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优秀6篇】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下是细心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6篇《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 篇一

《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太熟悉了,这不是初唐张若虚的名篇么?杨广这个名字,自然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不就是著名的暴君和昏君隋炀帝么?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你或许精怪了吧?其实,《春江花月夜》是陈朝已有的乐府吴声歌曲,并非张若虚的首创。杨广昏则昏矣,其诗却颇能为初唐之先声,亡国之君,多被毁誉,我们暂时忘却张若虚那首青春的歌唱,也姑且不去想隋末的昏暴统治,而只顾专心来欣赏本诗的阔大精工之妙,再看看作为诗人的杨广,到底具有何等样的诗才。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共有二首,本诗是第一首。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这两句是说,暮色中的长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盎然。

这是日落后的长江,经过了一天的潮涨潮落,它终于等候到了夜晚休憩的刻,只见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它平坦宁静,不想再起伏动荡了。春天夜晚的温煦,感染万物,连长江也像个春夜困慵的少女,伸长了纤长的腰肢,睡得是那样的温驯、柔和、安宁。在这波平浪息之时,两岸的千树梨花万树桃,如今却也不愿让春夜就这冷落下去,都张开了花瓣,吐露出花蕊,散发出花香。春花对春夜多情,春夜也不曾辜负春花的美意。渐渐的,当花儿开到一朵朵饱满的时分,清逸的花香终于聚汇成了一阵芳香的氛围,缓缓的拂散了江面上沉沉的夜气。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这两句是说,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披着一身星光月色的长江,在春睡中呼吸到了芳香的气息,懒懒的动了动久睡的身姿。虽说是漫不经意的一动,可到底是长江在欠伸,顿时便荡起了水波、升起了浪潮。波带动了本来稳稳的镶嵌在静静水面上的星月倒影只见这些晶光闪烁的倩影忽而随着水波涌向前方,挤成一个大亮点;忽而这个大亮点又被潮水倒推回来,散成无数道流光。这是一个绮丽而又奇异的幻境、一个开阔而又壮观的画面:明月和群星不再高拱在夜空,却成了流动在水上的精灵,它们从潮水中诞生,在流波中消融;如此来来去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长江刚才还是明珠缀袍,转身已是遍体银光飞舞了。

如果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的看出其描写“春江花月夜”是受到本篇启示的。杨广这首诗在描绘春江花月夜花开景色这方面,具有开先河之功,起了示范作用。诗中一个“满”字写出了花朵无隙,簇簇挤挤之状;而“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佳句描绘了一个绝妙的“江流扶明月,潮水涌星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发了张若虚的灵感,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中脱化出“海上生明月”的优美诗句,潮水这一景象又启示了张若虚在诗中开拓出一个极为阔大的春江意境。

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其诗歌的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

张溥《汉魏六朝三百家集题辞·隋炀帝集》中云:“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诗中不作王霸之语,而与民间诗人同一风格,确是一种良好的风气,杨广的诗风功不可没。

附录:《春江花月夜·其一》隋: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白话译文:

暮色中的长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

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是那么浓。

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

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篇二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鉴赏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相传创制者是陈后主,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但都是些充满脂粉气的宫体诗。张若虚的这首同题诗作从题材上看,虽然也为汉末以来常见的游子思妇诗,但是诗人却以其精巧的构思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以其善感的灵魂,把对生命、对情感的诠释融入到了神秘而浪漫的良辰美景之中。使这一曲“春之歌”成为千古绝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诗的前十六句(首句到“但见”句)以雄浑的笔触、细腻的感受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壮丽画面;后二十句(“白云”句到末句)则在这一背景之上真情演绎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语言明畅轻灵,富于动感,语意则幽远深邃,耐人寻味。

诗人开篇点题,从春江写起。妙用一个“生”字使明月和大海都鲜活起来,浩瀚的水世界在明月的映照下越发地流光溢彩。“江流”句又把我们从“月下”带到了“花前”。曲折萦绕的江水流过开满鲜花的春之原野,月光泻在花树之上,迷迷溕溕,象撒上了一层晶莹的雪珠儿。空中的飞霜,江滩上的白沙也都融化在了这皎洁的月色之中,让人对一切都不知不觉,只感到整个宇宙都已为月光所浸染,浑然而成为一个纯净的世界。此时此境,唯有明月光彩照人,成为宇宙间绝对的主宰,成为夜幕中唯一的主角。因此它势必是孤独的,而孤独又总是散发着某种不可言诠的魅力,它让诗人与月靠得更近,天地之间充满了诗人对月的关切,进而生发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遐思冥想——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的呢?这轮明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撒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题,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

