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阅读答案11篇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燕子帮助大家找到的11篇生命生命阅读答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借鉴。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篇一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张晓风在讲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她直白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于是她改用一首新疆民歌:“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地开……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复返……”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寓意。让学生学好名著,我们也可以做些尝试。本学期笔者作了一点大胆尝试,希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激发阅读兴趣,从名著中汲取精神养料。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悟性,提高其对作品的领悟能力,就应让学生自己去读文章。在阅读中,语言文字符号就会转化为特定的文章内涵,悄然潜入学生的脑海中。这种思维的豁然开朗和顿悟的产生,也必将学生带入一个新的读书境界。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笔者在督促学生阅读的同时,还积极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充分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环节。

小组竞赛:第一堂课,首先明确本次学习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规则如下:每组出五个题目,并附上答案。提问的小组把答题的优先权让给别的小组成员。每人最多回答两次,答对一题小组加10分,若其他小组成员回答不出,则由出题人公布答案,如果出题人也不能回答,则扣10分。最后得分最高者胜出。

确立合作:接着,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把全书上下部分,十八章内容分成七个部分,各小组成员分别就自己的规定内容的相关情节,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由组长选取五个题目,同时准备好正确答案。

学生重读名著的热情空前高涨,各小组都在规定时间把自己小组出的题目交给了笔者。有的题目很有质量,例如,保尔把什么重大秘密告诉了冬妮娅?(一班第一组)为什么本想把冬妮娅拉进革命队伍的保尔觉得“简直不敢带她到其他同志那儿去了”?(一、二班第三组)保尔在什么情况下最后一次见到冬妮娅?(一、二班第四组)但也有的题目让人摸不着头脑,例如:谁秘密加入了共青团组织?(答案是瓦莉亚)

有序指导:笔者对这些题目作了认真挑选,并把学生题目制成幻灯片,注明出题单位。有的题目适当作了修改,并补充了一些题目。

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学生阅读同样的阅读材料,也会由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指导,没有合作与交流,就可能会使学生缺乏发展的平台,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质量,因此,教师应该经常给学生以有意义、有目的的帮助和指导。

第二堂课,笔者首先公布了各小组入选的题目,并为各小组加上了出题分,最高的50分,最低的10分。抢答开始了,各小组互不相让。有的学生冥思苦想,有的赶紧翻书,有的埋头记笔记。出题的小组负责评判或公布正确答案,

笔者只负责为各组记录得分情况。在这堂课上笔者看到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第三堂课,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设计了如下问题:保尔身上最令你感动的精神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没想到连班上一个学语文没兴趣的学生居然结合具体事例归纳出了保尔具有勇敢、坚强、机智、坚忍的精神。

第一步以保尔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向外辐射,理解书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好朋友谢廖沙、谢廖沙的姐姐瓦莉娅,女朋友冬妮娅、丽达,妻子达雅,革命的领路人朱赫来,敌人维克多。第二步引导学生解读书名。第三步向学生推荐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环境描写欣赏两个片断。第四步联系实际,向学生提供三个材料,让学生思考感悟:“人活着,不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人活着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他的整个生命奉献给全人类。生命中可能会刮风下雨,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拥有自己的一缕阳光,生命的花朵永远都是鲜艳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是学生存在阅读的差异性,学生的智慧也是有限的,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可能会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学生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中,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倡导,对有价值的焦点问题,组织讨论、辩论。讨论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在矛盾中展开积极思维,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篇二

散文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体裁样式,它的阅读也是考查的重点。熟悉考点,掌握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考点透视

散文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部分。文学作品是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高考命题主要是散文和小说两种体裁的作品阅读。语文《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的文学作品”。涉及此要求的考点共有八个,三个能力层级。分别为: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命题规律

1.以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主导。选材多是名家名篇,底蕴深厚,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2.分值为25分,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

三、阅读技法

1.在阅读之前最好先把各自然段用阿拉伯数字在段首空格处标上序号。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画出在文段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画出段落的中心句,理解文段的思路、结构层次,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

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抓关键词句,要重视开头段、结尾段。重视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引用句、议论句、抒情句、结构性(线索性、过渡性)的语句等,尤其注意段首、段尾,画龙点晴的句子。

