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阅读答案【最新10篇】
做阅读题不要急着去做题。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从题目入手,思考题目主要想记叙什么,说明什么物,议论什么等,然后进入正文作浏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敬业的小编小鱼儿为家人们整理的10篇《半截蜡烛》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 篇一关键词 有效引领 文本核心 缓冲 诱发 回转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话过程中的语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是维系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纽带。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着重关注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对话资源,化解差异,构建出新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升值。
一、缓冲――给学生留出一条思维通道
人教片反四下《鱼游到了纸上》教学片断:
生:“鱼为什么游到纸上?又是怎么游到纸上的?”
师(惊讶疑惑的表情):“嗯,这真是个很不错的问题。咱们一起读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找到答案。”
生:“这里的鱼并不是指水中游动的活生生的鱼,而是画在纸上的鱼。鱼游到了纸上,是为了突出这位年轻人画得非常像,跟真的一样。”
师(故作若有所悟状):“哦!原来是这样!那这些画中的“鱼儿”又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
生:“我明白了画得像,首先在于年轻人的细致观察,将鱼的形态牢记在心间。”
生:“我还认为,鱼能游到纸上是因为年轻人认真地描摹。‘工笔细描’‘挥笔速写’,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给鱼儿作画时的样子。”
这是教学预设中关系到文本核心的重要问题。在课堂开始,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并没有生硬地拉回到预定的教学轨道,更没有自乱阵脚,而是踢了一脚“旁传球”,为自己调整教学预案备足了时间。这种低下自我姿态,既以教师的思维漏洞换取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教师的“不为”和“无为”恰恰为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提供了一条预留的通道。学生在教师“无为”的引领下,完成对文本深处的自我阅读,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飞跃。
二、诱发――给学生提供一片理解天地
人教版五下《半截蜡烛》教学片断:
师:“你是怎么读出伯诺德夫人的临危不乱?”
生:“文章中说‘轻轻把蜡烛熄灭’。我从‘轻轻’一词中体会到伯诺德夫人并没有因为紧张而慌乱。”
师:“是啊,你看‘轻轻’就两个字,我们却能从中读出这么多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品味文字。还从哪里读出了她的临危不乱?”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师:“哦,这是从人物的语言来说的,继续。”
生:“你看,伯诺德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很从容的,很轻柔的。”
师:“是的,那你就学着她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师:“仅仅是语气吗?内容上呢?”
生:“这句话就几个字,但伯诺德夫人却把她要熄掉蜡烛的想法自然地提了出来,没有一定要熄灭的意思,可见她的镇定与机智。”
师:“是啊,文字虽然不多,但可挖掘的内容却如此丰富。我们读书要善于把薄书读厚,也要善于把厚书读薄。”
这里的诱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拉硬扯,也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的强行搬弄、预设目标的胡乱开掘,而是紧扣文本的价值取向,运用睿智的语言、巧妙的方法,从学情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所做出的针对性地调整和转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据本而“诱”,为学而“诱”。“仅仅是语气吗?内容上呢?”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转换,却隐匿着理解层面与思维渠道的互相更迭。这种高效引领绝不是浅尝辄止式地总结问题,而是通过四两拨千斤的艺术点拨,使内容的广度不断扩散,思维的深度不断嵌入。
三、回转――给学生搭建一道解读阶梯
人教版《“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谁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生:“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大人的安慰与鼓励。母亲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帮助。”
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了约束,任何事情都难以做好。父亲应该对孩子要求严格。”
生:“我觉得作者写得非常有道理。孩子需要父母的两种教育,既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能过于骄傲,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这很好,但大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使用同一种方式是否适合每一个人,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半截蜡烛 》阅读答案 篇二①第二次****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词性。
(1)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 )
(2)秘密**站就会遭到破坏( )
2.根据上下文,为文中括号处选填一个词语。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的搜查。
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为保护秘密**的具体行动。
伯诺德夫人:
大儿子杰克:
小女儿杰奎琳:
4.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分句,分别运用了__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成分写出了德军的________。
5.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来了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6.母子三人保护秘密**的行为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二)(1)名词(2)形容词2.C 3.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小女儿杰奎琳:说要睡觉,拿走蜡烛。 4.夸张;紧张;憎恨;凶恶5.厄运指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站必遭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6.机智、勇敢、镇定。
《半截蜡烛 》阅读答案 篇三半截蜡烛的阅读原文
①第二次****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半截蜡烛阅读答案半截蜡烛阅读答案。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半截蜡烛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半截蜡烛的阅读题目
1、课文《半截蜡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看了文章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面对秘密快要暴露的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呢?
