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乡村生活作文优秀5篇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细心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5篇随身悠闲乡村生活的相关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范文 篇一

关键词:休闲农业;创意旅游;景观特征;健康体验

生态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的Agritourism/Agro. Tourism,从词语的构成来看是由农业(Agricuture)和旅游(tourism)2个词组合起来的。生态休闲农业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在欧美国家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已经走红国际市场的生态休闲农业在台湾,内地一些大城市周边也有很多生态休闲农业园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大众视野和各种旅游平台,成为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的城市人群的短期旅游的绝佳之选。

生态休闲农业园是在倡导绿色健康生活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的潜力并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型产业,是利用农业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农业人文资源等,充分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休闲观光产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在以生态、健康、休闲为理念的农业景观区,设计师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通过景观打造,用艺术的手法对农业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和体验。

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所包含的对象是在城市郊区的乡村地域范围内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所产生的景观综合体,它包括农村的自然环境、乡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3个层面的内容,即不同地域特征下的自然景观、农村不同生活方式聚落的景观和生产性景观。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现有自然资源的挖掘与提炼

通过不同场地特征和地域特色来形成各具特色的基础自然资源,再经过景观手法和人工整合进行打造,比如台湾最有名的生态休闲项目“清境农场”,它坐拥群山之间,视野广阔,是台湾唯一的高山牧场,有着辽阔壮丽的草原,通过景观打造成一个可欣赏日出的奇景,夕阳缤纷晚霞,夜晚灿烂星河的观光胜地,因此美景蒋经国先生留下了“清新空气任君取,境地幽雅是仙居”的情怀,而更名为“清境农场”。

2 交通流线的组织规划

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环境中,游览线路是人们对乡村进行认知的主要界面,也是乡村景观环境的骨架,需着重设计与重点挖掘环境意境和功能布置,力求达到四季皆有景可赏可游,初春草长莺飞,山花争妍,夏季野花遍地,深秋枫红延烧在山巅水涯,寒冬天远山积雪,耐人寻味。

3 空间场所规划设计

空间是展现生态休闲农业园特色景观的有效窗口,是构成休闲农业园整体风貌的最关键要素,总体来说,乡村景观环境的空间场所从所覆盖的区域到内部核心景观区,从自然环境到人工要素,分为乡村风情展示空间、乡村农耕文化体验空间、乡村聚落展示空间、娱乐游览空间和健身疗养空间。

4 乡村风情、农耕文化展示空间

生态休闲农业景观环境体现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乡土性,因此乡村风情农耕文化展示空间应做重点设计,突出其特征性,创造更多的旅游吸引点。

5 结语

现代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和提供简单市民休闲为主的农家乐相比是一种质的飞跃,它结合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了体育休闲、养生养老、古村落养生、自行车运动、湿地摄影观光等新型功能,游客在生态休闲农业园不仅可观光休闲、了解农民生活、体验农作的辛苦、感受乡土气息,而且可以参与主题户外活动和户外健身锻炼,特殊的季节还会推出如采莲、篝火晚会、稻田乡村节等一系列的文化主题活动,将生态休闲农业园转化为品牌、转化为项目、转化为产业将成为未来休闲旅游景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孙艺惠。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

2 田彩云、郭心义。现代农业背景下京郊观光休闲农业产业提升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09(7)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范文 篇二

类型多样,乡村旅游的开发。其中关联到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一般来说。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把附近旅游景区(点)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

(7)古村聚落模式

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以保护为主,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

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目前。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

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

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

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以城市为中心,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以城市为中心,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而更多考虑的旅游过程中的得到服务和体验。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一种被动反映,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范文 篇三

通化县东来乡鹿圈村位于石湖镇老岭山脉,罗圈沟河畔,距通化市区35公里。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土质肥沃,物产富饶,空气清新,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一个文化底蕴极其厚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秀美山村。古人留下的光耀百世的关东风情至今仍使人叹为观止,当之无愧地获得了2012年“中国十佳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的美誉。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民族英雄杨靖宇痛击日寇、英勇不屈战斗的地方;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石人山战役,七名英烈为国捐躯,长眠九泉,烈士墓已成为东来乡社会各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世世代代辛勤耕耘在这块黑土地上的东来乡农家儿女更是血脉贲张、献力献策……

