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优秀1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一米范文敬业的小编燕子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3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沟通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一像书名一样,如果是二十岁的我看这本书,大概会摔书,大概也切合这本书的书名《少有人走的路》,因为要读完这本书本身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延迟自我满足的能力。
书中大部分内容描述的是是什么的概念,很少描述为什么或者对其一笔带过,案例的主要作用是对是什么的解释,而不是为什么活着怎么样的解读。
读者如果缺乏对进步的强烈愿望,很难从这些抽象的文字中建立坚定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意志,不具体的比喻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抽离感。
我经常有的一个感觉是,很多道理我们都懂,要做到却很困难,就像我们总因自己乱发脾气责怪自己,却无法控制自己下一次的歇斯底里。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脾气暴躁的深层原因,只想想办法把脾气压制住,却往往适得其反,更添痛苦。了解自己的缺陷来自于原生家庭,并对了解某些行为对与错相对来说是容易的,了解自己性格的形成复杂得多,却很有必要。只有把问题的症结打开,才不会一再发生类似的事件,身心俱疲又对自己一次次失望。
描述应该怎么样和不应该怎么样,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像是说教,让人很容易产生抗拒感甚至不信任感。具体的行动和事例的支撑对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像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桥梁,让人看见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才有动力作出改变。
与此同时,作者提出“真正的爱”的概念,当我们拥有真正的爱时,就愿意推迟满足感,做到自律和自我约束,不任由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爱是心智成熟的前提。
去理解对方,站在他们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对之表示理解,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理解对方,对患者很重要。这一点,和现代心理学的观念也是十分一致。
因为某些原因,我一直在和自己作斗争,但是越是斗争,越恐惧,越想逃避,结果越陷越深。一边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来,早日“做个正常人”,一边又不停受挫,对现实越来越失望。直到这几年,接触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才慢慢对自己有了了解,也慢慢放松了心态,接受自己的缺陷,不再和自己作对,对外界的看法也更宽容。
书籍真是个好东西,人与人的理解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从书籍里,我找到了多年不曾体验过的被理解和鼓励,也找到了面对人生的勇气。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书的陪伴,我现在会过得怎么样。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从书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素质班的要求下,我翻开了一本以前从未听说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此刻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承载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 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时间不一样而已。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视问题开始。可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难的旅程。
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进取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坚持平衡。时间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勇敢应对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个应对问题病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困难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个习惯,比如说在吃一碗鸡蛋面的时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爱的鸡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选择都是把蛋留到最终,即使吃面的时候有点勉强,可是有蛋在后面等着我,所以最终的感觉大多还是满足。这不也是一个推迟满足感的过程吗……
很幸运有机会了解这本书,否则将会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遗憾。我会慢慢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我的主宰,用进取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二当我的人生走到第二十一个年头,生命力未曾经历大风大浪,只是偶尔的挫折却常常使自己陷入矛盾与痛苦的深渊。倒也没有到达不可自拔的地步,但是一些情绪的负面因素却时常使自己不能专注于学习或是工作——从对自身外貌的自怨自艾,到对学习、生活的不尽如人意,直至对于身处社会现实的颇多抱怨……似乎,我的很多时候被这些“痛苦的因素”牵着鼻子走。
20xx年的暑假,我有幸读到一本叫做《少有人走的路——与心灵对话》的书,它使我对于很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改变。说起来,这本书还是一位学长向我们推荐的,当时就被他读得书上的一段话所吸引,于是当看到同学正好拥有者本书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借来一睹为快了。这本书明确地告诉我: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这是人类普遍的教义;但是,面对这些苦难与复杂,我们可以选择“积极的痛苦”。
有趣的是,作者将这些痛苦分成了两类:“神经功能性痛苦”、“存在性痛苦”。按照他的分类,在我20年的生命中,其实那些官能性痛苦占了一大部分——害怕出门遇到车祸、害怕完不成作业或是在考试时突然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害怕外出时遇到什么问题而在背包里藏了很多几乎没用的东西、害怕在人面前出了洋相……也许,我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为这些其实无谓的事情所忙碌甚至是痛苦。“这种痛苦不仅无助于心灵的成长成长,反而还会阻碍它。”当然还有一种存在性痛苦——某种程度的敬畏之心与罪恶感,这些痛苦是帮助我们穿越沙漠旅程的助推器,我们拥有这些痛苦,方能成长。然而,我们往往就不能真正地判断和理清问题的所在,因此,作者所说的“克服障碍三步骤”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一问“我的痛苦是存在性的,还是神经功能性的?这一痛苦是帮助我成长,还是限制了它?”;二问:(如果是功能性的)“如果没有这些痛苦与焦虑,我会怎么样?”;三、假戏真做“如果你是(某个人),那么他会怎样面对这些痛苦与胆怯呢?”