半截蜡烛的阅读答案
1、课文主要记叙了第二次****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2、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
3、首先,伯诺德夫人拿出一盏煤油灯,要取代蜡烛,被拒绝,接着,杰克借口去搬柴,想要拿走蜡烛,同样没有成功,最后是小女儿杰奎琳说要睡觉去,楼上很黑,想拿盏蜡烛上去,获得成功,保住了秘密。
延伸阅读:蜡烛阅读答案
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
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
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做出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谦虚── 黑暗──
2.在文中找出三个反映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蜡烛很谦虚的词语。(6分)
台灯______ _______ ________
蜡烛______ _______ ________
3.将句子写完整。(6分)
蜡烛具备的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把短文分成两段,并写出段意。(4分+6分
《蜡烛》答案
1.骄傲;明亮;
2.(2);(1)。
3.高傲;炫耀;趾高气扬;谦虚;惭愧,默默无闻。
4.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5.第一段:第一到第二节,第二段:第三节到第四节;
(1)台灯向蜡烛炫耀自己既漂亮又有用。
(2)当台灯出了故障后,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半截蜡烛 》阅读答案 篇四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 “厄运”的“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画“厄运”的意思是?
2. “在**的最后时刻,他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地坐待着。”你从所填的词中体会到?
3. “屋子里***的东西”指,说它是“屋子里***的东西”是因为?
4.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中,“似乎”这个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参***:
1、“厄运”“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厂部,2画,“厄运”的意思是不幸的命运。
2、“在**的最后时刻,它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你从所填的词语中体会到死神已经向他们走来
3、“屋子里***的东西”指半截蜡烛 说它是“屋子里***的东西” 是因为蜡烛烧完秘密或暴露,国家就有灾难,同时一家三口生命结束。
4、“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中,“似乎”这个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似乎不能去掉。因为德军并没有发现**,而伯诺德夫人心里很紧张,心里想他们已经发现**,其实没有,也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 篇五一、看拼音,写词语。(6分)
si suo wen hou ji jiao
( ) ( ) ( )
二、汉字。(共6分)
1.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3分)
“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这个字一共有( )画。
“张”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①展开,开;②铺排陈设;③ 看,望;④量词;⑤姓。
“张灯结彩”的“张”是第( )种解释;
“东张西望”的“张”是第( )种解释。
2.比一比,组成词语。(3分)
钓( ) 妨( ) 询( )
钩( ) 防( ) 讯( )
三、词语。(共12分)
1.将成语补充完整,再把含不好感情色彩的写在横线上。(6分)
欣欣向( ) 舍( )为人 ( )气凌人 口若( )河
好高 ( )远 精兵( )政 神机妙( ) 高( )远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6分)
严肃 严厉 严格 夸口 夸耀 夸奖 优异 优秀 优良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王宏同学处处( )要求自己,( )思想品德好,( )学习成绩好。大家都( )他是一个( )的少先队员。可是他从来不( )自己。
四、句子。(共12分)
1.修改病句(在原句上改)。(6分)
①小明出席了市里的作文竞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他经常回忆过去有趣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讲卫生、懂礼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换一种说法。(6分)
①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换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爸爸辅导我。我学作文。(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应用文。(4分)
李华同学患重感冒,医生要他休息两天。请以李华的身份向张老师写一张请假条,日期是5月10日。
六、课内阅读。(共18分)
1.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4分)
①《林海》一课中讲的“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主要是因为大兴安岭有岭、林、花。( )
②《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 )
④《书的故事》和《在仙台》都是写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年的故事。( )
2.按《三衢道中》原诗填空,并按要求答题。(6分)
梅子黄时日日( ),小溪( )尽却山行。
绿( )不减来时路,( )得黄鹂四五声。
这首诗是写三衢道( )时候的景色。诗中的一对反义词是( )和( )。全诗写了诗人山行时( )的心情。
3.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8分)
詹天佑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①用“√”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②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 )险峻和( )恶劣这两方面的困难。(2分)
③在原文中用“~~~~”线画出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想法。(2分)他的想法说明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共12分)
三个和尚
