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背景导入方式探讨(精选19篇)
【简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背景导入方式探讨(共1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此,感谢网友“fky1234”投稿本文!
篇1: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背景导入方式探讨姜连波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卧牛河镇初级中学)
摘 要:初中物理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在兴趣的培养和物理思维的建立方面都是启蒙阶段。初次接触物理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物理的恐惧心理,如果能在授课的背景导入部分用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将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背景导入方式探讨课堂背景的导入指的是在讲解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之前,通过一定的情景设定和故事引导使得学生在情景和故事的事件节点中发现未知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的导入就有很多的办法,教学知识导入的方式能够在教学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事件导入法
学生思考的原因在于存在疑问和感到不可思议,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在事件引入的时候把所学知识的部分以事件冲突和事件违背常规思维的方式展现。在事件的这个节点接入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最大的时候进行授课。
例如,在光学知识的讲解中可以进行如下事例的导入。
汽车玻璃(侧玻璃)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这样的作用:在车内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车外的事物,而在汽车的外部则不能观察到车内的事物。
在车内呈现出透光性而车外呈现镜面这两种现象的对比,加之现象的常见,学生会对这种日常常见的现象产生思考,并萌发求知探索的欲望。这个时候进行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漫反射、镜面成像等知识的讲解将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场演示的方法
有的物理知识就需要根据知识的种类进行其他课堂背景导入的方式研究,场演示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在课堂中进行事件的演示过程。学生在传统教学环境中的长时间学习使得一旦有新事物和新的事件进入课堂学生会有极高的兴趣和参与兴趣,现场演示的方式在实物的演示和近距离的观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初中物理压强课程部分中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简单的实验:
一张4开的纸平放在桌面,将木条(不能太厚,长度大约30 cm)放于4开纸的下方,一半超出桌边。用力拍打木条超出桌边的范围则会出现木条在快速的拍打过程中折断,而纸张却完好无损。
事先可以预测实验的结果,用常规思维思考的话会判断纸张在拍打木条的过程中被戳破,但是由于快速拍打的过程中木条一端迅速上升带动纸张迅速上升。由于空气压力的存在使得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纸张承受巨大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反作用于木条出现与预测结果矛盾的实验结果。
三、实验过程加语言诱导法
初中物理中除了课堂背景导入外最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过程就是实验的过程。语言诱导方式指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加之语言诱导的方法,这其中再结合教师的授课风格,在学生面对实验结果激动心情难以平复的场景下运用语言的引导把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至教学内容。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垂钓》胡令能)。”在水、空气两种介质中声的传播在这句诗句中从侧面表现了出来。
通过其他学科的题材也可以实现课堂背景的导入,通过对诗词的讲解来传神的表达物理思想,从而将物理教学的智育提升至美育的层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融入其他知识元素,调解物理学比较抽象的思维造成的脑力疲劳。
初中物理的知识难度在学生初次接触中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但是初中物理在整个物理学中属于入门级别。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重要的就是建立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万事开头难,在“开头”这件事上如果能做到漂亮,那么良好的开端将使得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曹章护。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J]。中学物理,(12)。
[2]李迎春。“问题情境创设方式与时机”初探[J]。中学物理,2010(10)。
篇3: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探讨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探讨文/金寿涛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有效教学”这一先进理念逐渐成为众多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新课改;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采取各种教学措施,促使学生经过系统而专业的学习之后,实现自身知识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有效教学”这一先进理念逐渐成为众多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究竟该如何组织教学形式,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一目标,进而促进初中学生物理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教师普遍认为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越多,学生越有可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也唯有如此,也才能充分履行自己“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职责。这种观念致使他们在日常教学时更加偏向于“填鸭式”“灌输式”等类似的教育模式,将既定的知识体系囫囵强加于学生身上,却往往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作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抹杀他们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热情,甚至直接代替他们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知识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实践运用能力。”这对于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2.2汽化和液化”这部分知识时,我摒弃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是向学生列举了两组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向他们指明第一组为汽化现象,第二组为液化现象。
第一组:夏天温度非常高,在地面上洒上水之后,一会儿就干了;水烧开之后,如果继续放在火上加热,壶里的水会减少;把衣服晾在室外,一段时间之后,衣服就干了。
第二组:温度较高时,打开冰箱门,经常会看到白雾;夏天自来水管上经常密布着很多小水珠;温度较低时,浴室的玻璃上会凝聚一层水雾。
之后,便鼓励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两组现象对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进行大致的推测。以下即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学生甲:对比一、二两组例子最大的特点,第一组都是液态的水逐渐蒸发,变成了气体挥发到空气中;第二组则是水蒸气变成了液体,依附在物体上。
学生乙:刚才老师提到,第一组是汽化现象,第二组是液化现象,由此,我们小组推测,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就是汽化现象,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就是液化现象。
学生丙:我们也同意这种说法,根据物质体态的变化就可以很好地区分出汽化以及液化现象。
……
学生们纷纷发表着自己对于汽化以及液化这两种现象定义的认识,并不断辅以生活中的例子向我证明他们的观点,我则在一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并不过多干涉他们的讨论活动。不但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更重要的是因为充分尊重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极大地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为我更好地展开其余知识的讲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俗话说“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也从侧面证明了一个道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带给学习者极大的动力与力量,有利于他们主动克服各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努力争取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来讲,要想更好地展开物理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独特的兴趣特点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力求通过这一点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开物理知识教学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如此,既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初中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将其灵活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对于新课标的这一精神,我有着深刻的体会。例如,在学习“1.3令人厌烦的声音”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向学生讲明了噪声的定义: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然后便鼓励他们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噪声现象以及自身的应对策略。噪声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因此,不用我多加赘述,学生就迅速融入了列举噪声现象的活动当中。如此一来,一方面充分调动了他们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另一方面还促使他们在列举噪声现象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明确了初中物理知识与自身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改变其以往“物理知识只是用来应付考试,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等错误观点提供了充足保障。
