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共16篇)
【简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全球通史读后感(共16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此,感谢网友“andyandy33”投稿本文!
篇1:全球通史读后感读完全球通史,我就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些粗略的了解,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中国近代都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不同在哪里的话,就一定要先看看同时期都发生了什么。
1840年时,一位英国商人首次开辟了四条横渡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这也标志了西方航海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这时的政策叫:闭关锁国。清朝上层这一愚蠢的基本国策,让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840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在前一年,林则徐发起了令所有当代中国人拍手称快的虎门销烟。这一行为不仅没有让林则徐飞黄腾达,继续为清朝奉献自己的力量,反而给他带来了为期5年的流放生涯。这不仅是林则徐自己的悲哀,更是整个清朝、整个中国的悲哀。
在西方科技、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清朝上下几亿人似乎集体把永乐大帝时下西洋的光辉历史遗忘。这一现象最终换来的是,中国用20xx余年积攒下来的文化、物质、科技领先的基础在2间被挥霍一空,还落后西方一大截。
这一差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被完全暴露出来: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打进了清朝的首都,在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里制造了一桩人尽皆知的惨案火烧圆明园。这不仅仅是科技差距就可以解释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差距。
为什么在中国5000年历史中,真正称得上盛世二字的时代用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而美国从独立解放以来,就能飞速发展,而且几乎没有出现颓势?决定性因素就是社会制度。
从漫长的历史中,我们能学到,在封建王朝中,能让国家繁荣昌盛,兵强马壮的,只有两类人一类如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一颗励精图治的心,更有让国家励精图治的本事,若只有其中一个,都远远不够。另一类,就是权臣。如汉朝的霍光,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徐阶、张居正。这些人不免有专权的行为,但或多或少都有些利于百姓的改革,为王朝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接下来就是二战。
8年抗战的艰苦不言而喻,中国为此死亡了1500万人,才把清朝闭关锁国200年被其他国家打开的缺口勉强填平,更别说台湾到现在也没有正式解放。
每个人都能从中国近代史里学到许多,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许多
篇2:《全球通史》读后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近期,我读了《全球通史》。作者以较为客观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论述,以及流畅的语言,从更高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跨越上万年的全球历史动态图画,内容之精彩和丰富,让人着迷。这个大画面不仅让我对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每个种族、民族、社会乃至个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不一样,但都是不可或缺、平等的存在。
首先,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恶存在的意义,也对莱布尼茨的观点有了更多体会:上帝之所以允许恶的存在,是因为恶可以产生更大的善。在旧石器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你的”和“我的”的区别;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村舍的特征也是经济平等和社会地位相同,两性也平等。就这一点而言,史前人类社会无疑是令人向往的乌托邦。可是,正如作者分析,“恰恰因为部落文化是轻松闲适、毫无紧迫感的,所以比较而言,也是无成效的”。文明的到来虽然打破了这种平等,带来了剥削、压迫和摩擦,却也促进了生产力,提高了生活水平,丰富了文化和精神生活,建立了社会新秩序。书中作者多次提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在近代成为全球霸主,正是因为他们在1500年前多次被侵略,文明被迫中断,必须重新建立新的秩序和制度,所谓不破不立;反观中国社会,遭到的侵略相对较少,得享太平的同时,也延续了旧制度,缺乏革新,以致后来落后于西方。
恶也可以促进融合。在原始部落时期,种族、民族、社会、甚至村落之间都是处于隔离的状态。随着文明的进程,出现了贸易,侵略和战争也变得频繁。但是无可厚非,这些都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而交流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和资源;纵观全球各个大陆,相互交流、摩擦比较多的地区拥有更加进步的社会。即使臭名昭著的黑奴贩卖,从长远看也不是毫无正面意义。我记得《阿米》系列里提到一个例子,一个落后的星球不同种族之间经常闹矛盾(就跟地球一样),可是当他们化敌对为友好,经过几个世纪,他们不仅变得更先进、更幸福,而且种族差异消失,只剩一个种族了。这有点像目前美洲的大陆,来自各种族、民族的人一起生活,互相通婚,他们的后代拥有各种血统和基因,慢慢地,便难以区分彼此了。这或许也是先生为什么说,在更高层面,黑白的对立不像人间那么尖锐,因为对立中也蕴含融合的元素。
其次,我对“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落后的社会超越先进的社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较先进的东亚和中东社会,却在16世纪后逐渐被西方社会超越和殖民。人类学家称这个现象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究其原因,主要是先进的社会产生优越感,自大自满,失去了谦虚和开放的态度,进而墨守成规,不愿接受新知识,所以停止了进步;相反,落后的社会一直进行各种尝试和变革,积极进取,因此能够取得突破。社会由人组成,个人是社会的缩影。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满,永远向上看,永远空杯和虚心,永远修正自己,如此才能持续进步。