1 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宇,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够喝,还往菩萨手中的净瓶灌水,瓶里的柳枝活了。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为了喝水和挑水发生争执,谁也不愿意吃亏。后来又来了一位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谁都不愿意挑水,没过两天,水缸露底了,净瓶中的柳枝也因没有水而开始枯萎了。
2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的时候,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被一只老鼠几口咬断了。半截蜡烛掉在香案上,庙宇起火了。危急之中,三个和尚一齐争先恐后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3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兴地捧着大碗喝水。菩萨手中净瓶里的柳枝又亭亭而立了。
1.用“” 线给第一自然段分层(3分),并写出每层的主要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3分)
争先恐后——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在正确的答案后打√)(3分)
①大家都不打盹,就不会发生火灾。( )
②人多了,就不好办事。( )
③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劳动,就能办好事情。( )
八、作文。(30分)
题目: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提示: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 篇六一、以形象感染学生。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对形象的感知,也就没有了美,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特色。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化语言文字为具体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在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读课《一个苹果》中的那个苹果“擦得很干净”、“青里透红,发出诱人的香味”。苹果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那么美,那么香,那么诱人,却又那么普通平常。可到了上甘岭,到了“整整七天没喝过一口水”的战士手中,这个苹果变得异常珍贵。运输员火线上跑来跑去,满身尘土,满脸汗水,身上血迹斑斑,半路上偶然捡到一个苹果,却让给了守在防空洞里的连长;连长整天指挥战斗,喉咙早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不用说一个、十个,二十个苹果也能一口气吃完。可他把苹果让给了整天守在步话机旁、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的小李;小李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他接过苹果转身递给了伤员小蓝;小蓝在战斗中失去了右腿,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张开嘴巴刚要吃苹果,一看别人都没有,立刻把嘴里的苹果递给连长。防空洞里八个人,人人需要水,个个都有充足的理由吃这个苹果,却谁也不吃。《一个苹果》的教学,不用道德说教,不用术语讲理,只需要教师用描绘性的语言描绘出苹果的色、香、味,再现八个战士的干渴形象,重现战友们相互谦让的一幕幕动人情景,学生们便会受到感染,渐渐领悟到阶级爱、战友情的可贵。这就是形象的感染力。
二、以情感鼓舞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不能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之中。教师要精于渗透,就须备课时多下功夫,教学时巧于安排。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我的战友》一课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1、理解关键词语,初步体会英雄思想感情。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住了”的时候英雄的思想感情呢?我抓住了“纹丝不动”这个词进行深入剖析:①“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②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③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通过阅读思考,学生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说明了潜伏部队的任务和周围环境,描述了“这个伟大的战士”半个多钟头“纹丝不动”的动人情景。教师通过“纹丝不动”这个关键词语的启发讲解,学生联系上下文,既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了词,又初步体会了英雄内心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目标的崇高感情。这时对的崇敬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2、观察课文插图,深刻理解英雄内心世界。
理解了“纹丝不动”的含义,学生已经感动了。我忽然又问学生:“烈火烧身,真的一动也没动吗?”“身上的棉衣都烧焦了,他能一动也不动吗?”这一问,学生思维活跃,议论纷纷。这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插图中寻找答案,求得意见一致。观察后,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烈火烧身时,牙咬得咯巴响”,“嘴角在不停抽动”,“眼睛瞪得大大的,带着仇恨的目光”,“双眉凝聚在一起,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是的,在动。为什么会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围住了”,巨大的疼痛难于忍受,在这样一个生死关头,他不仅该动,而且应该“突然叫起来”,突然“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可是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克制自己“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他是动了,只是在不暴露目标的前提下细微的动。这不易觉察的极其微小的动,反映了英雄正处于烈火烧身的极度疼痛之中,表现了英雄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通过看图、议论,学生深入理解了英雄的内心世界。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验英雄崇高情操。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除了发掘教材本身情感因素,并在教学中把这些因素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中外,还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去思索课文中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在《我的战友》一课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启发提问的:
师:烈火在身上烧了多长时间?
