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优秀13篇】
《国富论》为该经济学迈进现代科学的路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也可以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本页是编辑沉默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3篇《国富论》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笔记读国富论 篇一《国富论(全译本)》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该书发表于1776年,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因此,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200多年以来,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国富论》的架构上做一些修补工作,完善、细化其分析,基本是沿用斯密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国富论》还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历史和实践计划奇妙地结合在一齐的综合性著作,不同的人读《国富沦》会有不同的收获,而且往往还会有意外收获。
作为投资于理财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留意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此刻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能够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能够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能够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状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必须,变化的只是我们此刻的货币衡量。
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
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务必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
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资料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
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我国此刻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立刻都要代替感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此刻这个样貌了。
但是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斯密认为就应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这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在退税、奖金和通商条约方面,都是为国家进出口贸易带给的一些策略。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通商条约其实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的协定,当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鸦片战争等近代史上我们耻辱的割借租让条约。殖民地就是这些强势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的根据地,增加自己的财富不顾别人的死活。
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正是透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十分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此刻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们国家,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他还说我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甚至这些话在这天来说都不为过。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有了,老百姓却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这是为什么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二看完《国富论》,价值论的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我一些感触,这个理论曾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出现过,可见他们两个人的远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仍具有时代先进性,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意识到的,其实,这个理论,最早的提出者还是亚当-斯密,他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说简单了就是剥削劳动力,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不断的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循环往复,使得那些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同样,一个国家富有的资本家多了,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飞速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整个国家就会积累大量财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资本多了,也就可以称霸世界了。
而马克思的价值论,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的,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上就是剥削劳动力,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工人们的剩余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加班加点,使得资本家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使工人们的利益越来越少,权利越来越小,马克思价值论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让所有那些被资本家们压榨剥削的工人们,一致起来罢工反抗,改善这种不平等待遇,用无产阶级政权推翻这种资产阶级的恶习,让那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工人们,重新获得应有的自由、权利和利益。
对于资本家过分剥削工人的无耻行为,历年来,都有人曾披露过,有记者采访过,有领导考察过,也有作家描述过。一方面,我很憎恨那些资本家,为了让自己积累更多的资本,就想方设法压榨工人,本来每个工人每天工作八个小时,结果资本家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让工人们工作十八个小时,工作时间延长了,但是工资依旧不变,这种超负荷劳动,换了谁都受不了,但是,工人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累死累活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感谢资本家,开办工厂,给许多无业游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不至于流落街头,饿死在荒山遍野。总的来说,资本家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考虑负面因素。我个人认为,资本家在追求自己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工人的感受,总不能压榨压榨,再压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经济理论,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价值理论、公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地租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公债理论、资本理论、赋税理论等等,一个人要想彻底搞懂这些理论,非花点时间不可,如果能活学活用,再好不过,要是能将亚当-斯密《国富论》当中的所有理论,能运用自如,并且运用在经济竞争中,可以在经济战场中百战不殆,财富越积越多。
《国富论》近百万字,要想一个字一个字的钻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本人时间有限,只是粗略的翻看过此书,文中的要点,有疑问的地方,还需要以后慢慢钻研探究。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三《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
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3、劳动价值论。
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
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
6、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
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政府的开支。
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
8、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
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
9、赋税四原则:
