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阅读答案以及鉴赏最新10篇

海上日出阅读理解答案(最新6篇)推荐度: 海上日出阅读题及答案优秀5篇推荐度: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优秀6篇】推荐度: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以及鉴赏通用5篇推荐度: 海上日出散文阅读答案优秀6篇推荐度: 热点范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题答案,通过对照阅读题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份好的阅读题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细心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0篇海上日出阅读答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篇一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朗读 意境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可帮助理清课文线索,加深印象

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才有助于学生逐步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线索,理清文章中各种材料的安排;才有助于学生弄清各层是怎样由原因说到结果,由正面说到反面,由现象到本质等。这样,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思路,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分析能力;阅读还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中心的,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例如我们阅读《冀中的地道战》这篇文章后,我们理清了课文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重点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讲了地道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怎样有利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怎样防敌人火攻、水攻、毒气攻击;怎样进行通讯联系,最后讲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因此,文章的写作思路便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朗读可引导情感体验,促进情感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朗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措施之一。人的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触发阅读动机的动力是心里的能量。激发心里能量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语感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对阅读产生情感波动,从而产生良好的阅读动机。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预习提示”去预习课文,弄清了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再带着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的问题去朗读课文,答案逐步在课文语句中体现出来。尤其是课文最后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把五壮士仇恨敌人,顽强战斗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甘愿牺牲自己的革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把这部分内容提出来,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几遍,为学生的情感阅读推波助澜,高扬起阅读、欣赏课文的风帆。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受之于目,了然于心,透过现象的感性形式,掌握课文内涵,理解越深刻,感受越强烈,唤起情感的可能就越大,就能产生更大的阅读愉悦。

三、朗读可开拓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情感本身不是具体、鲜明的,但它始终伴随着主观体验,通过想象、联想、理解等体验的过程,用语言具体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朗读这种语感手段,强化情感的表现,并让学生进行积极抒情形象的创造。

《海上日出》这篇文章,巴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往上升。”“阳光透过云缝儿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读着这些语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里每句话描绘的都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仿佛置身于画中,令人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四、朗读可为熟读背诵课文奠定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佳句都说明朗读为背诵奠定了基础。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进而能背诵。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学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练朗读的情况下,重视背诵的训练。

五、朗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枯燥无味,内容空洞,语句也不通顺,这与学生平时的积累有关。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大,要么看书时也是囫囵吞枣,不会细细品味。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大声地朗读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投入积极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理解。

总之,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这种教学手段。

三年级生日的作文 篇二

哈哈!终于到了奶奶的生日,弟弟说:“姐姐,我们送点礼物给奶奶吧!”我点点头,可是该送什么好呢?

奶奶生日这天,因为是星期天,保姆休息了,所以家里的活都由奶奶来做。奶奶出去买菜了,我灵机一动,大叫起来:“我知道送什么礼物了!”我把想法告诉弟弟。弟弟听了高兴地说:“姐姐,你真是太聪明了!”我决定趁奶奶去买菜,把家里打扫干净,减轻奶奶的负担。

弟弟负责擦窗和桌子,我负责拖地和扫地。弟弟拿出一块布,湿了水后拧干,开始擦桌子。我看着,心里不甘落后,拿起扫把,扫呀扫呀。然后,拿出拖把,用水冲洗后,又用手拧干,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我和弟弟看着干净的家,欣慰地笑了。

奶奶回家了,我和弟弟异口同声地说:“奶奶,生日快乐!”奶奶看了看干净的家,又看了看我们,说:“你们能帮我减轻负担,就是最后的礼物了!”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篇三

海上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二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在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紫色或者红色。这时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1) “那间”表示时间很短”这样的近义词还有、、。

(2) “目不转睛”表现了作者的心理。

(3) “镶”的意思有:(1)把东西嵌进去;(2)在外围加边。“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这句话中的:镶”字应该是第种解释。

(4)作者写了三种情况下的日出,分别是、 和 。

(5)巴金爷爷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你是怎么理解的?

