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阅读答案【优秀9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一米范文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伤仲永》的阅读答案【优秀9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一

文言文阅读理解与探究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 )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 为: )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

(4)父利其然也 (利: )

2翻译下列句子

(1)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2) 泯然众人矣

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其 诗 以 养 父 母、收 族 为 意。

(3)父 利 其 然 也。

(4)余 闻 之 也 久。

4、联系上下文回答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①感到······惊奇、以······为奇②题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相当2.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完全如同常人了3.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④余闻之也/久4.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5.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伤仲永散文阅读答案 篇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________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 )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属于 (2)此 (3)通“攀”,牵、引 (4)拜访

2.A

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全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就不能够吧?

4.D

5、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意对即可)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三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

(2)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

(3)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伤仲永》一文运用了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以宾客之礼相待;(2)曾经;(3)等到……的时候

2、更努力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这是一生不能忘记的(道理)。

3、对比。

4、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

(意思对即可)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篇四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名人。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________________

②不宜劳思于此 劳思: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文: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

1.①胜过、超过 ②劳神,费心思

2.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这才开始重视绘画。

3.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五

①。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②。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拟题目)曰《高轩(车子)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小题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小题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期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小题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小题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分)

答案

【小题1】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小题2】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3】(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小题4】援笔辄就如素构。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审题后要注意,仲永与李贺的相同点都体现在小时候,即仲永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李贺“七岁能辞章、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拟题目)曰《高轩(车子)过》”,由此可知,两人小时候都很聪明,有很高的天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在审清题的基础上,在文言文中提取出相关信息,然后根据理解用切题的概括性语句准确作答。

【小题2】试题分析: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从文章中可知 www.shancaoxiang.com ,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不使学”,而李贺则是因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终成大诗人。由此可见,仲永缺少了后天的努力,当然这与他的父亲“不使学”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从中可得到如下启发,后天努力、家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点评:启示要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人物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整体感知的。两篇文章加以比较的,要在比较中找到原因,由此得到相关启示。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稍稍、宾客”“文理” “是”等。“稍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比较固定,应译为“渐渐,慢慢地”“宾客”在句中是活用词,应译为“以……为宾客”,“是”在文言文中大多是代词用法,译为“这”。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首先理解“指物作诗立就”的意思,即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这句表现了仲永才思之敏捷。《李贺作诗》选段中具有同样意思的即“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在审清题的基础上,结合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把正确的语句从原文中提取出来,注意千万不要找错了文章,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篇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7 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

(3)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

(5)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 (6)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忽啼求之()B.仲永之通悟()C.秀才观之()D.余闻之()小题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传/一乡秀才/观之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余闻之也/久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小题5:请用一句话归纳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参考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同县的人对他会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小题1:通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常人的经历,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七

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当;

27、闻:听说;知道

28、泯然:完全。指仲永的才华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通悟:通达聪慧

32、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3、固:本来。

34、文理:文采和道理。

35、利:以……为利。

36、可:值得。

37、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8、谒:拜访。环谒:四处拜访。

39、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40、异焉:对此(感到)奇怪

41、彼其:他

42、贤:胜过

43、材人:有才能的人

44、自:回到

45、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46、尝:曾经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八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20、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21、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3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参考答案:

19、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20、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21、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九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伤仲永》选自《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用文章原句回答。(2分)

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个人原因是:

【小题5】最后一段的议论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小题1】①对……感到诧异;②通“攀”,牵,引;③以宾客之礼对待 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小题1】略

【小题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1】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