这里是人们跋山涉水闯关东,常年垦荒种地、狩猎,赖以生存的聚集地。该村现今保存完好的两棵上百年的古树和两口古老的辘轳井,仍在见证着满汉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如今,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勤劳朴实、忠诚厚道、热情好客,经过蹉跎岁月沧桑洗礼的鹿圈村人们在这片有着悠久历本文由收集整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倾力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关东民俗文化产业旅游村,奏响了一曲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凯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东来乡党委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方向上着力提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打地域牌,走特色路”,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旅游产业品牌,硕果颇丰。

东来乡民俗村始建于2009年,是以满族、朝鲜族特有的民俗、人文、自然、农业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少数民族独有的房屋建筑、器皿、工具、饮食、服饰、礼仪为特色的观光园。2011年民俗文化产业项目进入实质性运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档升级,鹿圈村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投资环境不断改善。鹿圈村人把打造民俗文化产业旅游工作同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效益。

鹿圈村的文化厚重,来源于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悠久的历史;民俗村的文化时尚,是因为他们继承和发展的文化理念贴近了时代脉搏。

为了全力打造民俗旅游项目,近几年,鹿圈村先后投资1329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仿古式围墙1600延长米,新建一处古朴典雅、造型美观、别具一格的仿古大门一座,依托文化资源,建设宜居、宜游生态村落,从道路、自来水、围墙、亮化工程、旧房改造、围墙粉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建设,一排排农家新房,明亮的路灯呈现出一派新农村面貌与厚重文化和谐交融新景象。同时对民俗村周围38座年久破旧的房宅进行统一改建为满族、朝鲜族风格,使民俗村规模由原来的38户扩大到50多户,艺术地再现了满、朝鲜、汉族的民族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的魅力,成为通化县文化产业独一无二的旅游亮点。

“窗户纸糊在外,草坯房子篱笆塞,烟囱砌在山墙外,南北大炕对烟袋,嘎拉哈决胜败,摇着秋千真自在,唢呐花轿等在外,新郎骑马娶真爱。”这首童谣就是对民俗村的真实描述。

每当来到这个文化氛围浓厚、富有民族特色的关东民俗村,一个大型的宣传画廊立刻映入眼帘,上面一幅幅具有关东特色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有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通化”在此拍摄的花絮;有以关东民俗村为背景,由著名影星范伟、张桐、黄晓娟、闫学晶主演的电视剧《上阵父子兵》的拍摄场景;有从广东慕名而来的一对新郎新娘骑马坐轿举行婚庆的镜头特写……仅这些照片就能够勾起八方游客一睹民俗村芳容的强烈愿望。

沿着镶嵌着别具特色的碎石的乡村甬道,闻着四周奇花异草散发着的芳香,倾听着潺潺溪水的流动,关东民俗村如同一幅美丽壮观的山水画,别有一番情趣。就这样,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关东风情把游人带进悠远的时光隧道。在一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能看到的民房前,只见细木头夹的木障子里面种着玉米、青菜,栽着各种果树,呈现出好一派关东田园风光。门前一口古老的辘轳井,井旁一盘石磨,用黄泥堆砌的大烟囱,长着青苔的房顶,屋檐下挂着籽粒饱满的玉米和一串串红红的辣椒,勾起了孩提时代的