参考答案:

(1)一瞬间眨眼间霎时

(2)对日出的喜爱和留恋

(4)天气晴朗时的落日有云时的落日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时的落日

(5)日出象征新生事物,具有激昂澎湃的生命力,其带给人们光明,走出黑暗,所以伟大。海面上眨眼的功夫,其从刚露头,便能照耀整个世界,渲染天空、大海以瑰丽色彩,越升越高,乃至让人仰望,所以堪称奇观。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篇四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性评价

一、 激发情趣,营造学生宽松安全的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知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某种状态。它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是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在讲解《海上日出》一课时,自读课题后我就首先引导学生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想知道海上看日出与在草原、山中看日出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想知道海上日出是怎样一番景象……然后让学生再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说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向上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又认真地思考起来,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可见急于寻求答案的心态引发了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

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有之一定的差别。个性不同决定着思维方式与深浅度的不同。使学生在愿意思考、主动动脑思维的情况下还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建立开放的教学过程,关注每位学生,使学生乐于思考,这是每位教师必须注意的,否则,课堂上就会尤如一潭死水。

在课堂中为了实现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1、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思维动机,在宽松快乐的情境中展示自主学习的魅力。如“赤壁之战”一课,讲到火攻曹营这一计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当黄盖,师生是黄盖手下的将领。黄盖充分阅读课文后,回答火攻曹营的路上手下提出的问题。黄盖有许多问题被手下卡住,因而都很投入地再去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们兴致勃勃的争先回答、相互补充。从而理解了火攻计划的周密与巧妙。2、满足最佳心理需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过难,会始中下等生失去学习兴趣,思维停滞。问题过易,又会使一些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格外注意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注意设计那些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兴趣的、启发性强、发散性强的问题与情境,调动起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心愿”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对法国夫妇的美好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萌发这种美好的愿望,谈谈你的理由。3、运用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动性,扩大学习参与面。小学生比成年人更渴望成功、得到表扬,但他们自我调控与意志力又较弱,他们参与活动多数学生是从兴趣出发的。玩是孩子的天性,你看,球场上孩子们在比赛谁的投篮命中率高呢。比赛竞争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剂。于是每当课文较复杂或学生思维出现低潮时,我就适时组织一些比赛,看看哪组举手发言的多,哪组读书最认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优胜组展示在百花园中的风采展一栏。学生们为争第一,无不积极思维。4、合理安排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之中。独立学习是学习自主化的最佳方式。平时教学中,要善于从独立学习实践中总结出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为学生提供时间、机会,在学习体会有争议时适当采用合作似的学习方式。如把握课文内容方面就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这些方面来自己学习,写景状物类思考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从哪体会出来的?写人记事类可以这样想: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的什么事?从中体会到这是怎样一个人?你怎样体会到?在读书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边读边适当标注,同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体会和同学交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解决,这样可以使独立学习的结果得以检验完善,可以使有争议的问题通过讨论找到最合理的答案,避免不成熟的想法当众发言所造成的尴尬,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改变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阳光的温暖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如果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适当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即使有错误也不能轻易全盘否定,要在肯定积极思维的主动态度中让他感到自己勇于当众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敢。同时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护他们的信心与热情,使学生把爱动脑善思维当作一种乐趣、荣耀,从而养成爱动脑、善思维的好习惯。

如一次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时,从来不完成作业的学困生高才同学居然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以为一定是课文简单,读好了,于是便叫起了他,可是,我想错了,他不仅读得不成句,而且生字的音也不准,但是我坚持让他读完了这个自然段,并且给予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中的生字读对了一半,并且敢第一个举手,说明他回去不但好好预习了,而且是最勇敢的人。同学们听我这样一说,联想到他平时的学习水平,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篇五

海上日出(节选)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海上日出》好词:天水相接 目不转睛 一刹那间 奇观

《海上日出》佳句: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2.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海上日出阅读阅读练习题:

1.给画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解释。

亡羊补牢

A.养牲畜的圈

B.结实、坚固

C.监牢

2.给画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解释。

奇观

A.看

B.看到的景象

C.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3.选出下列句子用的修辞方法。

那儿露出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A.反问

B.设问

C.比喻

D.拟人

4.选出下列句子用的修辞方法。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A.反问

B.设问

C.比喻

D.拟人

5.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灿烂的( )

A.光彩

B.光亮

C.亮光

6.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金边

A.亮光

B.光亮

C.光彩

7.给画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解释。

自不量力

A.限制

B.数目、数量

C.估计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日出前,天空还是( ),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 ),红霞的范围( )。

日出时,天空中出现了( ),接着( ),到了最后( )。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正确答案:A

2.正确答案:B

3.正确答案:C

4.正确答案:A

5.正确答案:C

6.正确答案:B

7.正确答案:C

8.正确答案:一片浅蓝 出现了一道红霞 慢慢扩大 太阳的小半边脸 使劲儿向上升 太阳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三年级生日的作文 篇六

