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全文及赏析(最新8篇)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一米范文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8篇一剪梅李清照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清照《一剪梅》鉴赏 篇一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一剪梅 篇二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2、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朱槛月明中,清香为谁发。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荷花]清。石涛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6、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郑板桥《芙蓉》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8、地街大雨润如酥,草色远望远却有。

9、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在邻家。——(唐)王驾《雨晴》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2、《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

14、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李清照一剪梅 篇三

摘要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正宗,她所创作的诗词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真实地抒发了词人自己的感情,所体现的艺术魅力至今不衰,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其代表作《一剪梅》为例,从用词、叙事、抒情、意象等方面探讨了这首词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河中,李清照开创了婉约词之风;她以其精湛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和凄冷悲情的两面;她以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辞淡于水而味浓如醇酒”的文学造诣构成了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李清照的代表作《一剪梅》来解读其艺术特色。

二 《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富足。她出身在有文化教养的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身上到处充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对生活的热情,那个时候的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李清照于18岁时嫁给赵明诚,丈夫赵明诚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是金石收藏和考据家。她与丈夫志同道合、感情深笃,常一起唱和诗词、鉴赏书画、校勘金石,生活美满幸福。然而,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外出游学,由于非常不愿分别,李清照就找来一方锦帕,写了此首《一剪梅》词送给丈夫赵明诚。这首词写出了他们分别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轻佻、不妖艳、不忸怩作态,具体而真实。其中,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的纯真而又无计排遣的爱情,方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首《一剪梅》表现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词作的语言有很多家常语,没有那么多深奥难懂的词语,词人以白描的创作手法、极富韵律美的艺术风格使这首词在当时的诗词歌赋中独具魅力。

三 《一剪梅》的艺术特色

1 感情特色

(1)清新、自然

此词首句起得自然,有如行云流水,由红荷香残、玉簟清凉,稍作铺垫,迅速呼出女主人公“独上兰舟”的行态形象,文笔轻灵、飘逸。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不惊动别人,作者李清照采用了“轻解罗裳”的做法,而正因为是“轻解”的巧妙做法,才得以独上兰舟。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溪流,清新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韵味深长;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将自然之景的发展过渡得清新自然、层次井然,且字声与情感相协、声情并茂。词人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抒写自己的审美理想,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读来毫无雕琢之感,生动自然、浑然天成。

(2)含蓄、隽永

在男性文学世界里,李清照一枝独放,并且成为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她含蓄、隽永的风格让无数读者为之痴迷。在她的作品《一剪梅》中,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勾画出月下西楼凝望的动人倩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见出两心相知。“才下”与“却上”、“眉头”与“心头”,勾连起伏,会心传神,表达出女词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消除的离愁。词作以浅近之语含蓄地写出了深挚浓郁之情,发清新飘逸之思,清俊婉丽。李词正是通过这种自由素雅的文学语言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体会到真挚的人类情感和含蓄不尽的意境,更让人领略到其词清新含蓄的自然之美。李清照的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了眉头,同时也占了心头;李清照的相思与闲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难以排遣的、不能消除的绵绵的相思之愁;李清照的相思之愁是婉转而悠长的,她所表现的忧愁没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没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慨叹,更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望无边。她的相思之愁是因爱而生,是因爱而起,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的时候虽然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但正是这种愁苦才让读者从侧面感受到了她对丈夫最真挚的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将情绪物理化、空间化,充分地表现出李清照对她丈夫深切的相思之情。

(3)真挚、深情

李清照的词章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真挚动人的感情,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个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孩子,但在《一剪梅》中她却改变了这种天真烂漫的形象,而成了终日思念丈夫、渴望与之团聚并在等待云中寄来锦书的少妇。整首词一开始便排出一系列浸润着浓郁的色彩的景物:日渐凋残的红藕,独自漂流的水面上的兰舟,写满雁字的、遍洒银色月光的西楼。词人满腔怀念之情,通过鸿雁传书的浪漫想象,以曲笔写衷情,把相思的情景写得委婉曲折、凄楚动人,奠定了全词真实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表达下篇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闲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造成一种极为融洽和谐的抒情气氛,展现了他们虽然身处异地却彼此牵挂的感人画面,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词作的自然天成、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在李清照之前,很多婉约词人大部分是男性,他们主要是写艳情幽怀,而李清照却另辟蹊径,她从女性的视角来写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她的这种细腻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和文笔不仅没有让读者感到讨厌,反而获得空前成功。我们从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其词不是靠浮艳辞采来做装饰,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根据词人自己的亲身感受,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充分地流露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2 叙事特色