2.如何读

①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善于通过题目尽可能多地了解文章的有关信息。

②读文章:要读懂文章须抓住两类句子:一类是体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句子,比如暗示或明示变换行文内容的句子、过渡句、总结句、总说句等等,有助于我们对文章从整体上全面加以把握;一类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我们答题的依据,再一个,把这些句子整合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③读注释:通过注释我们可以了解与文章相关的信息,如写作的背景等等,还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四、知识储备

1.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写人散文、说理散文。

2.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3.表达技巧

(1)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2)叙述方式:①顺叙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⑤平叙

(3)描写

(4)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对比、设问、反问

(5)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组材、选材

(6)语言

五、解题技巧

1.要点对应法

即解题前,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4分题,一般要答至少两个要点,最好分条答,即分列①②或①②③;6分题,一般要答至少三个要点,建议答4个要点,即分列①②③或①②③④。

2.摘录原文法

命题人是“依文命题”,答题人也应“依文答题”。有的题干,明确告诉你应根据第几段或某几段作答,解答时就应在指定的段落中筛选有效信息。只要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量用原文或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一般情况下,四道题中有两道的答案可用原文作答。切不可脱离文章生造答案。

3.组装整合法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题意的要求,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重组。

4.借石攻玉法

即指解答问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关信息(包括题目、作者、注释等等),充分利用其他题干的信息(有些先出现的问题可以作为后面题目答案的一部分或思考线索)。

5.字数达标法

说简单点儿,就是要变换角度多答。只要字数允许,在语意要准、文字要精的前提下,尽量多答点儿,以保证答案字数的达标、要点的完备。

6.专业术语法

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使用语文专业术语。譬如,“作用”类试题的习惯答法如下:

(1)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照应、伏笔

(2)内容、主旨方面:强化、深化、升华、渲染、画龙点睛

(3)情节方面:设置悬念、作铺垫

(4)修辞方面: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亲切自然、极富讽刺意味、增强表达效果(感染力)

(5)写法方面:欲扬先抑、欲擒故纵、虚实结合、寓褒于贬、象征、类比、对比、反衬

(6)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形象、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篇三

题目要求“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文章中有三个典型事件可以作为答案,第一是“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第二是“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第三是“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除了以上三个事例之外,考生还可以回答“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和“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考生的答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事件表述不完整,二是事件选择不典型。这都与考生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习惯有关。在以客观题的形式命题时,考生可以了解大意蒙混过关。但是当以主观题的形式命题时,考生必须完整地阅读选文,并作出比较详细的分析。

针对第一个问题,考生需要认真切分事件。在事件的切分中,既不能把一个事件一分为二,也不能把多个事件打趸处理。因为,事件不完整便不能准确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事件杂糅便会将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混淆在一起,这些都不利于对人物作进一步的分析评价。如 “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因这句话前有“且言”二字。“且言”之前是“做”,之后是“说”,二者紧密相连不可随意分割。文言文阅读多为节选文段,甚至有些文段还做了改动,所以考生在阅读时必须关注事件的完整性。

针对第二个问题,考生需要比较不同事件的适配性。如“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一事,张咏冒着杀头之罪封还皇帝的诏书,这首先表现的是他忠正耿直的品质。在此事中,“惜才”是次要的。所以,它是间接地表达了张咏惜才的事例。当有直接回答“惜才”的答案时,间接的信息可以作为备选答案。当命题比较严谨或者更为严格之时,比如题干之中的设问是“直接体现张咏‘惜才’的事例”,这种区分就变得十分必要。

也有考生以“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作为答案。这是前一件事的延续,是张咏有远见的证据。它和“惜才”没有关系。还有考生回答“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这是张咏激励将士进攻叛匪的事情。更多地展现的是张咏报效朝廷的情怀。以上两个错误答案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阅读中对传主的每一个事件都要进行评价,进而做出归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张冠李戴。如《张咏传》中还有两个事件,一是“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二是“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这两件事情体现了张咏为官体察民情,宽缓仁厚的特点。传主的这些特点同样可以用来命题。