生:半个多钟头。三十多分钟。
师:再想一想,你摆弄蜡烛时,不小心把手烧了一下,你会有什么反应?
生:连忙把手缩回来。还会“唉哟”地一叫。
师:为什么缩手?为什么叫?
生:很痛。
师:你被蜡烛烧手的时间有多久?
生:很快。只有几秒钟。
师:蜡烛火大不大?
生:不大。
师:被一团烈火整个儿包围住了有半个多钟头,却连动都不动,学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半截蜡烛 》阅读答案 篇七半截蜡烛(节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地***,“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t。在**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
它仿佛成了屋子里***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联系上下文,将下列词语选填在文中的括号中。
快步 默默 慢慢
2、用“——”画出描写杰克动作或者语言的句子,从中我可以体会出杰克在德军面前表现出的;用“波浪线”画出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从中我体会出伯诺德夫人的心理。
3、“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的东西。”从“微弱的灯光”可以看出,说“它仿佛成了屋子里***的东西”是因为。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参***:
1、慢慢快步默默
2、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在**的关键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心思缜密,考虑周到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紧张
3、蜡烛要熄灭了烛焰本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半截蜡烛里藏着绝密**
4、写杰克想假借搬柴生火而端走半截蜡烛,但被德军喝止了。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 篇八关键词: 阅读教学;个性化品质;自主选择;深化体验;激励创新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又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它还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个性化阅读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对文本客体的独特认识和感受,并用智慧与理性去理解、启迪和培养,想方设法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契机。
一、自主选择,平等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才能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此,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注意创新融洽的对话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朗读、去感受、去表达,从而大胆地展示内心的感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主要讲述了雅克、杰奎琳和伯瑙德夫人保护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感人情景,展示了母子三人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我根据课文难度不太大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进行解读。通过自我选择后的自主学习、小组交流、集体讨论,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由于学生只选择了一个最喜欢的人物进行解读,自主感悟、平等对话的时间多了,独特的体验更深刻了,个性的展现更充分了。
二、主动探究,感悟文本
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个性理解或奇思妙想,不能简单的以教师“一言堂”和“标准答案”去取代,而是要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主动探究。如:在教学《献你一束花》时,有学生提出:“‘我’也非常喜欢花,为什么还一定要把花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送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不也很好吗?”另一个学生马上又说:“对呀,失败者的心情很低落,内心世界很愧疚,应该将花献给失败者,是对失败者的鼓励呀!”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关课文主题的“大”问题,就适时引导学生:“假如你失败了,你有什么感受呢?”一个学生很快站起来说:“有一次,我语文考了30 分,我心里很难受。所以,这位女体操运动员心里肯定特别难受。”受到这位学生的启发,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到最后大家都一致同意,“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只要付出了‘汗水和力量’都应得到尊重”。我感受到学生那精彩的问答中,分明闪烁着主动探究和自主感悟的灵光。
三、合作交流,深化体验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需要教师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心理场,让自由交流在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如:课文《井底之蛙》不是特别深奥难懂,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我主要让他们自主地分组交流、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大胆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议问题、谈认识、说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集体汇报时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我’还是十分喜欢青蛙,因为它生活在浅井里享受着自己的快乐生活。”有的说:“青蛙很可怜,它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我’很同情它。”有的却说:“青蛙目光短浅,骄傲自大,它这种自捧自吹的行为很!”