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观后感1000字优秀4篇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一米范文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中国人史纲观后感1000字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人史纲观后感1100字 篇一张荫麟先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__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这本教科书,除文笔优美之外,“运思情深意远”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给予的另一评价。这位通史学者认为,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可以与之媲美。
这本书第一章:__史黎明期的大势----中突破了以往__史书喜欢从远古时期的炎帝、皇帝说起的做法,而是有理有据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记述,商以前的历史仅略述。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大量严肃的语言,不注重考证,也没有大量的引用原文,而是以作者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虽然仅仅是简略介绍了商至汉的历史,但是却为我们描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张荫麟先生的历史观点: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__的统一,历史的效益问题,涉及到制约史学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读者。不能伤害历史的科学性。张荫麟说:“一个健全的文化就是能使一切最后的价值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都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因此,一个健全的历史学,不但要求真,亦要求美。史学要想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必须具有艺术功能。第二,张荫麟认为,客观历史本身是史学艺术功能的自然基础。第三,张氏谈到了历史的隐喻问题,即艺术性的修辞手法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他说:以史事为直比或隐喻即狭义之所谓用典。此种修辞之技术若用之而洽切清新,明易不诡,则实足以沟通幻想或现实之美与史界之美,而予一意义以深远而丰富之背景。近人以典故为文病,相戒为用,此实一新式“塔布”,其由来则矫枉过正而昧于历史之美学价值也。
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如:熊十力说:“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使天假之年,纵其所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王芸生称“张荫麟是__学界的一个国宝。……他的__文学受教于静庵先生(国维),西洋文学受教于吴雨生先生(宓),……为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他不仅文史淹博,哲学的素养尤深。”
可惜天忌英才,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世,享年37岁。他死后,钱锺书《伤张荫麟》诗中说:“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天翻大地覆,波云正谲诡。绝知无佳讯,未忍置不视。赫然阿堵中,子占一角纸。”
陈寅恪写有《挽张荫麟二首》,曰“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朱自清《挽张素痴》一诗慨叹:“妙岁露头角,真堪张一军。书城成寝馈,笔阵挟夙云。勤拾考工绪,精研复性文。淋漓修国史,巨眼几挥斤。”
张荫麟一生温文尔雅,注重理性对学术严肃批评,受人尊重,不失为我们的榜样。
中国人史纲观后感800字 篇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那本书——《历史的选择》
回眸历史长河,九十年的日月更替,九十年的沧桑巨变。岁月的痕迹清晰的烙在神州大地的角落,当年的星星之火已经将整个中国燃遍。
九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九十年之前的那段历史,中华大地这片沃土又曾经是何等的黑暗。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揭开了抵御外辱的序幕;太平军的反清浪潮把满清朝廷震撼;义和团将士的舍生忘死,使八国联军胆战心惊;武昌城头竖起的义军大旗,敲响了封建帝制的丧钟,艰难地将历史的时空变换……
无数次血与火的交织,依然叫人叹息扼腕。长夜依旧难明,中国人的光明之路依旧漫漫。
这艘大船,顶恶浪,破长风,勇无前。南昌城的枪声,井冈山的硝烟,雪山草地的壮举,延安窑洞的书卷……
终于,胜利的旗帜飘扬在南京古城,无数个英雄鲜血凝成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一座英雄的丰碑,在天安门广场矗立在世人的面前。历史的烟尘掩盖不住岁月的风雨,当年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力。无数的革命先辈将我们新一代的种子撒向了人间,绽开了一片绚丽的色彩。还记得在那个血色弥漫的岁月里,他们在风雨中生存。此时,是中国共产党以傲然之气担当天下之大义。在血与火的考验下,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的封建中国,走向一个人民当家的新中国。是党领导人民在苦难中撑起一片蓝天,使我们民族的希望重现在世界的东方,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巍然。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历史选择了你,我们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因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中国人史纲观后感800字 篇三读完柏杨老先生的《__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__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__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__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__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__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
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__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__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__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__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__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__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__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__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__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史纲观后感800字 篇四《中国人史纲》是我在假期里看,厚厚的一大本书,我花不少时间去读它,不过觉得蛮值得的。
《中国人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在九年多的监狱里写下的巨作,它描述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满清王朝末期腐败无能下的那一段不堪耻辱历史,这部着作贯穿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感时忧国,是一部使人忧天下,探世变的巨着。它描写没有空洞乏味,但精彩好看不乏深刻的洞察力,是一部好作品。
长期艰难的狱中生活磨炼,使柏杨对历史上各种制度的优劣、政策的得失、社会的兴衰、人心的向背、人性的善恶有着超于常人的洞察力,而这恰是许多高头_式的历史教科书所缺乏的。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用既深邃又开阔的视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兴衰,东西方不同的境况,让我们了解不同的时期的中国,使我们为中国前期的鼎盛感到自豪光荣,为中国前期的先进而欢呼,为了后期的满清王朝的腐败衰落而痛心,为了后期的落后而受到的屈辱感到悲愤。
柏杨娓娓的诉说了中国人的历史,以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梳理几千年的中国,按时间逻辑编写,对于中国人民遇到的艰辛和苦难给以深切的同情,对于那腐败的阶级统治表达谴责。……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我很佩服柏杨先生,他的一生多灾多劫,从过军,坐过牢,数度企图自杀,曾经几乎被枪决……被别人称过为“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我佩服敢勇于写出自己的话,直接的披露社会百态。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