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将铺叙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如《一剪梅》中,词的上片写的东西很多:“红藕香残玉蕈秋”是写景,展示了红荷凋败、唯余残香、竹席生凉的凄凉景色,突出了“秋”的氛围,因此作为全词的抒情基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都是人的活动。“云中谁寄锦书来”乃是人的感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似写景,其实也是“独上兰舟”之所见、所感,离不开人的视觉和感受。下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是纯粹的抒情口吻了。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是词紧紧抓住内在感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她巧妙地把外在的事物融入到感情发展的流程中。李清照采取的这种铺叙方式不仅丰富了诗词中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把她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 《一剪梅》结构特

1 内敛式的结构特色

全词的结构是内收型的。第一句“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在诗篇中的写景之词是“红藕”、“香残”、“玉蕈秋”,它们有较为稳定的隐喻意义在文学作品中,这些词所表达的情感容易激起人孤独、寂寞、凄凉等感觉。李清照描写这句实际上是铺垫了后面的内容以及渲染了氛围。在“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引导下,后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具体意义,表达出着孤寂、愁苦的感情。接着的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出现得很忽然,但它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作者李清照内心的真实情感,它是上面的“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引发的慨叹。

2 移情入景的结构特色

在《一剪梅》这首词中,诗词里面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描写风景,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情感,《一剪梅》的结构特色是触景生情,也是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间接地描绘一幅大雁南归、月人定的画面,来侧面描写她的心情,读者可以从凄情的画面和深邃的意境中感受到李清照无限的情意。《一剪梅》这首诗的艺术性之所在是作者通过情境表达情感,这种做法更耐人寻味。它的语词结构可以归纳为:外在的景物与内心的感受的相互结合。从本首诗词的词语而言,比如“红花”、“站立”等词语的动作性、形象性很强,而另一些词则直接表现一种情绪或心理状态,如“高兴”、“思索”等,这些表达情感的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读者在欣赏这篇诗文的时候无法看见作者的高兴或者悲伤的表情,但可以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倘若李清照的这首诗全用这些浅显易懂的词写成,就很难含蓄而深刻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很难激发人的情感体验,也无法达到诗的效果。在《一剪梅》这首诗中,李清照把这两类词恰到好处地联起来用,没有直白地表现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某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抒情地把所要表达的情绪寄寓在客观物象身上,这样做不仅会使读者得到丰富而饱满的审美快感,而且还会让人有一定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这种写诗的做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清照《一剪梅》整首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或动作均带有一定的感情倾向性,让读者在阅读欣赏的同时感受到那种凄清、孤寂的情感。《一剪梅》中的充满意象的组合又给人造成一种模糊感和不确定性,这样做不仅不会使本篇诗文有缺陷有瑕疵,反而促使读者在阅读《一剪梅》的过程中赋予了文本的未定性以确定的含义。

