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小说读后感(5篇)

《白鹿原》读后感【优秀9篇】推荐度: 《白鹿原》读后感(优秀8篇)推荐度: 热点范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页是细致的小编演员帮大家分享的5篇白鹿原小说读后感的相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鹿原读后感 篇一

读《白鹿原》之后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学号:2012326601090班级:数学4班 姓名:林文娅 作者简介:陈忠实,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代表作就是本文的主要作品《白鹿原》,他曾经获得过茅盾文学奖。

正文:本书的主要主人公我想是白嘉轩、鹿子霖还有朱先生及黑娃。这几个人都有着典型的性格和不平凡的经历。

嘉轩一生娶了七房女人(在娶最后一个之前其他六个都很不幸在和嘉轩结婚后不久便死掉了,并且没有为白家留下后代,但是最后一房女人却为白家留下了4个后人而且活的最长久,我想这个是和白嘉轩得到了风水宝地有关。),他很亲和,待自家的长工鹿三像自家人一般,他们之间有深厚的友谊,嘉轩亲切的称他为“三哥”,他们无主仆之分,一起干活并且嘉轩让白灵(唯一的女儿)认鹿三为干大(即干爹)可见他对鹿三的信赖和尊敬。早前的他为了得到梦中的风水坟地和子霖打斗,为了积累财富,大量种植罂粟花,这些表现一点都不仁义,但是在他当村长并且得到了“仁义白鹿村”的石碑和被朱先生点播教化之后,他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他修祠堂,建学堂,努力营造白鹿村友好和谐的欢乐气氛;为了村民的利益鸡毛传帖,抗税;惩罚鸦片烟鬼和赌徒;严格按族规行事,当然他更是以身作则,他“耕读传家”、“学位好人”,有着永远挺直脊背的形象(这个体现了他的自信、自尊。但是很不幸地后来被土匪打弯了。)他正义、正直、务实,亲自每天带头耕种,不为利禄所诱惑,不畏强权,(当他人以做官诱惑他,他完全不为所动,当强盗想杀死他时他没有屈服。)不被闲言碎语左右,不随政治风向摇摆。嘉轩的这种完善的人格精神是受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影响,还有朱先生的正确引导和他自己的意愿这些因素一起构成的。感觉他是这部小说中很完美的一个人物。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处心积虑要害白家的鹿子霖。他道貌岸然,在人前他是正人君子;但是在人后他却做尽了坏事。他想巧取豪夺李寡妇的土地,干涉儿子的婚姻,诱奸田小娥,害死白兴儿,把孝文拖入罪恶的深渊,还把贺老大害死,为了做官他展开了报复农协的活动。随着政党的不断变化,他也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么一个人怎配成为一家之长!!但是人都有善良和开明的一面,他支持修建祠堂、办学校,也是首先支持孩子去城里上学的人;他组织才能优秀,也有英明大度的性格。小说里的坏人物总是没有好下场的:他最终大小便失禁被活活冻死。这或许就是上天给他的惩罚吧。不过这部小说也正是有了他才变得更加的精彩。

下面来说说这本书里面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吧:朱先生。他在本书中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神仙一样,他学富五车,但是却拒绝做官,他讲学、治学,可也在关注国家大事,因为他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者,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曾一个人喝退一个军队;让嘉轩挺直种植鸦片;并且赈济灾民。他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非常准确,这些都是这个人物富有传奇色彩,尤其是对朱先生的死亡的描写把他更加神话,他就是白鹿原的那个有灵性的神——白鹿。但是毕竟人无完人,面对白孝文和鹿兆鹏的你死我活、国共两党及其党内的窝里斗朱先生几乎是束手无策,深感读书人的力量之微薄。但是他已经做到自己能做的了,这一生也就值得了。我挺欣赏他的。

最后是叛逆的黑娃,请允许我这样称呼,虽然他性格比较直率、非常重视情谊(他非常爱自己的父亲虽然鹿三不认他这个儿子但是他还是很尊敬鹿三,他也爱“妻子”得知小娥死后渴望找到凶手为他报仇,他肯为兄弟两肋插刀)但是他的所作所为让我想到这个词,黑娃在外出打工时和主人家的小妾好上了,随后被主人家赶出;易受他人的诱惑他和兆鹏搭档,做了很多的事;他为了躲避去当土匪打家劫舍;他出于自尊心不愿意接受嘉轩的照顾和教育,并且有些憎恨嘉轩(小娥的死他认为想到是嘉轩做的);但是最后他参加革命后,拜朱先生为师学习文化并且用很多极端的方法改正了许多坏习惯,他从思想上改变了,开始学习,开始修身。

文章中还有描写剪辫子对村民的影响和他们是怎么接受的,还有国公两党的斗争对村民的影响,还有青年们积极参加斗争,为国家奋斗的精神。关于这些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中国的近代史是一个斗争很激烈的过程,它有许多的不公平和荒谬之处,因为许多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伤害他人,许多人打着正义的旗号为自己谋好处,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强大的能力;但是同时他也有反映了人们接受新的思想的过程,人们为了自己的国家而奋斗的过程,就像兆海和白灵这两个青年的人生虽然他俩最终都是因为斗争而牺牲的但是作为当时那个时代的青年他们两是很棒的。

这篇文章仅仅对几个主要人物进行了一些简明的介绍,有详有略。

白鹿原读后感 篇二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一切的故事起源于这里。

这个在渭河平原上的一块小土地,经历了五十年的变迁。这五十年里,每个人经历着自己的爱情,亲情,生死。这是一幅辽阔的生命长图,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礼教与人性的矛盾,天理与人欲的矛盾,灵与肉的矛盾······每个人存在着,也斗争着。为自己的自由而战,为自己的爱情而战,为自己生活而战。然而他们被传统礼教压抑着,无论他们怎么斗争,都躲不掉他们悲剧的收场。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名族的秘密。”我想,陈老先生笔下的这个白鹿原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记载了清末明初解放前夕的中国历史。阶级的矛盾,家族的矛盾,情爱的矛盾,这些都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名族秘密。