2.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中的定义、规律等大都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则从另一个意义上阐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他们总是以好奇、疑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万事万物。物理实验一来可以满足初中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及实验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先进观念”。
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力求通过这一手段大大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如,学习“串联与并联”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中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如此,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实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有利于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讲究教学策略,在分析初中学生心理行为的基础之上,积极组织各种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进而大大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井迎迎。初中物理有效教和学的实践与思考[J]。华章,(05)。
[2]龙万忠。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2010(12)。
[3]罗耀章。树立有效教学理念致力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物理通报,2009(02)。
(作者单位 陕西省勉县第一中学)
篇4: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课堂导入戈伟英
(河北省无极县实验学校,河北无极052460)
摘要: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各个学科教学的发展,其中初中语文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课程导入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只有成功的开场才能对课程的深入开展有足够的保证作用。通过短暂的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此,笔者主要谈一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堂导入。
篇5: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课堂导入课程导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开始之初的信息介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此外通过课程导入使得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谐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质量。此外,有效的课程导入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调整到学习状态之中。
一、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质量
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独特性。具体来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因此内容十分庞杂,语文教材包涵有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因此,教师想要提高课堂导入的质量就必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让课堂导入真正起到作用。
1.如何进行历史性比较强的教材内容的导入。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之中有一定程度的历史性比较强的内容,因此在针对历史性比较强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选择最佳的课程导入方式。一般在进行这类教材内容导入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当时的环境背景,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就能够和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导《七步诗》这首诗的时候笔者会这样进行课程导入。这首诗的作者乃是魏武帝的儿子曹植,那个时候皇帝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曹丕,也就是说曹丕和曹植乃是亲兄弟,但是曹丕对曹植比较猜忌,而且曹植才华很高,因此就故意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不然就要杀头。但是没想到曹植做到了,这就是《七步诗》的由来。在进行这样的简单介绍之后笔者会给学生放映一段简单的动画,内容就是刚才介绍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首诗的主旨也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为了体现当时紧张的环境氛围笔者又将《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面的背景音乐放给学生听,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再来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对诗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很明显就会更上一层楼。通过视频、音频等手段进行课程导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是完全可行的。
2.如何进行情感性比较强的教材内容的导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除了要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外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还可以促进学生情感能力的发展。学生带着情感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语文教学课堂导入的建议
1.结合文章实际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先行仔细地阅读教材内容,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掌握。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要针对实际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导入设计,尽量做到灵活、科学和严谨。而且,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导入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节课堂气氛。
2.考虑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课程导入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情感取向,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情感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将课程导入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要慢慢来,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开始就激烈地刺激学生的情感。
3.课程导入应该“接地气”。其实任何学科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应该溯本回源,让课程导入更加贴近生活。所以教师在根据课文实际内容进行教学导入的时候也要极力寻找生活之中与之相关的事物,以此来帮助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于比较熟悉的事物接受起来会更加容易,因此掌握起来速度也就会更加快,掌握的牢固程度也就会有一定的提高。
4.不断进行创新。好的课程导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一成不变的课程导入方式只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因此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就应该在课程导入的形式上面下功夫,让学生不至于产生审美疲劳。一旦课程导入让学生感到厌烦,那么其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三、语文教学课堂导入常见的集中形式
