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辞妾》的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最新3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该页是一米范文编辑给大家整编的《王安石辞妾》的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最新3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王安石辞妾 篇一

易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古先哲王,莫不明后妃之制,顺天地之德,故二妃嫔妫,虞道克隆,任、姒配姬,周室用熙,废兴存亡,恆此之由。春秋说云天子十二女,诸侯九女,考之情理,不易之典也。而末世奢纵,肆其侈欲,至使男女怨旷,感动和气,惟色是崇,不本淑懿,故风教陵迟而大纲毁泯,岂不惜哉!呜呼,有国有家者,其可以永鉴矣!

汉制,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帝妃曰皇后,其馀内官十有四等。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文帝增贵嫔、淑媛、脩容、顺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华、脩仪;除顺成官。太和中始复命夫人,登其位於淑妃之上。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脩容比亭侯;脩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武宣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文帝母也。本倡家,魏书曰:后以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齐郡白亭,有黄气满室移日。父敬侯怪之,以问卜者王旦,旦曰:“此吉祥也。”年二十,太祖於谯纳后为妾。后随太祖至洛。及董卓为乱,太祖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太祖凶问,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后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遂从后言。太祖闻而善之。建安初,丁夫人废,遂以后为继室。诸子无母者,太祖皆令后养之。魏略曰: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脩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脩。子脩亡於穰,丁常言:“将我兒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卻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初,丁夫人既为嫡,加有子脩,丁视后母子不足。后为继室,不念旧恶,因太祖出行,常四时使人馈遗,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己下之,迎来送去,有如昔日。丁谢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邪!”其后丁亡,后请太祖殡葬,许之,乃葬许城南。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魏书曰:后性约俭,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太祖常得名珰数具*一米范文 www.1mi.net*,命后自选一具,后取其中者,太祖问其故,对曰:“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文帝为太子,左右长御贺后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欢喜,后当倾府藏赏赐。”后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长御还,具以语太祖。太祖悦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二十四年,拜为王后,策曰:“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二十五年,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尊后曰王太后,及践阼,尊后曰皇太后,称永寿宫。魏书曰:后以国用不足,灭损御食,诸金银器物皆去之。东阿王植,太后少子,最爱之。后植犯法,为有司所奏,文帝令太后弟子奉车都尉兰持公卿议白太后,太后曰:“不意此兒所作如是,汝还语帝,不可以我故坏国法。”及自见帝,不以为言。臣松之案:文帝梦磨钱,欲使文灭而更愈明,以问周宣。宣答曰:“此陛下家事,虽意欲尔,而太后不听。”则太后用意,不得如此书所言也。魏书又曰:太后每随军征行,见高年白首,辄住车呼问,赐与绢帛,对之涕泣曰:“恨父母不及我时也。”太后每见外亲,不假以颜色,常言“居处当务节俭,不当望赏赐,念自佚也。外舍当怪吾遇之太薄,吾自有常度故也。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俭日久,不能自变为奢,有犯科禁者,吾且能加罪一等耳,莫望钱米恩贷也。”帝为太后弟秉起第,第成,太后幸第请诸家外亲,设下厨,无异膳。太后左右,菜食粟饭,无鱼肉。其俭如此。明帝即位,尊太后曰太皇太后。

黄初中,文帝欲追封太后父母,尚书陈群奏曰:“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当永为后式。案典籍之文,无妇人分土命爵之制。在礼典,妇因夫爵。秦违古法,汉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也。”帝曰:“此议是也,其勿施行。以作著诏下藏之台阁,永为后式。”至太和四年春,明帝乃追谥太后祖父广曰开阳恭侯,父远曰敬侯,祖母周封阳都君及(恭)侯夫人,皆赠印绶。其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