于是,我就自己“担心自己并不能够承担起团委工作的问题”做了一番自我的解读。“这是一种存在性痛苦,因为我对于团委的工作让我充满敬畏之心,痛苦源于我的重视。”——“既然它是有利于我成长的痛苦,那么他就是有用的。”——“你这样害怕自己不能完成工作,他是在帮助你,还是在限制你。”显然,它限制了我的发展。“那么如果你不害怕,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王怡、是许洋,你在面对这些工作的时候,你会如何表现呢?”答案是,我会将自己的工作了解的透彻,然后做出自己的规划,最后大胆地去完成。所以,接下来我告诉自己:“好的,那么,走向前去,按照这个方式去表现,假戏真做,向你从不害怕那样去行动。”
这种被称之为“积极痛苦”的疗法,为我提供了解决之道,我发现其实自己所谓的痛苦,其实它微不足道,甚至它在你的人生中扮演不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积累了的“刺”终将你的人生变得不幸。因此,积极痛苦吧。
当然,我所汲取的只是书上的一部分,《少有人走的路——与心灵对话》,还教会我们要理解人性、宗教,正视死亡、腐朽,学会宽恕、爱与自爱……再次尝试这一类心灵解剖累的书,我再一次学会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三《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关于心智成熟的心理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方法,而看了本书我确实有很多的收获。
人生苦难重重,而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我们才会释然,也不会再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苦难,是可以开启人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的。
有许多家长,学生,甚至我自己,也曾经埋怨过,小学阶段学生学的东西是不是太难了,我认为小学应该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地方,不应该让学生过早的接触太难的问题。但是看了这本书,我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其实小学阶段的问题与难易是没有关系的,我们会发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照样有学生不会,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之所以会出现差异,在于学生有没有主动的去面对学校为孩子们设计的各种问题,学生有没有动脑筋,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正常情况下,正如富兰克林说的: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其实,如果深入到学生中去,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后进生,只不过是面对问题不停的拖延时间,或者视而不见,希望问题自己消失。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大都喜欢玩游戏,甚至沉迷于游戏?也许就是为了躲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自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担痛苦,解决问题。而自律则源于爱,后进生更需要父母以及老师的关爱。富有爱心的爸爸妈妈或者老师,要给学生一种意识或者提示:“爸爸妈妈,老师都愿意陪我忍受困难,困难也没有那么可怕。”当然父母的爱必须是表里如一持之以恒的。
对爱的理解其实有很多,但是有时候我们都不太懂什么是爱,作为老师,我时常反思自己,质问我自己,是不是真的爱我的学生。
我们学校有爱心义卖,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实在我的意识层面我深刻的知道,应该把爱心义卖交给学生全权负责,我只需要从旁协助就可以,但是,出于某种担忧,我几乎包办了爱心义卖的许多事情,在班级义卖上是获得了成功,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我的做法是爱他们,帮助他们吗?他们需要的是这样的老师吗?这个活动对学生有什么帮助呢?他们体会到爱心义卖的意义了吗?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答案,爱,应该是倾听学生的需求,该放手时就放手。我们应该时刻记住纪伯伦的诗句: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这首诗对老师也适用,我们应该时刻警惕。
其实读了这本书收获很多,可以说是这本书是开启人心灵的实操书,能够点亮我们内心的黑暗,正视自己的问题。
2019关于著作《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范文作文精选五 篇四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期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书,却起了期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先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中的一个理论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就应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确实将自己的一些问题根据作者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当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若是你平日读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书,比如此刻市面上畅销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你能够在阅读的时候体验一种用心的指导情绪,但整个过程不会有一种体验类似望闻问切的治疗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者,而且是一位从事一线医疗的心理治疗师。