1.开门见山法。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指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直接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指画出来,让学生直接了解学习的大概内容和教学重点。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让学生马上产生兴趣,但是也对教师的能力水平有比较高的考验。比如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在上课之初教师就直接说我们本节课要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词的名字叫做《菩萨蛮》。这种导入方式有一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无理感但是确实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2.温故知新法。所谓温故知新就是教师在教导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什么,而是立足于已经学过的内容慢慢地引出新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会让学生复习一遍之前学到的某些内容,然后在学生差不多大概复习完之后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内容也就不会感到太陌生,而是会产生一种比较淡薄的熟悉感。教师此时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开始新的教学。比如在教导《“挑战者”号追思》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因为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已经学到了关于挑战者号爆炸和一些相关的内容,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回忆有关的内容,然后问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挑战者号的悲剧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呢?或者说从这篇课文之中你领会到了什么呢?”这样一来学生必然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可能他们的很多思考内容和我们接下来所要学习的《“挑战者”号追思》这篇课文所要表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
3.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状态,因为学生对一件事情抱有疑问,其注意力相对来说就必然会更加的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帮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因此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来说也会更加的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比如说在教学《万紫千红的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这篇课文之中最精彩的是哪个部分呢?有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呢?等等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困惑之中进行课文学习,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4.眼见为实帮助学生理解。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比如初中语文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为什么死海被称作死海。学生就很不理解,因为在实际生活之中学生并没有与之相关的认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准备两个杯子和两个普通的生鸡蛋。首先我们在杯子之中盛满水,然后将鸡蛋放进去。很快鸡蛋就会沉到底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再拿出一包盐,在学生的注视之中教师慢慢地将盐放到其中的一个杯子之中,这个时候奇妙的景象出现了,这个杯子里的鸡蛋慢慢浮了起来。其实这是因为盐进入水中之后水的浓度慢慢升高,形成了超饱和食盐水。学生眼见为实,那么对于与之原理差不多的死海也就能够变得比较熟悉了。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就会感觉比较轻松和容易,而不是像之前一样觉得这一定是无稽之谈了。
5.通过故事、音乐等进行课堂导入。通过故事、音乐等也可以进行课堂导入,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其导入的效果还比较好。初中的学生对于故事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因此通过故事导入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心思放到学习上来。而通过音乐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操素养,帮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程导入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一定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促进我们教育的不断进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褚亚敏。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10(01):104-106.
[2]杨瑞梅。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03)。
篇6: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讨论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讨论
文/杜 威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初中物理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将主要根据教育学以及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物理教学的实例相结合,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应用。
篇7: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讨论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要求,课堂教学应当是自主探索,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式的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知识的重点、难点等为出发点,选择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信息反馈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一、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1.合理安排讨论的时间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进行情境设置;(2)自由讨论;(3)表述见解;(4)师生总结。要想完成这一个过程,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自由讨论的时间。课堂讨论所需要的时间以及空间没有规定,如果讨论的时间过长,很容易让人产生松懈的感觉;如果课堂讨论的时间过短,会让人感觉讨论比较浅显,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并做预先的设想。其次,教师预先告诉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作为单位,通过课外的阅读或者讨论,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采取这种方法,可以保证质量,促进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再次,教师在布置完议题以后,学生需要准备工作。例如,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准备相应的材料,以便对知识有所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
在选择课堂讨论的时间时,教师可以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合理安排。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结合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学习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相联系的地方,设定问题,便于学生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例如,学习完温度计的知识后,再学习体温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温度计是否可以用来测量体温,存在什么缺点。学生将新旧知识加以结合,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够积极进行思考。
2.合理安排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并不是针对任何问题的,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在选择问题时,有三点需要注意:(1)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学内容相关,选择的问题需要具备探究性;(2)对于教学中易出现的重点、混淆点、容易出现错误理解的地方多选择讨论的问题;(3)根据相互联系的知识点,选择讨论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特性等情况,问题的深度需要控制在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如果问题难度太大或者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不能有效地被激发出来。对于物理概念类以及规律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从知识形成的条件以及形成过程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对物理概念以及物理规律加深了解。例如,在学习凸透镜的原理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凸透镜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对光具有什么作用?通过对凸透镜的现状以及原理等的认识,学生可以归纳出凸透镜的概念。
3.锻炼学生的思维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讨论是一种比较民主化的方式,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居于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在课堂讨论进入高潮阶段,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心理冲动较为强烈,大脑高速运转,积极思考,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课堂讨论强化了思维的.深度,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小组合作的质量较高。例如,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和功》时,为了让学生积极思考做功的必要条件,笔者设计了很多教学例题,以供学生讨论。例如,(1)人用力推物体,物体却没有动,人是否做功;(2)用脚踢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在球滚动的过程中,人是否做功。笔者鼓励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积极讨论,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者再加以补充,最后总结出做功的必要条件是:(1)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通过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自身比较有成就感。