公平、稳定、征收便利、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
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四对于经济研究领域的人来讲,亚当·斯密的名字绝对不陌生。他是经济思想体系的开山鼻祖,曾经影响了马克思、李嘉图、穆勒、凯恩斯等几代人的经济思想。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经济学的必读之书,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国富论》对于我来说,读起来确实很吃力,尤其是里面的专业名词,让我很有无力感。据我所知,不少经济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也未曾完完整整地读完过着本巨著,更何况我这个领域之外的普通读者。所以,我就选择了一些自己较感兴趣的章节来仔细阅读,避免陷入“有量无质”的境地。
国富论全书分为五篇。而我比较感兴趣的有几章:
第一篇1、2章,讲合作分工优点。斯密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能制造48000枚针。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门从事一种工序,他们谁都不会每天制造20枚针,也许连一枚都知道不出来。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
第二篇1章,讲的是资产的性质。斯密认为一个人的资产足够维持他生活几个月或几年,他自然希望用这笔资产中的大部分来获得收入。保留适当的部分维持生活外,可以将资产划分为两部分:他所希望用来创造收入的部分被称为资本;另一部分被用来消费。
第三篇1章,论财富的自然增长。也是体现了合作分工精神。斯密认为城市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资料的再生产。所以,乡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乡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产品作为回报。两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这里的劳动分工也和在其它场合一样,对从事分工中不同行业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提供市场;乡村用剩余产品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数越多,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对大多数人的好处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分工合作,然后交换,这样双方的财富都有所增加,这也就是他所谓的财富自然增长。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五如果要从本章中抽出主干,我想是:“分工现象”以及“分工的意义”的结合体。此二者构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清晰可辨的,然而并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开头,亚当˙斯密就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我想,这是本章的核心思想。作者展开分工的优势,以便其后章节的论断。
接下来,作者开始例举分工现象,首先是对“不重要的制造业”和“更重要的制造业”这二者所体现出来的分工现象的区分。他质疑“一般的设想”,即“分工是最完全地实行在某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上”。但并未纠结于此问题,并没有提供证据来证明这一命题是错的。而是给了我们一个视角,也即:“从这些不重要的制造业中,我们可以对这种分工现象一览无遗。”因为此类制造业工人少,各个不同部门的人往往集中在同一施工所。
再接下来,作者举了个更具体的例子,即“针制造业”。这是一种极微小的制造业,可在操作上,工序上却并不简单。正如作者所言:“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这种职业的训练,是不知怎样使用这种职业上使用的机器的。”再如:“计抽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这些已为我们展开了制造业上分工的场景。此即为“分工现象”而这部分文字里所着重要体现的应当是分工之意义。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十个工人(分工情况下),每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千枚以上,一人一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千枚的十分之一,那就可以说是每人每日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分别独立地工作,其中任何人都不熟习一种特殊的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二十枚,就连一枚也会制不成。”
我想,这其中体现出“规模生产”的意思。如此的分工,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之时才不至于浪费成本。进一步的我们或许可以说:“在社会契约达成的情况下,人们进行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如同作者接下来所言:“在每一个进步的社会内,农民往往就只是农民,制造业者往往就只是制造业者。”着这种分工愈加明显和成熟,也便意味着这个社会更具生产财富的能力。
想来这也就是作者希望阐明的观点,即分工的重要意义,即分工对于财富创造的积极推动力。
依我看来,这也确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倾向了。
在后面的内容中,作者又阐明了分工之所以促成这种作业量提升的原因。依作者所言,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人技巧的改良;第二:由于从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对通常会损失掉的时间的节约;第三:适当机器的利用,可以大大地便利和节省劳动。
其实这部分内容又可归于“分工的意义”之中去。分工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规律便会开始发生作用——分工使得生产力提高,且易于掌握操作的技巧,反过来这种经验的积累又是推动再发展的力量。是进一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结论:应促进社会合理、充分分工,进行社会化生产。
我们虽明白分工之意义,然而真正要使得分工得以充分的实现,却并非易事,因为这需要社会的合意。或者说需要一种社会的默契。然而,这又建立在信息充分被接受的前提之下,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想让分工更为合理有效只怕不可能。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六《国富论》一书讲述的是分工、商品、劳动与资本利润。学者总结了理论后得出的是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作者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在18世纪就会有人得出适用三百多年的经济学理论呢?我想,应该是因为作者是亚当斯密。
为什么亚当斯密就能在三百多年前就能写出完美的理论呢?我查看了他的事迹,才发现,他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写出这一理论是必然的,试问有那个经济学家能在17世纪中如此了解世界经济的资本情况?试问那个经济学家又会时刻保持着一份完美主义?试问哪个人会为了一本著作而呕心沥血?又试问哪个人会为了完美而把自己有缺陷的理论与手稿焚烧?这就是亚当斯密。一个经济学界的传奇。
他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本质出发,逐渐从不同的侧面中论证了社会经济的如何发展。在17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作者充分分析了蒸汽机出现的缘由。这不就是因为分工吗?分工不但促进了科技发展,还促进了生产力,无论是职业中的熟练程度与时间的消耗、还是工作的效率,都与分工脱不了关系。所以,作者在第一章就写上了论分工这三个字。
分工使社会更好地利用了人们的能力,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当人们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中就能发现,自己在那个技能或制作占有优势,从而逐渐形成了分工。如此一来,社会就会减少了劳动力的浪费与能力的缺失。经过分工而得到的更强生产力间也会互相竞争,这就形成了市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是什么?就是市场。在充分利用了分工的市场中,也会促进新生产力的诞生。可这并不是说明分工决定市场,只是分工促进了市场,市场反而控制着分工。
为什么呢?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上如果分工受到制约,那么这个制约因素就是存在于市场的广狭。如果市场狭窄,社会就会有过多的劳动力与技术资源。当这个量超出了市场的最大容纳值时。劳动资源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需要浪费的。这样,分工就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就论证了为何古文明都属于河流沿岸了,因为河运带动了市场,有了一定的市场就会使分工的出现从而更充分利用劳动力与资源,促使着市场的发展。
而《国富论》中的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中写的是一个人享受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富裕程度。如果一个亿万富翁,他只吃青菜豆腐,那么他就对市场消费没有促进作用。那么就与穷人没区别。人既然不懂享受,那么他的精神是低下的。。一个人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或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只是一个守财奴。这样的人在亚当斯密心中并不富有。
而且亚当斯密还比马克思的思想差不多,而且比马克思思想早出现很多,他提出了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就是说社会劳动率决定了商品的价值,所以怎么在社会平均劳动率上特出个人劳动率就是市场中的竞争。而且价值又决定了价格。而不是劳动决定价格。你可以花十年做一个木马,可我可以用十分钟做一个比你更好的木马。那么我就在个人劳动率上超过了你,根据社会平均劳动力中,两个木马价格与价值都一样。所以,真正决定价格的是价值。由此可知增强国民财富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分工与市场竞争。
