导,但使学生先入为主,思维被箍定在了一个筐子里难以活跃起来,更难有智慧火花的闪现。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应注重学习过程,不求答案的统一
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放飞想像的课堂,是学生探究的课堂。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熏陶、积累和训练。一方面通过文质兼美的范文的学习、感悟、陶冶学生学习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是通过大量阅读训练,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读书。
我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注重学习过程,不求答案统一”的方法延伸到课外,每一期《新读写》到来以后,我就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自选五篇自己感受最深的的文章进行点评。学生们在点评和演讲中,从各个角度发表自己的感想,发现自己的收获,也正因为此,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均有相应的拓展。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应保证充分诵读,引发思考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诵读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提供充分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课堂的诵读必须有充分的时间来做保证,决不能匆匆让学生看了一遍,就急于探究文章内涵。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诵读,这是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特别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有层次地诵读半节课乃至半小时,比教师讲同样的时间效果好。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我对学生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有的段落甚至要读上两三遍来反复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内涵,努力唤起学生的共鸣。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不断大胆质疑
美国教学法专家布鲁巴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启开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1、从课文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要让学生看到课文标题后,学会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提挈全文,对课文内容和主旨做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解读课文标题,往往也就成了读懂全文的纲要,标题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在标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把以上几个内容串连起来,文章的题旨就显而易见了。
2、从预习课文入手,指导学生针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会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比如:我在上鲁迅的《故乡》一文前,我很担心。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阅读的教学思想,指引我在“柳暗花明”中“又”逢“一村”。于是我用大半节课给学生如叙如诉地读完整篇课文后,让学生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相互解答。对学生中没有同学能解答的问题,老师再作重点的讲解。这样使老师的讲解既具有了必要性,又体现了时效性。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 篇三一、制定可变生成的阅读目标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阅读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并不是完全按预设的方案行事的,常常因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使教学过程或停顿、或迂回、或反复、或跳跃。一些学生或合理的提问,或似是而非的提问,或荒诞不羁的提问,都是老师在备课时所始料不及的,而这又是一笔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教师随时调整目标,协调课堂的矛盾。当然,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要有清醒的判断力,分析哪些问题有价值、哪些问题脱离文本太远;对有价值的问题要进一步拓展,不要怕影响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和谐开放的动态课堂
“对话教学”是师生在价值相等、意义相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所以,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这实际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对话中,有时对话双方认识的真理成分多寡有别,但是各有其分量和价值,即使一方认识与自身的观点有偏差甚至截然相反,任何一个人也不应该居高临下地肆意贬损、否定对方,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在它后面往往会出现精彩的风景。
笔者在教授《背影》一课,引导学生感受父爱时,有些学生说父亲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很危险,他的行为有可能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我敏感地抓住学生的这个阅读生成,让同学们讨论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问题。讨论之后,同学们明白了:实用价值是一种理性,而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和理性并不是绝对统一的。艺术形象本身包含着作家强烈的情感,情感太强烈,往往超越实用理性,从实用价值来说,是不好的,但从审美情感上来说,是美的。父亲的行为,从实用角度看,确实是不应当的;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却是美的,它体现了父爱情深,它从情感上深深地打动了人们。文学作品不是以理性实用感动人,而是以情感感人的。欣赏文学作品应以文学的态度去解读作品,从感性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去欣赏作品的美,感受作品的魅力。在民主的对话中,不仅学生的偏颇见解得到了纠正,而且也掌握了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的言谈举止亲和学生,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师能把握作品与学生的共鸣点。具体来说,首先,寻找教材内容的开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丰富教材内容,加深对教材的认识。其次,寻找教材与课外阅读的连接点。寻找课内外阅读的连接点,要注重诱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精要介绍作品内容,摘读精彩语段,制造悬念,使学生跃跃欲试。再次,寻找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点,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阅读教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阅读教学对话就是要让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世界。
三、形成合理多样的智慧评价
对话状态下的评价标准应该由单一走向整体。在标准化考试的阅读理解题目中,阅读理解都设置了固定的问题,并且都有标准答案,与答案不符者即被判定为错误。无疑,多样化的认识、多种情感体验被排斥掉了。新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在阅读部分,“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坚持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
对话状态下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也是走向多元化的。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通过标准化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不恰当的。它违背了阅读理解的规律,因此这种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非常不利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弱化了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与语言表达,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提出,“要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新阅读的评价”。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 篇四阅读教学 课程改革 多向互动
