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娘现代文阅读答案6篇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对我们成绩的提升作用很大。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一米范文可爱的小编首席帮大伙儿收集的6篇后娘阅读答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后娘阅读答案 篇一基础教育似乎是十分浅显的,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对此评头品足,但它又仿佛是十分神秘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花费毕生的精力都没能把它研究透彻,以至于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动员,进行一番又一番的“洗脑”。然而,当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就会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感觉: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育和自我教育(上、下)》,揭示了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教育原则: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老师和学校领导们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则又给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以方法上的指导;
《要保持“水源的清洁”》,通过一个被判决死刑而等待末日的十九岁的青年用48页练习本所写成的信以及与其进行交谈的案例,深刻地论述了要保持教育水源清洁的抽象的道理,读来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还可以让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时,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凭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的人还经常会产生许多的“遗憾”,而把教学说成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从教的人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怎么才能使得这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并且是成功的探讨,不仅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学习的极好教材,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依据。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则通过形象化比喻进行阐述:“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会变成凶狠的后娘。“学而时习之”是我国传统的复习方法,在这里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兴趣的秘密何在》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教材。
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课程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等因素的挑战,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答案:
作为教师,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并告诫老师们要达到这种教育目标,“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儿童是把我们的老师当作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来崇拜的,如果我们不慎重对待,就有可能走向给我们所描绘的那种反面的状况。
教学业务是教师的最基本的素养,怎么样来提高这方面的素养呢?尽管我们现在有了教师培训的制度和要求,但是真的要取得理想的进修效果,特别是提高教学业务方面的提升,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个艰巨的工程,尽管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急速地推进,但是,在深入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在制约课改的进程。读了这部著作之后,我发现了作者的建议对于我们解决课改的难题,实现课改的目标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构建学习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学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是难以统一的问题。阅读《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这一章,从其中的那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12种技能和技巧中,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观察世界、会思考、阅读、收集资料、研究能力、写作、写字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需要党龄技能,不仅是今天,就是将来也是必不可少的。
后娘阅读答案 篇二类型一。文学常识类
[考点]:文学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以《水浒传》为例,我们可以梳理出如下文学常识:《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又名《忠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代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真题1]:《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 ① 所作。《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 ② 发生的一次战争。《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 ③ 过程的描写。(北京市卷)
[答案]:①左丘明②长勺③曹刿与鲁庄公对话
[真题2]: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塑造了________ 这一鄙视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的形象,生动地再现了________ 的生活状况。(山东东营卷)
[答案]:阿廖沙 俄国(俄罗斯)下层人民
[真题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安徽芜湖卷)
1.根据《水浒》的叙述,梁山好汉议事的大厅,原来称“________ ”,宋江任寨主后改为“________ ”。
2.高尔基的《童年》用第________ 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________家中的生活历程。
[答案]:1.聚义厅,忠义堂 2.一,外祖父或外祖母
[真题4]完成下面的名著阅读题。(贵州贵阳卷)
“你以为我是机器而没有感情吗?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①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名著《________ 》,是英国作家________ 的作品。
②这段节选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答案]:①《简・爱》夏洛蒂・勃朗特②刚烈坚强,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尊严,追求平等。
[真题5]: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对应的人物、作者、作品。(四川南充卷)
1.(1)关键词:败走麦城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
人物:____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
(2)关键词: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一生
作者:____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
[答案]1. (1)关羽《三国演义》(1分)(2)罗曼・罗兰《名人传》
类型二。名著内容类
[考点]:名著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品主题、内容、思想意义等。如《水浒传》,主题是: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内容:描写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描写了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思想意义:通过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真题6]:请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江苏连云港卷)
1.在《格列佛游记》中,“我”获得自由两个星期后,小人国的内务大臣告诉“我”:“在外国人看来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请问这两大危机是什么?