在社会平均劳动力中,可以分成社会平均成本,社会平均效率,社会平均利润等。而成本中的地租与工资受到价格波动较大的影响。所以一般价格是维持在自然价值之间、可又有些情况比较特殊。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发现了在垄断企业与机密文件中往往价格会恒定在真正价值之上。这就形成了超额利润。这种特殊情况一般存在于高于自然价值上,可是价格恒低于价值下,这钟情况更少见。因为价值决定了价格,所以很少存在价格长期低于价值之下的情况。
亚当斯密根据分工与价值、价格的分许与论证中得出了如果想提高个人劳动率,那么就必须要提高工资,这样能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为了市场的拓展做出努力。如果社会财富增加了,价格与利润也随之增加,这是一个促进与反促进的环形圈。
作为一个大学生,生活在发展中的中国上,一个急需发展市场的社会中。不管是否是攻读财经学的,我觉得都有必要读一读经济学中的《国富论》,这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不但能使自己进入市场打好一个发展基础,也能使自己能在市场风波中看得更清更远。
《国富论》优秀读书笔记范文字精选 篇七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论分工
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进步:源于分工。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及劳动者的技能、熟练程度、判断力的提高皆为劳动分工的效应。
劳动分工在制造业的表现尤为明显,尤其是小微企业,因为生产时间、地点都比较集中,很容易观察劳动分工现象。大型制造业的劳动分工因为涉及分工较多,且地点分散,不易观察,但也是存在的。
劳动分工极大的提高了产量、生产效率归因于三种情形:
1、 技能提升,必然使他们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增加。 由于实施了分工,各个工人的业务变成了单一操作,终其一生重复进行,使得每个特定工种的熟练程度提高;
2、 不同工作衔接的转换时间大幅减少,提升了工作效率。 (当工人经常需要更换工作地点或工具时,在衔接过程中工人可能偷懒,造成劳动效率低下,因此此处对于公司而言,即发现人性的弱点,在管理中如何克服,并提高生产效率,为公司创造更多利润);
3、 机器的发明减少了劳动力或提高了劳动效率, 使一个人可以完成之前需要很多人完成的事情。
与将精力分散到很多不同的事情相比,当一个人全神贯注致力于一个目标或者一项专业工作时,往往更容易发现找到更容易且便捷的方法。因此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尽量努力成为自己所在领域专家,专注而投入、协同合作,达到效益最大化。
作者举例说明火力发动机的开关操作工,为了获得更多的与同事娱乐时间,找到了不需其协助的自动控制系统。是否技术发明都是人类为了将自身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比如洗衣机、洗碗机等解放了家庭主妇,因此使家庭妇女有机会走出家庭,进入职业工作。或者有时间思考、享乐创造出更先进的发明、技术、思想。
在劳动分工的过程中,当机械制造演变成一种职业,制造机械的人常常也是改进各种机械的人,而非使用机械的人。开始出现一些哲学家或思考者,其主要任务不是做事情,而是观察一切(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专业都要给自己留出观察思考的时间,所谓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因此这些哲学家或思考者也变为一种职业。每个人都变为其领域或行业内的专家。
劳动分工使各行业的生产力大幅增加,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即使最底层的人民也能享受到富足生活。因此在欧洲最勤劳俭朴的农民所享受的生活质量也比主宰一万名奴隶的生命及自由的非洲王子更高。
第二章:论分工的起因
交换引起了分工
劳动分工带来很多益处,但不是人类智慧预见或引导的,而是源于人类天生的交易的倾向。
这种倾向只有在人类中才存在,在其他动物中偶有发生,但也只是偶然现象。当动物欲从人和其他动物获得什么时,除了讨好他们之外,没有任何说服或者劝诱的手段。人类有时也对其同胞采用相同的方法。但是,在文明社会,一个人会需要大量的协作和协助。几乎所有其他的动物个体,当其成熟时就都可以完全独立,不需要其他生物的协助。但人类一直都需要其同胞的帮助,并且如果只期望于他人的仁慈和施舍是徒劳的。若能够让他人的帮助处于自爱或出于其自身利益,这个人才能获胜。给予他人所需才能获得自己所想要的,这是任何一个给予(交易)的意义。 我们生活中日常所需,大抵都是通契约、交换、购买获得的。源于他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而非他人的仁慈。
所以,人类从这种相互交换的倾向中产生了分工。
劳动分工有助于每个人成为其行业内的专家,其才能在从事这种特定的工作中臻于完美,可以生产超出自身所需的各种产品。不同的人天赋并无多大不同,由于劳动分工每个人从事不同的职业,也导致了个人才能的不同。这种不同多是由于习惯、习俗及教育不同造成的。动物之间的不同对于彼此并无多大用处,但在人类中间,各不同的天才之间对彼此都有益处,我们常受益于那些有才华的人所创造的各种物品。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分工程度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也就是受到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
交换的力量为劳动分工创造了机会,因此这种分工的广度一定总是受这种力量范围的限制。当市场很小时,没有人会有勇气将自己全心投入一个职业。
有某些行业(职业),即使是最低级的,也只能在一个大的城镇存在而不是其他地方。例如一个搬运工,也不能在大城镇之外的其他地方找到供其生存的稳定职业。在一些偏远的小村庄,每个农民都是全能的,即同时是屠夫、面包师或酿酒师。我们在此可以联想到人口的聚集是繁荣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的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劳动分工最为彻底,很多家庭没有背景关系的人也能谋得较好的职业,而这种人口聚集带来的广阔的大市场是以高房价作为代价的,人类历史上还未有过如此大人口的工业化城镇化国家,因此中国一线大城市的房价在繁荣不中断的情况下将来会是世界第一。
交通的便利也是影响市场大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运比陆运的成本低很多,为各行业打开了广泛的市场,因此在海岸边和可航行的河岸线附近,各种工业自然开始分化并不断进步,通常不须很长时间在这些进步之后就将其扩张到该国家内陆市场。在亚当斯密时代,若两个地方出了陆运之外没有其他的交通方式,没有货物可以承担其重量相对应的运输成本。在世界上相隔遥远的地方就几乎没有商业贸易。交通成本的降低,使得不同地方开始互通有无,各自交换商品,互相扩大对方的市场。 当今的互联网购物、跨境购物是在交通、通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发展繁荣起来,而这些最本质的技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网购在中国的繁荣发展让很多人以为中国已经在某些方面非常领先,而实际上中国的领先只不过是巧妙的利用了先进的技术,而非真正的创造发明。而当今政府所提倡的一带一路,其实从本质上讲也是改善交通环境,使中国与其他更多未工业化的国家连接起来,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寻找一个更大的市场。
鉴于水运的优势,很自然工商业最初是在为其劳动力生产的产品打开整个世界的市场提供便利的地方产生改进,之后再不断渗入内陆市场。在北美殖民地,种植园一直都是沿海岸或可航行河岸,很少有离这两个地方距离很远的地方。当然,美国后来的铁路建设,使得这一障碍被克服,欧洲人不断西进,最终将印度安人赶出了他们自己的土地。
根据真实的历史记载,最先文明化的国家是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在地中海沿岸国家中,埃及是在农业和制造业首先发展进步到一定程度的国家。尼罗河及其支流将埃及国内大城镇及小村庄都连接起来。内陆航运的延伸和便捷可能是埃及早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古老的东印度孟加拉声及中国东部省份在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非常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埃及、印度或者中国都未曾鼓励商业,所有这些国家的富裕似乎都源于内陆航运的发达。
非洲内陆、亚洲的黑海及里海北部,古代塞西亚,当代鞑靼、西伯利亚,在不同时代都一直是野蛮未开化之国家。鞑靼是不可通行的冻海,河流之间距离太大,大部分都不适合进行商贸往来。非洲大陆也是如此。在任何国家,若其通过水运方式进行商贸往来而未分成许多支流或运河,在到达海之前彼此交汇,其商业发展不会很好。因为拥有其他领土的国家有权力阻止上游国家与海的互通。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效应
劳动分工使得人以交易为生,货币作为交换媒介随之产生。
劳动分工的建立使得人人都以交易为生,或者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商人,社会也逐渐演变成一个商业社会。(每个人、每个公司都是商业社会劳动分工的一个服务或产品提供者而已)
交换的力量常常受阻,因为人们找不到合适的媒介作为货币。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到用牛、盐、贝壳、香烟、糖及钉子(金属的利用)等作为交换的媒介。最终由于金属的稀缺性、易保存、耐久、可分割性等特征作为交换媒介。铜、铁、银在不同国家作为货币使用,最初使用原生态的铜棒、铁棒等,后来在上面标注数量及精度等。但金属的称重也是一件需要很高的精确度的难事,有些人在重量上或精度上作假,最后在金属上盖上公共的印章以显示其精度,直到后来铸币显示其重量。
最初铸币上显示重量即为其所含金属的实际重量。但在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我相信君主及君主国家的贪婪和不公,滥用了其子民的信心,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铸币中所含的金属的数量,通过这种方式,君主及君主国家能够以要求较少数量的银偿还债务、履行承诺。这种方式对债务人极为有利,对债权人非常具有破坏性,有时与公共灾难比较,对私人财富产生了更大更普遍的革命性危害。
货币逐渐成为商业社会通用的工具,交换的媒介。那么交换的价值由什么决定呢?
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有很大使用价值的东西经常没有交换价值或很小,相反有些东西没有使用价值但交换价值很大。比如水的使用价值很大,但用水几乎买不到什么东西;钻石使用价值很小,但却可以用来交换很多其他物品。
作者将在以后的几个章节中致力于探讨三个问题:
1、 可交换价值的真实衡量是什么?商品的真实价格包含什么?
2、 这是价格组成的不同部分是那些?
3 在那些不同情况下,时而其价格提高,或价格降低到正常水平之下?是那些原因导致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其内在价格不完全相等?