最后,我学会更加辩证地看待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影响。有人曾说过,“人类的科技越发达,离世界的本源也就越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候体会到的是科技带来的好处,例如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和人力,让生活更加便捷,可是在时间的纵深里,却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科技带来的破坏。培根在16世纪就提出:科学是一个用来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的工具,应该为改善人类的条件提供帮助。可是,近一百年,是科技发展最快的时期,与此相伴的却是武器杀伤力急速提升,战争规模空前壮大,伤亡数字触目惊心。历史将如何发展,作者保持开放的态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警告的:我们正面临新的“思维方式”或“空前的大灾难”之间的选择。但愿人类能善用自由意志,回归正途,把科技运用于帮助,而不是毁灭全人类。
篇3:《全球通史》读后感读完英国作者韦尔斯所写的《全球通史》,浩瀚的大作,把地球演化,生物繁衍,人类发展的过程浓缩为上下两册书的百万字中,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功力。
开篇先从宇宙星辰说起,不断地把视角拉近,银河、太阳,再地球,然后把人置身于地球,接着按照时间的进度诉说地球生物的起源,智人的进化,走出非洲,文明开始……有史学家定义人类有四大文明,分别为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但从全书的论述来看,中华文明属于世界文明的非主流,它保持了独立性,却也较少地与其它文明有相互的辉映。这与中国所处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有关,也有古代的君王闭关锁国的政策相关。因此可以说,全球通史关于人类主要发展的区域,重点在如今的中东再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欧洲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如再概括而言,其实就是欧洲的发展史。在贯穿历史的轴线里,基督教形成、发展和斗争,却又是关键的脉络,其中基督教的尤为重要,它促成了文明的发展,又沦为教派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科学之光,但又因其教义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复又孕育出了现代的文明价值。
而中国对文明的贡献,不得不提我们常说的四大发明,其中纸张和印刷术,让欧洲知识迅速地传播普及,打破了教会和权贵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艺复兴。除此外,中国对外界输出的仿佛只有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了,对文明的贡献似乎就乏善可陈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原因在哪?作者提到了我们的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它太难掌握了,而且限制了汉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导致中国出现不了大哲学家和大科学家。古代苏美尔人就曾比中国人早1000多年掌握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他们大概是认识到了象形文字的缺陷,最终改为了音节文字。这或许有道理吧,但从感情上却难让人接受汉字的是一种落后文字的说法。但对比一下古罗马帝国,有一个相似的原因可借鉴,即专制导致了思想的禁锢,古罗马帝国存续了四百多年,它同样没有哲学和科学提升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思潮还需从更远的古希腊寻找根源。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有诸子百家了,因为那时候是列国时期,没有哪个君王能够阻止人们自由地思考。类似的还有古希腊,他们是城邦国;还有欧洲,分立的各个国家,哥伦布可以拿着他的航海计划书去游说各国,最终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支持。
对于有悠久历史但不在地中海范围和欧洲区域内的帝国,作者基本上着墨很少,比如印度,虽然贵为文明古国,但不在文明交融汇合的中心,而且没有出现过有存在感的帝国,篇幅就很少了。还有日本,虽然人类活动较早,但开化较迟,且为岛国,与外界交流甚少,也被简略地带过了。但作者称赞日本为最会学习的国家,没有之一,明治维新后30年即赶上了欧洲强国,动摇了白种人自我种族优越性的看法,并成为了亚洲文明的中心。当然,关于文明的国家,作者推崇备至的是美国,它仿佛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国家治理的最高成就,有着崇高的价值观和正义感,如美国推崇的门罗主义,阻止了欧洲列强对美洲的染指,和平地解决了美洲的独立问题。不知作者看到如今的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论,又是什么样的看法。
全书截止的时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部分章节描写的翔实程度和各方作战的惨烈程度,让人错以为这是一部纪实小说,枪炮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然而就戛然而止了,连战争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都没有提及,让人疑虑丛生。为何不写之后的历史呢?希特勒、罗斯福、丘吉尔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之人。我猜测,或许是因为时间太近,喧杂声太多,还没到下结论的时刻。
篇4:全球通史读后感宫伟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 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 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毋庸讳言,阅读历史,特别是通史类的教科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书却可以让读者比较轻松地读下来。阅读该书的时候,会觉得本书写得不那么精彩,有些枯燥,许多精彩的历史事件似乎都一笔带过了。但这是由《全球通史》的研究课题决定的。全球史的研究,是对地球诸“文明”的兴衰以及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而“文明史”的视角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大尺度的视角,在这么大的视角下,统治者的个人意志造就的一些历史事件就淡化掉了。
