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南柳》阅读答案参考【8篇】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编辑有缘人帮家人们整理的8篇江南柳阅读答案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南柳阅读答案 篇一词语的意义,有词典上记载的固有含义,也有受语境制约产生的临时含义。因此,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中解读词语的语境含义,就应当既联系语境,又结合它固有的含义来进行。
一般而言,被设题的词语都比较有特点,其特点可能表现为:语义含蓄,表意不直接;内涵丰富,表意不单一;多次出现,含义不一样;统摄全篇,关乎中心。
2010年高考湖南卷要求考生“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2009年高考湖南卷要求考生解读“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中“俨然”的含义。2006年高考湖南卷要求考生解读“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中“故乡”的含义。
不难看出,湖南卷对含蓄词语和多义词语极少考查,设题多侧重于含义丰富深刻和关涉全篇的词语,这和湖南卷阅读考查注重整体感知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这一特点,在近几年尤为明显。
答题时,考生可按以下思路组织答案。
1.了解词语的常见语义。这是出发点,但往往不是终点。
2.联系大语境,注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所考查词语的意义关联。
3.联系小语境,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句,理清词语所指的对象和所表达的具体内容。
具体答题时,考生可分两种情形来处理。
如果考查的是常用的名词,则词语的语境义等于其小语境制约下的字面含义加上大语境辐射而形成的深层含义。答这类题时不必解释词语本身的意思,只要把它放在心里就行。
例1(2010年高考湖南卷第16题,选文为《一朵午荷》)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午”字的词典含义,只是生活常识,不是考查内容,无需回答,考生需要回答的是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章写一个夏日的午后看到一朵即将凋谢的荷花,作者内心产生很大的震撼。因此,受赏荷语段小语境的制约,“午”字的含义是交代了赏荷的时间是在午间;受中心思想这个大语境的辐射影响,它另有深层含义,那就是指一种“将谢未谢”“等待来年再唱”的生命状态。
如果考查的是不太常用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不会考查生僻词语),答题时则要注意词语的语境义等于词语本来的意义加上语境制约的具体内容。词语的词典意义,是思考的出发点,也是答题时需要答出的部分内容。
例2(2009年高考湖南卷第16题,选文为《云南看云》)“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俨然”的词典含义有两个,一是“好像”,二是“庄重严肃的样子”。单看本句,作“好像”也通,但这句话在文中起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作“庄重严肃的样子”更符合作者的原意。在小语境中,它修饰的对象是“重新觉醒”,在大语境中,“觉醒”的情境是云南看云,内容是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人生的意义,而这些都与它的词典语义“庄重严肃的样子”有关联。所以,最终答案为“(‘许多人’看‘云’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庄肃的样子”。
阅读下列语段,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语境含义。
1.17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龇牙咧嘴地挤压青春痘。
儿子现在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给班刊命名时,盯着社长硕果累累的苞谷脸,遂一致同意叫“青春痘”。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2.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轮明月;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刎颈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
3.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软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丝丝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4.第三次见到他,是在电视上,《正大综艺》节目里。他竟是如此苍老了,若非依旧默默地微笑,我实在是认不出他了。此前我已听说他患了肝病,而且很重,而且仍不在意,而且一如既往笔耕不辍奋争不已。但我怎么也没料到,此后不足一年,他会忽然离开这个平凡的世界。他不是才42岁吗?我们不是还在等待他在今后的42年里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吗?有一年王安忆去了陕北,回来对我说:“陕北真是荒凉呀!简直不能想象怎么在那儿生活。”“可是路遥说,他今生今世是离不了那块地方的。他走在山山川川沟沟峁峁之间,忽然看见一树盛开的桃花、杏花,就会泪流满面,确实心就要碎了。”我稍稍能够理解路遥,理解他的心是怎样碎的。我说稍稍理解他,是因为我毕竟只在那儿住了3年,而他的42年其实都没有离开那儿。我们从他的作品里理解他的心,他在用他的心写他的作品。可惜,还有很多好作品没有出世,随着他的心,碎了。这仍然不止是一个哭的问题。他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倒下去,留下了不平凡的声音,这声音流传得比42年要长久得多了,就像那块黄土地的长久,像年年都要开放的山间的那一树繁花。
参考答案 1.指儿子脸上青春痘很多且很严重。
2.既象征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又指迁客骚人的苦难伤心之地,也代表使忧国忧民者为理想而献身的事物。
3.澌澌然的歌是指春天到来时雪水融化奔流的动听的声音,分号是指柳絮是使柳树不断繁衍的种子。
江南柳阅读答案 篇二视角一:不同诗歌语言特征的比较
古诗韵律优美、蕴涵丰富。有的明白如话,平易近人;有的婉约隽秀,独臻妙境;有的跌宕起伏,雄浑深厚;有的如烟似梦,意境优美;有的则是悲凉慷慨,豪迈奔放。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为此考点而死记一些“名词术语”,不在理解上下功夫,结果事倍功半。
【高考链接】
(2011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望湖楼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晚 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试题: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解析】“优美”和“壮美”一字之差,内涵有异。前者侧重优雅、清逸,后者侧重壮丽。刘诗展现的“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苏诗写特定情境下望湖楼的所见晚景,横风吹雨,来去匆匆,雨收云散,湖面浩阔如海,一望如碧,天空不时闪出电光,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属典型的壮丽景象。
【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视角二:不同朝代诗人风格的比较