(国富论是巴菲特最经常读的书之一,我想这里真的也是价值投资的原理发源处)亚当斯密先生特别提示这些概念非常抽象,他将尽力将其生动形象,但读起来难免还是晦涩难懂。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和货币价格。
劳动价值显而易见地在任何时间和地区,成为唯一普遍的而正确的衡量标准。
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是一切货物最原始的抵偿形式。所以世界上任何商品,在最初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金银购买的。
虽然粮食的实际价格是被监视的,但是一个世纪到另外一个世纪也会多多少少受租价的影响。劳动价值不会因受粮食价格的波动而波动,这看起来在每个方面都适用,并不属暂时或偶然,但是达到平均或普通的生活必需的价格。
粮价也被规定好了,但是但是银的价格很少逐年变化,而经常保持一致。所以粮价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变或几乎保持不变。这时劳动价值也会在粮价上下浮动的时候保持不变。所以,劳动价值显而易见地在任何时间和地区,成为唯一普遍的而正确的衡量标准。
但是尽管在建立永久的租金,甚或非常长的租约,可能在名义或者实际价格上有些分别,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买卖无关。在同一时间地点,所有商品的名义和实际价格是相互恰好有一个比例,而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价值所决定,所以当货币诞生后,在同一时间地点,货币则成为了(劳动价值的代表)所有商品交换价值的确切标准。
虽然在偏远的地区,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和比例可寻,但商人仅仅从钱上考虑,和他们所买卖的银的量上考虑。
由于商品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决定了所有的买卖有利于否,所以在所有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考虑价格(名义价格或者货币价格)是不是比价值多出很多。
随着工业的进步,商业(发达)的地区发现用金属铸币非常方便,金币作为更大面额,银币中等,铜或其它金属作为更小面值。然而人们把其中的一种用得更多超过其它两种。罗马人在次布诺战争之前,铸造银币之前,只有铜币。所以铜币在那时被用作价值衡量的标准。
我相信刚开始时在所有国家,一个合法的支付方式被作为标准的衡量价值的金属的只有那一种。在英格兰,金子在被铸币之前都没有成为合法的支付物。金子和银的价值是被市场所决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逐渐地对用不同的金属货币习惯,和因此更好地接受他们预期价值的比率,我相信在很多城市确定的比率非常方便,而且被法律声明。但在改变的作用下,这个规定好的比率又会演变为名义价格。
事实上,在规定不同金属铸币发展的过程中,最贵的金属决定了整个币值。金币的改革也明显地增加了可以交换它们的银币的价格。
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地租、劳动和利润。
劳动数量最初是价值的唯一规则。在早期和原始社会,在积累货物(stock)和占有土地之前,用来购买不同物品必要的劳动数量之间的比例是唯一可以支配其交换的规则。
若一种类型的劳动难度更大,这种较高的难度应该获得一些额外补偿。难度较大的劳动一小时的产出可以交换难度较小的另一种劳动两个小时的产出。
若一种劳动要求高度的灵巧性和独创性,拥有这种才能的人获得的尊敬自然会给他们的产品/产出增值,为超出其所花费的时间所应得的。这种才能不易获得,是长期应用的结果,其产品/产出的高价值经常只是对其花费大量时间获取此类才能所付出的时间和劳动的合理补偿。在社会高级阶段,对于较高难度及技能的补偿通常以工资形式体现。在早期和原始社会也有类似的补偿。
原始社会状态下,全部的劳动所得都归劳动者所有。一切物品能够交换或者支配的劳动量,只取决于它所需要的劳动量。
随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劳动者大多数情况下须和雇佣他的资本所有者分享劳动所得,此时劳动已经不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因素。这些劳动生产物被用以交换后获得的货币、劳动或者其它货物除了支付劳动工人工资以外,还有一部分剩余,这就是纯利润。
当物资集聚到某些特定的人手中时,他们之中的某些人自然会雇佣勤劳的人,为其提供材料和生活必需品,目的是通过销售这些人的工作产出以获得利润或通过其劳动对材料增值。在为了钱、为了劳动或为了其他产品而交换完整的制造品时,在足以支付材料费用及工人工资之后,剩余部分是给予那些冒险使用其物资而承担这类工作的人的利润。工人对材料增值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是其雇主对其所有物资及其支付的工资的部分所获取的利润。他本来毫无兴趣雇佣工人,除非其从销售工人产出的产品中所获得超过替代其所拥有的物资所需;他本来也毫无兴趣投入大的物资(可否理解为投资),除非他所获得的利润与所使用的物资多少成一定比例。
有人认为,利润可能被认为仅仅是某一特定形式的劳动,即监督和指导劳动的工资。这种监督和指导形式的劳动受不同的原则所指导,并且与特定监督指导劳动的数量、难度、或独创性不成比例。 他们受所投入的物资价值决定,并且与所投入物资的价值大小成比例。(作者举例假设制造业利润率都是10%,材料和工资投入为1000英镑的制造产品监督指导工作的年利润为100英镑,材料和工资投入为7300英镑的制造产品监督指导工作的年利润为730英镑)。虽然利润如此不同,但其监督指导劳动可能几乎相同。监督指导劳动大多数主要是一些文职工作。他的工资是对其监督指导劳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是对其劳动及技能的认可,也是对他的信任。但这种劳动人员的工资与其监督管理的资金并不成比例。资本的所有人,尽管他不用付出任何劳动,仍然期待获得与其资本成比例的利润。因此商品价格中,利润成为了与劳动工资不同的组成部分并受不同的原则指导和支配。
一旦任何国家的土地已经全部变为私有财产,则地主和其他任何人一样,喜欢不劳而获,并对即使是土地的自然产出也要求收租。因此,当土地全部变为私有财产时,地租就成为大多数商品价格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前面谈到的两个是劳动和利润)。
商品价格的三个不同组成部分的真实价值是由其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衡量的。
在进步的社会中价格组成的所有三部分都是普遍存在的
在最进步的社会,有些商品的价格只有两部分组成即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还有一小部分商品,其价格只由工资组成。比如海鱼,其价格一部分是支付渔民的劳动,一部分是捕鱼业利用的资本的利润。比如苏格兰某些地方一些穷人自海岸沿岸收集卵石,那些石匠付给他们的钱仅仅是工资,没有任何地租或利润含在里面。
但是任何商品的全部价格最终必定分解为价格三要素中的某一部分或其他或全部三部分,但是在支付土地租金及在支付种植、制造及带到市场上的劳动者的工资之后的剩余部分必须对某人来说是有利润的。
由于每一种特定商品的价格或可交换价值分解为价格三要素中的某一部分或其他或全部三部分,所以组成每个国家劳动者的全部产出的所有商品也一定分解为同样的三部分,并在国家的不同居民之间分配,或作为劳动工资,或作为资本利润,或作为土地租金。
劳动工资、利润及租金是所有收入及所有可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其他收入最终皆来源此(即工资、利润、租金)
来源于劳动的收入称为工资,来源于通过管理或使用资本的收入称为利润。将资本出借给他人获得的收入称为利息。利息是借方给出贷方的补偿,因为借方通过使用这些钱获得赚取利润的机会。利润的一部分自然属于借方,因为他承担了使用这些钱的风险并付出努力;利润的一部分属于贷方,为借方提供了赚取利润的机会。利息总是一种派生性收入,如果利息不是通过使用贷款赚取的利润偿还,那么一定是通过其他收入来源支付,除非借方可能是个挥霍无度的人,通过再度借债来支付第一笔借款的利息。来源于土地的收入叫租金,属于地主。所有的税收及所有基于此的收入,所有的工资、抚恤金及各种年金最终都来源于三种最初收入来源的某种或全部,并且通过劳动工资、资本利润或土地租金支付。
不同的收入来源有时混合在一起,例如,农场主的租金被称为利润,普通农民的工资被称为利润,独立制造商的工资也被称为利润。花匠培育自己的花园的租金和利润被认为是劳动收入。
物品制造,越接近于完成(more manufactured),其价格中工资利润部分,和地租部分比较,占比越大。随着制造的进展,不仅利润的项目增加,而且后一阶段制造者,比前一阶段制造者得到利润更多。因为,后者比前者需要更多资本。
由于在文明国家内,交换价值仅由劳动构成的商品极少,大部分商品的交换价值,利润和地租是大多数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所以,社会全部劳动年产物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远远超过当年生产制造乃至运输所需要的劳动量。假若社会每年所能购买的所有劳动量,每年都被社会雇用,这样,因为劳动量将年年大大增加,后一年度的产出将比前一年度的产出具有更大的价值。可是,无论那一个国家,都不是用全部年产出来维持勤劳阶级。无论那一个国家,每年都有大部分生产物归游惰阶级消费。一国年产出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是逐年减少,还是不增不减,要取决于这一国家的年产物每年是按照什么比例分配给这两个阶级的人民。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一)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是什么?