要使学生高效地学习,阅读讲评课堂应始终坚持以加强“互动”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为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阅读讲评课课堂,提高课堂讲评效率。
一、生生之间以小组或组际为单位的双向交流及合作竞争
首先,对学生要进行科学分组,引入竞争,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对班内的学生进行认真地观察、了解、分析和研究,之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分成12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学习小组课堂以及课后共同讨论、学习,课堂上的发言要轮流,老师及组长要及时予以评价,体现有效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提高效率,并要求同学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彼此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通过前面的小组讨论,一般问题已经解决。这时,针对一些较难的题目,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组际交流。交流时先让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的理解程度,其它他各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进行组际间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中心话题,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有的问题不一定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有的问题一时也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得到了开发,同时培养了团结合作、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提问以及对学生活动的倾听和评价
首先,有价值的教师提问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实现与阅读文章内容的有效对接。它不是为了寻求“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提问的主体,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提问时要着眼于阅读题目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要牢牢抓住知识的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
其次,有效的沟通要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平等对话的前提就是倾听。为了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产生真正的互动,教师必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聆听学生的反应,在此基础上作出回答,或提问以便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观点。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观察实际或讨论活动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他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最后,师生互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予以评价,即反馈信息。首先,教师要注意体现评价语言的丰富性、激励性和有效性,善于针对不同个体和不同学情,做出个性化的评价,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助力器和催化剂。其次,教师要注意评价学生错误的方式,不要把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答案都一律视为错误的,也不要把不准确的答案一概予以肯定。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要换一种方式重新启动问答来给予间接地否定性评价。再次,评价同样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以促进生生互动,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三、学生对教师的大胆提问、质疑以及对答案多样性的探讨
在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努力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交流信息。这时,他们的思维过程与语言上的机械性练习是不同的,教师成了学生最重要的互动对象。
阅读主要在于理解,要理解必须读,必须想。读读想想,首先要有问题,因此学会提问质疑,自主探索的模式才得以真正落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会学生提问质疑,既是促进教学改革,把教法改为学法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途径。学生只有学会了提问质疑,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布鲁巴克曾精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人格、个性、文化等非智力因素的互动
教学只有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英语阅读文章中有不少含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要主动去发现、去挖掘,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要利用阅读文章的强大思想内涵不失时机地去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情操等。
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往往是双向的,即教师爱学生,学生反过来更爱教师;学生爱教师,反过来教师也会觉得学生更可爱。学生从教师对他的爱中感受到温暖、亲切,亦由此而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的上进心和更高的成就动机。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喜欢的教师所教学科的成绩比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所教学科的成绩差异显著。可见,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说明了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交流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条件下的英语阅读讲评课堂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阅读讲评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阅读教学资源、丰富阅读教学资源的过程,而阅读讲评活动则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特征的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尉凤,《浅谈提高英语讲评课质量的教学策略》,中学外语教与学,2012(5)