2.在《骆驼祥子》中,祥子有一个最大的梦想,后来发生的诸多事情使他的梦想最终破灭了。请说出祥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并说出导致他梦想破灭诸多事情中的一件。
[答案]:1.一是国内党争激烈,二是国外强敌入侵的危险。(或者一是帝国内低跟党和高跟党勾心斗角,二是受到不来夫斯库帝国入侵的战争威胁。)2.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虎妞难产而死 卖车为虎妞办丧事 小福子上吊而死(说出一个即可)。
[真题7]: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湖南长沙卷)
A.《童年》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母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B.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并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古典名著《永浒》,成功地塑造了“花和尚”武松、“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人物形象,被金圣叹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是著名作家冰心深情歌颂母爱的诗句,她的《繁星》《春水》以母爱、童真、自然为主题,净化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答案]:C应为“花和尚”鲁智深
[真题8]:走近名著。(辽宁沈阳卷)
1.根据要求填空。
“看看醉猫似的爸爸,看看自己,看看两个饿得像老鼠似的弟弟,小福子只剩了哭。”这段文字出自作家________之手。
2.下面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童年》中的外祖母勤劳、善良,她经常给阿廖沙讲故事。
B.《藤野先生》叙述了作者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C.在荒岛上格列佛无法使独木舟下水,决定开一条运河,把水引到船底下来。
D.保尔・柯察金参加红军后英勇无畏,在战斗中光荣负伤,一只眼睛失明了。
[答案]:1.老舍或舒庆春2.C
[真题9]选出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江苏常州卷)
A.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B.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星,回到花果山。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
C.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D.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王后娘娘。
[答案]:B,解析:“打伤太白星”是后话,应是“打出南天门”。玉帝派去擒拿孙悟空的是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二郎神出场是孙悟空蟠桃宴上二次大闹天宫之后的事情。
[真题10]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呼和浩特市卷)
A.“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写的是沙僧。
B.《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一部讽刺小说,它通过虚构的离奇情节和丰富的讽刺手法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C.赵云是蜀国五虎将之一,以骁勇善战著称。一杆长枪,勇救幼主,征战无数,屡建奇功。
D.鲁达和林冲、史进在潘家酒楼吃酒,遇到金翠莲父女卖唱乞讨,得知他们父女受了郑屠欺负,不禁大怒,不但慷慨解囊,而且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答案] D
类型三。故事情节类
[考点]:故事情节是文学名著中最精华的内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者以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如《水浒传》的精彩情节有:宋江三打祝家庄,武松斗杀西门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等。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
[真题11]:结合所学文学名著,按要求作答。(福建福州卷)
1.一部《水浒》,凸显一个“义”字。在众好汉眼里,“义”高于一切。请列举《水浒》中�
2.虎年说虎。“景阳冈武松打虎”、“李逵沂岭杀四虎”是《水浒》中的两个精彩的打虎故事,请任选其中一个。概述故事情节。
[答案]:1.示例:①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② 吴用智取生辰纲③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④ 武松醉打蒋门神。2.答题要求:要有人物和地点、事件,语言表达顺畅。不能脱离原著,另编故事。示例:①李逵背着老娘上梁山,行至沂岭。为给老娘解渴,李速出去找水,回来时发现老娘不见了。李赶紧四处找寻,终于在老虎洞旁发现老娘的残躯。李逵大怒,一连杀了大小四只老虎。第二天掩埋了老娘的尸骨,大哭一场,独自走下山去。②武松路过景阳冈,遭遇一只大老虎。那虎又饥又揭,扑向又醉又困的武松,武松一惊,酒也吓醒了。他一闪,先躲过了大老虎,接着拳脚相加,几番打斗,最后赤手空拳打死了大老虎。