每一个社会或(邻近)地区,不同行业的劳动工资以及资本的利润,都有普通或平均水平的价格或利率。工资或利率水平通常部分是由社会的整体状况支配的,即社会的贫富或社会的进步、停滞或衰退状况;部分是由每种行业的特定性质决定的。
与之相似,每一个社会或(邻近)地区,土地的普通或平均租金价格,部分是由土地所处的位置决定,部分是由土地的自然或改进的肥沃性决定的。
在当时当地通常流行的工资、利润和租金的普通或平均的价格即为其自然价格。
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正好和它生产制造和运输过程中按照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那么此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出售的。
商品出售的实际价格,通常就叫做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恰好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
每一种特定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市场供给数量及有效需求量支配。有效需求者是那些愿意支付商品自然价格的人,他们的需求为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同于绝对需求,一个穷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需要一辆六马拉的大马车,但他这种需求并不是有效需求,因为穷人并不能支付得起这个商品的自然价格。
当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少于有效需求量时,市场价格就会上涨,高于自然价格。
(如果您想给自己的产品卖个高价,可以在国富论这里得到启发:商品价格上升程度的大小,要看商品的缺乏程度及竞相购买者的富有程度和浪费程度所引起的竞争的急切性。但在同样富有和同样奢侈的竞相购买者中间,缺乏程度所能引起的竞争程度的大小,却要看这商品对购买者的重要程度。所以,在都市被封锁或饥荒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就会偏离正常轨道。)
当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多于有效需求量时,市场价格就会下跌,低于自然价格。
价格下跌程度的大小,取决于供应过度的程度是怎样加剧卖方的竞争,或者说,要看卖方是如何急于抛售商品。同样的供应过度程度,易腐败的商品比耐久性商品会引起卖方更大的竞争。例如,柑橘进口过多就比旧式铁器进口过多会引起卖方更大的竞争。
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有效需求量处于合理状态时,对于买卖双方都是有利的。
当供应量大于有效需求量时,市场价格的下跌会使其低于自然价格,导致商人无利可图就会减产,是供应量与有效需求量基本匹配。
当供应量小于有效需求量时,市场价格会高于自然价格,由于较高的利润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本或土地等投资于生产短缺商品,随着供应量的增加,市场价格也逐渐降低并接近于自然价格。
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会受到其吸引。各行业供应的商品数量会与市场有效需求量匹配。
(二)那么什么类型的超额利润可以永久保持呢?
然而在某些行业,相同数量的劳动在不同年份里会生产出不同数量的商品;而在其他行业产量总是相同或几乎相同。例如在农业行业,不同年份相同数量的劳动力所生产的玉米、酒、油、啤酒花等产量也不同。但同样数量的纺织工所产出的麻布和呢绒布量,却年年相等,或几乎相等。
与农业类似的行业(相同数量的劳动在不同年份里会生产出不同数量的商品),只有商品的平均产量可与有效需求匹配;因为其实际产量经常会大幅高于或低于平均产量,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数量有时大幅超过有效需求量,有时大幅低于有效需求量。即使需求保持不变,市场价格也有大幅波动的倾向,时而上涨高于自然价格,时而下跌低于自然价格。在这些行业,商品价格不仅随需求变动而变动,而且也随着市场上所供应的商品数量的频繁及大幅变动而变动。
而其他行业,相同数量的劳动在不同年份产量总是相同或几乎相同,因此其产量可要更为准确地满足有效需求。当需求保持不变,则商品的市场价格也不变,总体可认为其与自然价格相同。在这些行业,商品价格只随着需求变动而变动。
任何商品价格的偶然和暂时的波动,主要对价格中工资部分和利润部分发生影响,而对其中地租部分则影响不大。以货币形式确定的地租,在价格或价值方面,并不是受影响最小的。包含在原产品中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地租其每年价值毫无疑问受到原产品价格的偶尔或暂时的波动影响。但是租金很少在某一年的价格中受到影响。在确定地租合同时,地主和农民根据他们的最好判断尽力根据产品的平均的或通常的价格调整其价格,而不根据暂时的或偶尔的波动确定地租。
这类波动,根据市场上商品存货不足还是过多,劳动力不足还是过多,是成品不足还是过多或是未成品不足或过多,而对工资或利润的价值和价格发生影响。对于商场价格高的原因需要有正确的分析,才能找到赚钱的正确方法。比如有国葬时,黑布价格上涨,这种情况属于成品不足,而不是未成品,是商品不足,而不是劳动力不足。
每种特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虽可以说有不断地趋向自然价格的趋势,但有时特定事件,有时自然的原因,有时政府的特殊监管,会让很多商品的市场价格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大幅高于其自然价格。
当某一商品因有效需求增加而其市场价格比自然价格高很多时,投资资本供应商品的供给者普遍都小心翼翼地隐瞒这种变化。若被大众知道,其丰厚的利润定会诱使许多同行竞争者。结果,有效需求完全得到供给,此商品的市场价格不久就降低到自然价格,有时可能甚至降低到自然价格之下。如果供给者居住地距市场很远(而在即时通讯的互联网时代,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有时能保持秘密数年,而在这数年内,就可以在没有对手时享受超额利润。不过,必须承认,这种秘密很少能长久保守,超额利润能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
制造业方面的秘密,比商业方面的秘密,能保守得长久些。制造业的这种额外利得是来自掌握了特定技术或专利的高定价权,重复的资本投资积累到一定规模,则成为资本的超额利润。
市场价格的这种提高,显然是起因于特殊的偶发事件,但有时能够持续好多年。
有些天然产品的生产,需要特定的土壤与地理位置,在一个大的国家适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土地即使全被使用,仍不够满足有效需求。因此,所有在市场上销售的此产品数量,会卖给那些愿支付的价格高于其自然价格的买家。 这种商品可连续数世纪以高价出售。高价格主要是由于地租成本较高,而非劳动工资或资本利润比其他行业高。生产这样奇异珍贵产物的土地的地租,例如有优良土壤和地理位置的法国某些葡萄园的地租,和其邻近同样肥沃和同样培育良好的其他土地的地租,不保持通常的比例。
这类型的市场价格的提高,显然是天然的原因的效应,这可能会永远阻碍有效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这种类型的超额利润或将永久持续。
(三)垄断所带来的价格提升又能维持多久呢?