他透过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认自己没有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消极对待偶尔自身存在的内疚、不信任或不负职责的问题。但仍然在这个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己心理的大体检,虽然没有X光、没有超声波,但这种自检的效果并不比医生检测得出的结果差,至少我自己是这 作者认为人都有病,而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己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应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取自由、选
取尊重事实、选取重新学习爱的潜力······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思考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那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忙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总之,推荐给期望成熟、期望进步和提高的童鞋们~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五最近有幸拜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
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
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
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
很感�
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
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
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
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六我想,我周边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多,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的书评,对它萌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后才看的,《华盛顿邮报》对此书的评价是:“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的时间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里医师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他带领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正如作品总序中所写的那样“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 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本书教会我们变得成熟,用于承担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成熟是每个人必然的选择,拒绝成熟,就是选择痛苦。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宗教和奇迹。其中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自律和爱这两部分。
自律,是理性地节制你的感情和行为。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既然人生注定苦难重重,那么我们只有坦然面对了。正视自己,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找寻到适合办法去克服它。而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当问题出现了,我们会选择逃避,一厢情愿的等待问题能够自行消失,因为我们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事实上呢?问题不会消失,它们仍然继续存在,而且它们的存在还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得不开始承担这样或那样的责任,于是我们又开始手足无措,习惯性的想要逃避。我们开始希望“这不是我的问题”,并且在心里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些问题,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别人造成的,是别人拖累了我,所以我才无法……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所以该有别人和社会来为此负责。”
趋利避害,逃避责任,好像已� 然而如果每个人都开始逃避,不愿意承担责任,社会必然会堆积起越来越多的问题,从而滋生和蔓延出更多的罪恶和安全隐患。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能”或者“我做不到”,因为要改变旧有的习惯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宁愿为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也不愿尝试去改变……