初,太后弟秉,以功封都乡侯,黄初七年进封开阳侯,邑千二百户,为昭烈将军。魏略曰:初,卞后弟秉,当建安时得为别部司马,后常对太祖怨言,太祖答言:“但得与我作妇弟,不为多邪?”后又欲太祖给其钱帛,太祖又曰:“但汝盗与,不为足邪?”故讫太祖世,秉官不移,财亦不益。秉薨,子兰嗣。少有才学,魏略曰:兰献赋赞述太子德美,太子报曰:“赋者,言事类之所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实。兰此赋,岂吾实哉?昔吾丘寿王一陈宝鼎,何武等徒以歌颂,犹受金帛之赐,兰事虽不谅,义足嘉也。今赐牛一头。”由是遂见亲敬。为奉车都尉、游击将军,加散骑常侍。兰薨,子晖嗣。魏略曰:明帝时,兰见外有二难,而帝留意於宫室,常因侍从,数切谏。帝虽不能从,犹纳其诚款。后兰苦酒消渴,时帝信巫女用水方,使人持水赐兰,兰不肯饮。诏问其意?兰言治病自当以方药,何信於此?帝为变色,而兰终不服。后渴稍甚,以至於亡。故时人见兰好直言,谓帝面折之而兰自杀,其实不然。又分秉爵,封兰弟琳为列侯,官至步兵校尉。兰子隆女为高贵乡公皇后,隆以后父为光禄大夫,位特进,封睢阳乡侯,妻王为显阳乡君。追封隆前妻刘为顺阳乡君,后亲母故也。琳女又为陈留王皇后,时琳已没,封琳妻刘为广阳乡君。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后三岁失父。魏书曰: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长男豫,早终;次俨,举孝廉,大将军掾、曲梁长;次尧,举孝廉;长女姜,次脱,次道,次荣,次即后。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馀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魏略曰: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鄴,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魏略曰: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及鄴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世语曰:太祖下鄴,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魏书曰: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原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后请於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原重留意!”帝不听,遂出之。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鄴。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懽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鄴,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馀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嗟叹曰:“此真孝妇也。”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鄴。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鄴。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鄴。魏书曰:有司奏建长秋宫,帝玺书迎后,诣行在所,后上表曰:“妾闻先代之兴,所以飨国久长,垂祚后嗣,无不由后妃焉。故必审选其人,以兴内教。令践阼之初,诚宜登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时盛暑,帝欲须秋凉乃更迎后。会后疾遂笃,夏六月丁卯,崩于鄴。帝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臣松之以为春秋之义,内大恶讳,小恶不书。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杀害,事有明审。魏史若以为大恶邪,则宜隐而不言,若谓为小恶邪,则不应假为之辞,而崇饰虚文乃至於是,异乎所闻於旧史。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陈氏删落,良有以也。

明帝即位,有司奏请追谥,使司空王朗持节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又别立寝庙。魏书载三公奏曰:“盖孝敬之道,笃乎其亲,乃四海所以承化,天地所以明察,是谓生则致其养,殁则光其灵,诵述以尽其美,宣扬以显其名者也。今陛下以圣懿之德,绍承洪业,至孝烝烝,通於神明,遭罹殷忧,每劳谦让。先帝迁神山陵,大礼既备,至於先后,未有显谥。伏惟先后恭让著於幽微,至行显於不言,化流邦国,德侔二南,故能膺神灵嘉祥,为大魏世妃。虽夙年登遐,万载之后,永播融烈,后妃之功莫得而尚也。案谥法:‘圣闻周达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宜上尊谥曰文昭皇后。”是月,三公又奏曰:“自古周人始祖后稷,又特立庙以祀姜嫄。今文昭皇后之於万嗣,圣德至化,岂有量哉!夫以皇家世(祀)之尊,而克让允恭,固推盛位,神灵迁化,而无寝庙以承享(礼),非所以报显德,昭孝敬也。稽之古制,宜依周礼,先妣别立寝庙。”并奏可之。太和元年三月,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追封逸,谥曰敬侯;適孙像袭爵。四月,初营宗庙,掘地得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羡思慈亲”,明帝为之改容,以太牢告庙。又尝梦见后,於是差次舅氏亲疏高下,叙用各有差,赏赐累钜万;以像为虎贲中郎将。是月,后母薨,帝制缌服临丧,百僚陪位。四年十一月,以后旧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节诣鄴,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朝阳陵。像还,迁散骑常侍。青龙二年春,追谥后兄俨曰安城乡穆侯。夏,吴贼寇扬州,以像为伏波将军,持节监诸将东征,还,复为射声校尉。三年薨,追赠卫将军,改封魏昌县,谥曰贞侯;子暢嗣。又封暢弟温、韡、艳皆为列侯。四年,改逸、俨本封皆曰魏昌侯,谥因故。封俨世妇刘为东乡君,又追封逸世妇张为安喜君。