今天,是舅舅和奶奶的生日,我们人全家人都很高兴,舅妈给舅舅还有奶奶买了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蛋糕,还买了两桶饮料。

蛋糕的表面是黄色的,上面有三朵大花,三朵小花,一只羊和一只猴子懒洋洋地趴在蛋糕上,上面有猴是因为舅舅属猴,有羊是因为奶奶属羊。见到了蛋糕我和哥哥就不由自主的流口水,所以我们整个下午我都在心里惦记着蛋糕。

晚上我们吃完晚饭,过了一会儿,舅妈说切蛋糕了,我们就匆匆忙忙地跑到客厅,一看,美味的蛋糕已经在我面前了,我们见了就直流口水。

开始切蛋糕了,我们每个人都很期待这一刻,开始插蜡烛了,舅舅和奶奶许了个愿望,我们说开始吹蜡烛,奶奶就一口气吹掉了好多根蜡烛,舅舅开始切蛋糕了,我们一人一份就开始津津有为的吃了起来,吃完蛋糕以后,我们开始给舅舅送礼物,姐姐们送了两个蜡烛,送完礼物以后,我们就开始给舅舅表演我们排练了很久的舞蹈,我们跳完舞以后他们给了我们掌声,我们非常高兴。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篇七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误区

阅读教学,众人关注,然而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与课改的要求还有差距。改变才能提高,破旧方能立新。为此,本文对阅读教学中的误区、作了一些罗列和评析。以期引起重视和新的思考与探索。

1 以读懂文本代替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却无动于衷,即使教师再三“启发”,举手者也寥寥无几。如在教学诗歌《暮江吟》时,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词、句之义,教师提问:“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景美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此就义释义,没有体验,想象、感悟,小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古诗之“神”。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如坐五里雾中,难以达到与文本对话的境界。读诗,在理解词、句之义后,应进一步找诗“眼”,如《暮江吟》中的“铺”字和“怜”字。再结合作者的“外放”的写作背景,然后,才会有学生对大自然“静”美和心灵“逸”美的把握。

2 以知识性对话取代意义理解

对话对引导学生获得新知、生成新的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对改革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有着积极作用。因此,一些教师以问答方式实践对话理论。于是在一堂课上,师生一问一答,共有几十个问题。只看课的形式,不能不说这是一堂“对话”课。但深究这种对话的背后,就会发现一个事实:教师还在通过学生之口传授肤浅的语文知识。当然,与满堂灌式的教学相比,这种“对话”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囿于传统知识观的影响,“对话”又成了传授知识的另一种手段。

人与知识的关系绝不止于从知识的表面获得,没有“精神”的对话好比失去了血肉和灵魂的骨架。对话,一定要延伸到意义世界,致力于改善人的精神命运,拓展人的精神自由,关切人的幸福生活。倘若我们的教师仍秉持传统知识观,即使用了“对话”的形,那也只是新瓶旧酒。不妨学学苏格拉底的“接生术”,使对话指向或达到对思维和精神的超越。

3 以平面体验①替性升华

学生谈体验时,各自为战。各自谈体验。虽都没有偏离文本,但都在同一平面内原地踏步。没有相互的争论、诘问、更没有交锋中迸发的新火花。体验是感受,是理解,是发现,是学生个体心灵与文本的对话。因此,面对相同的文本,由于学生“前知识”不同,产生不同的的体验,这是十分正常的事。让学生各自谈谈阅读文本后的体验,这也是值得肯定的。但仅止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还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多读读课文,有针对性的各自提出一些有思维价值的“主见”,再来争个面红耳赤为好。意义、价值、精神往往就在此时生成。

4 以零碎的插曲破坏文本的整体意蕴

阅读课上,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相关的“学问”。每篇文章往往前有提示,后有练习、中有老师穿插的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知识点、技能、能力训练,在这种前后夹击、中有“程咬金”的阅读处境中,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诠释与印证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结果是把我们的学生从通畅的阅读逼向支离破碎的“研究性阅读”。文本的整体意蕴只能在零敲碎打中时隐时现了。