二、课堂讨论需要注意的环节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把握度。在课堂讨论开始的时候,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能够具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讨论,进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课堂讨论注重学生的总体参与性,并融入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在讨论时,教师需要注意观察,注意维持课堂的秩序。此外,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如果学生讨论的思路与主题出现偏离,教师应该适当地纠正学生,给予学生指导。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观点过于片面,部分观点出现错误。要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提出质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进而加强认识。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行课堂讨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史道胜。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课堂讨论[J]。学周刊,(12)。
[2]朱加松。课堂讨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12)。
[3]陈刚。小议初中物理课堂讨论的优化[J]。中学教学参考,2010(23)。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南江中学)
篇8: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给我一个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篇9: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反思自从新实验室建成,以及又经历了几次“普实”验收后,我校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实验教学已成为我校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中我们能注重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教学中操作,还能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够的,在实验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反思。现将我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反思器材准备和实验后的器材整理
每次实验教学完成之后,都应对此进行反思,看实验器材准备是否合理,实验结束后器材的整理是否得当。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规范性能力。我曾教过一次学生实验。操作是:给定一杯盐水、一架天平及砝码、一只量筒,要求学生利用给定器材测出盐水密度。同时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纪律。在实验过程中就发现有学生把量筒装盐水直接放到天平上称,还有学生把过多的盐水往地上倒。实验结束后反思:实验中有学生操作不规范的一面,但是老师在准备器材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盐水过多,超过了天平量程,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实验结束时,发现不少学生将器材随意摆放、砝码未收回盒内、量筒放在桌子边,没放在安全的地方等。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规范性方面的教育。
二、反思实验原理
在实验结束后,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实验结果更为准确,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原理公式是η=w有/w总=gh/fs,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若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可变通为:η=gh/fs=gh/fnh=g/nf。此时可只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即可方便地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如果学生对实验原理进行了总结,就会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明白实验中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机械的学习了实验操作。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实验的兴趣也会增强。
三、反思实验方法及过程
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固然很好,但是仍有一些方法和过程在具体的实验中会有一定问题或不足。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改进实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实验结论更加信服。如惯性实验之一:在装水的玻璃杯上放一块纸板,在纸板上放一个鸡蛋,然后将纸板弹出去,鸡蛋由于惯性保持静止状态而掉进杯子中。可是在演示时,就算经验丰富的老师也容易将纸板弹翻,鸡蛋掉在地上而实验失败,我也遇到过这样问题。后来我发现本实验可进行如下改进:在纸板的另一边拴一根细绳,实验时水平的将纸板拉走(这一点很容易做到),鸡蛋就不易掉下来了,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四、反思实验现象
教师更应对实验现象进行反思。特别是实验现象与事先预想的或与学生想象的不不相符时,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利于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能力。例如“组成串、并联电路”实验中,两灯泡串联时发现一只灯泡亮,另一只灯泡暗,学生提出疑问:“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两灯泡会同样亮,怎么会一只亮一只暗呢?”为此,引导学生进行反思:(1)这两只灯的灯丝长短绝对一样长吗?对电流的作用会一样吗?(2)学生学习了功率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决定灯泡亮度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虽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相等,但根据p=i2r可知实际功率的大小还取决于灯泡电阻。所以会出现灯泡一亮一暗的现象。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学生就理解了决定灯泡亮度的是实际功率,而不单是电流或电阻大小。当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反思,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更是我的努力方向。
篇10: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反思这学期,我们科组明确规定了今后教学的方向,用八个字概括为“聚焦课堂,追求实效”。
我上了一节课——《杠杆》,感触较深。这节课我尽力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来生动形象的把物理知识融入到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展现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其中有一个道题目是这样的:小明买了一条2kg的鱼,因为现在的商贩有投机倒把的现象,小明想用刚刚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这条鱼是否足量。可是身边只有一把直尺和一个量程只有10n的弹簧测力计,还有一根系东西的细绳子。谁能帮小明来验证这条鱼呢?(条件是要保证鱼的完整。)
这道题的内容一目了然,不象有些含混晦涩的题目,读了半天不知所云,最重要的是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是每个人差不多都有过的经历。所以,题目一出来,同学们便跃跃欲试,谁都想大显身手,做个热心人,我便趁机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展开小组讨论,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同时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回到基本的知识点,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能力,还牢牢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最关键的是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哦!原来物理就在我身边,原来物理这么有用!极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禁使我想到,如果我们在每节课上都不断的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而不仅仅只交给学生死板的知识点,那么,现在的课堂还会象现在这样毫无生机吗?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相应的训练某些技能技巧。与此同时要特别加强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物理学的根本特点就是以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学习物理必须从观察和实验出发,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高度的分析和概括,最后运用这些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把目光聚焦于课堂,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使今年的中考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11: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上一堂成功的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但是我认为如何提出课题、导入新课是首先要考虑好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前提。那么怎样提出课题、导入新课呢?通过实践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由科学史实导入新课