景初元年夏,有司议定七庙。冬,又奏曰:“盖帝王之兴,既有受命之君,又有圣妃协于神灵,然后克昌厥世,以成王业焉。昔高辛氏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而帝挚、陶唐、商、周代兴。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述王初,本之姜嫄,特立宫庙,世世享尝,周礼所谓‘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者也。诗人颂之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言王化之本,生民所由。又曰:‘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诗、礼所称姬宗之盛,其美如此。大魏期运,继于有虞,然崇弘帝道,三世弥隆,庙祧之数,实与周同。今武宣皇后、文德皇后各配无穷之祚,至於文昭皇后膺天灵符,诞育明圣,功济生民,德盈宇宙,开诸后嗣,乃道化之所兴也。寝庙特祀,亦姜嫄之閟宫也,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功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非所以昭孝示后世也。文昭庙宜世世享祀奏乐,与祖庙同,永著不毁之典,以播圣善之风。”於是与七庙议并勒金策,藏之金匮。

帝思念舅氏不已。暢尚幼,景初末,以暢为射声校尉,加散骑常侍,又特为起大第,车驾亲自临之。又於其后园为像母起观庙,名其里曰渭阳里,以追思母氏也。嘉平三年正月,暢薨,追赠车骑将军,谥曰恭侯;子绍嗣。太和六年,明帝爱女淑薨,追封谥淑为平原懿公主,为之立庙。取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德为之后,承甄氏姓,封德为平原侯,袭公主爵。孙盛曰:於礼,妇人既无封爵之典,况于孩末,而可建以大邑乎?德自异族,援继非类,匪功匪亲,而袭母爵,违情背典,於此为甚。陈群虽抗言,杨阜引事比并,然皆不能极陈先王之礼,明封建继嗣之义,忠至之辞,犹有阙乎!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宰辅之职,其可略哉!晋诸公赞曰:德字彦孙。司马景王辅政,以女妻德。妻早亡,文王复以女继室,即京兆长公主。景、文二王欲自结于郭后,是以频繁为婚。德虽无才学,而恭谨谦顺。甄温字仲舒,与郭建及德等皆后族,以事宜见宠。咸熙初,封郭建为临渭县公,德广安县公,邑皆千八百户。温本国侯,进为辅国大将军,加侍中,领射声校尉,德镇军大将军。泰始元年,晋受禅,加建、德、温三人位特进。德为人贞素,加以世祖姊夫,是以遂贵当世。德暮年官更转为宗正,迁侍中。太康中,大司马齐王攸当之籓,德与左卫将军王济共谏请,时人嘉之。世祖以此望德,由此出德为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寻疾薨,赠中军大将军,开府侍中如故,谥恭公,子喜嗣。喜精粹有器美,历中书郎、右卫将军、侍中,位至辅国大将军,加散骑常侍。喜与国姻亲,而经赵王伦、齐王冏事故,能不豫际会,良由其才短,然亦以退静免之。青龙中,又封后从兄子毅及像弟三人,皆为列侯。毅数上疏陈时政,官至越骑校尉。嘉平中,复封暢子二人为列侯。后兄俨孙女为齐王皇后,后父已没,封后母为广乐乡君。