一族之长的白嘉轩,他有自己傲气,尊严,法则,严格律己,也严格的对待他人,同时也守旧,冷酷无情。他有高度的使命感,他换地迁坟,种植鸦片,兴办学堂送子女上学,这些无一不是他为整个族的生存而做出的努力。

而鹿子霖,一个与白嘉轩完全不同的人。他贪淫,孱弱,狡诈,他利用祖传的家产肆意凌人之上,满足他自身的权力欲望。他一心只想着如何利用自己的权利与白家抗衡,他甚至唆使田小娥去勾引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迫使白嘉轩屈膝跪下。

白嘉轩身上带有浓烈的当时封建社会典型代表的气息,而鹿子霖则代表了当时小地主豪绅阶级。他们本就是带有冲突的存在着。他们只能不停地斗争,在他们自身的利益和礼教的压迫下一直斗争。

对于田小娥这个人物,不得不说,她绝对是个悲剧。她作为一个女子,又不像白灵是一个追求进步,有胆略,有勇气的人,她只能是一个嫁为人妇,守着当时封建礼仪对女子的束缚的可怜女人。但是,她也是一个敢为自己争取的人。她让黑娃带她走,离开那无能的武举人,在黑娃落难的时候主动找鹿子霖帮忙。只是可怜的她在鹿子霖的挑唆下去勾引了白孝文。她的生活总在一个个男人之间徘徊,她却无法守住她的爱,最终她失去了她爱的黑娃。

黑娃,他的大名叫鹿兆谦,他和他的爸鹿三都是白家的人。尽管白嘉轩一直很喜欢黑娃这个孩子,鹿三也一直叫黑娃要记着他的好。可是,黑娃对于白嘉轩这个族长,并没有太多的亲近,或许他看到了这个族长的高傲,甚至到后来打断了白嘉轩一辈子挺直的腰杆。黑娃凭着他的冲劲,当过土匪头子,也进过保安团,也拜过朱先生为师,只不过,最后却成了革命罪人,悲惨收尾。

田小娥与黑娃之间,是存在爱的。至少黑娃为了田小娥离开了他的家,本本分分的过他们两个人的生活。可是,生活永远不能按照我们想的那样进行。后来黑娃因为革命的事情离开了田小娥。田小娥一个人呆在家中,黑娃则在外面打拼,如果他们都能本分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或许田小娥也不会落得个被鹿三杀掉的下场。可是,当时封建礼仪的残酷终究毁掉了他们的爱情。

白灵,一个敢于追求,有自己的思想,先进的一位女性。她是白嘉轩疼爱的女儿,追求知识的青年,有很强的正义感。她投身于共产党,为共产党的事业尽心尽力,只是,最后她却被自己同志诬陷致死,何其悲哀。

鹿兆海,鹿子霖的儿子,却不想鹿子霖那般作恶多端。他与白灵相爱,他们一样年轻,一样有思想,只是他们太过年轻了,他们有着不同的信仰,而这信仰,最终分开了他们,结束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个悲剧,在爱情中的他们也是个悲剧。白灵最终成了他哥哥的妻子,这又是命运的一场捉弄。他以前的爱人如今成了他的嫂子。试想,他当时的内心该有多么的悲凉。最后,他在抗日战争中,没有死在日本人手中,却死在了剿共的斗争中。他也以死来结束了生命,他死在了命运的捉弄之中。

在白鹿原这块土地上,上演着一出又一出不同的悲剧。每个人都会死,可是她们不是死于

生病或者老死,而是因为当时的封建礼仪。她们生生死死,演绎了那个时代名族的秘密。

白鹿原读后感 篇三

最近看了白鹿原还看了电影,总的感觉就是电影的确没有书看上去那么精彩,书其实也是草草看完因为没有太多时间去细细捉摸,里面的对话都很乡土,是地道的陕西方言,听上去也有一点家里那面的味道,许多人很多地方都看不懂我就不会了,毕竟家就离那面很近了。言归正传,白鹿原的故事一开始还是因为听说拍成了电影所以就想会拍成电影的一定还不错吧,所以在图书馆那边看到就带回来打算看看,然后用了好几个马克思课的时间把它看完,一开始看到白嘉轩娶老婆的纠结其实一直都想说这个人难道是一个苦逼孩子?后来慢慢的阅读发现原来是一个十分正派的角色,电影里就没有表现到这个方面所以说书要比电影更加好。整个故事真的很曲折,人物也都十分的鲜明,让人映像深刻,白嘉轩的骨气和田小娥的妖气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这两个人物也是在我看来正本书中最为出彩的设置。一个在那个新老交替、动荡不堪的社会中可以一直骨气不减,一个在那个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的时代可以放浪形骸,这都是我很难想象的。白嘉轩是一个庄稼人,但是仁义之心却比那些自所谓的学问人不知道高出多少,终于感觉到那些整天将仁义之心放在嘴上的永远都不会是真的仁义之心,而也明白仁义之心可能更多的就是那种最淳朴的质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还有就是对于人们的亲切关怀。比如鹿三这个在我看来当做线索的人物,白嘉轩就是真心的对她好,按道理来说一个是地主一个是佃户本就应该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可惜了并不是所有的地主都是十恶不赦的坏蛋,至少这里让我们看到了更好的一个人,也就是说解放初期对于地主的定位也就是错的,不知道是政策有问题还是民间的传闻,反正应该明白如果有地的就是地主然后全部不分是非的打压的话,那的确会错害很多好人,但是其实也不用太在乎这一点,多读点历史就会知道,不管哪一个朝代的更换在开始都是一片的乱七八糟,就算唐朝啊什么的不都一样更何况我们天朝。(PS其实挺可惜的没能出生的早一点,那时的大家依然更加向往自由所以还有人站出来说真话,比如八九**,先不说它到底谁对谁错总之至少表现我们还追<www.1mi.net>求改变,还有人愿意也敢于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呢,每个人都抱怨这不好那不好,可是人大会议上不还是一片的和谐声音,一片的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民,都是扯淡,有什么人敢于站出来,没有,最多也就是在微博上说说而已,我也是这样的人,不对别那些人还胆小,我就只敢在这里谢谢而已,好吧,跑题了)