本书讲述的各个文明的每个时段,都会出现一些伟大的帝国,像什么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汉帝国,孔雀帝国等,但都会朝着某些设定的方向发展:部落兴起――战争扩张――帝国形成――生产率增加――人口增多――行政繁冗――赋税变重――停滞不前――内部问题――外部问题――衰落――灭亡。我最感兴趣的是联想到中国从秦朝就开始的王朝更替,拿三国演义的开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成经典的形容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也都了解,说的久了,就仿佛成了一种宿命论的味道,就相信这就是汉族这个民族身上的宿命或者诅咒,以至于就忘记了去理性的分析研究背后深藏的一些原因。作者在这本书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角度,那就是从经济生产率着手,就像我在这段文字开头写的那样,帝国刚建立的时候是四处扩张,掠夺财富,稳定政权,所以经历过乱世之后,经济开始恢复,农业开始发展,产生率提高,养活的人口也慢慢增加,最后会有一个临界点,到了这里,生产率到了瓶颈,帝国的国库也因为渐渐增多的贵族享受和行政人员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空,只好增加赋税,而这虽然暂时提高了国库收入,但却给农民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到了最后官僚内部往往就开始出现一些问题,而外围的游牧民族也开始虎视眈眈,到了最后,不是内部被农民起义搞掉就是被外族入侵灭掉。之后呢,上一个帝国的结束也是下一个帝国的开始,循环往复,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个帝国能跳出这个圈子。
通观全书,读者首先会发现,《全球通史》虽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它虽然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读者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由此,阅读历史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个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询和解答的过程。
闲暇之余,借助于网络搜索功能和古代、现代世界地图,()读读该书,从某一个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和历史,眼界也许会更加宽广,但肯定会得到不同的乐趣。
宫伟
-7-26
篇5:全球通史读后感文/李春艳
4月22日接到于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知,要求参加《春风伴我读好书,我与于洪共成长》活动。由此,感慨颇多,因为各种所谓的事情忙碌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但是,为了完成局里交办的工作,还是想起了以前读过的书籍---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于一般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1
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
2
《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3
《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以上就是对于《全球通史》读后的粗浅感受,人说读史明智,看过此书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世界、可以帮助自己树立人生观,不受媒体的左右;今后以何种态度对待工作、对待人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关系。
篇6: 全球通史读后感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
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篇7: 全球通史读后感《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本书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的趣味性史书,它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与发展、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因自身阅读能力有限,我只能从中截取部分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读后的感受。
一、两性间的不平等
两性间的不平等是源于新型农业太繁重,女人终于不堪负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吗?我的认识是这种不平等虽然在新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但不是因为太繁重,而是因为生活得需要所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照料同一块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干活就可以生产出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粮食。这样一来就有空闲的劳动力回到家里。那么为什么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过是因为女人的生理能力决定的,因为孩子总是女人生的,过去因为食物采集,无法多生孩子,现在口粮够了,女人可以多生几个,保证种族繁衍。于是女人理所当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后来的发展却不是一开始可以预料的。虽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同样辛苦,但是没有产出,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漫长的几千年,女性沦为第二性。这一幕甚至现在仍在上演:无论开始是怎么受千万宠爱所以做全职太太的,过个5年8载,便成为多余的人。当然,带着丰厚嫁妆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文化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随遇而安平静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类“交流”为幌子,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放眼望去,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发展”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度,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这是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找到的场景。