[真题12]: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福建晋江卷)
请你从下面两个情节选项中选一个,用简洁语言把省略部分的情节补写完整。(60字左右)
A.祥子辛辛苦苦攒钱买到第一辆车……最后一次买到的车还是卖掉,给虎妞办丧事。 B.格列佛被大人国王后买去,得与大人国王相处……终于又回到英国。
我选()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A……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后来,他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结果碰上孙侦探一锅给端掉了。祥子跟虎妞结了婚,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B ……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格列佛获救。
[真题13]:名著阅读。(厦门卷)
[真题]: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许多神奇之处。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简述其相关故事情节。
①发现“水帘洞” ②获取“金箍棒” ③炼就“火眼金睛”
后娘阅读答案 篇三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氛围/气氛屏蔽/屏声凝气螳臂当车/以一当十
B. 刹那/古刹卷帙/手不释卷一声不吭/引吭高歌
C. 削弱/瘦削躯壳/金蝉脱壳遗臭万年/满身铜臭
D. 慰藉/狼藉 隽永/隽秀婀娜装模作样/模棱两可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热衷于开拓事业的人应当重视边缘。在光怪陆离的边缘领域获得成功,首要条件是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有时还需要点习惯边缘孤寂的耐力。
B. 市场普遍预计,由于日元不断贬值,即将引发全球的“货币战”。但大家瞩目的日本、欧洲、英国等主要经济体央行这几个月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C. 上品的唐楷彰显了一种儒雅严正,雄浑端直的气派,更反映了一种讲求规范,不偏不倚,中节适度,左右逢源,崇尚坦正人格,修身稳健的儒家气质。
D. 古典建筑超越了生活实用品的的功能,成为饱含哲学理趣又不失韵味的情感和精神的艺术符号和信息符号,几千年来一直散发着耳濡目染的魅力。
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提取概括企业“提倡电子采购”的两方面重要原因。(不超过15个字)(4分)
实施电子采购系� IBM采购战略和流程改革副总裁Pat Knight说:“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战略:我们承担不起通过纸面做生意的成本。在1998年决定通过电子化方式来做生意时,供应商就必须选择要么按照我们这种方式,要么去找其他的用户。”成本其实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真正的问题是企业必须利用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来提高自身的反应速度,加强其综合竞争能力。用价值链的观念来看,采购已� 它妨碍了整个价值链的增值速度,从而降低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4.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之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到现在已经50个年头了。请你为“学雷锋日”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价值的感悟。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50个字。(5分)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宋Z,邢州南和人,Z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累转凤阁舍人。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长安中,幸臣张易之诬构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顺之言,引凤阁舍人张说令证之。说将入于御前对覆,惶惑迫惧,Z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瞻仰,在此举也。”说感其言。及入,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
Z寻迁左御史台中丞。张易之与弟昌宗纵恣益横,倾朝附之。昌宗私引相工李弘泰观占吉凶,言涉不顺,为飞书所告。Z廷奏请穷究其状,则天曰:“易之等已自奏闻,不可加罪。”Z曰:“易之等事露自陈,情在难恕,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易之等久蒙驱使,分外承恩,臣必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则天不悦。内史杨再思恐忤旨,遽宣敕令Z出。Z曰:“天颜咫尺,亲奉德音,不烦宰臣擅宣王命。”则天意稍解,乃收易之等就台,将加鞫问。俄有特敕原之,仍令易之等诣Z辞谢,Z拒而不见,曰:“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