回到正题,所以说白嘉轩这个人真的是个好人,虽然有时还是会考虑自己多一点,比如为了钱种植罂粟,那就是人性中灰暗的一面,也只能说灰暗不能说黑暗,因为后来知道这东西害人还有自己的生活也好起来就再也不种了,足可见人是好人,但是再好的人也有私心,没有大公无私的伟人,总是会有一点私心,这也才是真正的人,而不是乌托邦的幻想,这样的故事才会更加真实。

然后说一下鹿三,为什么觉得他是线索呢?因为正是他和田小娥的故事才把白嘉轩这个主角和最出彩的女人联系在了一起,整本书都有着田小娥的影子,所以电影着重描绘这个部分还是很不错的(废话,写剧本哪一个没你知道的多。。)那么正好就开始说说这个全书唯一一个能记住的女人。

我说了我看书是快速的阅读,很多名字都忘记了,比如鹿家鹿子霖的儿子叫什么就记不太清楚,虽然也是主要任务但是还是很能记住,所以我想说既然记住了田小娥那么说明她真的十分给人印象深刻。其实印象不仅仅是她的淫荡,其实我觉得人家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只不过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换取一些需要的东西,或者敢于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像这样一个漂亮的女人放在现在一定是一个厉害的角色。在那个保守的年代都可以这样,在现在我相信凭着自己的身子一定可以在一个很高的地方俯瞰很多的人,会有很多人的羡慕和谩骂,但是肯定不像书里那样成为最后那个样子。总之对于这个人我更多的是同情,其实我想说是生活逼疯了她,说不定她也可以平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如果当时不是因为人们的排挤,而和黑娃就安安静静的过日子是不是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妻子,答案我不敢猜,但是她的命运肯定不会像最后那样。现在这样的女人也不少啊,比如某某的小三什么的,其实都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今天不是那个时候现在的她一定可以光光彩彩的活的有滋有润,可惜生不逢时吧。。

最后就是电影,不知道谁拍的,和原著相差挺远的剧情也不紧凑,没有什么好看的,还是书好,可以让人难忘的就是里面那几段类似于叫唤的戏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就会说演田小娥的女演员长得不算太难看。

好了吧也不要写的太多了,差不多就好,一边听歌一边可以想起的就只有这么多了,就到这里吧。。

期待下一期,哈哈

白鹿原—— 读后感 篇四

陈忠实《白鹿原》读后感

寒假期间读了陈忠实的《白鹿原》这本小说,那些故事在我心里过了一遍之后流下很多感叹,我就是那些小说中懵懂无知,在生活中拼命游泳想上岸的一个,在黑暗里东打西撞的一个,所以我没有办法来洞悉那些人斑驳的生活,隐藏积淀的人性,在文化和历史中来看待那些鲜活的生命,我的语言太过贫乏,我只能在跟他们一样的迷宫里打转,渴望找到出口,却总是徒劳失败。我跟他们一样可悲可叹,可是我今天就是想为他们写些什么了。生活卑微,生命如芥的他们在今天恰恰成了我们这些贫弱的空虚的没有方向感的生灵的榜样和祖先。他们虽然最终无法逃脱悲剧,但活得真实,生存对他们成了唯一重要的事情,并且在生存中也左右突围,在乱世和黑暗中寻找着人生的真谛和解放的出口。

首先,最让我欣赏的是白嘉轩。他完完全全是个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前的我总是浅薄地认为像孔夫子那些人的思想都是陈腐,对于今天的人来讲都是垃圾,我们应该去创造属于自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和神话,树立全新的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可是当我看到那样一个沉溺在农耕生活里,坚持着自己精神家园的人时我还是被震撼了。他是一个地主,却不是我们观念里的那种。他只是有很多的土地,是祖上留下来的家业,是靠着祖祖辈辈用血汗换来的,那个木匣子就是证明。所以白家代代恪守着“耕读持家”的信条。他从来不是以一个地主的身份自居,而是跟长工鹿三一起耕种,一起操持农活,从来不鄙视那些穷人,相反,总是接济那些穷人们。他想守住的就是他的土地,用那些土地来维持世世代代人的生存,其他的事情对于他来讲都是多余的,也都是瞎折腾,并且对于做官,也是淡然,甚至鄙视。他作为族长,不是以官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引导村子里的人有秩序,有章法,自然正常的生活,他希望人们都能安安生生在这里自耕自织,生老病死。每当遇到战乱灾荒的时候,他总是表现很镇静,倔强而固执地带领着家人耕种,从不让他的儿女去做不相干的事情。同样他也是个顽固的封建遗老,承传了父辈们的规矩后,又来教育着自己的后代。然和,白鹿原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平和封闭的乐园了,人们的安静祥和的生活也开始出现了动荡,外界的风暴一次次冲击着白鹿原,冲击着人们古老的生活。政治风暴和战争风云已经在白鹿原这个地方想地震一样开始了破坏。人们开始一次次的战争中判断着时局,盲目而冲动地选择着不同的党派,有的做了土匪,但都是为了生存,为在在这些顾名思义的战争中维护自己的生存。先是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后是军阀混战,后是国共合作,然后是抗日,然后是国共争夺天下,然后是统一天下的共产党肃反运动,这样的政治风云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里展开。正如朱先