这些独特的体验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充分展示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四、启迪思维,激励创新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利用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捞铁牛》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沉在黄河中的铁牛的过程,这一演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有一个学生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将两船泥沙铲到黄河中去,捞八只铁牛需要把十六船泥沙铲入黄河,这样既费事,又可能将河道阻塞,不是很合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开始讨论,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找到了更完善的捞铁牛的办法学生在讨论捞铁牛的最佳方案时,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五、正视差异,多元评价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自主性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不能被传统的评价体系束缚手脚。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的意识,及时发动学生展开互评与自评,使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参与、民主交流的过程。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 篇九关键词:细节描写;作用;点评;题目;答题技巧
2011年中考的第19题是“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杈还在摇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及得分点是“烘托(渲染、衬托)作用(1分),通过“树杈还在摇动”和“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这一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1分)烘托出“我”救助小弟弟时的动作迅速(1分)(这一切发生的这么快、说明事情刚刚发生完毕),充满了自豪的心情”(1分)。
从这一道题目我想到了细节描写及其作用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课文和要求阅读的名著里,如果老师平常重视校本教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知识点,或者利用学过的课文和名著进行举例分析,归纳细节描写及其作用的各个类别及答题技巧,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答题方法,并且会根据课文和名著举例分析,自觉地应用到作文中去,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根据这道中考题,在教学中要明确地让学生知道三个问题:一是什么叫细节描写?二是细节描写如何分类?三是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什么叫细节描写?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细节描写如何分类?根据细节描写的概念,可以把细节描写分成人物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和场面细节描写三类。
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这是本文要重点阐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课文和名著导读的篇目,找出相对应的例子,通过详细的分析和归类,让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各种作用,平时加强训练,考试的时候就可以应答自如。那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我结合课文和名著导读的篇目,举例分析归类如下:
一、刻画性格,独显个性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吴敬梓《儒林外史》)
【文段点评】这是人物的细节描写。严监生临终总不断气,不是为了“两个亲人”未面,也不是因为“两笔银子”未收,竟是点的两茎灯草惹的祸,“点一点头”“手垂下”“没了气”这些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嗜财胜命者严监生悭吝成癖的丑恶灵魂,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吝啬者形象。
根据这个类型的作用,模仿2011年中考题,可以出这样一道题训练学生,“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及得分点是“这里运用了人物的细节描写(1分),通过对严监生“点一点头”“手垂下”“没了气”(1分)这些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嗜财胜命者(1分)严监生悭吝成癖的丑恶灵魂(1分)。
再在这个参考答案的基础上归纳人物细节描写的答题模式,这个模式是“运用了人物的细节描写,通过 描写,刻画了
性格或思想”。
通过答题模式的归纳,让学生懂得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烘托渲染,寄托爱憎
做好了坟堆以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一支大蜡烛。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西蒙诺夫《蜡烛》)
【文段点评】这是景物的细节描写,蜡烛既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也象征南斯拉夫和苏联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更是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这里写到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不摇晃”,寄托了老妇人在心中认为苏联红军战士的生命没有结束,仍然为反法西斯战争而战斗。也表达了老妇人对这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必胜信念。
根据这个类型的作用,模仿2011年中考题,可以出这样的一道题训练学生,“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及得分点是“这里运用了景物的细节描写(1分),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1分),通过描写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不摇晃”,寄托了老妇人在心中认为苏联红军战士的生命没有结束,仍然为反法西斯战争而战斗(1分)。也表达了老妇人对这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必胜信念(1分)。
再在这个参考答案的基础上归纳景物细节描写的答题模式,这个模式是“运用了景物的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通过描写 的内容,寄托了 感情,表达了 的思想或信念”。
通过答题模式的归纳,让学生懂得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显示背景,展示环境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鲁迅《孔乙己》)