[2]杨延从,《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中学外语教与学,2012(7)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 篇五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英语;英语阅读;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初中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外国语言的魅力,并且能够运用英语知识同他人进行简单的交际。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提高了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要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综合发展,而教育目的的实现恰恰可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比如合作学习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将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会让学生的英语阅读变得更加高效,同时还会锻炼学生的交往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做到人人参与其中,学生对合作学习存在误解以及教师对自身定位不是很明确等,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地寻找解决对策。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简单来说就是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同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科学的合作学习方式包括五个要素:一是学习小组内关系非常和谐,不会出现个别组员逃避学习任务的情况;二是在解决学习任务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安排;三是小组成员讨论问题时是面对面的,这就保证了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四是小组成员既要提出自己的意见,还要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最终通过合作讨论确定正确的答案;五是小组成员要对小组讨论进行反思,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做到人人参与其中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人人都参与到合作讨论中,这样会形成“以优带劣”的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会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做到人人参与其中,一些学生碍于面子问题,怕自己说出的是错误的答案,总是等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发言,时间长了,学生一有问题就会等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的答案,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在合作学习中获益。
2.学生对合作学习存在误解
学生对合作学习存在误解,这也是导致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一大原因。有些学生独来独往惯了,对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是很喜欢,甚至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觉得合作学习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还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父母的宠爱,在思考出问题的答案后不愿意将其共享给其他成员。
3.教师对自身定位不是很明确
由于教师对自身定位不是很明确,常常会出现一边是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另一边教师没有事情可做的情况。同时,有些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常常作为一个旁观者,为了省事,将英语课堂全权交给学生;此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定的指导,但是并没有指出应当发扬的地方以及需要改进的
地方。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具体对策
1.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语阅读,以使课堂效果得到极大提升。比如,教师了解到学生比较喜欢小兔子,就可以在英语课堂开始前给学生讲一个有关小兔子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告诉学生本节课来做一个有关小兔子故事的阅读,学生想要迫切知道这个故事,因而做阅读时就会特别认真。
2.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合作讨论时间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合作讨论时间,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要科学地划分英语课堂,将开始的10分钟作为英语阅读任务的布置,将中间20分钟作为学生的合作讨论时间,将最后的15分钟作为本节课内容以及合作讨论情况的总结。
3.要注重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不仅要对本节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在合作学习中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要对其竖大拇指,并对他说“你真棒”,对于合作学习表现不佳的学生,要对其说“你那么聪明,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会做好的”。这样,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更加卖力。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会让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收益更佳。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语阅读;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合作学习时
间,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中平。合作学习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新探[J].中学生英语,2015(26).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 篇六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了解孩子的家庭与班级一些基本情况。专心教学研究和班级管理,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虚心请教同组老师,在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时刻注意自己的党员形象,努力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在教育管理上,我主要突出了二项工作:
1、梳理与确立班级管理目标:上学期,为落实“做文明学生”的主题教育,在观察、分析学生情况后,确立了“踏实学习、专心做事、友善交往”的班风。在上学期,我以规范书写为途径,逐步落实静心学习的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日常规范。本学期结合“爱”的主题教育,推出了“爱是能力需要锻炼,爱是氛围需要培养”班级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学校组织的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融入我们班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以活动推进班风的形成。
2、积极参加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为了参加小舞台的表演,同学们积极组织背诵、安排人员,反复排练,孩子们忙在其中,乐在其中。接着,又接风造势在学校升旗仪式上,充分展示我们的风采。在活动中,我不但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体验成功,分享快乐;还发掘出小干部的苗子,精心选拔了热心服务的班队干部。
教学工作:
1、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为此,自己精心备课,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学有所获。为了落实阅读训练,自己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精简问题入手,努力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出了语文课上“答案不唯一,交流更重要”。强化阅读训练,在阅读和选读课文上做文章,加强阅读训练,强化学生的能力。在做好学困生辅导的基础上,努力培养本班的尖子生,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训练。