生所说:白鹿村的戏楼成了鏊子,翻来覆去,各个党派,各种势力,此起彼伏,相互压制。白嘉轩的腰却在任何时候都挺得那么直,就像那只充满生命力的白鹿,他成了朱先生的代言人和追随者。但他没有朱先生的愤世嫉俗和先见之明,他很保守,刻板,严格,顽固,即使对自己的儿女也总是狠下心来。如果不遵守乡约,违背了族规,那是绝不手下留情的。他的严厉正直,不徇私,不贪婪,让很多的人都很信服。很多的人都说白嘉轩这个人没有人情味,没有变通思变的思想,不敢尝试和接受的新的东西,总是拿一些迂腐的东西来让自己的后代走自己的道路。所以白灵和白孝文才走向另一面,也都是他逼迫的结果。至于白孝武还是继承了他的秉性,成了第二个白嘉轩。

然而这个人身上还是有很多缺点。在他严肃不可侵犯的仪表之后掩藏着他的私欲和自私。他很有心机,在强大的隐忍后面是大的计谋,总是采取以退为进。从来不评价村子里发生的任何事请,总是在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他跟鹿子霖一直在较劲。他偷偷买来了埋着白鹿精灵的两亩天地;他用义举来抬高和巩固他在村子里的威望,总是在鹿子霖给了他一拳之后,不急不躁,慢慢思谋,然后把这一拳再还给他。在被那种顽固的封建思想禁锢的内心中,只有族规,家规,对那些违反了乡约和族规的人毫不留情面,即使是自己的儿女也不例外。他的心跟腰一样是不可折断的。在旁人的眼中他成了冷漠无情,刻板残酷,不懂变通的人。但是恰恰是这样的人在白鹿村建立起了威望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凡是那些背叛了乡约的族人,最后都又回到了祀堂里,回到了这片斑驳的土地上,比如孝文,黑娃,鹿子霖。

再者给我触动很大的就是田小娥了。她是一个敢于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蔑视传统和道德的充满了生命力的人。在她的身上完全是一种天生的自然的原始的存在观念。她的出身,我们无法得知,但是她开始就是作为别人的小妾出场的,是郭财主的玩物和尤物,完全没有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和自由,自己的身份也是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当黑娃出现的时候,她就大胆地抓住了黑娃,利用自己的身体做赌注,她希望黑娃能够带她走,她也希望自己能够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得到人的尊严。她不怕受苦,不怕贫穷,完全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女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是缺乏自我解放意识的,完全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男人的身上。她跟着黑娃,受到了族上的人歧视和排斥也跟着黑娃,黑娃代表着她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有男人了,有家了,有了自己的名分。尽管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但是她得到了一个传统的女人最想得到的东西。当黑娃离她而去的不再回来的时候,她重新被抛入了孤苦无依的境地。她的美色招来了很多无赖好色之徒的骚扰。当鹿子霖黑夜闯进她的窑洞的时候,她惊

慌了,可是在鹿子霖的威胁和引诱下还是顺从了,她不想出卖自己的身体,可是她为了生存,为了活着,只能这样,否则她就只有死去了。最后勾引孝文,陷害孝文,也是用了自己的身体。难道她真的就像被人评论的就是一个下贱寡耻的骚女人吗?试想如果她没有做小妾,如果黑娃没有抛弃她,鹿子霖没有去招惹威胁她,孝文没有就范,小娥会是这样一个没有自尊到处留情出卖肉体的下贱的女人吗?可是她为什么能生活地那样无惧无畏,坦然自得呢?为什么她能在众人的鄙视和谩骂中还津津有味地生活着呢?当孝文真的对她好的时候,她表现的却是妻子般的温柔和体贴,这是她又一次重新开始人生的希望。可是孝文还是离开了。看到孝文落魄的样子,鹿三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了小娥的身上,在一个晚上竟然把小娥杀死了。小娥死都散发的恶臭,引起的瘟疫,鬼混附体都不是在告诉人们小娥的死是冤枉的吗?小娥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了,都不屈服,都在反抗着,争取着属于自己的尊严,但是最终还是被控制住了,被代表着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的白嘉轩给镇压住了,压子了塔下面。可是我们依然感觉小娥的魂魄在塔下面反抗,呐喊,是不是有一天她会冲出塔外,重新复活呢?她的生存是本能的,是不受任何思想左右的,不受正统思想浸泡的自由生命的象征。在读完白鹿原之后我感觉那样一个鲜活的不屈的美丽的生命在散发着悲剧的力量和魅力。这是对于那个象征封建思想传统文化的白鹿原的一个反叛和挑战,是对众人尊崇的白嘉轩的否定和批判。

同时,在小娥和白嘉轩两个人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历史中男女命运的巨大不同甚至是对立。白嘉轩娶了七了老婆,但是最后按照惯例当上了族长;小饿改嫁了几次成了人们眼中的荡妇和下贱的女人,受到了人们的鄙视和侮辱。鹿子霖玩女人,大家反而充耳不闻,当作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有发生。白嘉轩可以原谅黑娃,原谅孝文,原谅鹿子霖,但是就是对小娥却那样无情。