个人或贸易公司被授予的垄断权与贸易或制造业中的秘密有同样的效应。垄断者通过保持市场一直处于供应不足,永远不充分满足有效需求,以高于自然价格出售商品。并使生产这些商品所使用的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润稍微超过其自然价格。
垄断价格是各种情况下的最高价格,相反自然价格或自由竞争价格,虽不是每次都价格最低,但长期来看是最低价格。
公司的独家特权、学徒法规及在特定行业限制其从业人数为一小部分人的法律,与垄断有同样的倾向,尽管程度较小。是一种扩大的垄断,使某些行业所有商品的市场价格能长期高于自然价格,并使生产这些商品所使用的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润稍微超过其自然价格。
此类型的市场价格的提高,只要政策监管允许,就可能一直延续。
市场价格很少长期低于自然价格。市场价格的下跌会使其低于自然价格,导致商人无利可图就会减产(裁员、撤资、土地厂房闲置),使得供应量与有效需求量基本匹配。市场价格又回到自然价格。至少在有完全自由的地方情况是这样
制造业繁荣时,学徒法规与其他各种公司法规,虽能使劳动者的工资提高到自然价格之上,当制造业衰退时,却使劳动者的工资降低到自然价格之下。因为,这些法规,在繁荣时期,妨阻他人进入他们的职业,在衰退时期,也排挤了其进入其他行业。
不过,这些法规,与将劳动者的工资降低到自然价格以下相比,使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到高于自然价格之上更为持久。将劳动者的工资降低到自然价格以下的法规的作用可持续很多个世纪;而使劳动者的工资高于自然价格之上的法规,当那些在产业繁荣时受过职业训练的劳动者有一些离去的时候,这些法规的作用便不能继续下去。在他们离去以后,学习这一职业的劳动者人数自会与有效需求匹配。
印度和古代埃及,每人依据宗教规定,都有继承父业的义务,变更职业,即被定罪为亵渎神灵,则无论任何职业,其劳动工资或资本利润会很多代都低于自然价格或自然利率。
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有劳动生产物构成。
原始社会状态下,全部劳动生产物都归劳动者支配。所以当伴随着社会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增大,劳动工资也会不断提高,但所有商品的价格也会越来越低廉,因为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量变少了。
随着土地私有以及资本积累的出现,这种劳动者独享全部劳动生产物的原始状态宣告结束。农民依附需要地主和农场主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劳动者全部生产所得,地租和雇佣者利润逐渐从劳动所得中相应扣除。
然而不论何时何地,劳动者工资是由劳资双方订立的契约规定。虽然双方对于规定的工资数额的诉求刚好背道而驰,而且雇主往往在争议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劳动工资通常具有一定的标准,那就是:满足劳动者最基本维持生活的需求。
对那些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需求,会随着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和资本没有增加,对以工资为生的需求绝不会增加。而收入和资本的增加,就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增加。所以,对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的需求,自然也会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国民财富不增加,对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的需求也当然不会增加。
丰富的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必然结果,又是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表征。
劳动的货币价格必然受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社会对劳动的需求;第二,生活必需品与便利品的需求。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份,对劳动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因此劳动的货币价格上升;而在物质突然极为匮乏的年份,对劳动的需求量减少,因此劳动的货币价格下降。例如1740年大饥荒年份,许多人为了能生存只要雇主管饭就愿意工作,而在以后的几个丰富年份里,雇佣劳动者却别的极其困难。
食品价格的上涨会使劳动的价格抬高,而在物价高涨的饥荒年份,社会对劳动的需求会相应减少,因而会使劳动的价格降低。反之,食品价格下跌会使劳动价格降低,但物价低廉的丰足年份,社会对劳动需求会相应增加,因而使劳动的价格抬高。在食品价格波动不大的情况下,促使劳动价格升降的两种因素就会相互抵消。这也是各个地方劳动工资始终比食品价格更为持久稳定的一个原因。
第九章:论资本利润
和劳动工资一样,资本利润的增加或减少都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增减。
资本的增加,一方面使工资提高,另一方面使利润减少。 如果许多富商投资同一行业,那么他们的相互竞争会促使这一行业的利润减少。
一个国家资本的一半利润,必然会随着市场一般利率的变动而变动。利率降低、利润也会降低;利率升高,利润自然也会随之升高。
此外与在乡村想比,在大城市经营某个行业就需要更多的资本。城市中各行各业都投入了庞大的资本,而且竞争的富商众多,这也就导致城市资本利润率普遍低于农村资本利润率。但是城市的劳动工资通常要比农村高。在繁荣的城市,拥有大量资本的人往往不能如愿雇佣到自己所需要的劳动者,他们相互竞争的结果就是提高劳动工资,并使资本利润降低。在偏僻的地方,由于缺少充足资本来雇佣全部劳动者,为了获得职业,劳动者必然互相竞争,这就会导致劳动工资降低,并使资本利润增加。
然而,也会存在英国北美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的劳动工资、货币利息和资本利润要明显高于英格兰的情况。劳动高工资与资本高利润并存可能是新开发殖民地的特有现象,其他地方鲜见。
新领域的开拓或新行业的经营,可以提高资本利润,进而增加货币利息,即使在财富正在快速增长的国家也是如此。
社会财资不足,就会减少指定用于维持产业的资金、降低劳动工资,但同时也能增大资本利润,提高货币利息。事实证明,贫苦地区存在着极低的劳动工资与超高的资本利润同时并存的现象。
最低的一般利润:
必须满足在补偿投资遭遇的意外损失以外还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纯利润,或者说净利润。人们说的毛利润,不仅包含这种剩余,还包含为补偿意外风险而准备的提留部分。借款人支付的利息仅仅与其净利润成比例。
最高的一般利润:
它将商品价格中应当归为地租的那部分全部站去,只剩下足够支付商品生产和运往市场过程中所需的劳动最低工资,也仅仅够维持劳动者生存的工资。
通常市场利率与一般纯利润率的比例随着利润的增加而变动。英国商人认为,一般利润两部于利息是适中合理的。在某个国度,如果一般利润率为8%或10%,在经营业务过程中借用他人资金,拿出一半利润来支付利息,这应该是合理的。在大多数行业4%或5%的利润率已经足够补偿借款人的风险,并且也足够报偿他在运用这笔自己时付出的劳动。
第十章: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
在不同用途中,劳动和资本的收益有所不同,但大体上说,在同一地区,劳动与资本收益是基本相等的,或者说不断趋向相等。 同一地区中,如果某种用途的收益比其它用途明显有利,劳动合同资本就会朝着有利的用途蜂拥而至。反之,则会竞相离去。结果,这种用途很快就不再明显优于或劣于其它用途了。
事实上,在欧洲各地,不同用途的劳动所得的货币工资,不同用途的资本获得的货币利润都是大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一方面是由各种用途本身的性质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欧洲各国施行的限制市场完全自由发展的政策造成的。
第一节 基于职业本身的性质的不平等
某些职业虽然收益微薄却另有补偿;某些职业虽然利益优厚却另有减损。影响劳动者工资和资本利润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 令人愉快的职业和令人不愉快的职业。 比如:铁匠会比煤矿工人收入高;屠夫和刽子手虽然是令人厌恶的职业,但是他们的报酬远高于普通劳动者。
2、 从业前学习有的难,有的较为容易,而且培训费有高有低。 例如:在欧洲机械师、技工一般都要先做学徒获取相关资格,他们的工资一般比农村的普通劳动者工资略高。
3、 工作本身有的很安定,有的则不安定。 例如:泥瓦匠或者砖瓦匠每逢酷暑或者恶劣天气就会无事可做。因此他们的工资一般是普通劳工工资的1.5倍乃至2倍。
4、 职业中的工作职责有的很重,有的很轻。 例如:金银珠宝匠人的工资不仅高于同样技巧的其它许多职业劳动者,甚至高于技巧性更强的其它职业劳动者。这是因为他们承担着贵重材料的托管责任。
5、 有的职业容易成功,有的职业很难有所成就。 例如:律师、诗人或者哲学家、艺人等
各种资本投向的一般利润,会随着收益的确定性与否而多少有所不同。导致各行业劳动
工资存在差别的物种原因中,影响资本利润的只有两种,那就是工作是否愉快是否存在风险。上述物种情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工资与资本利润的较大不均衡,但是在不同用途的劳动或资本中却没有造成任何真实或者想象中的不平等。
但如果想要使劳动和资本所有用途的利害在总体上趋于平等,即使是在自由的地方,也必须具备下面三个条件:
1、 这些用途只有在当地确立很久并广为人知,平等才会产生。
2、 自由出于自然状态下的时候,劳动和资本的所有不同用途才会总体上趋于均等。
3、 劳动合同资本这些用途,必须被经营者当做唯一或者主要用途,才会产生这样的利害均等。
第二节 起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平等
欧洲政策造成上述的上述不平等主要有一下三个:
1、 限制某些职业的竞争,使一部分原本有意愿加入这些职业的人无法加入。
例如:欧洲许多同业联盟组织的行业,只允许特权所在城市的那些有经营权的人相
互竞争;建立了学徒制,同业联盟还限制每位师傅所带的学徒的人数且规定了学徒年限。这两项规定就限制了行业中竞争的人数,使一部分有意愿加入的人无法加入。同业联盟的排外特权以及大部分联盟规则之所以存在,目的就是通过限制自由竞争,避免出现这种价格下降,进而组织工资及利润的下降。
2、 人为增强某些职业中的竞争,使这种竞争超越自然限度。
例如:所有__国家的大部分神职人员的教育经费都来自于各类公告团体护着热心人士设立的基金会,他们中完全自费的人很少见。这样一来,那些自费学习所花费的功夫、时间、费用,可能就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因为教会中愿意接受地报酬的人比比皆是。
3、 组织劳动和资本从一种职业转向别的职业,或从一个地方向其它地方转移。
例如:《学徒法》阻碍了劳动自由移动,同样也妨碍了资本的自由移动。
所以,劳动合同子恩在不同用途上的不同工资率与利润率的比例,受所属社会的贫富、进步退步或停滞状态的影响不大。一般来说趋于保持不变,至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因上述变化而变化。
第十一章:论地租
第一节: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不管是哪里的土地,其所生产的事物在维持它上市所需要的劳动以外,都会有所剩余。这个剩余部分,不但足够偿付为雇佣劳动所预支的资本及利润,还能余下一部分作为地主地租。
一般来说,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改良,天然牧场的地组合利润某种程度上开始受经过改良的牧场的地租和利润的支配,而经过改良的牧场的地租和利润,又受农田的地租和利润的支配。每年都可以收获谷物,可是需要四五年才能收获牧场的地租和利润。也及时说同一亩地的肉类产量比谷物产量少很多,而肉类的低产量必须以高价格作为补偿。如果价格的补偿超过合理限度,就会有更多的农田被改为牧场;假若价格的补偿低于合理限度,那么已改为牧场的那部分徒弟又恢复为农田。但必须强调的是,只有在那些大多数土地已经完成改良的国家里,牧场与耕地---也就是用来生产肉类食物的土地和用来生产谷物类食物的土地——在地租与利润上才会出现这样的平等。
在某些特殊的地方情形则完全不同,模唱的地组合利润要远高于农田的地租和利润。在古罗马辉煌的时期,古意大利大部分土地都是种植牧草的。老加图曾说:“在私有土地经营里,善于饲养的人所得收益是最多的占第一位;水平稍好的饲养者占第二位;不善于饲养的人占第三位;”把农耕得到的收益只列在第四位;例如:比起谷物和草场,种植啤酒花、果树和蔬菜的那些土地属于特别用途,其地主的地租和农场的利润想比相对较高;还有例如适合某种特殊作物生长的土地面积太少、产量不足以供应有效需求的。比如说能够生产出较好的普通登记葡萄酒的葡萄园,能够产生相对于谷物和牧草较高的地租和利润等。