Z尝侍宴朝堂,时易之兄弟皆为列卿,位三品,Z本阶六品,在下。易之素畏Z,妄悦其意,虚位揖Z曰:“公第一人,何乃下座?”Z曰:“才劣品卑,张卿以为第一人,何也?”天官侍郎郑善果谓Z曰:“中丞奈何呼五郎为卿?”Z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若以亲故,当为张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郑善果一何懦哉!”其刚正皆此类也。自是易之等常欲因事伤之,则天察其情,竟以获免。
《旧唐书・宋Z传》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2页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工于文翰工:擅长
B. 必不可党邪陷正党:结党
C. 虽死不恨恨:怨恨
D. 仍令易之等诣Z辞谢谢:谢罪
6.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宋Z“刚正”的一组是(3分) ()
①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②Z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③Z廷奏请穷究其状。④Z曰:“天颜咫尺,亲奉德音,不烦宰臣擅宣王命。”⑤Z拒而不见,曰:“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⑥易之素畏Z,妄悦其意
A. ①③⑥B. ②③⑤C. ①④⑤D. ②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宋Z少年时耿直很有节气,学问广博,文采出众。20岁中进士,多次升官担任凤阁舍人。为官态度严肃,受到武则天的赏识。
B. 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忠的语言,凤阁舍人张说在宋Z的激励下,入朝作证时力保魏元忠的忠诚。张说因此得到皇帝的信任,得以免于死罪。
C. 张易之与他的弟弟张昌宗恃宠而骄,肆意放纵。宋Z抓住机会,奏请武则天追查张易之罪状。即使武则天很不高兴,内史杨再思喝令他离开朝堂,他仍坚持不屈。
D. 张易之兄弟害怕宋Z,试图讨好宋Z,在宴会上空出自己的座位让宋Z来坐,宋Z因鄙视张的为人,所以不但没坐,反而称张为“张卿”,显示宋Z的正直。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
(2) 则天意稍解,乃收易之等就台,将加鞫问。
(3) 自是易之等常欲因事伤之,则天察其情,竟以获免。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3页三、 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南宋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1) “秋在黄花羞涩处”描写秋景语句新颖,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3分)
(2) 结合诗歌标题,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满袖尘埃推不去”。 (3分)
(3) 作者说自己“万感”交集,具体来说这首词下阕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4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大直若屈,,大辩若讷。《老子》
(2) 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4)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6) 钉头磷磷,。(杜牧《阿房宫赋》)
(7) 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4页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11~14题。
雨和瓦
苏童
①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②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屋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③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子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我们的身体。
④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也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 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⑤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⑥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
⑦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⑧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1. 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第一段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12. 作者在描绘“室内听雨”后为什么又大段描写了“沐雨远眺”?(6分)