白鹿原小说读书笔记 篇五

白鹿原小说读书笔记

【篇1:《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题记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不少评论家赞誉《白鹿原》是史诗或有史诗风格或价值,且不管它是否真能当得起,但说作者的意图,从题记看来,它有意写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性文化的丰富表述在作品中是有机的,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了小说的行进。这篇文章试图找出小说中的性文化描写,并做分析。我的方法是从人物入手,抓住有名的个人、无名的众人的言行,进行思考,梳理,找出规律。首先要抓的是黑娃。鹿三与白嘉轩的关系是长工与地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不平等是这种关系的最根本特点。白嘉轩待鹿三如亲兄弟,同吃同做,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两家的不平等关系和地位,如果有一天,鹿三对白家轩说:“我当地主,你当长工,我待你就像你待我一样。”白嘉轩是不会同意的。老年的白嘉轩待鹿三更亲密,只能说明白嘉轩生存状况的下降。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关系使鹿三愚忠于与白家,但本质上的不平等却使鹿黑娃天生具有叛逆憎恨情绪,黑娃从小惧怕白嘉轩便是一个表现。一个具有这样精神气质的人最容易在女人身上出问题。黑娃产生对性的朦胧意识是在白兴儿的庄场看畜生交配。黑娃伸手抓鹿兆鹏的裆这一细节具有普遍性。这些都是他对性产生认识的开始,大多数的那个时代的人,特别是农村里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洗礼”,如果顺其自然的话它是无害的,但是徐先生和三个家长的严厉惩罚打破了这个自然的过程,给黑娃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痕,以致许多年后他还记得这一场景,记得白兴儿。

《白鹿原》很看重情欲对作品情节的推动作用。形诸文字的情欲往往成为一节故事的线索,从情欲萌动到情欲的煎熬到情欲的释放,很明显地构成故事的发展。黑娃在郭举人家熬活,受到李相的“启蒙”,引发情欲,遇上情欲旺盛的小娥,干柴烈火,便燃了起来,然后东窗事发,逃离郭家。这是小说中黑娃命运的一个突转。

田小娥很好地满足了黑娃的性欲,村外的独窑充满了人性酣畅淋漓的满足后的愉悦,也充满了小家庭的温馨。性欲对黑娃的制约在小说中到此为止。黑娃的最后一个女人,他的贤淑的妻子是黑娃向儒家回归的一个“人证”。第二个要写的是田小娥。田小娥是一个辐射面极广的人,带出了许多故事,许多人物在小娥的辐射下人性得以展露。在郭举人眼中,田小娥是“妾”,每月逢一的性发泄对象。她勾引黑娃是性欲使然,后来和黑娃的两性关系才建立在爱之上。鹿子霖有老婆,但老婆太老,不中用,性感的田小娥在他眼中是“受活受活”的工具;白孝 文在老婆身上完成“受种”的使命后,经不住诱惑一次次去证明自己是男人,最后成功了,也彻底堕落了;寂寞的光棍狗蛋向田小娥献殷勤,在窑子外面唱“赞诗”,如果没有鹿子霖这个“第三者”的话,也许狗蛋会成功,但在两个男人对女性的斗争中,胜方显然是有权势的鹿子霖。这麽多人在田小娥身上花费功夫,这不是田小娥的错,换了个别的女子也会是一样的故事,这是封建思想压抑了的人性潜在的运行。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一种“潜在的社会运行”,它不以道德为基础,而以性和金钱为基础。道德约束越严厉,这种运行越具有悲剧性,两者总是对抗的,力量成正比。田小娥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孝文媳妇和白嘉轩娘白赵氏之间有一节有关性的精彩的细节,很有震撼力。白嘉轩传旨让仙草指点媳妇,仙草难为情,把任务传达给了白赵氏。白赵氏接了任务后,“竟然有些按奈不住”,想借此机会展示一下做婆婆的对媳妇持有的那种“过来人”和长者的封建家长威力。孝文媳妇就像一只羔羊一样被她弄得团团转(她耍尽了威风),最后才做作地“压低声一字一板地说:‘你黑间甭跟马驹稀的那么欢!’”这句话从她那“脱掉牙齿漏风泄气的嘴”里传出来,令人恐怖不已。然后她给下了命令——十天稀一回,并且给她俩被窝里打了墙。她的手腕很卑劣,令人毛骨悚然——

孝文和她又进入那种欢愉销魂的时刻,窗外响起婆的僵硬的声音:“孝文,甭忘了你是个读书人奥。”随之就听见婆的小脚噔噔噔响到上房里去了。

白赵氏完全丧失了人性中的羞愧这一本性。最后她失败了(她的失败说明人的本性是难以抑制的),她的“权威”遭到了挑战,她把气全出在孝文媳妇身上,并说出了令人恐怖的话:“嗬呀,说一千道一万全成我孙子的不是咧?你个碎屄就没一点错咧?你看你那两个奶!看你这样子就知道是爱挨毬的身胚子!”??“你要是再管不住,我就拿针把你的碎屄给缝了!” 到后来孝文在白嘉轩的一顿训斥下老实了,白赵氏还以为是自己的功劳:白赵氏?还以为是自己威胁孙子媳妇的结果,借着孙子媳妇送饭的时候,口气宽松地说:“俺娃你放心,婆不用针了?”

这让人想起老年曹七巧打探他儿子和儿媳的房事那一细节来,还有那句“经典名言”——切下来有一碟子。

相反白灵的房东魏老太太,谈起性来“跟说柴米油盐一样平淡”却不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反觉得她说得实在。那是因为魏老太太是经历世事后的纯真,而白赵氏则 使倚老卖老的女巫式行为。

最后值得说得有名有姓的人物是鹿兆鹏的老婆。她的死直接的原因便是性欲导致精神失常。从一而终的思想害了他,她的父亲冷先生有莫大的责任。她也许可以找到发泄的方法,如果她不是冷先生的女儿,如果她的婆家不是鹿子霖这样的白鹿原上有名的家庭,因为在民间有我前面所说的“潜在的社会运行”。