文德郭皇后,安平广宗人也。祖世长吏。魏书曰:父永,官至南郡太守,谥敬侯。母姓董氏,即堂阳君,生三男二女:长男浮,高唐令,次女昱,次即后,后弟都,弟成。后以汉中平元年三月乙卯生,生而有异常。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早失二亲,丧乱流离,没在铜鞮侯家。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甄后之死,由后之宠也。黄初三年,将登后位,文帝欲立为后,中郎栈潜上疏曰:“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辅,亦有内助,治乱所由,盛衰从之。故西陵配黄,英娥降妫,并以贤明,流芳上世。桀奔南巢,祸阶末喜;纣以砲烙,怡悦妲己。是以圣哲慎立元妃,必取先代世族之家,择其令淑以统六宫,虔奉宗庙,阴教聿修。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由内及外,先王之令典也。春秋书宗人衅夏云,无以妾为夫人之礼。齐桓誓命于葵丘,亦曰‘无以妾为妻’。今后宫嬖宠,常亚乘舆。若因爱登后,使贱人暴贵,臣恐后世下陵上替,开张非度,乱自上起也。”文帝不从,遂立为皇后。魏书曰:后上表谢曰:“妾无皇、英釐降之节,又非姜、任思齐之伦,诚不足以假充女君之盛位,处中馈之重任。”后自在东宫,及即尊位,虽有异宠,心愈恭肃,供养永寿宫,以孝闻。是时柴贵人亦有宠,后教训奖导之。后宫诸贵人时有过失,常弥覆之,有谴让,辄为帝言其本末,帝或大有所怒,至为之顿首请罪,是以六宫无怨。性俭约,不好音乐,常慕汉明德马后之为人。

后早丧兄弟,以从兄表继永后,拜奉车都尉。后外亲刘斐与他国为婚,后闻之,敕曰:“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后姊子孟武还乡里,求小妻,后止之。遂敕诸家曰:“今世妇女少,当配将士,不得因缘取以为妾也。宜各自慎,无为罚首。”魏书曰:后常敕戒表、武等曰:“汉氏椒房之家,少能自全者,皆由骄奢,可不慎乎!”

五年,帝东征,后留许昌永始台。时霖雨百馀日,城楼多坏,有司奏请移止。后曰:“昔楚昭王出游,贞姜留渐台,江水至,使者迎而无符,不去,卒没。今帝在远,吾幸未有是患,而便移止,奈何?”群臣莫敢复言。六年,帝东征吴,至广陵,后留谯宫。时表留宿卫,欲遏水取鱼。后曰:“水当通运漕,又少材木,奴客不在目前,当复私取官竹木作梁遏。今奉车所不足者,岂鱼乎?”

明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安宫。太和四年,诏封表安阳亭侯,又进爵乡侯,增邑并前五百户,迁中垒将军。以表子详为骑都尉。其年,帝追谥太后父永为安阳乡敬侯,母董为都乡君。迁表昭德将军,加金紫,位特进,表第二子训为骑都尉。及孟武母卒,欲厚葬,起祠堂,太后止之曰:“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首阳陵可以为法。”青龙三年春,后崩于许昌,以终制营陵,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魏略曰: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汉晋春秋曰: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魏书载哀策曰:“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咷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呜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闰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愍予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帝进表爵为观津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迁详为驸马都尉。四年,追改封永为观津敬侯,世妇董为堂阳君。追封谥后兄浮为梁里亭戴侯,都为武城亭孝侯,成为新乐亭定侯,皆使使者奉策,祠以太牢。表薨,子详嗣,又分表爵封详弟述为列侯。详薨,子钊嗣。

明悼毛皇后,河内人也。黄初中,以选入东宫,明帝时为平原王,进御有宠,出入与同舆辇。及即帝立,以为贵嫔。太和元年,立为皇后。后父嘉,拜骑都尉,后弟曾,郎中。

初,明帝为王,始纳河内虞氏为妃,帝即位,虞氏不得立为后,太皇后卞太后慰勉焉。虞氏曰:“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然后职内事,君听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终者也。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虞氏遂绌还鄴宫。进嘉为奉车都尉,曾骑都尉,宠赐隆渥。顷之,封嘉博平乡侯,迁光禄大夫,曾驸马都尉。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孙盛曰:古之王者,必求令淑以对扬至德,恢王化於关雎,致淳风于麟趾。及臻三季,并乱兹绪,义以情溺,位由宠昏,贵贱无章,下陵上替,兴衰隆废,皆是物也。魏自武王,暨于烈祖,三后之升,起自幽贱,本既卑矣,何以长世?诗云:“絺兮绤兮,凄其以风。”其此之谓乎!后又加嘉位特进,曾迁散骑侍郎。青龙三年,嘉薨,追赠光禄大夫,改封安国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谥曰节侯。四年,追封后母夏为野王君。