无尽遐想。院子里保存完好的三间泥草房仅从外观上看就感觉已经古老得不能再古老了。屋内的摆设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南北炕铺着用芦苇编织的炕席,上面有古老的炕琴柜和具有民族风格的被褥,炕席上摆放着烟笸箩,屋中间挂着哄孩子的悠车子……这一切都凸显出满汉古老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在民俗村,浓郁的民族文化处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具都展现着民族的特点,朝鲜族的图腾、白色的屋檐、茅草的屋顶、檐下各式古老的农具、七曲八弯的石墙,仿佛讲诉着朝鲜族人民勤劳的故事。碾盘、古井、渔舟、木屋,满族的四合院仿佛让你走进了满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关东民俗文化村搜集了民俗展品2000多种,详尽展示了东北风情、农家生活风俗和农业产业风俗。这些展品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当地农民赖以为生的劳动工具和生活器具,走进展馆,凝望展物,恍若置身于时光隧道。打开了一段尘封的记忆。民间老艺人手工绘制的民俗画——“关东十八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栩栩如生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农家早期的生活情趣。步入民俗村,就感到走进了东北的历史,以蛮荒时代起步,从民国再到共和国建设初期,以及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字、照片、实物组合出东北历史沿革的全景。那斑驳的、陈旧的皮靰鞡、辘轳井、煤油灯会让一段段模糊的回忆变得清晰。

2011年,外部投资者还深入挖掘了不同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如满族八大碗、朝鲜族小吃等特色美食。民俗村初具规模后,周边农户依托关东民俗村建立了农家乐山庄和采摘园,对外开展体验农业的项目,让游客既感受到满族文化的古朴神秘,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奇特景观的神韵,又能进一步体验到乡村生活的质朴和耕作收获的喜悦。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范文 篇四

赏田园景致,看山水风光,品农家菜肴,购特色产品。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生活高压力快节奏,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居民带来诸多不适。人们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寻找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景色怡人的田园乡村生活,寻找生理与心理的放松。福建省厦门市成立的首家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同安区丽田园农家乐专业合作社,不仅给城市人打造了一个心灵休息的港湾,也使得云洋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成为旅游大乡,更为当地农民找到了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游带来的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的感觉。丽田园是如何在“农”字头上做文章,“乐”字头上下功夫呢?

户户相连 抱团经营

厦门市同安区北边莲花镇云洋村,距城区8公里,省道206线穿村而过。云洋村村东临山,村西紧邻有着同安小漓江之称的沃溪,交通便利,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溪岸树木葱茏,保留着大量闽南古民居,村民勤劳、纯朴、好客。沃溪两岸,小桥流水、古木人家,拥有丰富地理人文优势。而村中的劳动力大部分出门打工,仅有妇女、老人、孩子留守,加上地处偏远,以原始农耕为主要生活手段,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相当缓慢。

随着国家乡村旅游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省、市、区的高度重视,伴随着云洋村的开放和婚纱影楼的进驻拍摄,鉴于云洋村丰厚的地理人文资源,做摄影的黄温典,萌生了将村民组织起来、统一模式、规范经营的念头,“成立合作社”的想法在心里逐渐形成。经过几年的琢磨,2011年,黄温典带领20多户民俗户成立了丽田园农家乐专业合作社,自己担任理事长,改变了村民们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家乐的单一模式,其中最具主导性的是“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或者说是“合作社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社负责宣传、销售、推广、经营,而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就业等不同方式,以“固定收益+分红”的分配方式,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谋求共同发展,走出一条新的合作社发展模式。

12年来,社员由合作社成立初期的20人发展到目前52人,理事会积极带领社员开拓思路,着力发展具有高品位、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益的特色农业乡村“农家乐”生态旅游业,致力于把村庄打造成“乡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和谐幸福村。现如今有农家菜经营户30家,特色农业种植户27家,亲子菜园种植户15家,农耕体验经营户3家,游项目经营户5家,在合作社就业人数73人。

因地制宜 生态发展

丽田园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气候宜人,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既占文化景观之秀美,又领同安沃溪河流之浩渺,集原生态景观、闽南民俗文化、闽南古民居、悠久的农耕文化于一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异常丰富。“春色好,千里绿田园。柳舞莺啼花似海,橹摇鱼跃水如天。归雁过云山。”杨光的这首《忆江南》,概括了丽田园秀丽、广阔、静谧的原生态自然环境。