在白鹿原上生活的芸芸众生,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不如白鹿两家是大家庭。他们的生活少一点封建的强权,多一点民间的自由。因此,性在《白鹿原》里行在民间显得更为自由。在民间,除开夫妻之间的传宗接代毫无生趣可言的性以外,还流行着许多男女苟合的故事。

黑娃在原上掀起一场风花雪月,斩了两个人,一个是老和尚,一个是碗客。这两个人都死于乱搞女人。但是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他两个的死别有意味。老和尚收租时占尽女人便宜,“这个老骚棒无论年老的,长得俏的长得丑的,一律不拒一律过手”,但是,“这个秘密谁都明白可谁也不愿说破。”谁也不愿说破,一方面由于老和尚是地主,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用一个非处女的一夜可以少交点租这并非伤天害理之事,一方面怕是不少女人本身就无所谓或渴望那样做吧。碗客很令人气愤,但请看这一句:

在好几个村子发生过这样的事:碗客装作收钱走进一家老相好的院子,村人很放心地从毛驴驮架上把大碗小碗哄抢一空,有一回,竟然被谁拴在门口榆树上的毛驴给牵走了。

人们是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碗客的行为。

贺家坊“忙罢会”上麻子红戏班上演的《走南阳》演的是大胆的调情戏。“戏楼前人山人海”,“台下一阵起哄叫好打唿哨,小伙子们故意拥挤着朝女人身上蹭 ”,戏楼前也是一个风流韵事的产生场,白孝文有了自然的反应,并被田小娥用美人计勾上了,从此走上了另一条路。

鹿子霖在白鹿原上各村庄有一大把老相好,认了一大堆干儿子,关系还很融洽的。最能体现民间男女苟合风流韵事多的要数“棒槌会”了。它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愚昧,也体现了一种古老的性欲自由。

不管怎么说,性在《白鹿原》里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性欲,《白鹿原》的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传宗接代和性欲发泄上。它和《白鹿原》的仁义精神相冲突,作者也是矛

盾的,一方面,这种性推动了小说的发展,一方面这种性与作者钟情的儒家文化精华矛盾。但这不是作者自身的矛盾,而是社会的矛盾。其实作者在这里不必要偏重哪一方,因为他在以小说来表达一个民族的秘史。

【篇2:白鹿原 读书笔记】

白鹿原 读书笔记

《白鹿原》开篇便写道:“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 诗,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小说长达近50万字,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4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先生在他的作品《白鹿原》的开篇引用了这句话。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也许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久了,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秘密太多了,所以这么多年来,能够被公认为“民族秘史”的小说寥寥可数。虽然,读这部作品完全是因为朋友的推荐,但在读完之后,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巴尔扎克这句话的贴切,黄土塬上的一段历史,借这部小说充分展现出来了。《白鹿原》里的故事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死迷信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人们的生活状况。

最能体现民间男女苟合风流韵事多的要数“棒槌会”了。它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愚昧,也体现了一种古老的**自由。不管怎么说,性在《白鹿原》里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白鹿原》的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传宗接代和**发泄上。它和《白鹿原》的仁义精神相冲突,作者也是矛盾的,一方面,这种性推动了小说的发展,一方面这种性与作者钟情的儒家文化精华矛盾。但这不是作者自身的矛盾,而是社会的矛盾。其实作者在这里不必要偏重哪一方,因为他在以小说来表达一个民族的秘史。

愿《白鹿原》能带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穷人不要去仇恨富人,富人也不能漠视穷人;任何政党,都不能只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否则,这样的政党就不能得到最广大人们的拥护;任何人都不要蛮横的去干预别人的私人空间,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自由。因为,生存和快乐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我相信:人类越文明,穷人会越少,政党之间的分歧会越少,人的自由空间会越大;

我相信:人类越进步,就会越懂得尊重——对自己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社会和自然的尊重!

尊重,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我们要尊重一切客观的存在,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越来越理性地面对一切矛盾;唯有如此,人类社会才能更真更善更美;唯有如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篇3:白鹿原读书笔记】

上一趟白鹿原是由来已久的想法了,看过陈忠实的小说,就觉得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史念海在《河山集》里也有描述。

黄土地貌的塬、墚、峁地貌组合,关中平原上虽然没有陕北延安那样的波澜壮阔,但是这白鹿原毕竟是自己亲身登上的,而非透过火车车窗干巴巴的望着。更何况白鹿原被赋予的历史厚重感,是古城西安,乃至关中大地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那本惊世骇俗的《白鹿原》问世之后。

白鹿原见证了中国五千年来的荣辱变迁,东周平王,面对犬戎的攻击,幽王被杀,都城镐京被毁,至此遇白鹿,据说:凡白鹿经过的地方,祥光照及的地方,尽皆一片郁郁葱葱,草木茂盛,百卉竟开,毒虫殆尽,疫疠灭绝,六畜兴旺,人寿年丰。人们为了纪念这只带来吉祥康乐白鹿,从此便把这原起名为白鹿原。平王遇此吉兆决定回师,不把都城建在原上。

白鹿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系列巨大动荡变迁。小说里白灵之死,朱先生之死均有白鹿跳跃于原野之间,在麦地里奔跑的形象。人之死,虽然是莫大的不幸。灵魂出窍被白鹿领到另一个极乐之师,何尝一种莫大的幸事,荣耀之事。

小说中与白鹿相对应的另一个重要的象征就是”白狼”。贾平凹的小说有《白朗》,讲的就是一个土匪。平凹也是个老陕。狼要吃人,牲畜,祸害人间,《白鹿原》里,黑娃革命不成投靠“白狼”土匪窝,走上一条不归路,白鹿村将其踢出族门;镇嵩军在白鹿原逍遥法外,为非作歹,“那些腿上绑着白布条子的兵,更是“白狼”一样十恶不赦”;原上瘟疫肆虐,也是以“白狼”的出现为征兆。活跃在白鹿原上的不管是鹿还是狼,这块古原总是静静的躺在骊山之西,灞河东岸,左望高帝长陵,右望文帝霸陵。古往今来,不管是项羽,刘邦,还是周亚夫,狄青 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还曾经是唐玄装的埋骨地,玄装初葬白鹿原,数万秦人送葬。