3 “外在情境+内在情绪”的结构特色

在认真地欣赏完李清照《一剪梅》之后,读者一般会带着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回过头重新阅读全词,再回想一遍李清照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更觉形单影只、顾影自怜,生孤寂之感,发慨叹之情。通过对李清照《一剪梅》这首词认真而又透彻的分析之后,笔者觉得可以更加准确而又直观地把握全词的结构形式,即“外在情境+内在情绪”。《一剪梅》这首词呈现出的是一种内收型的结构,它主要是由外在景物、动作收到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一般情绪忧郁、内心孤独的读者的心理体验类型是偏向于这种类型的诗词,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偏于接收外来的刺激(即使是客观无意味的事物也被强加了主观偏见)而不是主动地改变环境,甚至不能调整自己去适应外在环境。《一剪梅》这首词一开始就确定了“凄清、孤寂”的模式,在这首词的后面,词人反复运用了内收型的结构模式,而结构上的重复是为了和思想相对应。在一般的诗歌中,任何语音上的明显的相似都被判断为意义上的相似或分岐,结构也不应例外。但是这种相似结构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情感空间,反而使诗的意蕴弥漫其中。总之,在欣赏李清照诗词的时候,总是在她的词中感受到她要诉说的挥之不去的如丝如缕的忧愁、点点滴滴阵阵袭上心头的清愁。李清照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特色和抒情方式使读者在阅读她的诗歌时,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愁、凄凉、孤独等感情。这种感情就像是影子一样环绕在读者的脑海之中,于是这影子也成了词人赏玩品味的知音,但它不是积郁心胸的固有情绪,也非浮泛而生的莫名之愁。在这种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我们能从诗词的意境中真正地感受到那无比美丽而真切的愁。李清照的《一剪梅》在用词艺术上,体现出笔触细腻、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特色;在叙事艺术上,体现出直抒胸臆、平铺直叙的别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在抒情艺术上,体现出移情入景、真挚感人的艺术特色;在意象艺术上,体现出借景抒情、意蕴深藏的艺术特色。这正是至高无上的词艺境界,与女词人的心理性格浑然一体、相互映发,美学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 董玉芳:《清新蕴藉 情意绵绵――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10期。

[2] 张丽英:《空灵的意境 淡远的情怀――谈李清照的〈一剪梅〉》,《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第6期。

[3] 邓崇进:《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简析》,《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2期。

李清照一剪梅 篇四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

2.体会李清照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b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1、导入

古人抒写愁的诗句很多,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她是怎么写愁的。

2、诵读

1.齐读,纠音

2.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词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相思之情

李清照缘何相思呢?

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嫁与赵明诚为妻,她出生于书香世家,好词章,两个人志趣相投,经常促膝对坐,共赏碑帖。但美中不足的是,赵明诚在太学读书,一个月只回家两次,李清照独自在家,不免思念远行的丈夫,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于是创作了《一剪梅》。

要用怎样的语速、语调去表达词人的相思之愁?

明确:惆怅,低沉,缓慢

3.个别读,评价

4.听名家的朗读

5.齐读

3、赏析

小组讨论:哪些意象表现出词人的相思之愁,说说理由。

参考:

①红藕

问:李清照所看到的藕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这样色泽鲜亮的荷花现在呢?凋谢了

问:看似在写荷花凋谢,其实词人想表达什么?

问:荷花凋谢,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逝去,那么李清照正逝去的是什么?青春

用客观事物荷花的凋谢来表现秋天的到来,看似写景,其实含有对青春易逝的感叹。

②玉簟

问:哪个字点明了季节?秋

问:秋天的玉簟贴在皮肤上是怎样的感觉?冷

问:仅仅是肌肤感到冷吗?

丈夫不在身边,所以这里的冷还暗含“人去席冷”之意,是凄凉的内心感受。

红藕、玉簟既透露出秋景的萧条,也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感受,对词人的孤独起了衬托作用。

③兰舟

问:她是怎么登上兰舟的? “独”

问:“独”好在哪里?

面对万物萧瑟的景象,词人不免触景生情,回想和夫君一起泛舟湖上,而今却形单影只,此情此景,她还能排遣掉寂寞吗?