13. 简要分析文章开头“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14. 结合全文,探究雨和瓦的对抗使作者对亲情产生怎样的认识。(6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5页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
当今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爆炸”,这是很多人说没有时间读书,或纷纷选择“快餐式阅读”的一个重要借口。但我完全不赞成这个判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和“信息爆炸”几乎同样流行的高频词叫“泡沫”。这些“泡沫”本身并没有提供什么新知识和新经验,不符合“信息”的基本界定,所以如果只是“泡沫”喷涌和膨胀,就不能称作是“信息爆炸”。而之所以很难判断是否存在“信息爆炸”,是因为我还固执地相信知识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如同GDP不能代表经济真正的增长一样,借助现代传播技术而大量复制的意见和言论,尽管体量庞大,但却完全不同于知识本身的增长和进步。而那些在深层决定着各学科基本知识形态的东西,在我看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一旦拂去熙熙攘攘的喧哗和骚动,它们的数量很有限,要读完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这个问题并不是始于今天。以中国诗学为例,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注疏与研究都堪称汗牛充栋,但基本文献其实并不多,粗算来也就是《乐记》中的几句话、《毛诗序》的几百个字、陆机《文赋》、钟嵘和司空图的两本《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刘熙载的《诗概》再加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训练,其他的书读的多一点少一点不会影响总体格局和主要框架,但如果这些东西在阅读中缺席了,就会影响基本的理解和判断,是所谓的“丢了西瓜拣芝麻”。对经典的要求不仅是通读,要熟悉到如数家珍,而且还应当做枕边书反复读。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基本东西都是有限的和稳态的,如果对这些东西没有读透、没有下够功夫,就不可能做到“入门须正”,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
现在最可忧的是本末倒置,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典的通俗版本甚至是各种“麻辣”版本上,即在所谓“信息爆炸”中膨化出来的各种变体上。我曾对学生们讲,成长于计算机时代,幸运的是可以快捷获得大量信息,但不幸的则是也容易被海量信息迷惑和淹没,无法判断真假和取舍。英国哲学家罗素当年曾写过一篇《精神废料大纲》,其中开了很多在他看来属于思想和文化垃圾的书。但在今天,已没有可能再开出这样的读书指南。而如果想尽可能少上当受骗,唯一的办法就是选择经典,特别是古人、前辈认可的经典。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家都忙了很多,认真读书的时间有限,就更应“好钢用在刀刃上”。
15.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6. 为什么作者不赞成“信息爆炸”这个判断?(6分)
17. 经典有什么特征?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6分)
七、 作文(70分)
18. 魅力,指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笑的魅力、声音的魅力、眼神的魅力、身体的魄力、性格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人的魅力可以无所不在,包括发怒、忧伤、哭泣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力的源泉。魅力不是一个定量的概念。对一个人是否具有魅力的判断,依赖直觉、不假思索、不加选择的结果常常会与深入考察之后的结论同样准确而持久。一个人的魅力对甲而言,是惊心动魄不可抗拒的,对乙可能就平淡无奇甚至不屑一顾。
请以“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6页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7页语文Ⅱ(附加题)
一、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 意 新 语 工 得 前 人 所 未 道 者 斯 为 善 也 必 能 状 难 写 之 景 如 在 目 前 含 不 尽 之 意 见 于 言 外,然后为至矣。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选自《六一诗话》,有删改)
20. 请写出《六一诗话》作者的姓名。(1分)