诗的风格可谓“美色悲音各不同”,它是诗人在创作中,通过内容、形式诸种因素,所体现出的个性特征,是其诗歌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高考链接】
(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试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里的“相近”是提示语,要耐心揣摩。九日即重阳佳节,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赏菊、怀远的习俗。诗人从“惊秋老”起兴,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的是: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颇具老杜之风,情切意深,抒发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参考答案】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
每一首诗歌都是依据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每一个诗人,都有一定的艺术手法的特点形成个人风格的。两者比较,就使作者的某一首诗,成为特别的,别具一格的,唯一的艺术品而存在。
【高考链接】
(201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 蜀 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试题: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解析】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视角四: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从炼字的角度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曾见于近两年高考试卷,但往往是就一首诗进行考查,而就两首诗从炼字的角度进行对比阅读,以此来检测考生对比评判能力,则是不多见的。
【高考链接】
(200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 。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解析】两诗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都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李德裕登临北睇,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
【参考答案】(1)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视角五:不同诗歌内部相关句子的比较
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课内知识课外考”,这一原则在诗歌鉴赏中同样得到体现,命题人常常将所考查的某一句与课文中学过的相关句子列出来,要求考生从思想感情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既能检测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重视课本,又能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一举两得。
【高考链接】
(2010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试题: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析】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本词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可谓独具匠心。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归于平淡。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视角六:同题材诗营造意境(氛围)的比较
同题材或同题目的诗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既然有同题诗,自然就出现了比较。因了“同”,就易使人同中求异,品第高下,衡量优劣。命题人从这一角度命题意在引导读者学会以诗的眼光去发现诗美,品赏诗美,给考生以有益的启迪。而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或营造氛围,或借景抒情,或塑造背景或环境。
【高考链接】
(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
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
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解析】王安石的诗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人们所称道。他的诗意境空灵、用语精警、富有画意。《江宁夹口》是其后期作品,回荡在前期诗作中的强烈的政治热情锐退,诗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或闲淡,或凄婉,或孤寂。《舟下建溪》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使人如临其境。诗中化用前人成句不露痕迹,另出新意,清新隽永。
【参考答案】两位诗人都借“月黄昏”三字来营造氛围,为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第二问答案不唯一,但一定要结合原诗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只答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王诗中“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方诗中“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二者各有其妙。
视角七:同题材诗的理趣或情趣的比较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多样,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或“情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所谓“理趣”,顾名思义,就是要说理而有趣,理和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高考链接】
(2009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 绛 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试题: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就诗论诗,结合具体诗句解说。
【参考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视角八:不同版本句子优劣的比较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对于同一位作家的同一首诗,由于版本的不同,其中某一句或句中的某一个字(词)有可能不同,孰优孰劣,存在着争论,命题人将此引进到高考试卷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是对以前客观题答案“只此一家,别无他诂”的拨乱反正,意在引导考生在自圆其说的基础上畅所欲言,择善而从,展开交锋和争论,对考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不无影响。