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讲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导入新课;讲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二、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来导入新课,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惯性定律时,可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肯定的答案是错误的,但学生常常认为是正确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假象所迷惑。例如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当老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顿时集中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的导入了新课。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经验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还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对原有感性知识作一番完整的分析,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十分有益。
三、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
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现象也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讲“压强”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想一个问题,人在烂泥地上走和在烂泥地上垫一块木板后再走,两种情况下,陷入泥里的深浅是否一样?为什么?从而提出本课要讨论的问题──压强。又如讲“惯性”的时候,可以举出钢笔出水不畅时,甩一下,墨水就出来了;汽车起动、制动、拐弯时乘客有倾倒现象等事例,来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新课的好处,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况,从而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
四、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小实验。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效果也很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其好处不但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
例如讲液体的压强时,用塑料袋直接接在水龙头上,然后用细线扎紧,开启水龙头,塑料袋很快就会破裂,水从裂缝处喷出来,让学生分析塑料袋破裂是什么作用的结果,从而导出液体压强这一概念。再比如讲摩擦起电时,用经摩擦带电的塑料勺或塑料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流出很细的水流旁时,会看到水流发生了弯曲,这样就导入了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这一课题。
五、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做适当的演示实验也可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大气压一节课时,一开始做以下一个实验。
拿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不要太粗),插到盛有着色水的杯里。从玻璃管的上端吸气,则可看到着色水被吸了上来,这时用手指堵住上端管口,将管提出杯外,尽管下口是开着的,可是水并不流出。如果将堵住上端管口的手指放开,水就从管中流了出来。实验同时,可以把演示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分作几个小问题向学生提出:
1.从玻璃管上端吸气,管中水为什么会上升?
2.上端管口用手指堵住后,水为什么不会从下端流出来?
3.手指放开后,水为什么就流了出来?
学生们边看演示,边思考问题,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通过演示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实验来导入新课的好处,不仅仅反映在演示实验本身的生动、形象上,它容易把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准备了条件。这种生动的直观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教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决不能草率从事。
六、由提出疑问导入新课
例如讲“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一只铁钉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为什么用钢铁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会沉下去呢?在学生感到疑惑和惊奇的同时就导入了新课。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
七、由介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教科书中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并非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感性材料,也并非都能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这里,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学生也会对新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例如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采用挂图介绍水力发电站的发电过程及其宏伟的建设成就,就会使学生了解水流能转化为电能的巨大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通过联系社会实际问题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入新课。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积极探索,认真去想,认真去实践,就会产生好的效果。
篇12: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导入
导入若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状态,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以最优化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 者:王淑红 作者单位:锡盟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导入艺术篇13: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
苏宗泓
(大田县第六中学)
摘 要: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可见,教学方式对物理学科价值的展示以及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做好转变更新工作,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4: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可见,物理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健全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物理学科的价值呢?众所周知,物理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本文就对如何做好课改下物理教学方法的转变工作进行概述,以期能够确保物理课程价值得以最大化的实现。
一、以往物理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1.思想上的保守
长期以来,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能够让学生考上一所重点高中,为以后的一系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都非常一致,即: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最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思想导致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就被固化在应试教育思想上,导致教学方式非常单一,主要采取的就是“满堂灌”的模式,进而实现“在有限的时间里灌输给学生最多的知识的理念”。
2.学生被动地学习
“满堂灌”“一言堂”“一刀切”等方式都是以往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这些教学方式中,教师完全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主动性较差、自主意识较差,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3.忽视实验的价值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由于一些外在的因素,以及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初中物理实验课基本上成为摆设,教学时,教师仅会做很少的演示实验,导致学生学习实验的方式就是简单的“背实验”,做实验题,这样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也严重不利于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上述三点则是以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物理学科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有意识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要在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的同时,做好教学方式的转变工作,以期能够确保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如何做好教学方式的转变工作