结论:生产人类食物的那部分耕地的地租支配者其它耕地的地租。任何一种特产所能提供的地租、必定不会长久低于多数耕地的地租,否则种植特产的土地很跨就会被改作他用;而任何一种特产所能提供的地租,如果长期高于多数耕地的地租,必定会因为生产处这种产物的土地太少,无法满足相应的有效需求。
第二节:论间或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在各种土地生产物中,粮食似乎总是能提供地租。而别的生产物则会随着情况的不同。间或提供地租。
比如说原始状态下,衣服和驻扎原材料总是过生,所以几乎没什么价值;而社会进步后,这些材料开始短缺,其价值逐步显现并不断增大,全部的材料都会有人以超过其生产、制造和上市总花费的价格来购买。所以这些材料在后者这样的情况下能为地主提供若干地租。
如今在全世界同上的状态下,比如苏格兰高地的大部分牲畜为内部丘陵地带人们所消费的时候,兽皮也成了主要输出商品,人们用它来交换所需要的物品,这使得高地土地的地租也有所增加。
房屋材料大部分无法像衣服材料那样轻易运往遥远的地方,因此也不太容易成为对外贸易的商品。即便在现今的贸易状况下,房屋材料多的国家,那些多余的材料也无法为地主提供任何地租。伦敦附近的优质石矿能提供非常可观的地租,而苏格兰与威尔士多数地方的石矿却不能提供任何地租……
一个国家的人口与国内所生产的食物供养的人数成比例,而不与国内所生产的衣服、住房材料所供养的人数成比例。
由此看来,土地所产食物是地租的原始来源。而后来那些提供地租的其它土地生产物,其价值中属于地租的那部分,都来自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是后来那些提供地租的其他土地生产物并不总能提供地租。这类土地生产物是否能提供地租,应视不同情况而定。
例如:煤矿是不是能提供地租,不仅看它的产量还看他所处的位置。
有用、稀缺、美观的这些特质,构成了贵金属高价的特征,即在各处都能大量交换大量的其他物品的根本原因。而宝石由于它的美观和稀缺,采掘难度大、费用高而显得弥足珍贵,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工资和利润几乎构成了宝石的价格的全部,地租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或者说根本不含这部分。
各地贵金属和宝石的价格,是由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矿山出产物的价格决定的,所以出产贵金属或宝石的矿山能为其所有者提供地租,和矿山的绝对产量不成比例,而和它的丰富程度成比例,也就是取决于它相对于其它矿山的优越程度。
地面上的地产情况就不同了。土地产物和地租二者的价值,不与土地的相对生产力成比例,而和其绝对产量成比例。
食物不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财富,而且只有食物丰富了,其他各种财务才会被富裕其价值。
第三节:论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间或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
无论社会处于何种状态,也无论其处于哪一发展阶段,谷物都是人类劳动成果。我们可以确信:在社会的任何状态下和任何改良阶段,等量的谷物要比任何等量的土地生产物更能代表或购买等量的劳动。
谷物比任何其他的一个或者一种商品都能更准确地反映金银的真实价值。因此金银的真实价值,也就是金银搜能换得或支配的真实劳动量,不由金银所能购买的畜肉量或其他土地生产物的量来支配,而在基本上由金银所能支配的谷物量所决定的。
不管矿山的状态怎样,富裕国家的金银价格总是比贫国的金银价格高。应该牢记,支付所有商品价格的说到底还是劳动。在那些对劳动支付优厚报酬的国家里,劳动的货币价格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的货币价格,存在一个合理的比例。 但是金银在富国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肯定要比在生活资料匮乏的贫国多,也就是说金银在生活资料充裕的国家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肯定要比生活资料匮乏的国家所能购买到的多。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八《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学者对世界的超强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看似烦闷的标题下的内容却生趣动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在开篇就举的那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是亚当斯密在《论分工》里面的例子。就是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经验炉火纯青的舞者轻盈而优雅地带领我们这些门外汉直观而立体地感受到舞蹈的美丽。只是在这里,变成了经济学中的奥妙。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九忙里偷闲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觉得很受启发,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并明白了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划时代的巨作,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经济学始祖”的称号。《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此书共分为五篇,总计三十二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全书基本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派所讨论的所有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最基本的理论阐述,对后世经济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中,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分工有以下的好处: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劳动置换的时间减少;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当论及分工产生的原因时,斯密认为劳动或者说职业的差异并不是分工产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至于交换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主要源于人们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换取别人的,对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换,那么就必须有交换的媒介。这时斯密介绍了各种交换媒介,如牲畜、贝壳、烟草、鞣皮等,当然还有贵金属。那么这些媒介与交换物之间的交换价值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斯密把这个问题分成三点进行阐述: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即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读书笔记读国富论 篇十《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手《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手——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货币。再由货币解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段——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货币。再由货币解析商品价格及商品价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进而联系析商品价格及商品价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进而联系整个政治经济体系,阐述其内在联系。整个政治经济体系,阐述其内在联系。《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正因《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正因为如此,它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而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尤为感为如此,它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而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的观点尤为感兴趣。因此,本文也是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的有感而发。兴趣。因此,本文也是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的有感而发。“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为了
使读者决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为了使读者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由此,我们也明白因为有了分工,同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工作量。其分工而日渐进步。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第二点,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要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能够免除这种损失。第三点除这种损失。第三点,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因为亚当·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因为人类有物与物交换的意愿、需求,继而产生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又引起更大范围的物与物交换。在那里亚当斯密谈到亚当·谈到“的物与物交换。在那里亚当·斯密谈到“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弩与他人
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弩为业。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禽兽肉为酬。于是,他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同样,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第四个人成为硝皮者或制革者。这样一来,人人都必须能够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拿来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磨练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