合作社始终坚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注重规划与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生态资源,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开放建造,形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思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照合作社《章程》,执行“民办、民管、民享”的办社原则,精心运作,规范财务管理,实行制度化条例化进行计划生产、销售、服务,始终把“带动农民致富”放在首位。同时,进一步改善特色农业布局,优化品种结构,继续发展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并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力度,如台湾有机蔬菜山苏,台湾速生白杨树等,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循环体系。重点开发一条溪――沃溪;保护两大林――原始生态林、原生态竹林;挖掘三大宝――地瓜、云洋面线、山苏菜;先后建设四大花海――油菜花、三角梅、荷花池、向日葵;突出五大特色――农耕体验、地道农家菜、生态林氧吧、一村一品展销、闽南古民居。目前,合作社已开发出世外竹源、江南水乡、原始生态林、百花园、夫妻树、主题拍摄园等景点,初步建成了亲子菜园、闽南农耕文化园、油菜花园、葵花园、荷花园等园区,成为人们周末度假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更重要的是,文明生态村建设使村民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对建设文明生态村的热情高涨,村民投工投劳、入社非常积极,文明生态村的建设非常迅速。丽田园原生态乡村休闲基地已现雏形,已具备吸引、接待暑期自驾一族进行原生态探密、探奇、乡村休闲度假的条件。

依托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云洋村社会面貌大变样。今日幢幢特色建筑拔地起,个个小区独具特色,座座民居鳞次栉比,村内道路沟通东西,原始生态林、原生态竹林等重新焕发生机……合作社的功能、作用、效益均得到了体现,农民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农家乐特色乡村旅游业也在闽台省内外享有誉名,业绩蒸蒸日上,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先后获得“厦门市岛外十佳农庄”、“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等荣誉。

如今的丽田园,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更靓了,家园更美了。看到当地的变化,各级领导连连称赞:“干得很好,l展很快,变化很大。”

不仅如此,近年来,为改善乡村旅游环境,丽田园结合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发动当地村民拆猪舍、旱厕,整治污水排放,增设垃圾箱、路灯、安全预警系统,建设休息亭、老人活动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并强化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组建了常态化的卫生保洁队伍,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完善旅游环境整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这三大类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乡村旅游的后续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苦练内功 精细管理

合作社重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曾多次组织从业村民参加市、区两级旅游、农业部门组织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学习,不断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合作社理事长黄温典参加国家农业部在武汉举办的全国青年企业带头人培训学习,并随市旅游部门组织的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考察团到吉林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景区管理不断得到规范,在服务游客方面实现了零投诉。至2016年共有127人次参加培训并取得了结业(合格)证书,为景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和运作,不仅合作社的功能、作用、效益得到了体现,农家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日益显现。合作社举办春节踏青、油菜花节等活动,每到周末、节假日,平均每天1000多人的观光人潮使农户的收入与日俱增。合作社邀请区人劳局就业中心的人员到丽田园,为48名社员进行“1+1群”小炒创业培训。目前已有7家由社员自主经营的农家乐挂牌对外营业,在合作社制定的《合作社农家饭四统一标准》的指导下,统一标志,统一菜谱、收费标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管理,注重卫生,愈受欢迎,极具吸引游客和食客,也极大提高了当地富余劳动力创业的热情。一个100多平方米的“一村一品”农产品销售展示长廊也备受顾客青睐。纯天然、绿色的农副产品如地瓜干、土鸡蛋、豆豉、蜂蜜等,吸引了城里的市民前往选购,在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村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而丽田园的农家集市,更是辐射到周边的村庄,吸引了众多的村民前往农家集市销售自己的农产品,给农户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农产品销售平台。