帝之幸郭元后也,后爱宠日弛。景初元年,帝游后园,召才人以上曲宴极乐。元后曰“宜延皇后”,帝弗许。乃禁左右,使不得宣。后知之,明日,帝见后,后曰:“昨日游宴北园,乐乎?”帝以左右泄之,所杀十馀人。赐后死,然犹加谥,葬愍陵。迁曾散骑常侍,后徙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

王安石辞妾 篇二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说过“苏轼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用坚守与超然相结合的人生态度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东坡的人生是艺术化的,一切苦难与挫折都在他的生活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消融、转化,心中留下的只有洒脱、平和、快乐以及自由。他真诚地痛苦过,也真诚地愉悦过;他命运多舛,但他的生活又何其充实。

纵观苏轼一生,可知他终生为官,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在官场沉浮中,执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虽然政治上一再遭受挫折,沉浮不定,但他在历任地方官吏时,非常关心人民疾苦。在兴修水利、减免赋税、改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据记载,苏轼由徐州转任湖州时,徐州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拜倒在他的马前,向他敬酒送行,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在琼州三年,他多方鼓励、培养后辈学者、文人,和当地少数民族和睦相处。这一切表明苏轼虽然处境一直艰难,政治前途暗淡。在仕途遭挫折的同时,苏轼的个人感情也深遭不幸。他的结发妻子王弗于公元1068年病逝,王弗时年27岁,苏轼时年30岁,虽然继室王润之在身边,但依然不能消除苏轼中年丧妻的悲痛:“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贬居黄州时,四子苏遁不幸夭折,后王润之病逝,只有侍妾王朝云陪着苏轼贬谪岭南,后侍妾不幸死于惠州。除了在感情上受到打击外,苏轼所到之处的生活状况也极为困顿。据记载,在密州时,因凶年,苏轼一家人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生计的地步;在黄州时,苏轼时常需朋友接济,而且在一块叫东坡的坡地亲手重庄稼维持生计;谪居海南琼州时,苏轼“日啖薯吁而华堂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见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

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其人生观的最终表现形式。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柳宗元贬至永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之二)及贬儋州,又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作品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衷疲颓唐之病。让读者在陶醉其诗词文采的同时,又给以精神洗礼,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

因而我喜欢读苏轼诗词,不仅被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巨大艺术美所感染,更被其中折射出来的强烈的人生美所震撼。对于一名普通读者,我认为深刻体味后者更有现实意义。的确,苏轼诗词用浓缩的语言精华阐释了在多变的人生遭际中应坚持与保留的气度与品格,给读者带来了立体的赏析美点和丰富的人生启示。苏轼的一生历尽沉浮,然而他却始终笑对人世。在他的身上所散发出的某种魔力迷倒了一代又一代文人,而这魔力就是他乐观与超然相结合的人生态度:能潇洒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不如意的洒脱,能宕开一切抑郁的乐观。

作者简介:刘淑婷,女,1979年5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新疆伊宁市十九中学。

王安石辞妾 篇三

[关键词]诗歌 审美 趣味

诗趣是蕴涵在诗中的美感因素,是诗的质性之一。诗是审美的,诗是愉悦的,为诗自涉其趣,赏诗也会在其中领略到一种趣味,使人如嚼橄榄余味无尽,从而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性情。