【高考链接】
(2006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试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解析】本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也更新颖。
视角九:诗歌与图画的定向比较
西蒙尼德斯说过:“图画是不出声的诗歌,诗歌是会说话的图画。”从最初摹仿上看,诗歌和绘画是非常接近的,都是在摹仿着生活本身,表达着对生活的认识。一种艺术与另一种艺术是非常相通的,诗歌和绘画亦然,这就使诗和画之间存在可比较性,近年有的省正是从这一角度命题的。
【高考链接】
(200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试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试与原诗比较,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中国素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本诗中“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显然是化用韦诗。另外,后人还流传好多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作画的故事,足见此句影响之深远。本题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命题的。
【参考答案】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视角十:不同诗歌中同一意象美学意义的比较
诗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审美概念,也是诗歌意境、情思、风格的依托。只有理解了诗词中的意象,才能真正解读诗歌。在中国诗词艺术的长河中,同一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甚至是在同一篇诗词中,读者往往会有各种不同含义的理解。【高考链接】
(2008年高考湖北卷)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试题:《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解析】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
【参考答案】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则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江南柳阅读答案 篇三方法一:借助意象特点
什么是意象呢?通俗地说,“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象”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在诗歌创作中,作者通常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一组和谐统一的意象表达出来。因此,把握住了诗歌中主要意象的特点,就能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2012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这个鉴赏题,本身就是围绕意象来出的,完成的最佳角度自然也是抓意象。抓住主要意象的特征,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也就不难了。首联中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加上“雁声”、“霜月”、“枫桥”和“孤舟”等意象,再结合“客程遥”,就不难理解诗人漂泊中孤独思乡的思想情感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独之感。
方法二:借助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可能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有时它会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看诗题,便可知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表达宫女失宠后的哀怨;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看诗题,便可推断出诗歌抒发的情感中,有“外弟”到家探望的喜悦之情。
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诗歌鉴赏题(第8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第8题是围绕情感出的,而把握这首诗的情感,题目便可以给我们帮助。“思远人”已经表述得十分明白了,再结合词中的“红叶黄花”、“念行客”、“归鸿”、“寄书”、“别”、“红笺”等内容,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描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方法三:借助诗歌作者
诗人的创作,通常要受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价值取向、生活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也会形成自己常规的选材倾向和独特的创作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高适的边塞诗意象宏阔、基调昂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婉清雅、超凡脱俗;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歌是乱离时代的悲歌;陆游诗中的爱国主题和壮志难酬的愤懑随处可见……如果诗歌的作者是我们熟知的,借助作者,“知人论诗”,也是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门径。
如2009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诗歌的常规题材是“言收复征伐事”。甚至在他临终时给儿子写遗嘱,也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该说,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是陆游一生的牵挂。完成第2小题,就可以结合陆游诗作一贯“热爱祖国山河,抒发亡国之恨”的写作风格,从融情于景、寓情于事的角度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方法四:借助题目注释
有些诗歌有特定的写作背景,或有较深沉的内涵,直接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有时,出题人为了降低难度,在题目中附有注释。注释的类型大致有四种:一是题目注,二是作者注,三是词句注,四是背景注。我们可以借助题目注释,找到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捷径。