④ 锦书,雁,月,西楼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展开想象,描绘下

……

词人独自登上西楼,看到大雁归来,希望它能给自己带来锦书,谁的锦书?(丈夫),她盼望的是丈夫的来信,可实际上是无人寄书,于是心中平添了一层愁绪。

⑤花、水

问:花是自飘零,水呢?水自流。

问:两个“自”做何解释?“自”,是“空自”。

问:和花儿流水一同逝去的还有什么?青春

这种把自己的主观情感附着在客观事物之上的写作手法,就是借物抒情。

到这里没有一句直接写自己的相思之愁,但是每一句都传递出了词人的愁绪。

“一切景语皆情语”。

直到哪里词人才点出自己的这种相思之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明确:“两处”指词人和丈夫在两地彼此思念

旧时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的思夫,但李清照在写相思之苦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是双方的,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的两相恩爱。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充分信任,体现了她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这首词里面有一句名句,你认为是那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你觉得哪几个字用的特别好?

明确:“才下”、“却上”,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体现了愁绪转移的迅速,它把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是一句完美的收尾。

问:用词上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才下”、“却上” 平常的字眼,却可见情之深、重。

这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小结:词人借用多种意向来抒写自己的愁绪,画面优美,情感真挚。

齐读

二、拓展及作业

1、拓展

这首词用了哪些意象来写愁?……

《一剪梅》和《声声慢》同是写愁,但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

《声声慢》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的生活感受。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反映了个人不幸的遭遇。如果说《一剪梅》表现的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那么《声声慢》的愁绪就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所以《一剪梅》的愁是“闲愁”,而《声声慢》的愁来得更加沉重。

2、作业

同学们,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愁情的意象还有很多。试举例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诵读,还是对意象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师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

其次,本案例中“意象”这一文学知识,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思路,通过分析感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

李清照一剪梅 篇五

一、李清照诗词中的酒意象:酒、病酒、淡酒

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中写酒,写醉,写樽(酒杯)的词句甚多。这些酒意象在词中,能够反映那首词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内涵,《如梦令》中就记载了她一段难忘的出游经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酒就能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情是高兴的,群聚出游,饮酒至醉,荡舟池塘,这里的酒意象就可以说是以酒助兴。当然我们常见的酒意象一般都是在表达愁绪的,正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所述:“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作者哪里是未干病酒,不是悲秋,分明就是酒入愁肠悲秋至伤,醉酒悲秋皆是表面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都能体会到作者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惆怅。《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真的很“淡”吗?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在国破夫亡的特殊时期,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本来想通过酒来祛除心中无限的愁苦,却根本无法驱散她心头浓重的愁云。

酒、游、愁是中国文人的爱物。古代很多诗人词人们都在诗词创作中用到了酒,有相近之点,有不同之处。有助兴增乐之酒,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辞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中,老朋友们相聚在一起,斗酒尽欢,一醉方休,抒写了友人相聚开怀畅饮的喜悦情状,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有壮志难酬、旷达潇洒之酒,如“呼儿将出挟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中,表达了作者人生失意、壮志难酬的烦忧之情,但没有萎缩之状、消沉之态。 有对现实、人生无奈之酒,如“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秦观《虞美人・碧桃无上栽和露》) 中,写的是一位美人站在花前,为春将去而暗自伤心:她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便想为花沉醉痛饮,一醉方休,以排遣心中的无奈。“酒不醉人人自醉”,对醉酒原因的分析,正是诗歌情感的所在。

二、李清照诗词中的花意象:梅、菊、花开、花落

四君子梅兰竹菊也是中国文人的爱物。李清照也不例外,她描写花的词作有很多,全篇都在咏花的有六首,其中直接咏梅的词有三首,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玉楼春・红梅》、《满庭芳・残梅》;直接咏“菊”的词有一首,为《多丽・咏白菊》;直接咏“桂”的词有二首,为《鹧鸪天・桂》和《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明》。其余提到花的词句总共有二十一处,如: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

李清照一生当中写梅花的词作很多,几乎是贯穿于作者一生词作的一种意象,当然作者除了写梅花外,还写了许多别的花意象,还有桂花、、梨花、海棠、芍药等等。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风韵独特,脱离世俗的花种,在李清照的笔下,这些花已经不止是简单的花花草草了,李清照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花形花香花色花神之中,使这些花有了象征意义。在李清照的词中梅花就是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君子。“梅”是李清照最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的芳香,因此在词中梅花常常是冰清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象征。但在具体的词中作者表现的感情也不尽一致。“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净雪玉梅,若玉人浴后添新妆腼腆婀娜亭亭玉立,连造化者都偏向于它洒下月光,而观赏者更是对梅举杯,惊呼一声“此花不与群花比”,梅花之美由动及静、跃然于纸上,让人忽然觉得梅花并非梅花,而是作者的化身,一句“不与群花比”则昂扬地呼出了她的自信。