一、诗歌的意趣

即意中之趣,它是诗人在表达心志意旨中蕴含的审美趣味。我们知道,诗以意为主,大凡作诗须立其意明其旨,从而体物写志以辞达意。如古人所讲,“何故谓之诗,诗者言其志,既用言成章,遂道心中事。”心中所欲既明,意之既达,意必携趣,趣味也就自然而于其中了。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中,如他所说“朱绂心虽重,沧州趣每怀。”虽终隐山林,但壮年时却不惜游吴越赴长安去谋取官职,以“当路无人”还归。这首诗是写给在位宰相张九龄的,其意就是想得到引荐,巧妙地表达了作者从政的愿望与热情。前四句写洞庭湖水泛涨与岸齐平,水波浩荡气势动人。虽为千古佳句,但是运思上却是铺垫而已。五句则自然引出“欲渡无舟楫”,暗示出自己想做官而无人引荐。六句便更直率地表明平居闲坐有负“圣明”之耻。末两句,化用古语“临渊羡鱼,不若退而结网。”暗示自己无人引荐,徒有政治热情,出仕之意得到进一步发挥。诗人巧妙地借用渡洞庭事“遂道心中事”以成诗,在达意之中,不是蕴含了读之让人觉得有意思的趣味吗?

另据记载,张九龄在相时直谏至诚,唐玄宗怠于政事,李林甫则在玄宗面前屡屡中伤他。适逢玄宗送张九龄白羽扇,张便借此作《白燕》诗贻李林甫,也是趣在意中。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几时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李林甫读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他以白燕自比,从白燕微小说起,说燕子衔泥堆垒,在玉堂画栋作窠。实际是说明自己是从民间来到朝庭作相,不像李林甫的出身高贵,并用“暂来”表明不会久留朝庭。最后表明“无心与物竟”,不想与李林甫争权,寄意不要猜忌他。因为他看到玄宗溺于声色,怠于国事,大权已落在李林甫手,无可再有作为,故有退意。李林甫知其意,怎不恚怒稍解呢?诗有寄意,意中含趣,趣中可见出人格之一斑。

二、诗歌的理趣

即理中之趣。顾名思义就是要说理而有趣味。“宋诗主理”,然而过分强调“理”,就使诗歌变得味同嚼蜡,损害诗的形象思维特性。故宋人包恢《答曾子华论诗》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有一诗出,必极天下之至情,状理则理趣深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说诗有抒情性,可以叙事状物。也可以诗言理。而言理的诗必须做到“理趣深然。”做到理趣深融,诗才能感发出审美趣味。林廊满目的诗苑中,有的诗是以“理趣”见长引入胜的。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旨在说事物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理会,身心缠绕其中,则反为所迷,不能辨出事物真相。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水清浅,为有活水源头来。”则以方塘清沏透底为喻,说是对书中精纯的知识能博览深究,便可豁然贯通,进入洞悟的新的境界。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音,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其意在说明客观与主观的相互依存作用的哲学道理。三首诗都言理而不抽象。《题西林壁》寓理于形象,《观书有感》别借比喻说理,《琴诗》则蕴含情韵。因而都是理中有趣,充满诗意。

有的诗中个别句子也蕴含有趣的道理。如杜南《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是用来说明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的。《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是说与自然相濡?i,可以息心静意,进入意念俱寂的境界,那种飞驰的欲念也就自然消失了。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是告诉人们只有与事物接触,才能熟悉它敏捷地发现其变化。陶渊明《饮酒》第十七首后两联“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费良弓。”是以前面写景为依垫,讲应急流勇退远离官场隐逸田园道理的。由是可知。富有理趣的诗,或借于景或托于物,或缘于事或融于情,才能理趣相融,无抽象枯燥之感。