三、日益剧增的危机感
《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作者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例如现在的朝美两国,不停地研发新式的武器,日益剧增的矛盾,可是他们却没想到如果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那么我们在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想一想,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必须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篇8: 全球通史读后感浏览了《全球通史》,对里面关于冷战的部分比较感兴趣,也有很多收获,明白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平凡的道路,也明白了当今国际关系的许多道理,下面是我的一些读书感想。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我深表遗憾,社会主义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共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倒退了。这个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逐渐转化为多极化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结构。“一超”指的是美国,“多强”是不确定的,大概有俄罗斯、西欧、中国、日本等。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如印度、巴西等,加入“多强”系列。我认为多极化有利也有弊,但总的来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谁也阻止不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在国际上发挥重大作用。冷战结束后,世界逐步走向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这个世界还不是天下太平。冷战后,一系列的问题出来了,如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矛盾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严重地威胁世界和平,局部的战争和纠纷不断。如海湾战争、印巴冲突、波黑战争、911事件、巴以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美国想建立一个单极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对手,实现其霸权主义。所以说,实现全世界和平的道路还长远。我们只能是好好珍惜现在的相对和平,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怎样才实现全世界和平呢?除非是各国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和平的力量远远大于战争的力量。我相信会有全世界和平的一天,那就是共产主义了,因为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得到满足,战争也就不存在了。当今的国际秩序还是不平等的,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不平等。联合国应该起带头作用,改革联合国的机构和机制,改造国际秩序,使世界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少了中国,世界冲突将会加剧,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历来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许多国家,特别是印度经常造谣“中国威胁论”。中国强大会不会真的会威胁其他国家呢,我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不会增加战争的因素,因为中国人历来是爱好和平的。中国强大,只能增强世界的和平力量。在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的当今世界,中国应该首先要壮大自己,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适度发展军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确,中国在逐渐强大起来,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和人口大国,中国应该努力发挥在国际上的作用,参与国际政治,调节国际关系。
我觉得作为21世纪的新人类,应该多关心一些时事,了解世界形势,关注国际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篇9: 全球通史读后感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篇10: 全球通史读后感由于人类懒惰的本性,这本书放在床头整整5个月才断断续续读完,惭愧且受启发,所以觉得还是有必要总结成一篇主要是个人感想的读后感。如下:
首先,历史真的很重要。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其实历史不仅是宏观的政权更替,也是微观的个人命运,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当中,并被历史的进程所影响,以史为镜,也可以明得失、正衣冠。
而且,读历史真的很有意思。了解历史,和看小说看电影有一点相通――让你不只活一次。站在更高的角度,体会更多人的生活,能让人多一点成熟,少一点幼稚,多一点生活智慧,少一点纠结和情绪化。当视角升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很多看起来应该是血泪史的、或者是让人很愤怒的事情,突然就没有对与错,也没有了喜与怒。事情只是这样发生了,完全不受普通的人――甚至大人物们的控制。既然如此,作为沧海里一粟,我们有啥好发脾气的呢?
同理,很多当下非常尖锐的社会现象,在历史的长河里其实只是一个强弩之末的惯性。打个比方,在一定时期,其国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人群,总是会有对其他民族的优越感。从古代中国人的优越感,到18世界前欧洲人的优越感,到现在美国人的优越感,今年白人摆弄的眯缝眼,很可能在500年前我们的某位同胞也做过“汉化版”。
从地球历史看,动物的进化史很长,相对而言人类就是个小姆手指甲→小姆手指甲的时间,却改变了地貌、统治了生物,人确实厉害到孤独。
同时,人类发展的历史很长,真正能被用图像或文字记载下来的这段“文明”历史,其实才短短几千年→虽是短短几千年,地球上也已经出现了1000亿人,读后感.多少牛逼到100年里没有对手的人,才只能在这本书里出现寥寥半句话,像我这样“虫豸”一样的人,活着到底有啥意义?一颗奋力生长想要传递DNA却终将被收割的韭菜吗?