更多的时候,我们为了逃避责任所带来的痛苦,心甘情愿的放弃选择的权利,让别人来操纵自己的人生。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喜欢喧闹,以这样那样的名义狂欢,而这一切恰恰反应出我们内心的强烈不安。而只有在寂静的夜晚一个人独处时,我们才会听到那来自内心的独白。真正的安全,来自于人的内心。只有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充实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觉到安全,才不至于在这个纷繁的城市中渐渐迷失,也才能够不被周围的环境所扰,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外 现实的残酷,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不断努力,人生的意义依然还是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必须在不断地肯定自我的同时,为了保持平衡,又不得不放弃自我。即: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否则,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完全的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说的通俗点就是打破常规,这是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
而在书中,多次被提及的“爱”,则被定义为:“人类心灵进化的原动力”,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换而言之,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派克的说法,多少有点西方宗教的色彩,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情欲,不过这恰好符合了我一直崇尚的精神恋爱的基本诉求。
但在日常生活中,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常常被我们解读为“爱”,这是完全错误的。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并非完全出自于爱,而是以爱之名的控制欲。而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一段感情结束以后,被抛弃的一方,痛苦万分,甚至打算轻生,他们会说:“我是那么的爱TA,没有了TA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其实二者的关系已经背离爱的本身——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而他们口中的“爱”不过是过分的依赖感,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完善的意愿。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七春节放假值班,闲下来阅读了我的生日书,《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一部关于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学著作。
大多数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为他们都有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总是不去应对问题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不幸,甚至用各种极端的方式去麻醉自己,让自己不去想,营造一个与现实脱节的完美的虚幻空间,这无异于作茧自缚。“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应对问题我们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选取逃避,而是就应迎难而上,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书中第一篇谈到了“自律”,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自律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案。所谓自律,就是以用心的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现实、持续平衡。对于推迟满足感,我们不要贪图暂时的安逸和一时成绩的满足,要时刻持续清醒的头脑,工作时要先难后易,彻底克制自己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长自己的满足感;而对于承担职责,我们对待问题要有承担职责的勇气,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信心;对于尊重事实,2022对于各个行业都是一个严冬,我们要认清这个事实,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找到2022年属于我们的机会;最后就是持续平衡,一味的自律,就会变成压抑和束缚,我们要用一种平衡的自律方式去应对问题,张弛有度,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
2022作为公司的“变革年”,我们更要加强自身的“自律”意识。2022年的航运市场好比一座独木桥,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奋起跨过。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2022要亮出我们的中谷精神。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八深入心灵,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打开这本书前几页看到一些名人名家对此书的评论,整整占据了两页半,每个人都用一小段话或者三言两语道出了自己对此书的看法,因为经历不同所以视角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但是大家都一致肯定了这本书对自己心灵成长的帮助,让自己的思维更睿智思想更成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心理医生,他在多年对病人的心理治疗接触中,以及自己生活中所得出的一些看法、直觉、感悟。