21. 温庭筠工诗擅词,请写出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词派名称及其主要特征。(3分)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2.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抢夺梳妆盒时,葛朗台对女儿宣称:“人生就是一场交易。”妻子生病,他不舍得花钱为她买药。妻子死去,他抢夺女儿的继承权。小说借此表现了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贪婪,把人和人之间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 巴金在小说《家》中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主张自由恋爱,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
C. 阅读《呐喊》,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国民本性的揭露,同时,也探索了知识分子的道路,反映和折射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生活。
D. 《雷雨》中,人物语言和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愤怒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E. 《老人与海》中的许多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例如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
23. 简答题(10分)
(1) “探春理家” 情节中探春表现出令王熙凤感叹的治府才能,请简叙探春的重要表现。(4分)
(2) 简述《三国演义》“张翼德义释严颜”的情节。这一情节表现了张飞的什么性格特征?(6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据了解,商务部和国家旅游局正在制订《关于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指导意见》。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今后要大力发展网络订餐、半成品餐和外卖快餐等餐饮服务模式,同时要清理规范最低消费、包间费等额外收费,减少不合理的餐饮支出。他说:“有的企业在菜单上标识菜品食材份量,在报餐标准上注明建议消费人数,主动提供半份量或半份餐等服务。这些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周柳军指出:消费者和行业积极行动起来,使得我们大家不想浪费,同时要完善制度,使得我们公务消费不敢浪费,整个形成“不想浪费、不愿浪费、不能浪费和不敢浪费”的社会氛围、制度体系和行业结构。
为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北京众多餐厅开启了行业内的“光盘行动”,为顾客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热菜拼盘”、免费打包等服务,鼓励把没吃完的剩菜打包带走,而且还要使用环保包装,不提供一次性木筷和超薄塑料袋。
回溯到30多年前,饥饿感还与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就算是到了今天,不少偏远山区的居民,食物依旧单调,粮食依旧匮乏。不时曝出的相关新闻让人心痛,也会让我们知道,对待粮食的大手大脚还不免太奢侈与夸张。而正在发起的“光盘行动”,显然是在试图提醒与告诫我们:饥饿感距离我们仍并不遥远,即便时至今日,尊重粮食仍是需要被奉行的古老美德之一。
24. 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我国粮食消费的现状。(6分)
25. 根据材料说说我国针对粮食浪费准备采取的措施。(5分)
26. 从材料看,你认为“光盘行动”对消费者有何具体要求?(4分)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周红蕾,江苏省苏州中学)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8页33练・参考答案3Lian・Can Kao Da An练・参考答案3Lian・Can Kao Da An2013年第7期参考答案
第8-10页
一、 1. ①看到镯子上的蛇形花纹,奶奶心如乱麻;②把轿帘打开一条缝,表现奶奶对粗壮轿夫的欣赏与爱慕,对自己未来麻风病丈夫的恐惧,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③奶奶不觉地把一只小脚露出车外,一轿夫轻轻握住送回轿内,这是传达情感的特殊方式。
2. 用第三人称“他”或“我的奶奶”是为了描述历史,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是为了便于分析评论历史,抒发感情或感慨。这也构成了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3. ①奶奶是一个丰满秀丽、充满青春朝气的新娘:走路双臂挥舞,身腰扭动;②深受封建传统的毒害:裹脚可为证明;③对正常、美好生活怀有渴望:痴迷地呼吸着轿夫的气味,心中漾起春情波澜,非常想撩开轿帘,看看生着一只温暖的大手的轿夫是什么样的人;④敢于抗争不幸命运:不愿委屈自己陪伴一个麻风病人,怀有“不如一死了之”的心理准备。
4. ①悲剧性趋势:不到六岁裹脚;自己违背祖训掀起盖头;出嫁路上听闻哭丧;据说新郎是麻风病人;轿中呕吐,不吉祥。
②戏剧性趋势:十六岁时,“奶奶”已经出落得丰满秀丽,充满活力;奶奶与轿夫之一余司令心有灵犀;文末“我”的评论说是“天凑地合”。
二、 1. 交代时令,为人物的活动设置背景;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与下文描写黑孩衣着单薄形成呼应;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