【教师点评】这是场面的细节描写,同样是在一间酒店里喝酒,泾渭分明的分成两种人,一是“短衣帮”,做苦工的最底层的贫苦人,二是“长衫帮”,有权有势的,享受着权势给他们带来优越生活的上层人。喝酒的方式和地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短衣帮”是“靠柜外站着”“喝了休息”“大抵没有这样阔绰”,“长衫帮”是“踱进”“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显示了孔乙己活动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的环境,暗示了他命运悲惨的必然结局。
根据这个类型的作用,模仿2011年中考题,可以出这样的一道题训练学生,文段写了“短衣帮”和”“穿长衫的”两种人喝酒的方式和地点的鲜明对比,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及得分点是“这里运用了场面的细节描写(1分),通过“短衣帮”是“靠柜外站着”“喝了休息”“大抵没有这样阔绰”,“长衫帮”是“踱进”“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两种喝酒的方式和地点的鲜明对比(1分),显示了孔乙己活动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的环境(1分),暗示了他命运悲惨的必然结局(1分)。
再在这个参考答案的基础上归纳场面的细节描写的答题模式,这个模式是“运用了场面的细节描写,通过 描写,显示了 背景和环境”。
通过答题模式的归纳,让学生懂得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深化主题,反映本质
宝玉一闻得王夫人进来亲查,便料道晴雯也保不住了,早飞也似的赶了去,所以后来趁愿之话,竟未听见。宝玉及到了怡红院,只见一群人在那里。王夫人在屋里坐着,一脸怒色,见宝玉也不理,晴雯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如今现打炕上拉下来,蓬头垢面的,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王夫人吩咐:“把她贴身的衣物撂出去,余者留下,给好的丫头们穿。”(曹雪芹《红楼梦》)
【教师点评】这是人物的细节描写,晴雯是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可怜的晴雯在人世间只度过了十六个春秋。她被买进贾府后做了六年的奴隶,受尽折磨,结果却被无端的撵走,这里的人物细节描写“蓬头垢面”“搀架”,还有那一声“撂出去”,都揭露了王夫人阴冷狠毒,残酷无情的本性和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也揭示了以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必将崩溃的小说主题。
五、推动情节,渲染气氛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到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生平力气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到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眼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施耐庵的《水浒传》)
【教师点评】这是人物的细节描写,作为坚实兵器的哨棒居然折成两截,由此足见一场激烈的人虎斗,气氛渲染得紧张可怕,而断棒之后的武松怎么样对付猛虎,赤手空拳而又醉醺醺的武松,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打赢饥饿凶猛的老虎吗?又再次引起读者急着读下去的兴趣,情节由此推向高潮。
六、烘托心情,透露心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真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罗贯中《三国演义》)
【文段点评】这是场景的细节描写,“坐”“笑”“焚”“操”,这些细节描写充分透露出诸葛亮在司马懿兵临城下时的泰然自若、临危不惧的心理;童子的一“棒”一“执”的镇定,百姓“洒扫”的沉稳,进一步烘托出“空城计”导演孔明“波澜不惊”的心态。
我把细节描写分成三大类,其作用归成六小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细节描写相关的题目,就会自觉地运用到考试的题目中去。
再看看2008年的广州市中考题的第19题,“本文多次描述孙梨先生戴袖套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表现了孙梨先生怎么样的品质?(6分)”
参考答案及得分点是:多次描述孙梨先生戴袖套的细节,反复强调,突出地表现了孙梨先生始终如一的质朴形象(1分),突出孙梨先生的性格特点(1分)。表现了孙梨先生亲切和蔼(1分)、不停工作(1分)、朴素自谦(1分)、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的优秀品质(1分)。这一道题目可以用上面归纳的第三点“刻画性格,独显个性”进行构思回答。上面提到的2011年中考的19题可以用归纳的第二点答题。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 篇十【关键词】话题;交流;话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3-0057-04
反思十年课改,语文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我们的理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不仅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解决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然而,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传统教学思想仍左右着我们的教育行为,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思维僵化,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精神和能力;课改之路误入歧途、矫枉过正,“讲”多“悟”少、“问”多“思”少、 “夸”多“批”少,机械训练多,探究学习少、重技巧,轻本位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新课改的背离。试想,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外在表现形式,语文能力得不到培养,素养又何以养成?实施素质教育,岂不成了空话?身为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充满梦想的追求者,是多么希望在教育的茫茫荒原里开辟出一条通往理想殿堂的康庄大道。以“话题・研读・交流”为要素的“话题导学式”阅读教学模式便是基于阅读现状而做出的大胆革新。
一、“话题导学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图解与建构
1. 话题。“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师生之间或师生同文本之间就某一话题而展开的交流。话题作为谈话的中心,应用在阅读课中便是为了更艺术化的点击教学目标、教学核心(中心) 。但教学核心(中心)往往通过层层剥笋才可以显现,对师生而言,它是一项艰难的长途跋涉的学习历程,有时教师难免把偏教材,教学目的南辕北辙,势必造成课堂低效甚至无效。而话题对教学核心起到还原作用,为教师提供一条高效、起码有效的课堂教学之路。因此,对于话题的认识便显得非常重要。施教者要达到教学核心,就要全面认识话题,同时也要巧妙处理围绕话题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因为任何理论的东西都必须通过其外在形式的展现才有意义,问题便是教师围绕话题在教学坡度上巧作的阶梯。但是,由于教学核心的不易把握,无疑给建构者如何引入话题增加难度,这需要在比较中厘清:
结合图解,通过同传统教学相区分,教师应努力使阅读教学与学生个人的和社会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以形成阅读教学的共同话题。通过研究话题特征,便于教学中准确选择。
(1)切入趣味性特征。学习贵在有趣,趣味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深奥硬涩的话题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便会陷入沉寂。
(2)目标一致性特征。话题的确定应立于“教师、学生、教材” 三维一体的基础之上,这是确定问题的核心原则。切记盲目混乱、脱离文本、远离生活的提出问题,更不可能漫无边际的大论特论。
(3)问题合理性特征。对于话题的外在表现,话题往往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呈现,一切问题的设置要围绕话题而展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驱动来推进课堂教学进程。问题的提出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研究学生,关注学情。找到文本、学生、生活的切合点。
(4)策略创新性特征。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教学材料,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和学会阅读方法,实现教法向学法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因时制宜、不失时机地创新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研读。 现代认知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过程的。阅读教学是一项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在阅读课中,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在“话题导学式”阅读课堂模式中,研读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研读重在“研”的精神和“读”的方法。其教学环节包括:朗读预习―引入话题―研读探究―交流巩固。其中,研读探究、交流巩固,两个环节最为关键,它是突破教学难点,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当然,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度适宜安排,并不拘于形式。
(1)研读探究,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话题(问题),采用各种读书方法。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依据目标、深入探究,合作攻关,完成既定问题。
(2)交流巩固,要求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交流,检查阅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教师适度进行指导点拨,从规律、方法、思想等方面帮助学生学习。
“话题导学式” 阅读教学模式把“读”放在第一位,既要初读感知,又要(www.1mi.net)细读品味。以“研读”为策略,以“话题”为切入点,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交流。传统教学模式的首创者赫尔巴特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这一观点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控制,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一“讲”独大,学生的思维僵化,与教师、文本的交流始终被限制在“标准答案”的范围内,这便妨碍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当然,学生也可以围绕话题直接展开交流,但交流的过程缺乏依据、脱离实际、脱离教材,其呈现价值不高。新课改要求阅读教学应该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所以,在研读基础上的交流便更具有价值。这表明,课堂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同文本、生活之间的一种动态交往行为。这种参与并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对知识和智慧的分享、情感的共鸣。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领悟所学知识,才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喜悦感,产生求知的内驱力。学生唯有通过对话交流,即通过研读课文,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交流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综合的整体,彰显了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和实现阅读教学价值的理性图解。其中,“话题”既是核心又是切入点,“研读”既是策略又是过程,“交流”是价值表现,三者是点、线、面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具有导向性、研究性、探究性的高效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三、“话题导学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教学策略变革的必要性。如果梦想牛换了马腿就可以跑得像马一样快,那简直是异想天开。这警示我们再好的教学模式如果停留在理论高地,不经课堂实践的检验,都不能成为成功的模式。教学活动的成功必须要敢于变革教学策略。“在教育领域,策略主要指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这便强调应以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为起点,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教学环境,灵活机动的选择和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组织、评价等手段,真正体现教与学的统一。由此,在教学模式指导下进行教学策略的变革,探求符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便显得十分重要。
2. 教学策略在教学模式中的实践与探索。特级教师于漪说:点睛之笔,把文章的精髓鲜明的突出在学生面前。阅读教学以“话题”为睛,以“研读”为笔,以“交流”为墨,勾勒一幅精彩纷呈的课堂生命图。
(1)趣味契合性策略
案例1:
《半截蜡烛》主要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围绕“半截蜡烛”同敌人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的故事。学生展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细节,以“我最敬佩的人物”为话题切合点,指导学生发现式学习。
师:同学们,比较三人的活动,你最敬佩哪一个人物?