就像他自己说的,读者之所以会为这本书感动,是因为他说出了别人长期的思考和感受,但缺乏勇气,不敢说出来的东西,就像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这是一本心理学范畴的书籍,以我现有的水平看这本书其实是感到了一点困难的,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甚至一些物理范畴的名词,我看不太明白的时候需要去百度一下,这让我想起了我很小的时候,喜欢看故事书,但是经常在书中看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常常会去翻字典,后来这让我翻字典的速度比别人快很多倍,上小学有一次查字典比赛得了第一。这就是因果关系,有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管是好事坏事其实追根到底都是有原因的,就像书中所说,来接受治疗的一些病人,很多人患上了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但却不敢诚实面对,当医生让他们说出生病原因时,一些人闪烁其词或者避重就轻,其实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却被自己说成只有这一点点焦虑而已,因为不敢坦诚自我剖析,追踪真正的原因,所以常常会耽误病情而导致长期治疗无效,或者病情反反复复,而医生有时候需要在病人的潜意识里面去发现挖掘真正的原因,一个人的潜意识可能是某天说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眼神等等,所以心理医生就需要仔细观察聆听病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从而去发现病人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
本书开篇说到了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地方法。自律就是推迟满足感,比如我们知道的棉花糖效应,一群两三岁的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然后大人离开前,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三十分钟不吃的话将会得到更多的棉花糖,几分钟之后就有的孩子吃了,有几个孩子也忍不住要吃,但他们有的用唱歌来忍住糖果的诱惑,半小时后大人回来,寥寥无几的几个孩子得到了理所当然的奖励,后来人们还跟踪发现这些忍耐力强的孩子,在成年后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幸福。而我们现在作为成年人,推迟满足感也是很有必要的一种能力,比如我自己,当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堆积如山,我却不想去做的时候,总是在想等吃完东西再去弄,等看完电影再去弄,等……反正就是假装自己还有很多其他很忙的事情,每每要到临交工作任务的时候不得不去做,而且在做的时候觉得极度痛苦,心情非常不好,这种拖延症,其实就是不自律的表现,推迟满足感的原则就是,学会先苦后甜,拥有足够的自制力,比如把困难的事情做完再去吃东西看电影,这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情会更放松更愉快。
书中提到的恩典,一个人对于恩典意识和接纳的态度,就是一个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仔细回顾自己的生活很多“千钧一发”的时刻,带给人神奇的体验,记得在单位,有一次我的工作伙伴来接我班的时候,比以往早了一会儿,等我下班离开没多久,电线突然短路一阵火光乱窜,后来听说当时情况非常混乱,而我是个特别胆小的人,当时还在想,幸好当时不是我当班的时间啊,觉得好幸运,其实现在想起来就是恩典的降临啊!再比如网上报道有 生活中我们也见到过有人从高楼坠落下来,却毫发无伤的事情,这种近乎奇迹的好运,神奇到我们人类无法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种恩典的存在。但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常常都有的,因为大部分的人没有意识到恩典的来临而拒绝了恩典,不相信奇迹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心智的不够成熟的人,是不会意识到恩典的来临。
潜意识也是恩典的一种形式,比如心理医生有时要对病人做催眠的治疗手段,让病人在潜意识中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人的梦境其实也是一种潜意识,这点我深有体会,记得读书时有一次重要的考试,我梦到了自己的分数,也梦到了另一位同学的分数都合格了,还有一位与我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我却没有梦到她得分数,后来那次她考试不合格,而我和那位我梦到的同学的分数居然和梦境中一模一样,当时在想,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甚至有的时候我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的时候,有些建筑物风景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当时我真的觉得是件不可思议,而且很神奇的事情,现在才明白这就是人的潜意识。本书作者描写第一次去新加坡旅游看到一个建筑,他的妻子问他这是什么地方,他可以马上说出“新加坡板球俱乐部”,而一说出口自己也被吓到了,因为他从未来过新加坡,也没有见到过任何一家板球俱乐部,后来他们朝前走,走到了建筑物的正门看到“新加坡板球俱乐部”。这让他无比惊奇,“我是如何知道自己本不该知道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思维常常不承认奇迹的存在,但是思维本身就是个奇迹。恩典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存在的一种力量。在心理学类的书籍中,字里行间感觉是在宣扬一种东西,但这东西中蕴含的力量又是人们不可抗拒的,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如何把这种力量转化成让人幸运的奇迹,这就需要我们意识的觉醒。