还有一些其他的花意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佳节,本该一家人团聚之时,而丈夫却不在身边,作者只能独守空房,在黄昏中对着将要枯萎的频频举杯,借以消除思夫之苦、相隔之愁,哪料彻骨西风卷帘袭来,更添一份凄凉忧郁,使人更比菊瘦。在这时,就是坚贞、坚强、高洁脱俗的象征。

李清照的词中多用花意象,花开代表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代表着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通过学结花意象的代表意义,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能更快地理解诗词的感情基调。以“梅”为例,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中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一句句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寻觅探索的认知过程。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则充满了理趣。宋代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优美的境界。宋代诗人刘克庄《落梅》中的“飘似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一句生动描绘出落梅凋谢飘零、随风飘散的凄惨景象,一语双意,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而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对于菊,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一直受到文人的偏爱。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

三、李清照诗词中的其他意象:帘、孤雁、西风

在中国古代诗词之中,多是男子汉假托女儿写闺词,那只是一种伪娘式无病,不得妇女真情特性,自从有了李清照,诗词情韵大变,作为女性,她更深入、细致、贴切、真实展现了闺词的风味与个性。

李清照的词中,帘是闺房与外界的一个分界点,帘外是世人纷争之地,帘内是妇女内心独白、自然舒展之处,所以帘的意象变化是和她的人生变化际遇息息相关的,从少女时代到了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帘多是“帘”多为“卷帘”,“疏帘”,因为这个时期词人生活美满幸福,虽然偶尔有一些小愁绪,但是她这段时间生活和人生是美满幸福的。而在丈夫病故,北宋沦陷,孤身南下之后,李清照的词中再也不曾出现过“卷帘”这个意向,取而代之的是“垂帘”和“重帘”。她的早期作品《人娇・后亭梅开有感》中写道:“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翠帘低卷”一个“翠”字,一个“卷”字,写出了她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词人心中是带着情怀的。到后期的《南歌子》之时,帘的意象内涵已经大相径庭:“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帘幕垂蔽,而且是覆盖着整个人间,在凄凉的夜晚独自躺在床上,何等孤寂、凄凉。从这个帘意象就可以看出同一个意象在不同时期也可以代表不同的内涵。

诗人吴融写作的《华清池》“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也用到了帘,也写到了女性的生活,不过他的帘是用来写宫女生活与外面世界的对比,外面的百姓不但内心寒冷,而且身体更加寒冷,比宫廷妇女生活多了一层无奈与痛苦。

雁在李清照词中出现只有七处,然而有“雁”出现的诗词,大都是李清照的经典之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作为多情细腻的知识女性,他们夫妻又是聚少离多,“雁”就自然涌入笔端,在这个地方传递的是希冀,是想念,是淡淡的离愁别绪,虽然有不能相见的悲凉情绪,但是仍然有满含甜蜜的守望。由此可知在古代诗词当中雁这个意向一般代表的是孤独、思乡、思亲、音信这些特征意义,我们还可以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读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念家难国殇、孤身寂寞,晚景凄凉之时,恰巧大雁从天空中飞过,悲伤时感觉似曾相识,这时的孤雁,代表的已经远远不是闲居深院思夫情切的,心情苍郁却不得消解的老妇。可见意象是随着词人的内心呈现出不一样效果的。当我们理解了雁这个意象时,就能更容易的理解关于写雁意象的诗歌了。

来看一看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这里也用到了大雁,但是这是有志向,可以自由来往的大雁,而不同于李清照笔下的孤雁,那是相思,也是离去的大雁,只能独守空望,虚寄托一厢情思。