节庆活动 乐在其中

为了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提升农家乐的文化品位,合作社多次与市、区、镇相关部门联合举办活动,主要有:丽田园合作社与台湾阿波罗旅行社举办“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传承”启动仪式,并成功运营了三期的闽南语歌手初赛及一期的复赛,带动了越来越多爱好闽南歌的市民参与进来,为同安地区闽南语歌曲的传承做出突出的贡献;丽田园与厦门市同安区工会共同举办第五届“龙凤呈祥”维纳斯五十六个民族服饰集体婚礼、第三届维纳斯务工人员交友相亲会;与厦门市同安区共青团共同举办首届青年趣味运动会;在重阳佳节为云洋村500多位老人送温暖,提供免费的婚照拍摄服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合作社打响了名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得到国家、省、市、区、镇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丽田园首开闽南农耕体验活动,成为儿童课外教育基地。利用修缮后的闽南古民居作为闽南文化大厅,建设成为闽南农耕文化展示体验大厅,主要包括:闽南农耕文化知识教育、闽南农耕用具展示、闽南农耕文化体验三大部分。同时建成闽南文化以及闽南民俗文化展示厅,主要包括:悠久的闽南文化历史浏览、闽南传统的民俗文化介绍(含民俗文化节目视频播放)、闽南民俗文化表演三部分内容,打造了一个特殊的农耕体验平台。通过闽南农耕文化教育――闽南农耕文化体验这种教育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活动中让孩子们重温古老的农耕文化,看看古老原始的农具:棕蓑、石臼、风鼓车、米斗、石磨、梗、水车等,既学知识、长见识,又体验生活、懂得团队协作精神。特别是丽田园的特色农耕体验项目――颗粒归仓、丽田园暑期农耕体验夏令营活动、犁田等原始农耕项目,更是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另外,丽田园都市菜园的建立,不仅能够给都市的白领们带来一种全新体验,同时,也能为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范文 篇五

村居的日子,如天边的闲云,慢慢浮游慢慢飘。

黎明,窗外黑沉如墨,似有烛光划过,透出微弱的白亮,由暗而淡,由淡而明。此时,夜鸟鸣歇晨鸡啼,像是禽鸟的叫唤转动了光影的旋钮。日影是有脚的,一寸一寸温情地丈量村庄,从房屋上的青瓦到大地上的细沙,临幸而不遗。斜阳轻铺于冬日荒草上,影动之际,折射出亘古不变的苍凉。西天晚霞艳红,一天一地的暖意衬出今时今世的安详。

晨昏轮换间,静,是乡村唯一的填充物,是乡间不变的主题。夜里寂静,白天安静;鸡鸣犬吠时恬静,莺啼燕鸣时幽静;人来鸟不惊的宁静,我自欢心我自在的沉静;静静地,静静地,风飘日移,迎晨送昏,静静地,静静地,独坐幽里,安享宁谧。

数里外,汽车的喇叭声,刺耳惊心;身边鸡鸣鸟叫小儿嬉戏,天籁洗心。檐下滴雨嗒嗒嗒,风掠枝叶沙沙沙,沙落屋瓦,莺燕呢喃,鼠窜楼板,落叶追风,蚂蚁搬家,人过街巷,唤儿喊妈……细微而悠长的乡村之声,清甜入耳,温暖入心。

空气像洗过一般,泥土草木气息,扑面而来。一缕炊烟起,一声爆竹响,这味儿里又多了一份生活的喜乐。

时光缓缓流淌,风吹过千年河流,掠过百年老宅,也拂着新修的水泥路面,细细的春雨浇过儿时的我,也淋湿现在的我,浇透日渐颓败的乡村。

这样闲淡的日子,少不了要翻书。书是几本闲书,够不上荡气回肠,却也滋味悠长。风雨屋檐下,融融春光里,西窗灯影中,翻几页书,回味几个短长句。时光恬淡,人生冲淡,日子是如此宁静而安详。睡前翻一翻,人来前客走后,胡乱翻翻,翻出几许人生清欢。

也不能不写字。无须谋思宏大主题,修辞结构条理层次之类统统勿理勿念,往木凳上一坐,翻开软皮抄,随手写几行随心的文字,洒泼心香,挥发逸兴。

更少了不去田野走一走。重走儿时的上学路,重温少年时劳作的田地,过一过当年十分惧怕的古老木桥。是重温,亦是身心匍匐大地。

自家地垄上,儿时那棵硕大的樟树,这会儿大得出奇,我一人搂抱不过来。母亲嚷嚷要卖,被我喝住。树是我成长的见证,我远离了家乡,树可不能挪移,无端地受苦。它是故乡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故土盛景。

这个江南不起眼的小村陈坊,是我出生的地方,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走出这里时,我是故乡出产的一枚青涩果,如今归来,已鬓发斑白,人届中年。这是我的根。落叶要归根,人要归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