然而在这个幽美恬静的夜晚,诗人却在用心地思索着,这种思索也为以后的李白、苏轼等大家所承传:“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这些追问中都洋溢着人类对宇宙、大自然永恒的由衷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执著与热爱。人,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繁衍递变,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从未改变,不知道它在“痴情”地为谁守候,可是奔腾的江水却不曾停留,一静一动,“月”与“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的这番心思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月是有情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永恒地留守;人更是有情的在无限的空间里长久地思念。

“可怜”八句写思妇。诗人首先化用了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对月光作了更细致地描写:月光似乎在有意地与思妇作伴,又在无意中撩拨了思妇的心,总在闺楼上徘徊不去,照在梳妆台上,又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依人又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远方思念的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随月华流照君”,此二句用“月”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当我默默地看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看着我,当我默默地想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想着我”,相信有情人是会有这样的默契的。然而毕竟远隔千里,虽共一轮月,却无法两相守,只好以月光为媒介,遥寄相思之情。“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但是天空广袤,江流悠长,即使是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也无法把浸满自己相思之情的月光带给远方的伊人,因此苦闷怅惘之情便更为浓重。

诗的最后八句写游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闲潭花落,大好春光将尽,可是归家之期依旧邈邈,春残月阑,更衬托出那一份焦急的心情。斜月沉沉,月光渐隐,一切都要谢幕了,而归途依旧遥遥,不知道能有几人趁着这良辰美景乘月而归,终有怀念之情难以排遣,怎么办?——“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句真情欲滴。情感充沛,诗人在无限风光即将逝去之时,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有情天地永恒存在之境,将相思之情推向了高峰,也在高峰处为其找到了寄托与慰藉。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着笔,又 全诗韵律婉转悠扬,节奏感强,一唱三叹,余味无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 篇三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点。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 由慢渐快, 模仿鼓声。紧接着, 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 一时箫鼓齐鸣, 飘荡在夕阳残照的平静江面上, 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 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 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 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 犹如微波荡漾, 分外多姿。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

第四段花影层叠。在这一段中, 琵琶领奏以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二分音符的长音,组合成先紧后松、逐级向下模进的四个乐句, 打破了乐曲的平稳进行, 表现出两岸花影摇曳, 倒映水中, 突然一阵清风拂起微波, 弄乱了水中的花影,层层叠起。随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 以合尾结束。这一平中出奇的处理, 使乐曲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第五段水云深际。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同江浪退去,月悬中天。此时,乐队齐奏,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乐段中间, 透出了琵琶清澈的泛音, 余音袅袅, 使这一段的意境更为深远。

第六段渔歌唱晚。琵琶与箫领奏出如歌一般的旋律, 乐队在句尾加以应和, 并在强拍休止时加上木鱼的轻轻一击, 使音乐十分生动有趣, 犹如白帆片片,渔子晚归, 一唱众和, 歌声四起的生动情景。这一主题乐句不断向下模进, 造成了有规律的动感, 也使人联想起渔民们摇橹时的节奏和神态。后半段变换了节奏和速度, 同前面形成对比,显得十分丰富, 尤其是生动灵活的休止时木鱼敲出的清脆声音, 使乐曲大为生色, 渔民们怡然自得的情绪, 跃然弦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先由琵琶领奏以扫轮的技法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地奏出一串八分音符, 顿挫有力, 情绪层层推上, 生动地表现了风涌波起时轻涛拍岸, 水石相击之声。紧接着, 乐队乐队全体进入,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以较强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承接琵琶, 气势宏大开阔, 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造成小高潮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慢弹轻挑,渔舟竞过,水面归于平静。为后面的全曲高潮作了一个铺垫。

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诶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这两段旋律基本相同, 主要以两小节 高潮以后, 这一乐段也以合尾乐句结束。

第十段尾声, 归舟远去,万籁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箫奏出十分优美的旋律, 这也是合尾乐句的变化。夜深了, 欢乐喧闹的春江现在变得那样地宁静和美丽, 惟有那银色的月亮俯视着这青山绿水, 随着低音大锣的轻轻一击, 乐曲余音袅袅地结束在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中。