广东的命题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能力,相对于其它省份的命题而言,它的难度是偏低的。北京卷的命题是“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当“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之后,“上亦大笑”之中当然包含着太祖对曹彬的赞赏之情。同时,太祖的心思被臣下猜透,不免会有所尴尬。因此,“上亦大笑”之中既含有自嘲也含有对曹彬的赏识。

北京卷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题目虽然涉及到两种不同的“笑”,但是“对比”的特点并不明显。而福建卷便明确地以“对比阅读”为核心设计了题目。题目从《论语》和《孟子》中各选了一段文字,分别是“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和“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问题有两个,一是“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二是“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这是一个独立的阅读题目,广东采用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同一个文段中对两件事或者两个人进行对比命题是可行。复习中此题可作参考。其答案如下:(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2)孔子侧重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侧重,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广东、北京和和福建考查的都是分析综合能力,而浙江和上海则考查了文言文的鉴赏评价能力。这是一种把文言文阅读等同于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向,在复习备考中可略作涉及。

参考答案: 篇四

1.(4分)

①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揭示生命的特征:是短暂的,过程伴随着艰难困苦,挫折坎坷,也伴随着艰苦磨练,奋斗拼搏。

②引起下文对生命的意义具体阐述。

2.(4分)⑴生命就是一生一死,既然活着,就不应畏惧生命,而应该珍惜生命。

⑵尽管生命的归宿都是死,但生命的过程却不一样,应该拼搏奋斗,活出风彩。

3.(6分)

①引用保尔,司马迁和毛泽东的名言论述生命是有价值的。

②引用裴多菲和孟子的话论述生命的价值是可以选择的。

③运用严监生、葛朗台和秦桧三个反面事例说明生命过程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4.(6分)

①生命没有贵贱,但生命过程是有贵贱之分的。

②生命就是一生一死那样短暂,但应好好珍惜。

③生命很简单,但应认认真真走完自己人生的路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篇五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 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主要用来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首先,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其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最后,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3、弄清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4、注意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

常用修辞手法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准确审题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3、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生命生命》的阅读答案 篇六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但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即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地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的蜜蜂虚弱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主翅却皱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沙的胸部和腹部。

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塔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将着翅膀。每捞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

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大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超级智慧的判断。继续整理着 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薄纱似的,因把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音,它离开了困住了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三英寸远。这个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是更有力地持翅和扑翅。

你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能恢复**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滩,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1) 内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徒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两次把小蜜蜂踩人沙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详细描写了蜜蜂两次从沙土里爬出来以及梳理自己的翅膀的情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两个称呼小蜜蜂的词语,表现出作者对小蜜蜂态度的变化,这两个词语是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前后作者对小蜜蜂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8)段写到: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文中对蜜蜂的描述,可用哪些词汇来赞美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用生命、生命!作标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几次想把它弄死,而感觉惭愧不安。

(2)

1.捋翅、拍打翅,都是无益地耗费劳力。

2.它打扰了我闲暇的心情,影响了我的野餐,我把它赶走,它又飞回来,使我失去了耐心。

3.表现蜜蜂不屈不挠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

4.小东西、生灵。

5.作者开始对蜜蜂是厌烦、憎恶,非把它置于死地不可;后来是可怜、同情、敬仰。被小蜜蜂的精神所感动。

6.从侧面写出蜜蜂伤势的严重,更突出蜜蜂顽强的生命力和我的内疚心情。

7.

(1)作者被蜜蜂不屈不挠追求生存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震撼而生敬意。

(2)被蜜蜂的精神所感动而陷入沉思。

(3)为自己对蜜蜂的扼杀举动而深感内疚。

8.不屈不挠求生存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

9.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同时也为自己几乎扼杀一个弱小的生命而深感懊悔

以上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生命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篇七

一、材料题的考查目的

材料题是考查历史学习、探究能力的重要题型,是一种主观型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历史材料,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本所体现的历史知识,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其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

二、材料题的一般分类

1 按照答题形式可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也就是客观题和主观题。

2 按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型材料、图表型材料、综合型材料(即多种材料的结合型)。

3 根据命题者给予材料提示的显著程度,又可分为两大类:(1)间接提示型材料题。这类材料题,命题者不给考生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赖于考生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背景,考生根据已有知识首先要判断出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判断这一步走对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回答命题者所给出的相关问题。(2)直接提示型材料题。在这类材料中,命题者给出材料前,往往在题首给出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引用提示明显的材料,考生据此可立即发现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历史范畴。重点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材料题的解题步骤