2. 相比较而言,队长的生活水平高于一般群众,穿着夹袄,吃着饼子;人们的精神状态都萎靡,“像一群木偶”;生产力水平低下,加宽滞洪闸全依靠人工劳动、原始劳动。
3. 命运悲惨:没有母亲,父亲不在身边,受后娘虐待;生活艰难:秋天了,还赤着脚,穿着大裤衩,光着脊梁。性格隐忍:队长用野蛮的语言与他对话,他不吭声,小石匠用手指在他的光头上敲着鼓点,他忍着。向往美好生活:扯拉小石匠的衣角,愿意去当小工,羡慕小石匠火红色运动衫的领子。
4. 传递着浓浓的人文关怀:队长虽然语言粗野,但还在心里关心同情黑孩儿,让他随便敲敲碎石子,不必使劲;小石匠真诚地帮助黑孩儿,同情他被后娘打傻了,在黑孩子头上敲鼓点也只是轻轻地;队长不愿意派男劳动力去打工,关心妇女要拾棉花,也是从关心本生产队的事务出发,谋求的是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如果阅读者回答“传达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只要解说合理,自圆其说亦可。比如从黑孩后娘虐待,队长说话粗野,小石匠在黑孩头上敲节奏,黑孩年龄太小,身体极为瘦弱,还把到工地劳动看着美差事等角度进行阐发。
三、 1. ①借“我”之口指出狼非常狡诈,骗术极高。这样写从侧面表现狼的道行高,与上下文的细致描写相呼应。结合全篇看,还有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意味。②说明陈蛇出身于捕蛇世家,捕蛇技艺高超。这样写看似闲笔,实则是以似真似幻的语句赋予人物神奇的色彩,同时也使小说有古代笔记的风格。
2. “我”虽知狼不怀好意,有所警惕,然而,最终仍中其圈套。“狗”洞悉其奸,虽然勇敢斗争,然因势单力薄而功败垂成。“营业员”没有丝毫辨别力,被狼所惑 。
3. 作者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雌蛇的母性形象。未孕之时,极其胆小,“人一到它的面前,它就会掉在地上”;而有孕在身,则勇猛无比,人“想捕怀孕的蛇,十有八九要送掉性命”。小说借蛇性写人性,表现出母性的伟大。
4. 这两篇的结尾都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狼》写一匹狼使用调虎离山之诈术成功偷食一头肥猪的故事,结尾以简捷笔墨描写狼的得逞,人的如梦方醒,狗的于事无补,凸显出狼的贪婪狡诈,让人想起先前种种,加深了对狼这一形象的认识。《脆蛇》交代捕蛇高手陈蛇之死,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是雄蛇所咬?是怀孕雌蛇所咬?是由于大意失荆州而偶然被咬?……这样结尾,既有不需点破的哲理性,又在情节设置上留下悬念,使人回味不已,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第11页
1. 从长远的角度和文学史的角度看,文学奖对文学的意义有限,最重要的还是文学作品自身的魅力。
2. 作者列举与莫言同时代的中国作家,意在说明:①中国当代有不少优秀作家,莫言是其中之一;②莫言获诺奖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肯定。
3. ①得了诺贝尔奖就顶礼膜拜,视该奖及其得主是神明;②国人得了奖就百般贬低,动辄虚无化本国的一切。
第12页
1. ①宫崎骏每部作品里都有独特而可爱的动漫形象。②作品情节紧凑,气氛紧张。③作品有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启迪。
2. 对您而言,究竟具备什么条件时,您会动笔创作一部新作品?
3. ①当今中国有许多问题,比较乱。②这个社会还有基本的道德来维持,还有控制力和凝聚力,所以不会崩溃。③作家尽量从时代精神中提炼出核心的、具有相对普遍性的东西。④心态要放平和些,作家不可能完全把握社会,只能尽量做到相对正确。
第41-43页
一、 1. B. 应节选自《天狗》;
C. 应为第三幕。
2. B. 是让天保而不是傩送;
D. 应是扬基棒球队。
3. B. 原来专门卖茶的店铺,现在部分改成公寓,还兼包伙食。C. 节选自《棠棣之花》。
4. A. 应为秦仲义;B. 同时受过科学洗礼的大律师高克明没有反对。
5. A. 觉民与琴热恋;C. 曹操刺杀的是董卓。
6. B. 大哥高觉新并未觉悟新,二哥高觉民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E. 应该是对葛忒露德。
7. A. 应为常四爷;D. 是资产阶级吝啬鬼的典型。
8. B. “你”应是探春;D. “那人”应是康大叔。
二、 1. ①先用鱼叉,②鱼叉被鲨鱼带走了,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③刀断了用短棍,④短棍丢了用舵把来打。
2. 探春为蕉下客,李纨自号稻香老农,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贾宝玉为怡红公子,迎春为菱洲,惜春为藕榭。
3. 如:抢夺梳妆匣,搀扶女儿,临终前抓十字架等。
葛朗台临死前,神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到金子,便作出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它抓到手。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这一细节,出神入化地展示了老葛朗台这个黄金迷的真实本性。
4. 泣残红黛玉葬花。宝钗、黛玉一先一后夜访怡红院,黛玉叩门,晴雯正生气,借故说宝玉吩咐的,不给开门。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她见了宝玉也不理睬,宝玉还蒙在鼓里。她独自一人在幽僻处葬花吟诗时,又被宝玉遇着。宝玉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
5. 《端午节》方玄绰;《故乡》闰土;《孔乙己》孔乙己;《药》华老栓、夏瑜;《阿Q正传》阿Q;《风波》九斤老太;《明天》单四嫂子;《白光》陈士成。