1.思想上的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教师来说,有什么的思想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将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要将“以师为本”的课堂转变为“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上来;要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设计上等等。总之,教师要想选择好教学方式,要想构建真正高效的物理课堂,转变观念就是第一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乐学的转变,才能确保课程目标得以最大化实现。
2.方式上的转变
(1)问题探究方式的实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也就是说,问题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立足于物理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空气的“力量”》时,由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认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能够应用大气压强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所以,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出大气压强的存在,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吸管为什么能够将饮料吸入口中?②墙上的挂钩为什么能够吸附在墙面上?③为什么医生能够用注射器取药?④用打气管给自行车打气能否用大气压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已知经验解释。熟悉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地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小组学习方式的应用
小组讨论方式的应用是课程改革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该方式中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对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小组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要在分组问题上、时间安排的问题上做好前提工作,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小组学习方式中找到探究的兴趣,进而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将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搭配到不同的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接着,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知道什么是串、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等等。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将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同时,让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
(1)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则这两盏灯的连接方式
A.只能串联 B.只能并联
C.串联或并联都可以 D.串联或并联都不可以
(2)某同学将电池组、一个开关、两个电灯连成电路。当把开关闭合时,灯L2亮,灯L1不亮,当开关S断开时,两个灯都亮,请你画出这个电路的电路图。
……
这样的小组学习过程不仅能实现兵帮兵的教学效果,而且对高质量物理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新时期物理教师的我们要应用好小组学习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自主实验操作的组织
实验课的开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的价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织自主操作实验,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形象、直观地展示中掌握基本物理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伏安法”测量电阻》时,为了将抽象的物理课堂形象化,也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我引导学生借助“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开关、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导线”等实验器材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过程进行自主实验,并通过对电流表、电压表上的数据来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电阻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确保物理学科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海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探讨[J]。考试周刊,(49)。
[2]吴成。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导学,(34)。
篇15:浅谈新课程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浅谈新课程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
浅谈新课程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广西容县黎村中学 黄 群
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常青,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才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理念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作为一线教师,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使我考虑了许多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新课程数学教学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工作中对新课程数学教学方式的初浅认识。
一、新课程实验中,数学教师的备课是以“教学设计”最为关键
教学设计是联系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在日常备课设计过程中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着重体现了如下原则。
1.问题性原则。每节课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生活中、社会中的问题导课,并适时创设提出动态问题,注意问题的发散和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过程性原则。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新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主体主导原则。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问题的提供者,讨论学习的组织者,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应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还课堂给学生,还问题的探索、发现权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求知欲,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4.民主讨论原则。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共同发展的教学,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应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辅以阅读、操作、思维、讨论、倾听、尝试练习等手段,集思广益,努力创设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合作创新。
只有遵循上述几项原则,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产生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阵地、主战场,有一定的复杂性。
二、新课程实验中,数学教学应注重现实性,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造性的运用和开发教材
教师要在充分吃诱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引向生活,把数学课堂跟人类生活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真正还主体地位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营造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展翅飞翔,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开让他们去探究、去实践、使他们全面发展。同时还应适时引导学生调查和数学专题的研究等,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去体验数学的乐趣。发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科的灵魂,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驾驭知识,形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是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主要内容。