(一)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材料型选择题对考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考生具有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考生具有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第二: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考生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

一道材料解析题一般会由若干材料和问题组成,可按照读、思、写、查四步进行解题。

1 读――解题的基础

(1)阅读的内容

材料解析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等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的顺序

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笔者认为,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如此做,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笔者主张的阅读顺序是:先阅读材料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读完材料后就会感觉“读了材料仅仅是读了材料,此外一无所获”。茫然后再读设问,了解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又不得不重新阅读材料。这样就在无形当中浪费了时间,特别是如果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的材料,还容易产生惧怕心理,进而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解析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就是有的放矢了。

(3)阅读的目的

先读问题再读材料,是为了更好地读懂材料,更是为了更好地解答好题目设问。在有目的地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阅读材料一般是精读(切忌泛读,只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能给我们一些提示。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找出与材料解析题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可用笔勾画出来。

2 思――解题的关键

阅读材料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寻找有效信息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

(1)找材料与材料的结合点

结合点即一道材料解析题的主题。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解析题都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将若干材料结合在一起,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也是如此。找出了结合点,确认了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后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材料与设问的切入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设问与材料的切入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再带着关键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3)找材料与教材的关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题一般是没有的。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部分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题的大方向也就明确了。

3 写――解题的重点

经过前两步后,如果你已经有了解题的思路,接下来就是组织语言写出答案了。可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学生说:“这个题我会”,结果他所写的答案却拿不了满分,甚至得不到分数,问题就出在写答案时忽略了一些细节。那么写

答案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书写答案时要注意设问的分值,以河南省中考试卷为例,基本上分值为“1分”或“2分”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点或两点,除非有特别注释说明,如果是两点一定要分开写清楚,以免写成一句被误认为是一点。当然有些省市的试卷因为总分值较大,会设置成2分一点,但总体来说是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恰当使用历史语言,表述准确,少说大白话

历史学科中的一些关键历史名词一定要表述准确,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帝主义掠夺战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

(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了才能使阅卷老师感到赏心悦目,才能得到应得的分数,甚至得到额外印象分。

4 查――解题的保障

题目答完后,要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的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四、材料题的解题示例

(一)材料型选择题

此类题由于命题灵活,思路开阔,所以近年来颇受重视。2011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中材料型选择题占到了一半,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予以关注。

例:(2011年河南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洒尽了他们的热血。”这描述的是:(

)

A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 南昌起义的首创精神

C 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

解题思路:阅读后抓住关键词“保卫祖”可知这描述的是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件,根据所学可以判断ABD三项均属于中内战,故可知答案为C。

例:(2011年山东东营)下列诗句中,颂扬左宗棠收复新疆业绩的是(

)

A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人版图

B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D 英帅朱彭筹此役,意扶危局定神州

解题思路:阅读后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左宗棠”、“收复新疆”,通过分析选项会发现,四则材料中提到的与之相关的内容是“大将”、“筹边”、“天山”,所以选择B。

例:(2011年江西省)下表反映的是1928~1937年某工业生产总值的排位情况。据此判断,该(

)

A 英

B 法

C 苏联

D 德

解题思路:读题后可以发现“该”的排位1932年比1928年大幅提高,1937年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结合所学内容可以知道这段时间,尤其是1929~1933年,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家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经济下滑严重,不可能出现工业总产值排位迅速上升的情况,由此可以排除英、法、德这些资本主义家。而从题干中“1928~1937”这个敏感时间可以想到苏联在此间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从一个落后的农业转变成强盛的工业,工业生产总值排位不断提升。故答案为C。

(二)材料解析题

1 文字型材料解析题

例:(2011年河南省)(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成为√一米范文★www.1mi.net√当时中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材料二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据材料一,谈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分)

(2)结合两则材料,指出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2分)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思想都推动了中现代化的进程。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解题思路:先阅读设问部分,一共是三个问题,读后可以判断此题考查的是周年热点大事(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共产党诞生90周年)中两个相关历史人物――孙中山和。然后快速阅读材料发现,此题材料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引题,对解答问题帮助不大,完全可以联系所学相关内容整理作答。在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的是每一问的分值,几分就要至少答出几点来。