在那里笔者注意到,亚当·斯密谈到的这种生产力分工中,分工得以进行的在那里笔者注意到,亚当·斯密谈到的这种生产力分工中,分工得以进行的亚当一个必要条件是人们感到他从事这一份行业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简单的讲,即他从业于此行业,必须有劳动剩余部分同大家交换。从那里,笔者联想到当今社会青年择业的现实问题。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折射出的择业观,我们亚当·当今社会青年择业的现实问题。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折射出的择业观,我们也许能得到一种正确的引导。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其中,职业的多种多样更是充分地佐证了这一点。职业的多样性正体现了分工的精细程度。的多样性正体现了分工的精细程度。人们对职业的选取正是其对社会生产力分工的用心参与。与分工之初人们选取的目的一样,此刻,人们择业也是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满足生存的资料。类似的,现今人们择业也得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进行选取。这样,不仅仅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这样说不免泛泛而谈,从而陷入泛泛论。我们不妨假想,如果爱因斯坦没有选取他擅长的领域:物理,那这天物理学的发展会是怎样一个局面,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对于世人又是怎样一个名词。这一切让人让人不可想象,或许
物理学较现今而言倒退对于世人又是怎样一个名词。这一切让人不可想象,或许物理学较现今而言倒退百余年,又或许没有根本性的差距,或者比现今更加进步。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今更加进步。但是,有一点我们百余年,又或许没有根本性的差距,或者比现今更加进步。但是,有一点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如果爱因斯坦没有选取他所擅长的物理领域,那么以确定的是,如果爱因斯坦没有选取他所擅长的物理领域,那么在现今物理学中的是,如果爱因斯坦没有选取他所擅长的物理领域,那就不存在这样一个近乎疯狂的名词“爱因斯坦”这样一个近乎疯狂的名词就不存在这样一个近乎疯狂的名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成就和他对世界的贡。献,这些种种无论对于爱因斯坦又无论是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献,这些种种无论是对于爱因斯坦又或者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伟大的成就便得益于其发展了自身擅长领域。那里,还有一个人或许更具有说服力,那便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众人皆知那里,还有一个人或许更具有说服力,那便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众人皆知还有一个人或许更具有说服力李白在年少的是,李白在年少时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从而入朝为官。幸而李白最终未能了愿。正是这样
,他得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造就了一代诗仙。这对于李白,对于社会都是一种更好的结果。试想,如果李白顺利考取功名,并且顺利入得仕途,社会都是一种更好的结果。试想,如果李白顺利考取功名,并且顺利入得仕途,据李白的性格或许便会被埋没在滚滚仕途之中,整日蹉跎岁月。世上也就那么依据李白的性格或许便会被埋没在滚滚仕途之中,整日蹉跎岁月。世上也就没有“诗仙李白”一说。他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没有“诗仙李白”一说。他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就不复存在。而李白在文学上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幸而李白发扬了他所擅长的一面。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上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幸而李白发扬了他所擅长的一面。因此,择业对于一个人甚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根据分工论来择业尤为重要。
以上是笔者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分工思想中感悟到的一丝拙亚当·择业尤为重要。以上是笔者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分工思想中感悟到的一丝拙见。诚然,从《国富论》中笔者还看到许多如星点般璀璨的思想,时时发人深思。这令笔者怀着更加崇敬之情,结束了这一次的旅程。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十一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说起国富论真的是经济学当中的开山之作,至今200余年仍有很实际的经济指导思想与教育意义。
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仍然看不到商业的发展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这个时候,先知诞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稣,也不是佛祖释迦,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海关任职的专员,而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大英帝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为何这本书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阅读过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本书虽然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当中的经济学思想却十分缜密,确实可以称的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里面的很多思想仍为我们现在所用,经久不衰。
劳动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我们最早上在高中学政治时期提到的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些思想虽然都是马克思具体提出的,而这些思想的雏形却是亚当·斯密的提出。一个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三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劳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例如平时资本家们生产产品,都是让工人一人对一台机器的生产,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汽车的生产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线作业的方法,每个工人都有属于自己零件的任务分工,他们不用在一个人或几个人对着一辆车子工作,每个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拧螺丝那么简单,可是分工后出来的效果却是企业效益的高度暴涨,这就是劳动分工思想的魔力。
剩余价值论,这似乎又是马克思提出的,而这也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其实这个思想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也是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最大的地主就是国家,因为土地是国有的,在可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国家不得不将地租抬高,卖给有竞争力的房地产商,而代表资本家的房地产商为了支付高额的地租而抬高房价,而作为类似于三环中工人阶级的消费者,就要和房地产商讨价还价,甚至不断变幻东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经济实力的住处。而在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担忧的时候,国家又要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下条文说如果房价再不下调,就对城市一二把手进行惩办。所以说,三环之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这种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国也是完全适宜的。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十二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仍然看不到商业的发展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这个时候,先知诞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稣,也不是佛祖释迦牟尼,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海关任职的专员,而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大英帝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篇十三《国富论》读书笔记及摘抄
《国富论》是经济学领域中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主要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主张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的生产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其思想深邃,逻辑严谨。斯密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的核心在于“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使得资源得以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得以增加。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经济运行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摘抄部分,我选择了几个对我有所启发的观点。首先,斯密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认为分工的深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他提出了“生产性劳动”的概念,强调只有直接参与生产的劳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些观点对我理解现代经济体系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比与参照,我发现在《国富论》中,斯密与当时的其他经济学家存在一些分歧。例如,他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自由贸易,认为自由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与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他还提出了“无形的手”这一概念,即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这一思想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的来说,《国富论》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著作。它不仅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还对现代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理解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和分工的必要性。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只有直接参与生产的劳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一原则。这些观点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