2、加强研究:本学期,我分别就单元备课,重点课文分析,做课反思等作了重点钻研。并就古诗教学、期末复习、学生朗读指导等课例多次钻研。自己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制作课件,交流共享,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阅读时效性。我们共同挖掘教材训练点与拓展点,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3、搭建信息平台。除了记事本、成绩单、短信与电话之外,我利用业余期间,在新浪博客上,申请了个人空间。正像我在博客上的留言一样:努力将博客建成一个教学交流、家长沟通、学生展示的天地。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 篇七但是,现在许多的家庭存在家庭教育的误区,为了走出误区,要把握好做到以下几点:①把握珍爱。爱而有度,严而有格,讲究方法,不随意打骂孩子。②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乐于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③善于和孩子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④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⑤不攀比。⑥不护短。⑦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⑧与学校、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时沟通孩子在家的情况,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把握好孩子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培养儿童好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拥有健康体魄的首要条件。以下几个方面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第一,要培养孩子有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二,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孩子的事情家长不能全部代劳。第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教育孩子少吃零食,培养其有规律、定时定量进食的良好习惯,教会孩子讲究卫生,还要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多参加户外活动,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孩子的学习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包含如下内容:第一,讲求效率的习惯。孩子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一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要认真训练。当然也要允许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后玩或做一点孩子喜欢的事。第二,独立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习惯。不能包办孩子的学习,不要陪读。有问题要让孩子尽自己的努力先想办法解决,不能养成依赖心理。家长不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打发”孩子。家长不懂的,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解决。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指导孩子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第三,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习惯。教会孩子上课前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听课时,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勤记笔记。指导孩子注重上课效率,不要随意给孩子补课。第四,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其学会自学并学习做人,从而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使孩子受益终身。
三、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孩子将来事业成功的保障。心理学家认为,事业成功源于30%的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恰当的交往方法。凡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容易被别人接纳,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①开朗的性格。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平时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做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家中有来客时,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②多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③带伙伴回家。父母要鼓励孩子带同伴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学朋友中的形象。④学会交往技巧。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帮助孩子得到同学的友谊。
四、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良好的品德是孩子以后的生存之本。古人就有“德行天下”的说法。良好的品德培养包含以下方面:①孝敬父母长辈、尊敬师长,学会感恩。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孩子自然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要孩子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首先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②诚实、诚信。但要区别对待做错事和撒谎:告诉孩子如果他讲真话你就不会那么生气;对孩子的过程可以进行适度惩罚,奖励诚实比惩罚撒谎更重要。③有责任心。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④明事理。⑤遵守规则。⑥合理消费。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多种多样,一千个家庭有一千种不同的方法,这就一定要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 篇八一、孔孟的“学思结合”思想
孔子重视学习,也重视思考,主张学思结合,其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话虽简洁,内涵却丰富有见地,揭示了学和思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的作用,只知读书却不会用脑思考就会陷入困惑、惘然无所得,孔子强调读书必须思考,要求学生多听、多思、多问,即“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既要多闻多见,又应随时发现问题,有存疑的精神。孔子主张:“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尤其是“疑思问”,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认真思索,才会产生疑惑,有疑则生问,有问则求解,通过对答疑解问的探索,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见闻,还培养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而不学则殆”着重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只是空想,怀疑不安在所难免,就会使人精神疲惫,只思不学也是有害的。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重视好学、乐学,他认为好学应该表现于实际行动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其实他好学还不够,还要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不仅对学生这样要求,自己也是一个沉醉于学习而不知疲倦的人,《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综而述之,孔子重思重学,认为学思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是学中有思、思中促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他不仅主张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主张学生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对学生而言,学习时只有善于思考,才可能达到融会贯通、心神领会的境界,才可能取得较大的学习成就。孟子认为,学思结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怀疑圣书圣言的过程,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城》取二三策而已矣。”对前代文献典籍和已有之见,不轻信,不盲从,经自己的思考而有所弃取。孟子还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把孔子所重视的“阙疑”精神向前推进一步,不是提倡怀疑一切,但“疑”与“思”有一定联系,不疑则不思,在这个意义上提倡怀疑,是启发思维的起点。孔孟的学思结合思想启发我们: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更要培养他们敢于和善于怀疑的精神和勇气,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要让他们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思维,这与语文新课程的“思考・领悟”、“质疑・探究”阅读目标相吻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重读孔孟的学思结合思想,对于指导新课程的语文阅读教学仍有深刻的启示。