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先进理论对中革命和建设起了指导作用;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先进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等。(任意两点即可给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例:(2011年湖南株洲)(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0年到1840年间,英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内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交通运输和机器制造五大工业部门。到19世纪50年代,英取得了世界工业和贸易的垄断地位。

――摘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19世纪前期,英为了扩大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1840年6月,英发动了对中的鸦片战争。战前,中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家;战后,中的领土完整和独立遭到破坏,开始成为一个受西方列强奴役的半殖民地家。战前,中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自给自足;战后,资本主义家将商品倾销到中市场……

――摘自岳麓书社《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奕诉苏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曾藩强调,购买外洋船炮并进行仿造,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李鸿章感叹西方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显明……实非中所能及”……如果不“求富强”,中将不能自立。

―一摘自岳麓书社《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出使“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的重要发明是什么?(2分)“到19世纪50年代,英取得了世界工业和贸易的垄断地位”,你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分)这场战争使中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面对西方列强的一再侵略,材料三中的

人物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为此,他们付出了怎样的实践,从而启动了中近代化的进程?(2分)

解题思路:阅读设问后可以判断此题的考查主题是工业革命对中的影响。阅读材料,从材料一中的时间“1770年到1840年”可知材料一说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了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的巨大转变,生产效率获得极大提高,而机器生产得以推广的前提是动力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而这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1840年前后,英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这样第(1)问的解答思路已经很清楚了。第(2)问答案可以说就在材料二中,目的是“为了扩大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战后中“开始成为一个受西方列强奴役的半殖民地家”,稍加完善即可。材料三告诉我们第(3)问中所说的“人物”是洋务派代表人物,结合所学关于洋务运动的内容即可解答。此题分值设置规律为每点2分,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

参考答案:(1)蒸汽机。工业革命。(2)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掀起了洋务运动。

2 图表型材料解析题

图表型材料解析题以图片、数字表格或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图片信息、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解答图表型材料题时,既要遵循材料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要结合图表的特点适当变通,把一般规律与具体分析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例:(2011年福建泉州)(10分)九年级(5)班同学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图说历史】

(1)图11历史事件对“二战”的主要影响是什么?(3分)

【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分析下表有关“二战”的史实,你能得出“二战”影响的什么结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数据(2)“二战”影响的结论:_________。(4分)

【历史启迪】

注:慕尼黑会议助长了法西斯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雅尔塔会议协调了消灭法西斯的行动,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3)你从图12或图13所示会议中得到的最主要的启迪是什么?(3分)

解题思路:阅读设问后可知此题的主题是二战,然后再去分析图表。结合第(1)问可以判断图11反映的事与二战有关,再观察图片上的信息:水面、便桥、舰艇、浓烟、轰炸,根据所学能够判断这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再联系课本中所学有关此事件的影响很容易作答。第(2)问是“二战影响”,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字统计可以发现它是以前历史发展中从没有过的灾难。第(3)问的相关图片材料下面作了注释,降低了试题难度,阅读后稍加整理即可。这一题的分值设置没有规律,组织答案时不必联系分值。

参考答案:(1)主要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或“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2)结论:“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注:学生从规模、破坏性、残酷性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启迪:图12:对侵略者不能妥协纵容;或与侵略者的妥协,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等等。或图13:不同意识形态的家面对共同敌人应加强合作;或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战胜法西斯主义的中坚力量,等等。

近年来中考材料题中出现了填表材料题,这种材料题所给出的表格材料是不完整的,需要考生先联系其他内容完成表格,然后再对完整的表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种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例:(2010年江苏常州)(6分)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一书中以“外事之刺激”和“中的反应”来分析近代前期中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各序号所表示的历史事件。(4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事件①和③在政治目的上的根本区别。(2分)

解题思路:一般这类试题的引题会告诉我们考查的主题,此题的主题就是“外事之刺激”和“中的反应”。明确主题后观察表格,每一“竖列”是同一类事,每一“横排”是同一件事,结合上下左右的内容,对应联系所学相关内容组织答案,将表格补充完整,然后再将表格作为材料解答下面所设问题。解答此类题的第一步补充表格是很关键的,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后面继续作答,所以要特别小心。