初中阶段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行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待定系数法、换元法、分析综合法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概念数学及例习题等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在新课程改革中,应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包括: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进行探究,教师和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和学习等,其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步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可展示数学的本质以及数学的内涵,良好的改善认知环境,能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在新课程实验中应树立“让学生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最有效的学习”的观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但需注意,不要流于形式,用课件代替小黑板,这样会阻碍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课件如平稳、旋转及函数等动态问题,合理的利用课件,既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还能提高课件效率,可谓一举多得。课堂教学方式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是其丰富性和复杂性。作为一门艺术,是指课堂教学贵在创新。虽然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粗浅认识不够完善,但我确信一点: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运用和创新,研究新课程理念,努力做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能够真正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16: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高效性林 玲
(青海省西宁市总寨中学)
摘 要:初中物理对于学生而言,是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教学资源来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篇17: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高效性初中开始,学生开始接触物理课程。由于物理课程的实验性和观察性,学生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师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散性,教师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那么,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提供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增加教学趣味性
教学的趣味性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来实现。
物理教学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趣味实验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电路实验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多种类型的电路图,比如串联、并联、多电流表、多电阻表等。首先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的.知识,自主设计电路图,记录实验数据;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出需要的数据;再对照标准值进行比较,看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和标准值得比较,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因素。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实验的兴趣,使他们乐在其中,也使得学生可以充分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教学语言趣味性的实现,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当下流行的事物。让师生之间没有代沟,可以畅通地交流和对话。初中时期,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逐渐由家长、教师的教导,转至通过自身经历而进行的总结。其中,学生与社会交流的重要的渠道就是网络。随之,网络语言成为中学生之间交流的常用语言。教师想要实现教学成果与教学趣味并重,()就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认识和交流方式,并将其语言的趣味性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高效、趣味性教学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笔记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多少的,学生应该在课上做好笔记,课下及时回顾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好笔记,提升学习效率:首先,课堂上,新知识点要记;其次,一点就通的要记,还有疑问的要记;再者,做题的方法、步骤要记;最后,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的重点要记。当然,在记课堂的知识重点的同时,课后练习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记录和反思,真正夯实所学课堂知识,并能拓展知识面,发散物理思维。在面对需要补充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文章书面格式,整齐、公正地书写。
三、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物理教学课堂,教师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以达到学生在考试时取得满意分数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都没有被激发起来,教学课堂也枯燥无味,教学成绩自然也不会理想。因此,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努力营造一种适宜的物理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积极地发现问题,由不同的视角质疑问题,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在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铁成。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18:开放性课堂嵌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开放性课堂嵌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王勇翔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四中)
摘 要:物理教学本就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所以,采用开放性课堂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目标,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足够自我展现的舞台,更是对老师的一种教学放松,最终实现高效、轻松、活跃三者相结合的物理课堂教学。就开放性课堂嵌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加以分析,分享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开放性;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一、开放性课堂的含义
何谓开放性课堂?这是我要解释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所探究的课题的一个重要概念。开放性课堂,究其表层意思,与封闭相对,即于课堂之上进行开放式教学,但不是开放学生和老师去进行与课堂无关的活动。其深意为:借用课堂这个教学的承载体,开放课堂学习内容、开放学生思维空间、开放老师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最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地动用全身的感觉器官,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复杂教学过程中,力求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放性课堂的具体开放内容
1.开放教学思想
教育思想的开放,这点主要是针对老师提出的。现今的中学老师,大多从事教育事业已经有了较长的年头,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可以称得上年头久远,虽有些老师思想较为开放,但毕竟只是少数部分,大部分教师一直秉持老套的教学思想,一节课上,老师采用“满节灌”的手法,唯恐哪个知识点遗漏,学生则稀里糊涂地在底下听,最终导致老师上课疲惫、学生知识匮乏的结果。因此,老师必须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革,选取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解放自己、解放学生的同时,还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
2.开放课程内容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许多的条例要求对老师的教学看似限制,实则是一种帮助,就看老师是否能看懂其深意。明白了深意,课堂教学倍感轻松、高效;不明白深意,课堂教学更加难以进行,抱怨不已。就拿其中一条来说,它大致意思就是要求老师学会创新,运用创造力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是要对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此“内容”不是要让老师改变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灵活现的丰富外界生活巧妙地运用于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丰富化。
3.开放教学方法
开放教学方法,说起来感觉有些虚无,难以具体地澄清此问题,其最终还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才能释放自己存在的根本价值。下文我会结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亲身教学,细细分析这个问题。
4.开放学生评价
学生的评价,其实是老师完善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它是学生总结最切实感受后提出的意见,但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老师碍于颜面,厌恶学生给自己提出的意见,觉得是对自己的不满,其实真的没必要这样想,还应该感谢学生让自己成长。当然,除了对老师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使自己更加全面地优化课堂。