书中说,心智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这几点都是需要我长期好好学习的品质。做一个自律而勇敢的人,让心灵的力量不断汇集,慢慢的融入自己的血液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有句歌词“门外惊心动魄,门里我泰然自若”。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冷静分析,积极思考,妥善处理,这就是一种睿智。
读完此书,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我感觉自己迈出了一小步,收获了一点点内心的充实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九据说这是本很经典的心理学书籍,经验告诉我,经典的事物一定会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而自己是大多数人之一,所以它一定会带给自己很深刻的感受。事实再次验证了这个经验。
开书的第一句"人生苦难重重",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个事实让很多人不想面对,也不敢面对,作者直接指出来很是难得。可能是不想经历痛苦,也可能如作者所说,很多 因为不能认识到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有的接受不了痛苦的存在,越想摆脱反而越摆脱不了;有的用另外的方式去掩盖痛苦,但到了爆发的那一天,因为积累太深而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有的否定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认不清自己,无端的情绪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成长路上少不了挫折和不开心。面对这些问题,我总是选择压在心底,自圆其说,而不是和外界沟通,也就无法改变现状。有时,这些负面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那时的生活是一种无力的状态。不想争取,感觉做任何事都没什么意义,没有热情,不会很开心。行为上,拖拖拉拉,让别人产生很多误解。我想,一切行为都是源于我的认知,没有认识到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懂如何摆脱,限于负面情绪中,看不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而对生活缺乏热情。
书里提到了各种心理问题,有一些案例。
有的问题虽然不关生死,但是带着这些问题生活,如同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行走,总想找个地方歇歇脚,接收不到快乐和美好;也有的是严重到要用生命去解脱。
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我都曾经有思考过,但是没有作者分析得那么深入,总结的这么全面。看完全书,我豁然开朗。用作者的话说,借助于其他的力量,心智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成熟很多。从开始思索书中的每个话题起,感觉整个人逐渐轻松,类似一种苦思之后的恍然大悟。不过,深思熟虑之后带来的变化,每个人应该不同,有的人会马上调整行为,而有的人是一点一点的解除心结,直到自己完全放松,让行为自然而然的发生。
书中有关于爱的描写,如此的确切,总结的很具体,既明确了爱的内容,也解释了为何有的爱情无法持续的原因。在如何爱这个问题上给了指引。这样诠释的爱,几乎没有伤害。
有些地方需要好好思索,比如关于宗教信仰,有的人要淡化,不然 这句话我觉得是明确了每个人是独立的,但不是无依无靠的。
最近几年社会流行"内心强大"的说法,感觉好似一股力量同另一股力量较劲,强的一方去压倒弱的一方,从而将事态控制到自己希望的那样。这样做要消耗很多能量,也无法做到平等相处。个人认为,心智成熟,相互理解是圆满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是毕生追求目标。
从这本书可以看到人生中很多问题,同时也能找到相应的"答案"。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十先简单介绍一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像书名一样,少有人会选择走的路,需要花很大精力去读的书,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心灵越来越空虚,我们不想承受痛苦,但是成长是痛苦的,在这充满艰辛的道路上,避免简单化的思考,放弃以偏概全的冲动,不要寻找公式和简单的答案。勇敢前行,超越自我,心智成熟的路程。
今天读了这章复杂人生的章节,它分为:拒绝简单思考,避免陷入极端,本性与人性,选择与人生,使命与人生,感恩与人生。环环相扣,结合现在的我,做些解读。
我们要认清人生,什么是人生?人生苦海无边,而且复杂多变。对!人生之路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组成,一个难题解决,又会有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我们面对难题和痛苦的时候,有的人是拖延时间,等着问题自行消失,有些人面对问题,逃避,选择忘记它们,等等回避问题,这些解决不了问题,如果真正要成长,必须面对问题,迎难而上,我们的心智也会越来越成熟。———这是我们看待问题的初衷,有解决问题的想法使然。人生复杂多变,我们要不断接受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
现在大部分人只会简单的思考,拒绝深度思考,因为思考是复杂的,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为了不去思考,麻痹自己,每天刷着抖音,看着快手,再浏览一下今日头条,让自己的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多人习惯一个事情后就会机械重复,每天重复的事情越来越多,没有改进,时间占用越来越长,看上去很忙,其实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自己进步的空间。学习或者接受信息简单的只愿接受简单的第一步不愿意接受更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学不练,只看不写,感觉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只是浅层,遗忘很快。还有一部分是混乱思考者,而这一切混乱的思考都源于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如果选择独立思考必须准备接受打击。独立思考第一步就是坚持学习,我们思考能力主要依赖于学习。第二步就是用于思考,勤于思考。