在阅读教学中切忌忽视课文的整体。如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繁琐分析、零碎提问;过多、过滥地穿插多媒体、挂图。阅读首先是整体感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初级阶段鸟瞰式的把握,对局部疑点、重点的分析,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一旦局部的疑点弄清楚了,文章重点部分的意义及其在全文的作用明确了,再回到整体,综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对文章有了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之后,再过渡到鉴赏评价,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语言文字、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别、赏析和评价,要注意和同类文章比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赏析和评价文章的好坏、是非、美丑,吸收正确的、美的,批判扬弃错误的、丑恶的。

5 以多媒体展示替代文本研读

多媒体把无声的文字再现为有声有色、具体逼真的情景或画面,但这种“再现”与阅读主体通过联想、想象所获得的形象感受“不可同日而语”。电脑与网络在阅读教学中确有滥用现象。如教巴金的《海上日出》一文,教师竭尽全力,从网上寻来了许多有关海上日出的图片。②在教学过程中,仅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图片来理解课文内容,显然是成效不高的。电脑中显示的景象无论如何都解读不出作者饱含激情的生动描写,就像看电影不能替代读小说一样,电脑提供的“阅读快餐”替代不了夜读华章给人的精神滋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③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海上日出》、《春》、《桂林山水》一类课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书,去体验美,感受美。

6 以谚见取代文本的真意

文本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载体、一种信息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教科书的课文更是一座座人生前行的灯塔。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获得知识,提高素养。文本是学生课堂研究的中心。但是在语文新课程实践中,偏离文本、曲解文本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学生就认为邱少云被活活烧死是在“犯傻”而教师却不置可否。教学《三打白骨精》时,有学生认为白骨精聪明,善于动脑筋,教师赞其见解独特。如此教学,怎样做到“循循善诱、春风化雨”,“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④?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这诚然是新气象,可随之产生了新问题,那就是漠视阅读教学的另一重要主体――文本的存在、文本意义的存在。⑤毕竟,课文的解读不同于文学的经典文本读解,虽然我们反对一个标准、一种答案,但是读解必须保持相对的客观性。对小学生来说,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积累而产生的理解形形色色,自然是“言者无罪”,关键是教师怎样去引导。“真善美”和“假恶丑”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教育的正位”⑥一刻也不能脱岗。

总之,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文本进行独立自主的个别探究和交流合作的相互探究,以感知、理解、升华;交流、认同、再升华的方式,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感悟和意义的过程。它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究之法,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比较和推敲,最终获得有创意的结论。在学习美文的同时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其教学策略应该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 所列六种偏离于此的做法值得推敲,以求阅读教学之正道。

注释:

①伊素娟。体验阅读中的误区及对策。语文教学通讯[J].2012(33).

②汤小英,唐丹丹。浅议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小学青年教师,2002,8.

③语文课程标准[M].2013.

④看望民族小学儿童,称精忠报国是一生目标[M].新京报,2014-5-31.

⑤张志祥。阅读中文本处理的误区[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04).

三年级生日的作文 篇八

2月25日下午,我和妈妈坐车到芜湖市博物馆参加大江晚报芜湖小**工作室和芜湖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小**生日会活动。

我们坐的45路公交车到了安徽工程大学要加气,司机让我们等一等。眼看着快到小**集合的时间了,我很着急。还是妈妈眼疾手快,拉着我跑向前方的42路车。**车之后,妈妈和司机交谈了几句。司机师傅说去博物馆参观要带身份证,妈妈不知道要带身份证,很着急担心进不去。但是到了博物馆门口,就有工作人员热情的给我们带路。原来是他看到我带的小**证和小**帽,证明了我的小**身份。我们可真幸运啊!

集合之后,舞蹈老师给我们排练了鸡鸣东方的舞蹈。老师教的'很认真,我们学的也很认真。舞蹈跳完之后,小**生日会正式开始了。老师带我们到二楼的大厅去做手工。每位小**都领到了一张印有鸡的红纸和一个用卡纸做成的相框。老师教我们剪纸,我们很仔细地剪,生怕把鸡剪坏了。剪好之后,老师教我们把剪成的鸡贴在相框上,生肖鸡剪纸就做好了。

之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芜湖市博物馆。不仅对芜湖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还学到了很多文化历史知识。

参观结束后,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有奖问答环节。老师的问题刚说出来,小**们纷纷举手,生怕错过了回答的机会。我很幸运,老师请我回答了一个问题,我答对了,还获得了奖励——一个笔袋。我非常高兴!