三、诗歌的谐趣

谐趣是一种幽默诙谐的情调趣味,美学家朱光潜说,谐趣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物的丑拙鄙陋和乖讹作为一种有趣的欣赏……谐趣是一种原始的普遍的审美活动……”谐趣最富于社会性,是雅俗共赏的,所以在那些乡野民歌情调或文人诗中,或是讽刺自嘲式的谐谑诗歌中,人们都可以领略到一种谐趣。心念收复中原,“栏杆拍遍”,抱定“了却君王天下事”理想的爱国志士辛弃疾,被罢官息身林下后,写过一首《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的词:“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引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一个驰骋疆场有着强烈报国之心的将领,罢官长期不被重用,眼睁睁国耻未雪失地未收,眼睁睁自己蒲柳之姿望秋而落,其心情的焦灼难耐、抑郁不平是不可名状的。但作者却说:“管竹、管山、管水”“宜醉、宜吃、宜睡。”好像一个心不念国事,只关家务锁碎无事可干的人。实际上是寓庄子谐,字字力重千钧,谐趣中压抑着一腔悲愤无比的心,借谐趣释情而已。“谐趣是模棱两可的,诗在有谐趣时,欢欣与哀怨往往并行不悖,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美,失意中出安慰,哀怨中出欢欣。”明末世子朱载育有一首《山坡羊·十不足》写得非常有趣: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凌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面南坐天下,又想神仙下相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正如刘勰所说:“谐者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

四、诗歌的雅趣

雅是合乎规范的或高尚不俗的。诗歌雅趣也就是指一种比较高雅的,能使人情感愉悦的审美趣味。当然雅趣也有淡雅之趣,如“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有典雅之趣,如“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有清雅之趣,如“绿重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等。雅趣之诗往往 多出自文人墨客高雅清士之手。他们或云游山水咏吟花草,或品诗属对酬唱赠和,玩味出许多妙词丽句,也酿出不尽的诗词雅趣。如”无名氏的:“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菊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美景,生活情调与高雅的诗趣交织在一起。

有时,从文人雅士的品诗论词的来往中,也可以领略到诗歌中蕴含的雅趣。据《西清诗话》载,一次欧阳修见到王安石《残菊》中的两句诗,“黄昏风雨鸣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便笑着说:“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即只有是枯干枝上而不零落于地的。所以就以诗戏道:“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于细吟。”即秋菊本不落花,是为你王安石细细吟诗才零落的。王安石听了以后说:“是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读书之过也。”说欧阳修怎么不知《离骚》中“食落英”的诗句,是其不读书的错呀。那么,究竟菊落不落花,是王安石写错了,还是欧阳修评错了呢?事实上菊有落与不落两种,花?密的不落,花?疏的落,多数为不落花的。王安石并不是看到了落地的而写的诗,否则他就不需引用《离骚》中的诗句来证明落地,而可以直接用自己所见去证明了。《离骚》中“食落英”的“落”,本是“开”的意思,初开的花才可以食。王安石正是误解了“落英”意为“落花”,并依此去作诗了。所以还是欧阳修说得对。由此也可以见出作诗与赏诗本就是很有雅趣的。

五、诗歌的情趣

它是由诗歌的抒情性引发的审美趣味。诗本就是主情的,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幽情:有“花红易落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怨情;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尽时”的缠绵之情等。因而诗歌中引发的情趣也是最丰富的。如李清照《点绛唇》“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情窦初开的自己,正在园中无拘无束地荡玩秋千,忽见一个男子进来,于是她只穿着袜子提了鞋和羞就逃。正跑时,闻说是自己的未婚丈夫,于是就以“嗅青梅”作掩饰“倚门回首”借机偷看。欲露还藏,羞答答的少女情态,写得含蓄而有情趣。而韦庄《思帝乡》中的少女,又别有一番样子。“春曰游,杏花飞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比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他的感情毫无掩饰,是质朴朴火辣辣的一见钟情。再看李益《江南曲》和王昌龄《闺怨》。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下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两首都是思妇“怨词”。《江南曲》写的是重利轻别离的商人妇的闺怨,现实的“误妾期”与拟想的“嫁与”相矛盾,是“爱中有悔”的怨情。《闺怨》写的是一位一往情深的的怨情,她天真开朗本不知愁。因见杨柳萌生春情而悔,是一种“悔中有爱”,油然而生的怨情。都是情中含趣的。宴几道《鹧鸪天》这样写思妇的久别相逢: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霄银?照,犹怕相逢是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