选择与人生,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许多人在面临至关重要的决定——都是根据很少的咨询去做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跟谁结婚,周密思考与草率思考的结果,会完全不同,人生也 不管你想要干什么,你为此必须付出代价。每当你想去寻找正确答案时,你首先向自己发问,一旦这么做了,你就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你也将忍受不知所措的痛苦。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简单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反复问自己,这样我们的心智才会一步步成熟。
使命与人生这个概念很大,看了几遍,粗浅的理解。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使命原意是召唤,如果一个被某种事物吸引,一定是某种东西在召唤他。坚持使命,达成使命不一定能保证快乐,但是一定会给人带来安宁。因此人尽其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本性与人性人的本性就是改变,人性的定义很难,但是我们作为人,一定保持改变的本能,身体可以变老,但是心灵不可以,无论到任何年龄,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感恩与人生我们现在越来越多计较得与失,付出与回报,计较我们的苦与他人的乐,种种计较,会使我们心生怨念,不满自己,不满他人,远离幸福快乐。如果我们能抱着感恩的心,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把某些厄运看成伪装的恩赐,也不要把好运当成理所当然。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篇十一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有些不舒服,甚至有些痛苦的书。据说此书最初出版之时并未做什么宣传,纯粹依靠读者的口口相传,最后竟然成为畅销20多年的心理学经典之作。可是这并不是一本什么治愈系、安慰系的书,如同书名,作者指明的是一条少有人愿意走的路。
说是“少有人走的路”,也并非是现在流行的营销噱头,而是一个真实的论述。因为看完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就算你知道了所有应该做的事,你也不一定会真的走上那条心智成熟的旅程。这需要个人的勇气和决断。
本书的作者是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家,因为职业的关系,他接触到了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群。就算在今天的中国,如果谁告诉别人我去看了心理医生,可能都会感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彷佛这个人得的是传染病。但是,早在二十年前,作者就告诉人们,其实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假如你接受这个观点,那么我们可以来谈谈这本书。假如你拒绝这个观点,那么以下的东西你都不用浪费时间去看了。
没错,问题人人都有,所以我们面对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是否有直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行动。有点绕。呵。
自律包括以下四大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不复杂,但是需要人的态度和行动。
推迟满足感有一个著名的试验,那就是给小孩发糖,告诉他们如果过二十分钟再吃这个糖就能够获得另外一个糖的'奖励。试验认为那些能够忍住不吃糖的小孩具有更高的心理成熟度,未来的发展也更好。证明推迟满足感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一时的安逸,重置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也就是说先要把问题解决,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更大的快乐。而不是,忽略问题,贪图已有的小快乐,最后发现问题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无法收拾。
这点在孩子教育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小学初中的时候,总是喜欢把作业放到最后的deadline来做,所以长大之后还是会把论文,工作任务安排到最后的关节点,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仓促的速度完成。
这种拖延的习惯就是没有学会推迟自己的满足感。
承担责任说的是,把自己的事归责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埋怨别人,抱怨社会看起来总是一个让自己免责的好方法。
我们可以说,这件事是别人的错,可以说,我之所以不成功是这个社会环境的原因,我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企业太苛刻了,也可以说,我之所以被抛弃是因为他的错,总之,因为感觉自己不能应付现状,所以产生自我怀疑,恐惧、无力感,认为我的错都是别人的错。 而这其中的根源是,我们始终不肯为自己的问题承担责任,放弃了自己本应该有的力量,变成了一个永远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尊重事实,意味着拒绝虚假。什么是虚假?作者在这里说的虚假是我们对现实所秉持的错误观念。
我们自出生就一直在建立我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作者称之为“地图”。这张地图如果足够精确细致,那么我们就能够到达我们想要去的那个地方,但是假如这张地图某些地方早已经扭曲的面目全非,而我们依然按照这张地图行事,全然不顾事实情况根本并非如此,那么我们最终到达的地方还是我们想去的那个目的地么?