如2011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③春天树,江东④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注】①②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③④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⑤论文:此处指论诗。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完成第2小题,就要借助注释的帮助。不然,对“渭北”“江东”二句的所指就不好理解。结合注释,就明白“渭北”指杜甫的生活地,而“江东”则指李白的生活地。再联系题目“春日忆李白”中的“忆”字,以及尾联渴望相见的心情,就不难诗句中寄寓的思念之情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方法五:借助诗眼末句
写文章,不管是散文,还是诗歌,常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这种手法就是常说的卒章显志。因此,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也可以借助末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另外,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常能凝练集中地反映诗歌的思想情感。有的诗歌,可能末句就是诗眼,命题人也常围绕它出题。
如2011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诗的尾联说山泉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那么清澈。诗人托物言志,借赞美山泉来表明自己的脱俗、清高。诗人用极其质朴平淡、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绘山泉,直到最后一句才切入到山泉恬淡和自清的本质。抓住这一点,完成第2小题就比较容易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的功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方法六:借助人文背景
在文化演进中,人们赋予了某些事物特定的人文内涵,如“四君子”的品质分别是:梅傲、兰幽、竹坚、菊淡。在诗歌中,如果选择了有人文象征意义的意象,或者引用了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或者涉及某一地域的历史背景,这些都可能与诗歌的主题相关,借助这些人文背景,也可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2012年江西卷诗歌鉴赏题(第1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诗中的杨柳是一个有人文象征意义的意象,它除了是春使者外,常与离愁别恨相关,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无一不是表现这一内涵。了解这一特征,再联系词中的“离忧”“人不见”等内容,词中“杨柳”的内涵自然就清楚了。
江南柳阅读答案 篇四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91分)
1.
(4分)看拼音,写汉字。
①音乐课上应dānɡ________讲些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②人xínɡ________道旁边的小区里有hěn
________多小朋友在wán
________。
2.
(3分)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黑白相________(
A.xiāng
B.xiàng
)间________(A.
jān
B.jiàn
)的蚕豆花谢了。
②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________(A.lè
B.yuè)谱上的线条。
3.
(3分)百里挑一。(选择合适的修辞填空)
反问
比喻
夸张
拟人
①小伙子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面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________
②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________
③大街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________
4.
(3分)写反义词
年轻________
充足________
回来________
5.
(8分)画龙点睛。(补充词语)
冥________苦________
大________流________
________讨________吃
惹________生________
6.
(5分)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写句子)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改成陈述句)
②它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
它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关联词连成句)
③商鞅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7.
(5分)图上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它们会说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
8.
(5分)用钢笔描红。
梁
骤
枣
搏
9.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
②功课没做完,怎么能去看电影呢?
10.
(8分)读拼音,写词语。
bǐng
bǐ
zhí
shū
dú
lǎn
zhōng
xīn
qū
f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dà
quán
àn
zhù
lì
shǐ
píng
ji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1.
(5分)修改病句,把改后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
对神秘的月球,人们还将陆续探索下去。
12.
(5分)缩句。
①美丽的西湖在浙江省杭州。
②一个气球慢慢地升上天空。
13.
(4分)形近字组词
清________
纷________
请________
粉________
14.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
②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
15.
(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七嘴________
________纷纷
惹是________
16.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②小姑娘天真的心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17.
(5分)缩句
①私塾先生有声有色地讲着少年岳飞的故事:
②美丽的西湖在浙江省杭州:
18.
(5分)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小伙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
19.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这些树叶难道不是从这棵树上飘落下来的吗?
②咱们不是早就分好了吗?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9分)
20.
(5分)在智慧树上挂上我新学到的成语。
21.
(9分)小小阅读我最棒。
柳树的头发。柳树的头发又细又长,在微风中飘飘荡荡,燕子飞来想给她剪短,柳树说:“不剪,不剪,短头发哪有长头发漂亮!”蝴蝶飞过来想给她打个发结,柳树说:“不必不必,我喜欢自自然然,大大方方。”春雨说:“我来给你洗洗头发吧!”柳树说:“好,好,谢谢,谢谢!你让我的头发更青翠,更清洁,更漂亮!”