李清照的词中写大自然,写气候变化的意象很多,每首词都交代了当时的环境背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气候类的意象来了解当时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作者写作的那些意象透出的感彩都是跟着作者的内心感情的,如《醉花阴》中所写“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西风就是落寞、惆怅、衰败的代表,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悲凉。还有许多的气候意象,例如,小雨是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霜就是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自然气候类意象看似描写外部环境,细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内在情感。

通过对李清照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具体分析,以及与其他诗词中意象的分析比较,能够对一些诗歌意象的内涵有基本了解。理解意象与情感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容易的学习理解整首诗词。结合诗歌主旨再来分析诗人为什么会写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进而能够把握好整首诗词,描绘出意象的作用或者效果。

李清照一剪梅 篇六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为了检查学生初读的感受,达到对词的整体把握。笔者特意向学生发问,读出点什么吗?用词中的一句回答,“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字回答。“愁。”学生脱口而出。诗词都是情感的产物,看来他们对整首词的感情还能够理解。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知人论世”这种诗词鉴赏的方法,笔者接着问道:李清照“愁从何来?”,并从反面启发道,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何等阳光!何等青春快乐!而另一首小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词人的心境是何等的纯净而美好,生活是何等的高雅而富有情致。怎么就“怎一个愁字了得”了,她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故?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最后答案趋于一致,即北宋灭亡,宋室南迁,丈夫赵明诚去世。还有一部分学生提到词人晚年客居他乡,没有子嗣,没有亲朋。老师都一一给以肯定。聪明的学生能够结合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词人怎样在烽火狼烟、刀光剑影颠沛流离,有的学生竟知道她与丈夫志同道合、夫妻恩爱的故事。学生的联想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出乎笔者的预想,笔者毫不吝惜以赞美的言辞给予评价。之后,为学生补充了南迁路上夫妇二人倾全部心血收藏的金石书画的丢失,补充了她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学生无不被她的遭遇所打动。学生自然懂得前面所说的美好生活、快乐时光是在南迁之前,两首小令都是写词人少女时代生活的。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词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刻。

那么,词中的“愁”与《醉花阴》所表现的“愁”,与《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愁”,与《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哪个内容更相似?为什么?笔者进一步问道。要求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讨论交流,拿出大家认同的答案。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的回答每每有可圈可点之处。“和《武陵春》载不动许多愁的‘愁’相似,都是经历了人生离乱之后的感受。”“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回答了为什么“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处闲愁’是分居两地的夫妻闲暇时相互思念之愁”,“醉花阴的愁也是思念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超出了愁的范畴,是词人的凄苦、孤独、寂寞、失落、伤感的多种情感交织的一种感情。”笔者不时插话引导,“同是写愁,本质却不同,虽然都有孤独、寂寞、凄凉之意,但一种是苦中带甜,一种是绝望的、无奈的、痛彻心扉的。”学生微微颔首,若有所思。