生:小女儿杰奎琳,她很可爱,天真。
生:我喜欢伯诺德夫人,她机智勇敢。
生:我喜欢杰克,是个小男子汉。
师:读书贵在知,你们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很好。能结合课文谈谈一家三口都做了哪些事情,让你敬佩。用笔在文中找找依据。
(学生快速投入阅读,边读别找。)
生:妈妈一开始就就想出了在半截蜡烛里藏情报的绝妙主意。
生:杰克在被敌人威胁的情形下,保持镇静自若。
生:小女儿杰奎琳以天真为掩护,最后保护了藏有秘密的蜡烛。
师:同学们说的好像有些道理。为什么是杰奎琳最后保护住了秘密呢?不是母亲和哥哥呢?是不是她的功劳最大?妈妈可是第一个就参与了斗争啊!
生:因为杰奎琳很天真、可爱。
师:你的意思要把功劳都给杰奎琳吗?妈妈和哥哥没有功劳?同桌支持哪一种观点,讨论一下。
生:因为这一家人里面,伯诺德夫人年龄最大,斗争经验最丰富,所以她第一个想到了办法。
生:妈妈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缓解了紧张形势。
生:杰克冒着生命危险借烛生火,虽然没有成功,但鼓舞了妹妹。
师:同学们能够这样思考,这是太好了,伯诺德夫人第一个斗争,并不仅仅在于她的斗争经验丰富,而在于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母性的光辉。杰奎琳的胜利更是全家人的胜利,没有母亲和哥哥的示范,争取时间,杰奎琳哪来的勇气和智慧呢?又怎会成功。
“寻找教师和学生的兴趣契合点可以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加深两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以“我最喜欢的人物”为话题切合点,引导学生深入教材,学生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迁移对比, 进而走出教材。活跃了思维,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2)对比迁移性策略
案例2: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知道《珍珠鸟》一课讲述了作者冯骥才赢得珍珠鸟信赖的故事。那么联系生活,我们讨论一下人与鸟的关系,好吗?
生1:我爷爷经常给鸟儿捉虫子吃,鸟儿很幸福。
生2:我爷爷经常外出遛鸟,对鸟儿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生3:我觉得鸟儿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很幸福;我也想成为一只鸟儿。
师:笼中的鸟儿是否都很自由?笼中鸟儿的叫声是否都很悦耳?笼中鸟儿和你们的爷爷之间相处的都和睦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意见不一,讨论起来,有的坚持己见,有的改变主意。看来学生们遇到了难题。这时我便引用古诗,巧作对比。
师:几千年前,人类已经注意到了人和鸟的关系,既然大家不好回答,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这种关系的,出示古诗:
白居易 《鸟》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宋)欧阳修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生:鸟儿的生命虽然很低微,也不能伤害,因为它们还要哺育后代。
生:笼子里的鸟儿很可怜,失去了自由。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珍珠鸟》这篇课文,同学之间交流感受。
生:作者很了不起,他赢得了珍珠鸟的信赖。
生:应该把珍珠鸟放回大自然,给它自由。
师:在人的世界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那么在鸟的世界中,我们应该以鸟为本,这样才会赢得信赖的根本。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谈了人和鸟的关系。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有限,认识还比较感性,对《珍珠鸟》这篇课文的意蕴缺乏深层的理解。在处理课文时,有必要给学生一些新的认识。而这种新的认识需要新的教学手段的介入,引用古诗对比这一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准确的把握课文,并初步具有简单的分析、归纳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发展思维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3)评价激励性策略
案例3: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授《卧薪尝胆》时创设了这样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情境:
师:同学们经过学习,知道勾践卧薪尝胆是要再战吴国,那么同学们觉得我们现在需不需要卧薪尝胆?
生1:我觉得不需要,因为我们现在都很幸福。
生2:其他国家都不跟我们战争,不需要。
生3:我觉得表面的意思是不需要,里面的意思是需要。
师:(对第三位学生)这就听不懂了,能不能说清楚一定,我相信你可以说清楚。
生3:像勾践一样卧柴草,尝苦胆,我们现在不需要这样,不过那种忍辱负重、坚持不懈、发愤图强的精神是需要的。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薛法根老师通过创设富有新意的话题情境,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释疑解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面对学生的回答,薛老师没有简单对待,更没有拿唯一答案去衡量,而是利用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参与问题探讨的热情。学生激活了思维,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话题导学式”阅读课堂模式引起的思考
构建有效的阅读课堂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要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取得高效的课堂质量,还要得以于教师个人素质的不断提升。因为,模式不是万能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随着课改的深入探索会暴露出更多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