(1)照样子,写一写
又细又长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春雨要给柳树洗头发,柳树是怎么说的?找出来。
22.
(5分)读课文《商鞅南门立木》,说说“商鞅南门立木”在文中指的是?
23.
(5分)仔细读课文《商鞅南门立木》,回答商鞅南门市木,悬赏扛木者是为了什么?
24.
(5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商鞅南门立木》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91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9分)
20-1、
21-1、
21-2、
22-1、
江南柳阅读答案 篇五古诗歌表达技巧题
(时间:40分钟 满分:55分)
题组一 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5分)
蝶 恋 花
秦 观
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答: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春晚山行
殷 遥[注]
寂历青山晚,山行趣不稀。
野花成子落,江燕引雏飞。
暗草薰苔径,晴杨扫石矶。
俗人犹语此,余亦转忘归。
[注] 殷遥,天宝间仕为忠王府仓曹参军。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
中间两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6分)
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此曲的突出手法是什么?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5分)
定 风 波
苏 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三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注] 宝剑篇:唐前期名将郭元振落拓未遇时所写的托物抒怀之作。郭元振上《宝剑篇》,深得武后赏爱,终于实现匡国济世之志。新丰酒: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取酒独酌。后来他受到皇帝赏识,拔居高位。
这首诗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任意一种,并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答:
题组二 综合练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1)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融情入景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2)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11分)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注]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首词就写于这一时期。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5分)
答:
(2)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6分)
答: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2分)写双燕善解人意,似乎与佳人一起惋惜“春将暮”,借女子之口抒发了惜春之意。(3分)
2.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野花飘落、果实初成,江燕引雏飞,柳枝飘拂等,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暗草薰苔径”是从嗅觉角度写景。②动静结合。如“暗草薰苔径”是写静景,“江燕引雏飞”“晴杨扫石矶”是写动景。(6分,每点3分。如从远近、明暗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3.突出手法是情景交融和用典。(2分)前部分在凄凉的景物描写中表现作者的失意,最后三句用严子陵富春江垂钓和季鹰思故乡莼菜、鲈鱼脍两个典故来表现作者对自己曾经苦苦追求功名的否定和嘲笑,表达了作者因失意而产生的愤愤之情和孤苦无奈。(4分)
4.运用了夸张(通感)的修辞手法。她的歌声使人感觉到风起雪飞,使炎夏变得清凉。(2分)对柔奴“清歌”的夸张描写突出了歌声的清凉悦耳,也暗示了歌者高旷美好的心灵。(3分)
5.①用典:首联,引用郭元振的故事,说自己尽管也怀有像郭元振那样的宏才大略和匡世济时的热情,却没有他那样的幸运,只能将满腔怀才不遇的悲愤、羁旅漂泊的凄凉托之于诗歌。尾联,引用马周的典故,说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怀才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运,所以只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这两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愤郁不平的心情。②对比:颔联上句用风雨中落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下句的青楼管弦形成一寂一喧的对比,形象地展现出沉沦寒士与青楼豪贵苦乐悬殊、冷热迥异的两幅对立的人生图景。③象征:诗中的“风雨”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答出任意一种即可。手法2分,分析3分)
6.(1)颔联写芳草“碍马”,白云“遮楼”,表达了诗人对锦江美景的依恋之情。颈联写山含恨,水悲歌,抒发了诗人告别锦江后的离愁别恨。(6分。每联分析各3分)
(2)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5分)
江南柳阅读答案 篇六一、层次分析类试题
例:(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
答案:有点心急,心情淡然,欢喜欲狂。(每空1分,意对即可。)
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概括作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心情,属于层次分析类试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行文脉络的整体感知能力。仔细阅读全文,从原文第三段可找出答案“有点心急”“心情淡然”,第五段可找出答案“欢喜欲狂”。
解题思路: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答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还有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学生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二、作用分析类试题
1.引用的作用
例1:(2007,河北)阅读《江南陶公柳》回答:文章第三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解答:①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②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③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对陶公的怀念之情。
2.描写的作用
描写有环境(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在交代场景、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展示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例2:(2008,河北)阅读《小扇轻摇的时光》回答:选文中加横线的部分(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解答: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了“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3.修辞手法的作用
例3:(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的表达效果。
解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4.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