作者:张若虚 篇四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 篇五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的在唐诗的星河中闪烁着别具一格的光芒,他仅存的两首诗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挚的离情、睿智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幽雅的韵律、神韵的境界使读者折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流传千古。《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歌 更何况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由此可见,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这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不言自明的。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庚韵——霰韵——真韵——纸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遇韵。前呼后应地切合诗情的起伏让五种诗歌的意象丝丝入扣,和谐地构建诗歌的意境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就是一首回环往复的《爱情小夜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美丽的画卷一打开: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意象阔朗明丽、清新出尘、神秘朦胧、气势宏伟。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不禁让人遐想联翩,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生命的活力。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的丹青妙手轻轻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巧妙地接引出“春江花月夜”的题面。月光精致地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巧妙地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境界。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清明的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永恒——短暂,时空无限,生命有限,诗人的心灵与自然有了一种神性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别开生面的翻陈出新,轻巧的把诗歌的基调定在“哀而不伤”的境界。宇宙永恒,江月常在,人代代相传。自然地由景到人,蕴含深意。又巧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青枫浦等托物寓情,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哀伤,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回环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诗人以飘泊无定的愁心来想象“扁舟子”而思家念妻,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几句诗很巧,诗人没写自己的思念而写想象中的爱之人如何思念自己,对思妇的怜爱和歉疚溢于言表,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既肯定了生存价值也体现了生命意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家,是最令人情思摇曳的向往与归宿,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的实境中蕴含着梦境,这样的时空叠合、虚实相间、婉转悱恻的写法真的是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羡慕月夜回家的游子,想象中温暖的家园,诗歌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作结笔,可以说既是写月落亦是说同情。让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共同塑造出一个空灵邈远的魅力意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诗,画中画的上品之作,有机地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会于一炉,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诗人依次有序地描绘月光笼罩的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富有诗意的景象,宛如一幅淡雅淋漓的水墨长轴画卷,月亮是轴心,是神魂。并且,按照时间先后来布局谋篇、安排诗歌的结构的: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西移(可怜楼上月徘徊)——月落西山(斜月沉沉藏海雾)。

我国传统美学中,对情的强调是一贯的。如《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是诗歌的本质,张若虚的深情也是《春》诗的魅力之所在。他笔下的月是情爱的意象,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是对人类精神的不懈追求。月亮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切身感悟和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的深刻认识。可见,这首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上是超然的,它把“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有机地融入了诗情画意之中,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逐层铺展,清丽而幽美,柔婉而酣畅,宽泛而轻淡,真切而缠绵,就好似三月的雨丝缓缓地沁人心扉,弥漫着“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魅力,把大自然之景与诗人感悟之情浑然于一体,从而创造了一个哲思睿智、恬淡豁达、寥廓悠远、虚静深邃的艺术境界。

后记:

今天,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选入高中课本让孩子们赏析, (二)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关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余下二十句: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结构上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春》诗意境的结构:

自然美 哲理美 人情美

月之色 月之问 月之情 } 月之魂(意)

(象) (理) (情)

而且,这似乎就是现在教授高中生最好的教案抑或课件里的比较权威的结构层次分析了。我看过后一下子理解了朋友的疑惑,也情不自禁的打了一个冷颤。这首诗歌的结构层次,能以现代人文章“万金油似的三部曲”的规则来划分吗?《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这样的填词之作能划分段落来解析诗意吗?而且,这首诗歌是采用的《西州》格调呀。再者话又说回来,我们现代人的诗歌,尤其我们自己写的一些诗歌,谁考虑段落呀、层次呀、结构呀……这些子虚乌有的问题了?当然,我也是一家之言,就权当替正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孩子们向睿智的朋友们提出一个质疑的问题吧。欢迎来小坐的朋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畅谈自己的看法。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 篇六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当古曲《春江花月夜》优美的旋律响起,就将心灵带入了江南春江月夜那旖旎的风光之中。随着乐曲在耳畔翩跹,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春,柔曼清丽;江,流连婉转;花,艳丽迷朦;月,空明高远;夜,静谧忧郁。

夕阳西下,春风吹拂的一江春水,渔舟清荡。晚霞未退,已是皓月当空。

仿佛等了千年,这如水的音乐飘然而至,浸漫着唐诗风韵。

有江、有月,花枝颤动,衣袂飘摇。流淌的姿态,漫过岁月,漫过心海。一段紫竹,几声琵琶,手指轻灵,音韵袅娜而出,激起层层涟漪。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江楼钟鼓催人回。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上东山、花影层叠,一个是盼归的人儿在明月楼上凝眸远眺,一个是摇橹的人儿在茫茫烟波中欸乃归舟。

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浆搅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

水深云际,小船在摇曳着,音乐在摇曳着,江水在流淌着,乐韵在流淌着。洞箫呜咽,琵琶铮铮,胡琴咿呀,木鱼的笃,好一番浪花飞溅、洄澜拍岸的景象。

听你,需阖双目,凝心神,于是,有云、有雨、有风、有月,有残星在天,有雁鸣声声,有渔火点点,有花影绰绰。灯影桨声中,荡漾着,是水,是舟,是随风飘来的一曲渔歌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