我最近自省时发现,我为什么会对上一段的恋情如此痛苦,似乎跟我自己所建立的“地图”有着强烈联系。
这张地图上,有些我以为已经遗忘的伤处,因为被这段失恋彻底激发,所以那段时间我时常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脆弱自卑的小孩了,我可以有选择,我可以亲手把那段地图修正,恢复这段事实的真面目。但,这个努力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前路漫漫。
最后一个原则,是保持平衡。其最高的原则是“放弃”。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的说法“舍得”。
人总是贪心不足,所有的东西都想要,最后发现,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修炼成在空中连续抛着五六个球的杂技小丑。总有些东西我们要学会放弃。
有一样东西,最有放弃的价值。那便是,过去的自我。学会不断的否定自我,重建自我,是因为我们面对着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僵化固有的自我,可能在任何时候阻碍我们的前进。
但是,这一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高阶的独门绝技,学好了就独霸天下,学不好就只能一遍一遍重复修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十二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 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十三斯科特·派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我在备考心理咨询师学习期间,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在心理学研究上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幸拜读了他的代表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在字里行间我又认识了坦诚的斯科特,他敢说大家不敢说的话,把大家隐晦的内心感受付诸通俗的语言,给我不少的提醒和启示。“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长。”这句话久久在我耳畔萦绕。成长之旅应该等同于人生之旅,心智的成熟是人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制高点,如此艰辛难道我们就望而却步吗?少有人走的路虽然艰辛,但是斯科特的文字却不会让我们恐惧,他带领我们在经历艰难中提升认知高度,让我们拨开内心的阴霾去获取阳光。
一、揭开问题的面纱,学会自律不逃避
书中说: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扪心自问,确实如此。还记得初中时,一向乖巧听话的我因为做错了什么事,被母亲呵斥,感觉十分委屈,转头冲出家门,向海边跑去,泪水随风而去,委屈也渐渐淡了。当跑到海边,回过头来远远望见母亲在能见到我的地方驻足远眺,心中又有些后悔自己的冲动了。之后对于这件事,我和母亲都避而不谈,可是我却将这件事深埋在心底,因为当时我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即使一闪而过,但也的确有过。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我怎会冲动到这种地步!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告诫自己遇事要冷静,要自律。“自律”二字说来简单,但做到却不易。看看我们的学生,长时间玩手机,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身心健康,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手机一到手,坏处早就抛到了脑后。再说说我们自己,阅读有益于开阔视野,积淀见闻,可是我们能做到闲暇时间 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问题。”自律往往让人不是很惬意,甚至会忍受痛苦,但是忍受住之后会获得成长的快乐。加入雪梅读写成长团队以来,我逼着自己每天坚持阅读,每周写一篇文章,一定不掉队。当手机“滴滴”传来大家在群中闲聊时,我也想观望和加入,可一旦滑开手机,心就会被牵引而去,于是我把手机拿离身边,虽然不舍,却能换来一段时间心无旁骛的阅读,当时间随着读书而流逝时,会收获文过留痕的欢愉。坐在电脑前,随着键盘的敲打声,将自己的心情故事、读书感悟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也是痛苦的,有时文思泉涌却不知从何处着手,有时黔驴技穷但必须按时完成,也有时苦恼于无法用恰当的文字表达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当夜半钟声响起的时候,搓搓红肿的双眼,看着自己完成的“佳作”,真是痛并快乐着,偶尔文章见报,苦尽甘来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也会激励自己继续坚持下去。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二、抓住解决问题的契机,承担责任促成长
子不教,谁之过?责任在家长,也在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如何抓住契机帮学生解决问题呢?
拖拉是不少学生存在的问题,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会有或重或轻的“拖延症”。作为任课教师,我最苦恼的就是不停地追要学生未完成的学习任务,班上那几个拖拉磨蹭严重的孩子,肯定是点名率最高的。斯科特也曾接待过“拖延症”严重的患者,他的处理方法给了我克服学生拖拉习惯的灵感,那就是推迟满足感。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快乐和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于是,我计划对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奖励其用节省的时间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班级书柜和学校读书角会为他们开放。
小学生告状是最常见的现象,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告状时,总是先数落他人的不是,却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斯科� 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肯定于事无补;指望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明智之举。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所以,今后遇到告状的问题,我会让学生先指出自己的错误,并鼓励其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点出他人的错误,以此来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抓住解决问题的契机,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睿智的应变力,书中的很多案例是学生也会存在的心理问题,读过之后,让我面对学生的问题更多了一些经验的储备,我会努力以平常心来应对,帮助学生获得心灵的成长。
跟随《少有人走的路》一路走来,我在正视自己的问题中获得行动的动力,在反思教学中触碰出点点智慧的火花。打开心之窗,虽然是一段艰辛的旅程,但是只要肯打开,就一定会有阳光照进来。这本书给了我勇敢面对问题的力量,我携着这份力量出发,在自我勉励中也要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我的学生,让我和学生一起获得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