如今的白鹿原建有大学城:西安思源学院,西安海棠学院西安数字技术学院,西安航空旅游学院,西安外贸职工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在这里落户。思源学院里面有陈忠实文学馆。还有小说中出现的白鹿书院,位于新区的图书馆。若是对陈老的小说感兴趣,不妨前往一看现实版白鹿书院之貌。

五一早晨,闲来无事,乘兴而去,在南门上车,坐910公交,南门的公家站牌之多,简直是把人搞得一头雾水,不得不吐槽,西安公交站牌设置的不够人性化,南门站竟然有8处乘车点,而且候车区也没有一点提示的标示或者地图。我跑了三处,后来经由以一位热心的老人指点才找到,我事先按百度地图,爱帮公交指点的竟然不准,看来度娘也不是万能的呀。

如愿上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从西北坡上,绕着一小段盘山公路(更确切的说是盘坡公路)。上原后是开阔的土地,若无高大建筑阻挡视线,肯定是一览无余的胜景,在“汽车科技学院”站下车,马路对面就是西园。

西园门前树立着一块碑,上书陈忠实提的“白鹿原”三字,下面碑文我给抄了下来: 白鹿原,据《三秦记》载,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而得名,《辞源》载,“白鹿原即灞上”。后因宋天圣年间,大将狄青在此安营扎寨,又称狄寨原。白鹿原历代为兵家必争之

军事要地,素为古长安城东的天然屏障,也是解放前曾是共产党地下活动的和建立党组织最早的地方之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留下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一举轰动国内外。

《白鹿原》无疑是当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史诗巨作。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认为:“其可贵之处不在于秘,而在于史。”[1]李建军则更明确指出:“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史、心灵史、苦难史、?折腾?史、命运史。”[2]遗憾的是,各类评论对小说的“史”至今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概括,没能深入挖掘其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秘”和“史”被抽象地分割,作者苦心追求的民族的秘史反而被模糊了。笔者不揣浅陋,结合自己有限的史学功底,对《白鹿原》做一次文学以外的探究,一窥这被掩盖的民族秘史。

一、纵向历史的爬梳

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渭河平原五十年沧桑变迁的史诗性小说,《白鹿原》准确地把握了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文化的辩证关系。虽然立足于近代,却透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和行为描写,将一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的民间生活毫无保留地曝露在读者面前。

白孝义无疑是幸运的,在他之前已经夭折了三男一女。“白鹿村家家的牛圈里都埋过早夭的孩子,家家的田地里都施过渗着血肉的粪肥。”作者以一种看似拿“万物为刍狗”的达观笔调写下了这一触目惊心的历史真相,而作为总结腾之于白赵氏之口的也只是一句麻木不仁的“注定不是阳世的人”。话虽无情,但笔端之外却实实在在地道出了中国千百年来令人心酸的生育史。“生子早夭”乃至“生子不举”的现象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即以产生。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多子多福的民间信仰是这一悲剧滋生的温床。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偏僻的农村,即便在繁华的都市也是习以为常。1793年,由大洋彼岸千里迢迢过来的马戛尔尼一行赶上了中国最后一次,也是整个清代最鼎盛的乾隆盛世。这位西方外交家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这个现象。在北京城里,“每日清早令人驱车巡视街道,见有已死或见弃之于婴儿,则纳之车中拉至义冢埋之,亦有弃于沟中者”,而广大华人对此早视为“无足轻重,即日日见之,亦不足为怪。”[3]悲凉之情,跃然于纸,而白赵氏岂不正是那千千万万个华人中的一员嘛。小说中白稼轩治理村上八个赌徒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他先是命人用干枣刺刷子狠狠地抽打他们,又令赢钱的把钱还给输家,最后让这几个赌徒将手塞进刚烧滚的开水锅里,直烫得他们“叫爸叫爷叫妈不迭”。一个封建族长的权威就这样被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而其刚柔并济地的处理手段读来更是叫人拍手称快。然而,“把手塞进开水锅”这样一出颇具乡野传奇色彩的情景仅仅是作者的杜撰吗?其实不然,吴伯箫先生在《难老泉》一文里也有类似的场景。说的是几百年前山西某地南北两渠的农民为了水源而争斗不止,最后官府出面,在一口沸腾的油锅中放入十枚铜钱,依据双方从锅中取出的铜钱数来分配水量。北渠一位青年从油锅中取得七枚铜钱,使北渠人获得了胜利,而他自己则因烫伤过重而死。为了纪念这个青年,村民将其尸骨埋在了“中流砥柱”之下[4]。相比以警示为旨的前者,这个故事无论从过程还是程度上显然都更进了一步。但是,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有其生活依据的。在山西洪洞的“好汉宫”前立有一碑,碑文上所载内容即与《难老泉》所载大同小异,前后呼应[5]。两个故事虽然语境迥异,却殊途同归,把几个世纪来民间处理纠纷的手段就这样残酷露骨但又痛快直接地呈现出来。

田小娥死后引发的瘟疫是全书的一个高潮。作者以一种魔幻的描写,刻画下了原上村民在面对瘟疫时的众生相。看似荒诞不经,却真实地反映了民间对瘟疫的认识。余新忠先生指出,清人对瘟疫病原的认识主要有鬼神司疫和疫气致疫两类[6]。作为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并具有大流行特征的疾病[7],瘟疫自古就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天敌。古人在面对这来无踪、去无影的大害时,往往因为现实的无助而心生