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在学“问”中启迪思维
阅读教学不是要引导学生探求对文本的解读结果,而是要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思考的经历过程,在学“问”中启迪思维。李政道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教学究竟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是教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论证的问题。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教学材料及其蕴含的知识被误解为目的本身,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几乎成为“教学的荒地”。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问“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是使他们只拥有“苹果是掉在地上”这一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都有启发学生思考的意图,常常提出一系列“连接紧密”、“环环相扣”的细碎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寻求既定答案或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教参教案上的预设答案,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有出入时,教师常因其“不准确”或偏离了教学目标,亦或课堂时间有限等原因而不置可否或不加理会;而当学生的答案吻合教案上的预设答案时,教师往往显得兴高采烈并对其大加赞赏。学生都有希望被肯定、体验成功的愿望,教师这种只肯定“标准答案”的反馈行为必然会强化学生去寻求统一的既定答案的行为,使阅读中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变成学生揣摩教师教学意图的过程。
孔子很重视学生问,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未如之何也已矣。”孔子的教学是答问教学,学生提问,孔子回答或组织大家讨论,讨论解决不了,就请教在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正如孔孟的“学思”思想所示,要培养学生敢于问、善于问的勇气和精神,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才能将学生引领到人类精神的纵深处,于寻常处见出不寻常,“忽于湖底见青山”。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倡导思考领悟、发现创新,阅读教学应成为学生“研读文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促进认知”的循环过程,从而达到阅读促进人的发展的真正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尝试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在对文本具体解读后,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笔者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在朗读初品了诗歌后,没有按惯常的学生循着教师的提问理解文本的教学过程,而是鼓励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会中思考质疑,品味诗歌。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踊跃,提出了诸多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其中很多都能促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令人惊喜。兹举几例:1.天上的明星现了,为什么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而不用“亮”着?2.诗歌短小却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是否嗦,抑或别有用意?3.天河为何变成了“浅浅的”,而不是“深深的”?4.修饰流星的量词不用“棵”而是“朵”,是否诗人笔误?5.将“你看”“不信”后的逗号去掉,感觉朗读意味有不同,请老师指导。6.“课文简析”中说诗歌的主旨是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我认为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老师怎么看?……这些对语言、主题,甚至是标点的思考无不闪烁着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将来源于学生的疑,交予师生共同思考讨论、交流情感、碰撞思想,以问引读,以问促思,使阅读课堂由机械的“训练场”转变为学生思维的“绽放地”。
(二)在“争鸣”中促进思维
袁振国教授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①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升华情感、抒发生命体验的过程,语文不同于理科的对科学真理的归根究底、对精准答案的孜孜以求;语文教师不能跟随理科教师“求甚解”的步伐,而应该以悠闲漫步的轻松姿态引领学生步入理解的“多岔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激发学生个性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法国文学家法格说过,读书就意味着和别人一起进行思维,剖析别人的思想,剖析与自己雷同或对立的思想。“学习”只能浸润于“差异”之中才能成立。在“差异”中重新编织营生的意义和关系,才是“学习”的本质所在。②以这样的学习观指导阅读教学,就应该尊重个体的认识差异,在阅读课堂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改变过去“教材主宰教师,教师主宰学生”的倾向,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对话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差异,宽容失误,激发思考。
孔子是一位带着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的老师,他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如孔子曾公开批评过其喜爱的弟子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他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启示这我们:阅读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观点锱铢必较,学生的独特见解闪烁着他们个性思维的熠熠火花,要创造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质疑,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对于老师、教材、教参,学生们要不唯师、不唯上,善于探异求新,获得新的体验、新的发现。例如笔者在教学《伤仲永》探究文章主题时提出问题“仲永由天资过人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众人’,谁之过?”,学生们经过思考探究,激起争鸣。有学生认为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父亲的目光短浅、贪图钱财让仲永失去学习的机会;有学生则认为过错不全在仲永父亲,而在仲永自己,因为仲永十二三岁时只是“不能称前时之闻”,这时他若发奋学习,还是有成才的机会;有的学生更是认为邑人要承担责任,“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是这种盲目追捧的世风害了仲永。经过学生思维的碰撞,《伤仲永》的主题丰富了,有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影响,有自己主观努力对成才的作用,也有针砭当时家庭与社会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等等,这些理解远远超越了教参解读的一种结果。让学生“百家争鸣”,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这样不仅突破了阅读教学的平面化,也开掘出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深度的语文课堂。
(三)在“合作”中拓展思维