再同时,我理解的文明人类发展历程,无论是人口的数量、经济发展的程度还是文化信息的传播,都是呈指数函数的样子→所以,“拥抱变化”是正常的,是历史大潮――起码这个1000年的主旋律。当然下一个千年是怎么样,就算像咱罗素爷爷说的飞速毁灭,我们也管不了了。
上面的感想好像都有些“避世”有些“虚无”,下面再说一点“积极入世”的。
中华民族或者说华夏民族的历史,从史前时代到今天,在绝大多数都是处于领先的。只有在19之前的这几个世纪里面,着实是到了低谷,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落后文明。所以,我们的政权正在宣传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概念,我觉得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民族之林,在过去这两千年,基本还是谁强谁过得舒服,所以让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能踩到别人头上享福,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们前一代或者是后几代人的历史使命。
所以,做人呐,还是要加油。
篇11:全球通史读后感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战争,为什么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中国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篇12:全球通史读后感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见自身无尽的变化。――克拉克洪
社会制度之协作:
旧石器时代指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往往需要生活在团体中,通过协作来获得足够的维持生存的食物。尽管团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食物而产生争斗,但由于人数的限制和工具的匮乏,大规模的战争还没有产生。
原始的平等之团体成员间的平等:
团体(也称部落)的组成单位是家庭,存在的目的采集、狩猎以获取食物。因此,狩猎本领高强的人往往会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但此时还没有出现制度规定的公权力,部落中的任何人都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人。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等:
在部落中,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女性则负责生育子女和采集包括植物根茎、果实、昆虫等在内的食物。由于狩猎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因此女性采集的食物往往多于男性。女性对于团体食物的贡献至少不低于男性这一事实,造就了在旧石器时代女性和男性地位的平等。
篇13:全球通史读后感绚丽耀目在这个季节,不会属于你!冬日的雨夜,有些许湿冷。那就早早倚坐床头,随手掀亮身旁的一盏台灯,手执一书继续我的阅读时间。
私以为,除了翻看文学作品外,平日若有闲时,可找点儿文史类书籍以翻看。此刻的我正静静地入座在被窝头上阅读,这样子的场景说出来实是懒惰,或会被勤奋苦读的人嗤之以鼻。可是对于俺这样子的不学无术之俗人而言,此番能不能也算是一种平庸的自我享受?而且自认为是蛮温暖人心。(不免令人喷笑)
这本普及版的《世界通史》,还是些年偶然在一家小店淘得的打折旧书。如今的人们往往习惯于上网浏览信息,有相当数量的人或用于电子阅读的时间要远超翻看书本的功夫。本人也不例外,久而久之视力每况愈下。还有呵,也令自己感到有些许迷茫甚至于困惑:时间去哪儿了?纵然早已被分割成了碎片式的无奈。
大好光阴东流去。人之成于专而毁于杂。可是终日被一些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所羁绊的时候,想起来不免令己黯然伤感。
“你应该了解的世界历史知识”——此言系来自于这本《世界通史》封面上的一句话,该书前言所述“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吸取前人的经验,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至真至理。人类除需要满足基本的温饱外,毫无疑问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之精神追求同样是重要。尽管人类都不是圣贤,可是作为一个活生生个体,仅关注自己似乎说不过去吧。这世界精彩纷呈,变化多端,当然也存在不太平,或就像人与人之间有时也会有矛盾。
历史兴衰更迭,国之兴亡转变,俗世的斑斓色调,乃至社会发展等等。就像书中所述“为什么中东总是起纷争?为什么欧洲要走向一体化?为什么巴尔干是大国争夺的焦点?……”诸多的“为什么”,其实都存在着很深的历史原因。
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了解世界的真谛。所谓“世界”,那是一个多么宽泛之话题呵,令人不得不联想到世界的过去、现在或将来,那么承载着这一过程的“历史”或就是一面明镜。
这部《世界通史》,可以令你的精神领地不觉空孤独与空虚,通俗易懂,也可让您快速了解与知悉一点世界文明发展历程,总之是历经漫长岁月及与之相关联的史实与典故的合适之读物之一。
纵观从“文明古国的辉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文明、中世纪的欧洲、伊期兰文明的兴起,世界各地的封建国家,地理大发现,伟大的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大国的兴衰,民族解放斗争,社会主义思潮,近代科技评论成就,两次世界大战,第三世界的兴起,冷战时代,影响世界和平的隐忧,以及当代热点聚焦与20世纪的科学文化……”洋洋洒洒50余万字符,且多以兴味盎然的史说故事形式,外加与内中文字相得益彰的黑白插图,还有循序渐进引伸出来的一些启迪思维。