例4:(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选文第⑨段(我爱昙花)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解答: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这类题型要求对作用进行分析,考生的答案应力求全面准确。答案一般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作用。如例1引用的基本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例2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例3拟人的基本作用是“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例4选文第⑨段的基本作用是“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二是概括语句意思。如例1为“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对陶公的怀念之情”;例2为“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了‘我’轻松、闲适的心情”;例3为“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例4为“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大多数时候,同一个句子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具备,因而从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都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解题思路:语句的基本作用和语句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分析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因此,在中考阅读题中比较常见。这类题型要求考生积累各种基本的作用。现列举一些常见的基本作用,以供参考。如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等等。
三、理解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例:(2008,河北)阅读《小扇轻摇的时光》回答: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解析:这类题型要求考生对选文的内容(主旨)和形式(布局谋篇、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等)进行理解,是阅读的较高要求。
解题思路:1.需要理解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后加上表现出什么,形成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重点语句或关键性词语的理解。如根据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的“当我和大哥的小女儿发生争执时,总是我吃亏,可母亲总是责备我”这句话,可以提问:“总是”表现出母亲的什么性格?理解这个词语应结合该词所在段的中心句“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她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从而可以得到答案:“总是”一词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大度以及好性格。
2.需要理解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前加上“为什么”, 形成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重点语句或关键性词语的理解。如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了父亲给“我”买橘子回来之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对这句话可形成如下问题:为什么父亲会“心里很轻松似的”?结合前后文,前文是在“我”让父亲走的情况下他才去买的橘子,后文是父亲要“我”给他写信,让我“进去”,从而可以得到答案:因为儿子就要远行,做父亲的心里自然不轻松,但是为了不让即将远行的儿子担忧,所以父亲表面装作很轻松的样子,让儿子放心。再者,在儿子远行之前能为儿子做一件事,他心里也感到很轻松。
上面列出的这些关于理解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解题思路,我们在做题时必须结合语境,根据具体的题目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总之,记叙文试题的种类及题型变化还有很多,我们平时要多积累解题的经验。考试时,我们充分结合原文的知识点和平时的知识积累,认真组织好答案,这样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江南柳阅读答案 篇七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点,虽然我们高度重视,在这一考点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从每年的高考情况来看,这一直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我们往往在诗歌鉴赏的各类题型和答题模式上下功夫,却忽视了它最基本的前提是读懂诗歌。如果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即使我们注意了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也往往是胡乱贴标签或者答非所问。因此,对于诗歌鉴赏,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读懂的问题,特别是在考场上,时间紧迫,没有任何资料可帮助的情况下,快速读懂诗歌显得尤为重要。在考场上如何快速读懂诗歌?笔者觉得应该关注以下五点:
一、关注题目
题目往往对诗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从“春日登楼”提示了时间、事件,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从“怀归”就可以知道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再如一道诗歌鉴赏题,司空曙诗《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有一问题:“简析诗人的感情。”很多学生从诗中首联颔联所写哀景和颈联尾联的“愧”等字中得出的答案是悲伤之情。这样的答案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注意题目。题目《喜外弟卢纶见宿》中就提示了作者的情感因外弟来访而喜,因此,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又悲又喜:“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而喜;但自己的处境不佳,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 所以,注意题目是快速读懂诗歌的有效方法。
二、关注作者
鉴赏诗歌必须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要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等。联系这些,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诗歌鉴赏题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文本后有注解:“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问题是:“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解答这道题,注释中诗人所处朝代这一信息尤为重要。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志士包括诗人戴复古都极度痛苦, “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它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另辟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三、关注注释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一般来说,文本后给出的每一个注释都是有用的: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的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
如诗歌鉴赏题杜牧的《齐安郡晚秋》:“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其中一个问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这里的注解很重要,根据注解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四、关注文本的内容