阅读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过程,但一些阅读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时甚至是唯一形式,“在课上禁止学生的交往;在课上学生虽同处一室,但他们的活动是各自孤立地进行的,因为每个人均只为自己学习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③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往、沟通、互动和合作,学生成为集体生活中的“单干户”和“孤独的个体”,这禁锢了学生思考的集思广益,也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要建设“学习与生活共同体”,为“互动、互补、互助”提供舞台,学生们在其间合作学习,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正如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
孔子主张多交友学习,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乐多贤友”,要利用“三人行”的机会多察、多思,促进自身的发展完善。今天的合作学习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与友合作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不应热衷于活动气氛的表面热烈、活动形式的花俏多样,而实际上有名无实,有形无神,没有真正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思维碰撞。语文教师不要交流文本中现成的、相对固定的知识,或流于表面的感受,应选取对文本理解有分歧,或答案开放不唯一,或具有知识的广延性和思维的深刻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讨男女主人公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学生们群议后决定从三个角度分组合作:刘兰芝、焦仲卿自身原因;焦母的强弃、刘兄的强逼;封建礼教与“情”的矛盾。学生们阅读文本、查找资料、合作探究,如对于焦母强弃兰芝的原因,学生们合作整理出了众多观点:无子嗣说、恋子情节说、感情隔阂说、嫉妒恼恨说、门第观念说等。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创设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起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产生了高于个体先前认知水平的新思维,即引起了学生彼此思维的有效碰撞,加深了解读感悟,激起了头脑“风暴”,优化了阅读教学效果。
孔孟的“学思结合”思想对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于此,我们应更深入地理解体会并更好地指导语文阅读教学。“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问、争鸣、合作”,学生只有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建构,学生的思维思想才得以发展,阅读的意义才得以真正实现。
――――――――
注释
①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 篇九一 如何界定对话教学是教师认同和实践对话式教学的前提
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对话”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广泛运用着。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交往和对话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教学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从中学生得到某种情感的体验和生命的感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必然。所以,可以这么说,在教学中,交往和对话实际上构成了师生的智力背景,在交往中提高,在对话中发展。对话教学是一种基于当代思想关于人与世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发展等理论本质的最新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其起始和终点都在于关注和形成“主体间性”,并且通过一定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对话的教学交往关系,从而培养能在对话关系和交往中适意生存、建构意义、创生知识和不断发展的个体。
因此,对话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念和原则,绝非是对传统“谈话”式教学的理论化。它立足于当代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对人的存在的本质认识,强调通过持续地维持和建构教育中的对话关系,从而寻找一种可能的方式去将非个人意义的客观化知识转化为个人意义的主观知识,在“我――它”知识与“我――你”知识之间建构转化的桥梁。巴西著名对话教育思想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批判了教育中将知识作为具体化的和静态所有物的观念,指出正是这种观念致使教育成为“存储行为”,即将知识和真理“储存”进学习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的观念。
在教育中引入“主体间性”这一西方“舶来品”,主张在师生间建立主体间性的关系,目的是倡导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丰富师生对话的内涵:民主平等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具体来说,需要注意:
1 注重学习者水平控制,使其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向上得到发展,“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最近发展区相结合;
2 知识掌握和思维质量提升相结合;
3 引导思维和提高积极性相结合; 4 教师认可学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态; 5 容忍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6 重视发现问题; 7 支持合作而非竞争; 8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注意鼓励性和促进发展的形成性原则,状态评价和发展性预测评价相结合,纵向比较评价为主,少做横向比较评价。反对:以个人好恶代替客观评价标准;漠视学生的创造性和闪光点;求全责备;追求结果和结论的呈现,忽视过程的展开。
二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倾听权与言说权
王荣生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学大纲对“鉴赏者”的守护,对“整体感知”和“领会感受”的强调,实际上是“阅读要读”“阅读是自己读”这些常识的回归,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触及作品,用他们自己的心去抚摩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去学习阅读。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赋予学生“倾听”作品的权利。语文阅读首先是读者对文本言语的“倾听”,通过语感图式的同化和顺应,文本成了被读者对象化了的文本,读者也成了被文本对象化了的读者;读者既与文本对话,又与自己读出来的声音形态对话,不断调整文本言语与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之间的契合度最终达到两者的融合。
当然,学生对文本的“倾听”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常州一中上示范课《散步》时,就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作了如下阅读建议:以作者的身份自由朗读课文;以课文中某个角色的身份再次朗读课文;融入自己的见解和深深的体味将最后一段朗读给同学听。这便是学生“倾听”文本的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在赋予学生“倾听”文本的权利时,还要赋予学生“言说”文本的权利,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
三 反思对话中的“问题化”和“空泛化”
什么是“问题化”?例如有教师执教《最后一课》,在介绍完背景后,教师问:在《最后一课》中,谁讲课?谁听课?还有谁听课?在上课之前,与平时有什么不同?那天,小弗郎士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小弗郎士态度的改变还有哪些?这么大的变化仅仅是不能学习法语吗?在这节课里,教师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多的教师是按照教参的理解)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按照这些问题按部就班进行提问,学生也就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进入教师预设的答案中。这些问题把文章“肢解”了,就如同把文章大斩八块,然后一块块举起问:这是什么?不但文章的整体美丧失殆尽,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都受到严格的控制。这些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也是唯一的。学生在这些所谓井井有条的提问中,忙于去寻找书上现成的答案,忙于把这些机械的答案机械地表述出来。这样的对话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个性去倾听文本,不能自由地理解表达,更谈不上有生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