这次生日会太有趣了,不仅让我们过了一个集体的生日,还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学会了合作。感谢小**工作室的老师们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机会!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篇九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

语文教学中初读是重点。学新课前,教师运用口语艺术,描绘文中一个精彩的片段,一幅绚丽的画面或一段引人入胜的情节,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带到再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的情感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就会使学生阅读的欲望油然而生。如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中,我在开课前先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手捧着一个空花盆,可他周围的孩子们手里捧的花盆都开着鲜艳的花朵,小男孩心里非常的难受。”导语虽然不多,但一个难过的小男孩的形象却浮现在每个学生眼前。最后让学生说说此情此景中自己的心情,无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二、引导阅读时,抓住重点词句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地念一两遍就结束,而应该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沧海日出》一文,主要描写了大海上日出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海上日出的愉快心情,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日出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海上日出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出了“粉红的霞光”“广阔无垠”“火红的”“冉冉的升腾”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海上日出的景色,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为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色所陶醉。

三、阅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自主、能动、创造性的阅读氛围中,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阅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的提高自然也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固然要凭借语言,但由于侧重点在内容的理解上,因而学生对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他们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分析事物,怎样运用书面语言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不能一味的让学生只学会朗读,读懂课文写的是什么非常重要。如果课文是写人的,就要大体上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记事的,就要知道这件事的大致过程;如果是说明性的,就要知道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如:在教《风》这一课时,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写老北京的风,从高处的牌楼到大树再到低处的街道;从室外的景象到室内的事物,从风来了到狂风中再到风停了,感受当时的穷苦人们生存的恶劣环境。”在阅读中去体会作者描写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积累、揣摩语言特点,初步领悟作者生动逼真的描法。

四、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

学生与课文的对话是富有个性化的,他们是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到对课文的把握和构建之中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释,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一种投射和暗示。教师在教学中安排创造性的阅读训练,将有助于学生个性的挥洒。注意挖掘文本内涵,提高阅读效果,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读,充分读,用心读,用心去感悟。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让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在阅读中深入了解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优秀品质,与作者周晔产生共鸣。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一是为什么伯父说:“还是我的记性好啊?”二是伯父是怎样救助车夫的?三是为什么要叹一口气啊?这口气是为谁而叹的?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真正走入课文,融入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篇十

【关键词】个性化; 阅读;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统一要求和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就十分必要。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经历,淡淡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

1 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体验

传统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班级所有学生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流,并主观地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学生的答案要符合教师的答案,不符合的变被无情的否定。这样,学生被引入教师自己的语言思维陷阱,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

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变的教学方式,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学生的之间的的平等对话意识,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张扬个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或朗读,或讨论,或动手操作,或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含义,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新的意义。比如教学《海上日出》是时,引导学生感受海上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景象,学生虽然能流畅地表达自己所想的,表达的效果可能并不佳。那么我们换成别的交流方式试试呢?如口述、朗读,或者根据海上日出的录音资料,设置一个游览情景,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写一首稚嫩的小诗,画一幅海上日出图……这些都不可以吗?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他们选择其一,自由演绎,尽情展现个性,从容释放潜能。

2 确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1 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关键

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要归还学生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让他们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

2.1.1 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新课改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到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描写某一季节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成短课文,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更愿意学。

2.1.2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因个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自觉、主动、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当学生选择学习漓江的“水”这部分时,老师问:“你准备怎样去领略漓江水的特点呢?”学生提出了好多好办法:有抓重点词句欣赏,有读文看图欣赏……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漓江水的特点。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读书效率也高了。

2.1.3 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规避单一的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不同的交流方式中,观点相互碰撞,增进理解程度,实现了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2 教师的主导性不可缺少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在学习《爱迪生》时,有学生认为爱迪生很傻,在火车上做实验,车厂打聋了一只耳朵,硫酸差点烧伤了他的眼睛,他还做实验。那么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明白爱迪生为什么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坚持做实验,引导学生去形成正确的观点。此外,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利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3 努力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分析课文等等,把学生统一到教参的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4 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融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我们知道,任何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人们又常有这样的经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快的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例如学生读了屈原,就会感到自己的卑微;读了陶渊明,就会感到自己的势利;读了李白,就会感到自己的狭隘。这种对”卑微、势利、狭隘的自责心理,就会与文本中屈原、陶渊明、李白的“高尚、淡泊、豁达”对话的产生“反观”效应。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理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变得比昨天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

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事难免有不太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学会“容错”。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特别重要。正确引导学生创造性探究性地阅读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

总之,只要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会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