词中是如何表达这种绝望的、无奈的、痛彻心扉的情感的呢?写情无外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可找出来进行分析。个人独立分析、体会,小组交流,展示。学生在展示讲解中,笔者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补充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是直接抒情,写出了词人一番寻觅之后的外部感受和内心的凄苦。学生通过自己感悟,或查找资料之后能够准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笔者追问道:“寻觅什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引领学生再一次进入到人物的苦难和遭遇中去思考。通过对词句的反复诵读体会这种叠词所营造的压抑、低沉的特殊的音乐效果所传达的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番争论之后,大家认为是间接描写,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悲凉。笔者启发道:“为什么是淡酒,饮酒是为什么?”“借酒浇愁。”学生的理解仅能如此。笔者补充道:“酒淡因为愁浓,酒未必淡,再浓的酒也化不开心中的愁结。晚来风也未必急,只是冷的是心,心中的凄凉,即使是春风拂面,也未必感觉到些许的温暖。”学生表示认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没有争议,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南飞的大雁抒思乡之情。学生理解到这里,笔者引导学生重温《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让学生识别此雁是否是彼雁,那么词人想到了什么?词人的心是敏感的,触景伤怀,往事历历,怎能不肝肠寸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学生对这一句的理解很到位,词人自比黄花,在西风下凋零憔悴。“词人自比黄花的还有哪句?”笔者问道。“人比黄花瘦。”因为刚刚学完《醉花阴》,学生印象很深。“但那是一多个愁善感的,‘人比黄花瘦’是因为心中有思念,心中有爱,心中有希望。是思念的煎熬,是爱情坦白,是词人写给丈夫的情书。而‘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经历了人生的所有的不幸之后,心中的无奈、凄苦、绝望,孤独。‘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临江仙》。’‘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李清照是一朵飘零的黄花,内心的伤痛只有向北风诉说。”笔者抓住契机把话题延伸。“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不由得让人想起周杰伦的《台》来,动情哼唱中,一个像一样忧愁和坚强的女子向我们走来,走进每个人的心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为什么不出去,非要挨在窗边等着天黑?前面的问题中同学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何止是舴艋舟,一枝一叶、一草一木都会触动词人的情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语浅意深,其境弥幽,其情弥苦。反复诵读,令人唏嘘感慨。“点点滴滴”分明敲打在词人痛苦的心上。在这个不眠之夜词人又想起了什么?无需讲解,学生心领神会。梧桐在古诗词中历来是哀伤、愁思的象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后主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是秋思秋景、秋雨秋夜孤独的“愁绝”。古代诗词中像这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意象很多,如杨柳、丁香、菊、梅、兰、竹、杨花柳絮等等,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积累。通过以上师生的交流对话,最后理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水到渠成了。

李清照一剪梅 篇七

对上面这样的文学形式我不敢妄加评论,一来没读过多少这些“大人物”的书,二来对敏感话题小生不希望混入口水战,落进“发迹于乱世中”的嫌疑。我只想就事论事,说说对李清照诗词的看法。

其实对李的最初印象倒不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而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印象颇深,因为这诗很早就背到,篇幅又如此短小。给我的感觉是李清照可能是一位英气十足的女中豪杰,否则怎么作出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这种错误的整体印象扎根心中,直到后来接触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才知道李清照留名青史的原因是词,作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有《醉花阴》之“人比黄花瘦”,《声声慢》之“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剪梅》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最终树立了“正确的认知”,李清照的忧愁,或者换了时髦的用法“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是我认同的一种观点。

在众多媒体中,李清照始终以古典美女的形象示人,用GOOGLE和“百度”搜到几幅图片,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与西施、林黛玉大概没两样。然而西施、林黛玉多少算是艺术形象,人们不看重西施的历史作用(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同时也别管某人考证的什么林妹妹是曹先生的丫环还是小老婆的说法。李清照能经得起这折腾吗?不久前听一位叫费玉清的《一剪梅》,很好啊,一字未改地遵从原着,咋一听还像模像样。不好意思俺音盲,不太懂音乐,但不知怎么越听越不地道。下载到MP3放来放去,最后猛一醒,拍拍我音乐细胞有待发扬光大的脑袋:这哪还是《一剪梅》所要表达的风格,分明是一个摩登女郎在T型台上卖骚(抱歉不得不用这个不雅的词语)。

李清照一剪梅 篇八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____郑思肖《画菊》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____黄巢《不第后赋菊》

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____佚名《桃夭》

8、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9、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1、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____刘方平《春怨》

1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1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____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15、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____黄巢《题菊花》

16、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____刘彻《秋风辞》

17、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____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18、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____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杨万里《小池》

21、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2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2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25、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26、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____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27、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28、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____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29、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____朱庭玉《天净沙·秋》

30、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

3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____黄巢《不第后赋菊》

3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33、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____苏轼《东栏梨花》

3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____元稹《菊花》

35、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____李白《山中问答》

36、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____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3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____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38、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____卢仝《有所思》

39、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0、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____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4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2、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____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

43、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4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____张谓《早梅》

45、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4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4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____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49、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____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50、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____王冕《墨梅》

51、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____李商隐《赠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