参考答案:(1)①洋务运动;②中日,甲午战争(或《马关条约》签订);③辛亥革命;④巴黎和会(或《凡尔赛和约》)。(2)洋务运动主张维护封建统治;辛亥革命主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3 综合型材料解析题

此类型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同时呈现,这类试题对学生的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

例:(2011年贵州贵阳)(10分)大之路

材料一

材料二

1933年,美总统签署了《家工业复兴法》,对恶性竞争的企业界、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深陷贫困的劳工以及尖锐的劳资关系进行了规定,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邓小平:“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三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说出:19世纪60年代初期,俄、美两在经济发展中存在怎样的阻碍?它们分别是怎样解决的?(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段材料,分别说出: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经济发展形成了怎样的模式?(2分)

(3)认真分析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说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个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对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什么启发?(4分)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篇八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都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一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里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接,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1.请你用一句简短的话把这几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写在下面。如果你觉得十分困难, 可以仔细阅读文章,或许你会从某个语句中受到启发,答好这道题。

2.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3.选文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作者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如果你感到回答困难,就从作者看问题的态度方面想一想,你会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

4.用—句话概括第①自然段中所举事例的内容。作者列举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问题?

5.第③自然段中列举了一个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结果如何?你怎样评价这个实验的价值?

答案:

1.介绍两种永生的细胞。或:说明两种细胞可以“永生”。

2.癌细胞为什么能不断地分裂?因为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

3.因为作者认为海弗利克的研究结果是否真正揭示了永生的奥秘,还不十分肯定。可以看出作者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篇九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阅读题:

1、摘录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第一段中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恩赐后____,最后他们___。

第二段中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恩赐后___,最后他们____。

2、联系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内填上序号

①第一段中要了一篓鱼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是()

②第一段中要了一根鱼竿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是()

③第二段中要了鱼和鱼竿的两个人给我们的启示是()

3、作者对四个人的哪一位描写得最具体?请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

参考答案:

1、分道扬镳撒手人间共同去寻找大海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篇十

一、学的角度:文体知识及有关表达知识的建构不系统

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种体裁。一直以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都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上。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考查散文阅读的有8套,考查小说阅读有9套。虽同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但二者所需要的知识支撑却不尽相同。拿小说阅读来说,小说阅读试题一般都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思想来设置,考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三要素”等知识,就不太可能全面而准确地回答相关问题。例如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材料是林海音的小说《血的故事》,第(2)题考查的是情节中“细节”的作用:“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的‘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考生假如不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就很难回答出“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形象塑造作用)、“揭示小说‘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及解读路径”(表现主题作用)和“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情节自身的作用)。第(3)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题目直接设问:“‘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一般说来,概括人物特征、分析典型性格,离不开人物形象塑造的知识。比如:可以直接从人物语言、动作看性格,从肖像描写看性格,从神态特点看性格,从心理活动看性格等;还可以通过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等间接地看性格。考生如果缺乏这些“人物”知识,一般很难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直接设题或间接设题的就更多了。如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6题:“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描写的意图。”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浙江卷《第九节车厢》的第1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江西卷《晚秋》的第16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回答这类问题,只有熟知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如揭示时令、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才可能根据具体的景物描写,有针对性地答题。否则就只能信口开河,不得要领。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有关表达知识直接设题的也很多。如浙江卷《第9车厢》第13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湖南卷《想飞》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考生如果没有较好地掌握人称使用知识,回答问题就很难答到点子上,也难免答得不够全面。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尽管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但考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文体及表达知识,分析就可能抓不住要点,综合就容易挂一漏十,鉴赏评价或许就不知从何入手,探究就更难找到路径。当然,“死”的知识必须同“活”的材料紧密结合,才能使答案有骨架、有血肉,否则只能是贴标签、述名词,也同样会失分。