三、开放性课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开放物理教学内容
物理教学的显着特点就是与实践相结合,老师应鼓励学生观察课堂之外的生活,用课堂所学的内容去思考问题形成的成因,并将难懂的问题带入课堂,与大家一起分享并解决问题,达到一种课堂之内与课堂之外的完美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2.开放物理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此我列举个别物理方法,阐明如何进行物理教学方法的开放。
(1)开放物理问题法
物理学科较其他学科最大不同之处,即思维面广阔和思维活跃的特质,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更要具有分散思维,能够适时地将自己的思维抛出在外,联系具体或者相似事物,解决眼前的`物理问题,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和思维的飞跃。
(2)开放物理实验法
物理实验不像化学实验那样受地域、材料、器材影响,它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实验,比如,简单的摩擦起电现象,就可以让学生把手头的笔或尺子在衣服上进行摩擦,从而吸起桌面的小纸片,这样简单的实验,既让学生亲身体会,又达到教学目的,是一种两全的好方法。
(3)开放物理学习练习法
适当地开展一些练习,对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学习物理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某一物理现象进行研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解释,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训练,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好习惯,这也是开放式课堂的重点所在。
3.开放物理评价的形式
这要求学生对老师进行课堂即时评价,可以是对老师教学方法方面,也可以是对老师物理教学内容缺陷方面,老师不必碍于面子而生学生的气,反而应该嘉奖学生敢于指出问题。这种学生公开评价、老师公开改正的形式,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也符合开放式课堂的要求。
总的来说,开放性课堂的使用,对老师和学生的益处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要努力构建开放性课堂,让学生和老师都成为受益者,也让教育变得越来越简单、轻松、高效。
参考文献:
[1]杨伟萍。初中物理开放教学的课堂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08)。
[2]邵蕾。开放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J]。物理教师,2011(07)。
[3]张宇梅。初中物理“导学激趣”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篇19:对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研究论文对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研究论文
1.前言
初中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复杂,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记忆深刻,对不感兴趣的则毫不在意;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展示欲望,好奇心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对教师的批评表现得十分脆弱。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初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设计恰当的课堂导入。贴切、
精炼、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创造条件,最终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是教师应掌握并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
2.课堂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记笔记,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这就是标准的语文课。随着语文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课堂导入在教学环节中占用的时间虽短,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2.1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能
根据人类大脑的记忆规律,约瑟夫・特雷曼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他认为听课开初15分钟能记住所讲内容的41G,听了30分钟后,能记住最初15分钟内所讲内容的23G。上课前,学生的思维处于涣散状态,这时就需要老师用简洁明了或机智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
2.2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自主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这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衔接新旧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课堂导语不仅仅是一节课的引子、开场白,还可以作为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章节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根据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主要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的进入新知识领域,去探索新知识。这样既给学生复习旧知识的机会,又能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
2.4沟通师生情感,促进师生交流
师生之间进行心理沟通是上好课的前提。良好的导入不仅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心理关系,还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教师登台亮相后,他(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抹笑容、一句话语,如果一下子博得学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学生心灵的通行证,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绪反馈打开了通路,铺平了道路,使教师的讲课建筑在学生的期待、信赖、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朴实亲切的导语会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师生的情感会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交流和升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5展示学生风采,增强语文魅力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展示的欲望,课堂导入也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自我展示机会。语文新课改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必要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舍得把课堂导入的“权利”交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更有利于营造开放活泼的语文课堂气氛,增强语文学科魅力,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爱上语文课。
3.新课改背景下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使得语文教师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相较于传统的导入,语文课堂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清,或者在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在克服了上述存在的一些“老”问题之后,语文课堂的导入又出现了下列新的问题:
3.1重形式轻内容
有些语文教师只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对课文内容准备不足。有的教师为了准备课堂导入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导入的时间过长,忽略了课堂教学内容,这就是舍本求末了。课堂导入应实事求是,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2重热闹轻效果
语文新课程理念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语文教师错把“活力”、“热闹”作为课堂教学要求,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课都是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讨论会等方式导入,课堂上师生热热闹闹,语文课活泼开放,一堂课下来,学生是开开心心,却忽略了教学内容,造成课堂导入与教学内容发生偏离,严重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3.3重多媒体轻传统教具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可闻化、现代化。它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因此多媒体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于是每个教师、每一课都离不开多媒体,甚至出现了“无多媒体不成课”的现象,而其它的像粉笔、黑板、教学挂图、录音机等传统教具受到轻视。这不仅造成教师对多媒体的严重依赖,还会削弱教师基本的教学技能。对学生来讲多媒体的直观性、图像化固然很好,但有时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相反的效果。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课堂导入
★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课堂导入
★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心得体会
★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 初中物理 教学论文
★ 初中物理教学方面论文
★ 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合集
★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