1、注意诗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也富于跳跃性,讲究韵律,因此,诗歌的语言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出现省略、倒装等语言现象。
2、注意情感关键字,把握诗眼。诗歌中往往有一些最精练传神的词句、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阅读时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3、注意诗中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涵义具有稳定性,如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意、梅象征高洁等等。对这些常见意象应在平时有意识地积累。
4、注意诗中运用的典故。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诗歌中典故的运用一般来说都是写人喻己,以他人来比照自己。
5、注意诗中议论抒情的句子,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不能确定情感;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江南柳阅读答案 篇八一、层次分析类试题
例:(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
答案:有点心急,心情淡然,欢喜欲狂。(每空1分,意对即可。)
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概括作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心情,属于层次分析类试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行文脉络的整体感知能力。仔细阅读全文,从原文第三段可找出答案“有点心急”“心情淡然”,第五段可找出答案“欢喜欲狂”。
解题思路: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答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还有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学生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二、作用分析类试题
1.引用的作用
例1:(2007,河北)阅读《江南陶公柳》回答:文章第三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解答:①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②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③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对陶公的怀念之情。
2.描写的作用
描写有环境(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在交代场景、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展示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例2:(2008,河北)阅读《小扇轻摇的时光》回答:选文中加横线的部分(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解答: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了“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3.修辞手法的作用
例3:(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的表达效果。
解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4.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
例4:(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选文第⑨段(我爱昙花)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解答: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这类题型要求对作用进行分析,考生的答案应力求全面准确。答案一般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作用。如例1引用的基本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例2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例3拟人的基本作用是“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例4选文第⑨段的基本作用是“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二是概括语句意思。如例1为“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对陶公的怀念之情”;例2为“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了‘我’轻松、闲适的心情”;例3为“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例4为“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大多数时候,同一个句子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具备,因而从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都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解题思路:语句的基本作用和语句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分析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因此,在中考阅读题中比较常见。这类题型要求考生积累各种基本的作用。现列举一些常见的基本作用,以供参考。如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等等。
三、理解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例:(2008,河北)阅读《小扇轻摇的时光》回答: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解析:这类题型要求考生对选文的内容(主旨)和形式(布局谋篇、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等)进行理解,是阅读的较高要求。
解题思路:1.需要理解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后加上表现出什么,形成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重点语句或关键性词语的理解。如根据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的“当我和大哥的小女儿发生争执时,总是我吃亏,可母亲总是责备我”这句话,可以提问:“总是”表现出母亲的什么性格?理解这个词语应结合该词所在段的中心句“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她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从而可以得到答案:“总是”一词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大度以及好性格。
2.需要理解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前加上“为什么”, 形成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重点语句或关键性词语的理解。如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了父亲给“我”买橘子回来之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对这句话可形成如下问题:为什么父亲会“心里很轻松似的”?结合前后文,前文是在“我”让父亲走的情况下他才去买的橘子,后文是父亲要“我”给他写信,让我“进去”,从而可以得到答案:因为儿子就要远行,做父亲的心里自然不轻松,但是为了不让即将远行的儿子担忧,所以父亲表面装作很轻松的样子,让儿子放心。再者,在儿子远行之前能为儿子做一件事,他心里也感到很轻松。
上面列出的这些关于理解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解题思路,我们在做题时必须结合语境,根据具体的题目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