二、考的角度:命题专家深度研读和考生浅层理解不匹配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都是通过考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来实现的。命题专家在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根据考点要求,设置相应的考题并提供参考答案,拟定参考答案也是挖空心思和集思广益。而考生在考场这个特殊的空间和极为短暂的时间里,阅读文本只能浅尝辄止,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与命题专家很难相提并论。所以,考生在回答命题专家命制的高考试题时,难免失分。例如全国大纲卷《针挑土》第16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文中出现“针挑土”的地方,并加以分析、综合。第一次出现“针挑土”是在文章的开头,主要句子是“黑妮就是在针挑土”。这句中的“针挑土”,“揭示了黑妮的工作状态,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参考答案)。再一次出现“针挑土”是在文章的最后,主要句子是,“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这里“针挑土”的内涵,参考答案提供的是“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考生能够理解到这样的深度并概括出这两点来,实在不易。更不容易的还在于参考答案的另一点,是作为第二小点呈现的,即“‘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可以说,这个参考答案有点莫名其妙。一是文本叙述“湘援游”时,根本就没有出现“针挑土”这个词,与题干“反复出现”的表述不符;二是参考答案所挖掘的“内涵”,是小说中间部分情节的内涵,而不是“针挑土”的内涵。(怀疑在删改时删掉了某个带有“针挑土”的句子)考生如何能答出这一点呢?此题赋分6分。也就是说,考生回答得再好,也只能得4分,另两分几乎没有得到的可能。再如福建卷《走进腾格里》第15题:“文章第輯輥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以说,命题专家对这段文字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并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结晶出非常完美的三点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他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个呼吸的地方”)。笔者不知道评分细则是什么,但知道考生如果仅答出其中的一点或两点,绝不可能得到满分6分。如果要求考生必须回答出其中的两点或三点才能得满分的话,也应该给考生一个提示,把题干改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这样的话,考生的回答就可能不只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种情感了,失分的几率就相对少些。考生对文学类文本探究类试题的回答,和命题专家的深度探究所得差距更大。如浙江卷第15题:“第9节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提供的示例是这样的: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两点“思考”当然没有问题。可小说为我们提供的思考也许远不止这些。难道第9节车厢的乘客就没有值得让人思考的地方?如果考生写出参考答案之外的思考,恐怕很难得分。

三、改的角度:苛刻执行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不变通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篇十一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融会贯通 提取信息 把握要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01-01

1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内容

《高考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

现代文阅读包括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文学类文本

1.分析综合: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现艺术。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③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适应高考特定需要,以考查精读(信息阅读)能力立意的试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自八十年代中期试题改革以来思路最清晰、成效最显著的领域。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在语文学科领域跨世纪的突破,对教学和科研有积极引导意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试题稳定性,2.内容陌生性,3.文本规范性,4.设题整体性,5.答案唯一性, 6.思路确切性。

3 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角度

1.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的思想走过的一条路,这条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圆心就是文章中心,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结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2.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的分析概括能力。

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都能从字里行间中体现出来。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情感展开。因而要将文中的信息进行辨别、比较、筛选,抓住重要信息,前后联系,根据题干要求,仔细推敲、揣摩、联想,不凭空推断,主观猜想,也是正确作答的关键。做题时先要找准答题范围,然后画出表明观点的句子,最后归纳概括。概括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尽量从原文中找答案,二是要尽量把形象的表达变为抽象的概括,三是答案要准确、简洁、全面。

3.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主要是要能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复杂信息分解成几个方面来进行提炼,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抓准明示信息,捕捉隐含信息。此类题一般地都会给出筛选区间,做题时应先找出关键语句,然后分析语句与题干要求的关系,最后再进行整合,概括出答案。

4 做题技巧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首先要通读、读懂、读透、从读中悟其义、明其理。通过阅读,摸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要多读几遍,只读一遍就急于做下面的题目,有些甚至是囫囵吞枣读完后凭着印象去做题,这是做阅读题的大忌。

其次,要注意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来理解文章。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如契诃夫的《变色龙》,标题实际上暗示了警官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走狗。

2、注意注释。它或提示写作背景,或揭示主要内容,或表明人物关系,或指明出处、注音释义,作用不一而足。但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文章下面的注释也很重要,细心的同学会注意到这一点的。

3、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许多语境特征,比如相关的人物、事物、时间、空间、人际关系、上下文的联系等。反映这些语境特征的语言成分就叫指代语。

5 启示

1、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 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2、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一点分析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