恐惧,由恐惧而导致迷信。贴桃符、撒石灰、建庙堂、盖宝塔,也就是这逻辑发展下顺理成章的事了。事实上,又岂止面对瘟疫如此,中国历史上凡是到了社会发生巨大变动需要抉择而无良方时,上至高居庙堂,饱度诗书的士大夫;下到躬身田间,大字不识的老百姓,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这集体的非理性。君不见,远有北宋靖康之际的郭京撒豆成兵,近有清末庚子年间的义和拳设神坛,这正是所谓的历史的惯性啊。在魔幻的外衣下,包裹的是百姓苦难生活的写照和对现实灾害的无助。

二、横向历史的补阙

虽然小说“下笔最精彩、着墨最多的还是关于关中民间生活形态的描写”[8],但对发生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也并没有回避。作者抛开成见,不带任何政治倾向地记下了那段云谲波诡的人世沧桑,而在故事背后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廓清的历史迷雾。

“白狼”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名词,是灾难和罪恶的化身,也是革命“反正”成了之后在白鹿原上的直接反映。关于他的出现,刚从西安城里回来的冷先生只是用一句“龙一回天,世间的毒虫猛兽全出山了”的戏言做了简单的交代。那“白狼”究竟是何物呢?作者在后面又借何县长的话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原来“白狼是个人,是一帮子匪盗的头领”,不仅在河南闹,还打算进潼关,比嘈传的白狼还恶过百倍。何以始于民国初年,纵横豫、鄂、皖、陕、甘五省,名噪全国,长达三年的白朗起义在白鹿原上被如此的误解呢?笔者认为作者在利用“白狼”这个道具巧妙地铺设了一系列剧情的同时也合理但隐秘地向读者交待了小说的时空背景。事实上,当沿海城市接受欧风美雨已达半个多世纪之际,西安这个位于中国内陆西北一隅的古城仍是相当闭塞的。一位西方记者在他的旅行著作中这么写道:“陕西是如此古老而僻远,古老到即使在中国都无人知晓其历史的源头,偏僻到连北京人提到它的时候,都好像在说异国之地。”[9]通过这段描述,我们也许就不难理解白朗在白鹿原上的遭遇了。

白鹿原发生过一次饥荒,直接原因是旱灾。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旱灾的存在对于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社会本是一种常态。然而,审视近代中国的灾荒史,会发现在这常态背后突现出了几个以往所没有的特点。首先是发生次数的增多。刘仰东先生指出:“在近代中国社会并不算太长的时间里,无论是从整体看,还是从局部看,还是从灾荒的类别上看,用?十岁九荒?甚至用?无时不在?来形容灾荒的频发,是绝对不为过的。”[10]第二是灾害程度的严重。以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为例,由于连年的不雨,旱灾持续了近四年。覆盖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和山东五省,并波及陇东、苏北和皖北等地。殃及灾民1.6亿—2人,直接死亡人数不少于一千万人,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何以近代灾荒发生的频率是如此之高,危害又如此之大呢?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么这些灾荒和白鹿原上发生的并无二致,最直接的原因都是旱灾。这个解释显然有点苍白。其实作者已在开头借斯诺的《西行漫记》把答案告诉我们了:

“陕西长期以来就以盛产鸦片闻名。几年前西北发生大饥荒,曾有二百万人丧命,美国红十字会调查人员,把造成那场惨剧的原因大部分归咎於鸦片的种植。当时贪婪的军阀强迫农民种植鸦片,最好的土地都种上了鸦片,一遇到乾旱的年头,西北的主要粮食小米、麦子和玉米就严重短缺。”

这段文字不仅清楚地解释了近代灾荒频仍的历史原因,也早早地给“仁义村”打上了灰色的底色。一段秘史被作者这样不秘密地公布出来,其本身也足以引人沉思。

书中白灵和鹿兆海这对昔日的革命情侣的陨落令人扼腕。一位坚持共产理想,却死于肃反;一位一心抗日,却死于内战。两人的命运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鹿兆海的死无疑是当时国共内战的缩影,而白灵的死却不能简单归于是其“野性子招致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白灵的命运是先定的。众所周知,年轻的共

产党在经历了大革命、反围剿和长征之后已是元气大伤。因此,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这个政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相比那些农民出身的党员,像白灵这样出身地主(富有)家庭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共产党里不仅另类,还显得扎眼了。他们的投奔从开始就被贴上了“投机”和怀疑的目光。早在井冈山时期,每逢肃反就会将“打击矛头集中在党内出身地富家庭的知识分子身上。”[11]小说中发生的那一幕,只不过是井冈山的重演罢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更多的像白灵这样的知识分子出于对国民党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左翼思潮的影响而涌入延安。这些“单纯到透明”的年轻人,最终也未能摆脱被认为是“特务分子”的命运而成为“整风”的对象[12]。没有人能置疑一个政权受到威胁时采取的自我保护,但也毋庸讳言,由整风到肃反,必然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对于这段历史公案,作者在小说中这样写道:“重要的已不是烈士的死亡细节和具体过程……重要的是对发生这一幕历史悲剧的根源的反省。”信哉!

三、结语

上述这些情景是小说的亮点,也是争议的焦点。赞美者肯定了作者的“魔幻处理”,认为“是从特定的文化情景出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容。”[2](p38)批评者则将其斥为封建糟粕,具有“鲜明的文化保守主义”,[13]认为作者“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14]还有的则抱以“了解之同情”,认为作者“即在批判,又在赞赏;即在鞭挞,又在挽悼。”[15]但可以一致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阅读障碍是观点不能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通过对这些情景的深入颇析,历史的本来面目被我们还原,作者所追求的民族的秘史变得清晰。论从史出,或许才是对一部史诗性小说最大的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