《世界通史》承载着的是史料学说,内容不失厚重,读着却没有感受有一丝枯燥的味道。可随书中的 篇章节目按顺序阅读,也可专挑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跳越式的选读。阅读起来毫无障碍与压力。开卷有益,能使你在了解“世界历史”这一浩如烟海的文化宝藏中有所受益。
以翔实史料取胜《世界通史》记载了从古老的亚洲西南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文明发祥地,以及多种民族相互影响、相互承袭的历史起源,例如有关“美尼斯统一埃及,卡迭什大战,流浪的犹太民族,古巴比伦的辉煌”,佛教的兴起;读后感·古希腊文明之荷马史诗,亚历山大远征,苏格拉底之死;古罗马文明之军事天才汉尼拔,斯巴达克起义以及近代科技文化成就……等等,再到近现代的热点聚集。20世纪科学文化,从古及今,“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默,摩尔根创立基因学说。流亡作家茨威格、还有海明威的传奇人生,人类进入航天朝代……霍金和他的宇宙,乃至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
此外,本人认为这部普及版的《世界通史》其存史作用不可小视。因为作为一部保存与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著述,可为后人所用,感受与领略历史的真谛与社会发展规律等,从而得到精神熏陶抑或灵魂洗涤。人类需要了解世界,了解历史;读史用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和勇气。
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就像沐浴着千年的阳光。转眼之际,年底将至,历史典籍叙述着光阴的故事;平庸的自己,依然还会在浑噩中虚度;在白发与皱纹茁壮成长无所畏惧,至诚之心,可以感物;生命可贵,唯有健康!
篇14:《全球通史》读后感经历了被封闭在家的一个多月,在昨晚看完之后就准备得归纳一下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没想到的是,一整天都在重复翻书,放佛又看了一遍书。
作为一位读书期间就不是对课外知识很了解的人,又比较懒,对历史和地理是真的一知半解,看完这本书,从史前到近代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中国文明作为一个连续性的文明,我们一直深以为豪;我们一直很难去理解不同于我们国家的国外人对于宗教信仰追求(导致早期的宗教战争)的虔诚,比如中东世界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基督教,印度的印度教,而为什么每当有宗教传入我国最后都是难于取到一个备受推崇的位置,像欧洲的宗教革命,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席卷中东地区。其实是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期间的思想家们就为我们定下了基调。尼采追求的超人不就是我们后世尊称的孔夫子(仁),关二爷(义)这些圣人吗?强大的文化底蕴,以及根深蒂固的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却也让我们这个国家饱受灾难,一度举步维艰。
15世纪的明朝,有了郑和几次下西洋的成功经验,当时的完全有能力发展海外军事能力,而繁荣的国家决策者并没有这样的远见,甚至发布命令停止对海洋的探索。而在西方提出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贸易交流也被果断的拒绝,这种厚古薄今,狂妄无知的姿态也为后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做好了铺垫。而同样是面对西方海外扩张,日本选择了向他们学习(日本之前也向中国学习)关于制度,军事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两个对外来文化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过日本后来形成的极端军国主义让他们在1945年8月吃了两颗原子弹,十几万人的'伤亡)。
而对于宗教的偏见,民族的偏见就导致了二战区间1000万人(被杀害的犹太人就有600万)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在纳税人的抢下,而是“活着人做劳工,死后做肥料”。
女性地位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旧石器时代,女人能获取的食物是男人的两倍,地位甚至于高于男性;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中,女性也享有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但随着农业社会的不断发展,部落甚至国家的生成,女性渐渐属于从属地位,由于不能做繁重的农务,不能参与到帝国的战争中,在家哺育孩子,没有继承权,最终导致男性垄断经济、政治。
随着基督教传入西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革命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信仰,圣经的夏娃属于女性,却属于阻碍者出现。但基督教中又出现了圣母玛利亚,可是传教士等却没有女性,但是又兴建修女院。所以在那一时期,女性开始属于一个矛盾地位。而随着工业变革,工厂对人工的不同需求,导致女性的地位在社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改变,直到如今社会,女性的地位也都在提高。但是当女性事业好时,却经常会被问到,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而对于同样成功的男性,人们却没有这样的疑问,这是不是值得深思?
大半夜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我什么。
篇15:全球通史读后感最近几个月读书有点儿懈怠了,不想找借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书下册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而很多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笔带过,想理解的透彻点儿,需要大量查询资料,今天暂时就写一点儿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内容吧。
现今欧洲的强大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技术已经明显的成熟,在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发现了冶金化学工艺,计算出准确的阳历,学会了怎样使用畜力和利用风力。而以后的几千年,只有三大发明具有重要意义:铁、字母和铸币。可悲的是只有战争,才能将古典文明从其生产技术的昏睡状态中唤醒,比如希腊,发明了精巧的带有棘轮装置的石弩,靠滑车驱动的轮式攻城车,以及所谓的“希腊火”(专门百度了一下,希腊火是由石油、硫磺和沥青混合而成的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及时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烧,对于水上攻击船只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国之后,东边的汉王朝和西边的罗马帝国可以称为独霸天下。这个时候繁荣的帝国对蛮族的吸引力那是相当的大,但是由于中国独有的地理优势,加上当时汉武帝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东边得不到好处,只有往西边扩张,他们在中亚打败当地的'游牧民族,当地的游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欧就变成了众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技术的严重落后和外族的不断入侵下,日渐衰落。
西欧的旧秩序在长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严重的破坏,然而,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近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中,能产生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欧洲的强大正是因为这些动荡的历史吧。
一个封闭的、自大的国家或民族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洗牌淘汰,而一个懒散、不求上进的人也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这种忙碌的生活对自己有没有意义,感觉自己正在陷进一个理所当然的漩涡里去,我曾经也是一个向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积极起来,生活过于安逸只能让人变得软弱,共勉,有点儿跑题......
篇16:全球通史读后感本书连起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采用跨学科的全球视角还原真实的历时,全书大处高屋建瓴,小处曲径通幽,整体气势撼人。
我们这一代,从初中的历史知识到高中阶段的中国历史 篇章,大概地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现从一个外国学者对中国文明的理解,对深层次认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起源于发展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作者把中国文明与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相比,印度文明是松散与间断的,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聚合和连续。
中国人统一文字,形成独特的现实主义,惊现政治上的统一,作者认为与印度的宗教职责不同的是:中国人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强调君臣关系(等级观念),从而加强了政治组织的稳定与坚固,这是中国文明和中国历史领先西方20xx年的原因。作者特别推崇我国历史上的'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
孔子学说强调是礼仪、社会责任和尊师重教,之后的道家学说则强调个人的种种奇念怪想和顺从大自然的伟大模式,道家学说关键在于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
作者阐述了与孔子学说、道家学说完全不同的法家学说,法家人物都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而不是哲学家,他们奉行力量、战争,用武力统一国家,从而建立帝国,法学一贯无情,没几年被推翻,儒家学说成为永久的正统信条。
道教学说则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各种迷信和有关精灵恶魔的传说,成为未受过教育的群众的宗教。作者在中国文明的历史中提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从而统一度量和货币,实行经济集中化,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
作者对秦始皇在中国文明史的作用非常推崇。帝国的衰落,作者归结了封建王朝内斗堕落而一再重复的王朝循环史,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整治和游牧部落的侵袭中退出历史舞台,中国进入长期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和西方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情况相似。
作者认为,中国的编史工作倾向于汇编各种原始资料,而不是让史学家对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史书的组织结构则是建立在根据天命的作用所解释的诸朝代的盛衰兴亡这一基础上。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这一观点和我们以前观点一样,只是客观评论和还原历史真实不同而已。
★ 全球通史 读后感
★ 全球通史读后感字左右
★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 《全球气候》读后感200字
★ 纪传体通史《史记》读书笔记
★ 红遍全球歌词
★ 全球竞争力报告
★ 全球热恋经典台词
★ 全球经典创意广告语
★ 全球热恋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