6. 第一部分:《爱神之什》;第二部分:《春蚕之什》;第三部分:《归国吟》。
7. 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佬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8. 王利发:胆小、自私、精明干练,谦恭周到。秦仲义:热情、有追求,主张实业救国。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风霜的沉重感。
第54-61页
语文Ⅰ(试题)
1. D.(A. fēn,píng/bǐng,dāng;
B. chà,juàn,kēng/háng;
C. xuē,ké/qiào,chòu/xiù;
D. jiè/jí,juàn/jùn,mú/mó)
2. A.(光怪陆离:光彩奇异,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现象奇特。B. 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C. 左右逢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D.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句子中主客体倒置。)
3. 降低成本、提高反应速度
4. 例如:短暂的生命因执着的奉献而延绵,单薄的生命因广泛的付出而丰富,有限的生命因高尚的追求而无限。
5. C(恨:遗憾)
6. B(①不表现宋Z“刚正”,⑥不是直接表现。)
7. B(张说力保魏元忠的忠诚,魏元忠最终免于死罪)
8. (1) 如果因此冒犯君上被贬职罢官,美好的德行可以流芳百世。(“缘”、“犯颜”、“芬芳”各1分)
(2) 武则天的怒气消了一些,就抓张易之等到御使台,将加以审讯。(“稍解”、“收”、“就”、“鞫问”各1分)
(3) 自此张易之等人经常想借事中伤他,武则天了解了情况,宋Z最终免于受害。(“伤”、“察”、“竟以获免”,各1分)
9. (1)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出此黄花经过西风摧残,流露羞怯怯、苦涩涩的神态,体现秋的萧瑟冷落气氛。(3分,一点1分)(2) “满袖尘埃推不去”,既是写旅途风尘仆仆,也是写自己常需接受不喜欢的指令,无可避免,无可奈何。作者借此表达对自己的仕途际遇的不满。(3分,一点1分)(3) ①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②对那些官场一时得意的小人的讽剌警告;③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④对南宋将重蹈六朝复辙忧虑担心。(4分,一点1分)
10. (1) 大巧若拙(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 无边落木萧萧下(5) 君子不齿(6) 多于在庾之粟粒(7) 赢得生前身后名(8) 苟利国家生死以(每空格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1. 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雨”如音乐般的声音;运用比拟手法,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修辞手法各1分,特点各1分)
12. ①不同角度的描写,形成对比;②突出了雨和瓦的较量中蕴含的美;③以“沐雨远眺”的亲身感受表示对智利诗人聂鲁达认为“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的质疑或反驳。(各2分)
13. ①突出“雨中所见”这一记忆的永恒,引发下文;②文章起笔突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③与结尾处形成呼应。(各2分,答对两点即可)
14. ①从雨冲刷瓦的角度,表达亲情表现虽细小,容易被漠视,但在遭遇生活种种冲击时,亲情会得到再发现和再体验。②从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的角度,表达亲情(家、母亲) 能使人抗拒现实生活中的恐怖与孤独,感受美丽和温暖。③从综合的角度,作者感受到,多年以后物是人非,但亲情将留存于记忆中,成为心灵深处温馨而永恒的风景。(各2分,答“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 其次,从什么是经典、读经典的作用、读经典的要求三方面阐述如何读经典。最后,指出不读经典的严重后果(各2分)。
16. ①作者认为许多时候只有“泡沫”的喷涌和膨胀,不能称作是“信息爆炸”;②作者相信知识的增长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发展形成“信息爆炸”。(各2分)
17. ①经典是有限的和稳态的;②经典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训练(或不读会影响基本的理解和判断);③选择经典可抵抗思想和文化垃圾。(6分,每点2分)
18. 按照高考阅卷评分细则进行批改。切入分48分。
魅力,是自内散发的气息。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魅力”?怎样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魅力”?怎样正确地体现自己的“魅力”?怎样对待评判别人的“魅力”?等等。如此思考,才能使思维不断深化,立意趋向深刻,视野越发开阔,联想愈加丰富。语文Ⅱ(附加题)
19.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6分,每断对一处得1分,六处以内,断错不扣分,超过六处,一处扣1分)
20. 欧阳修(1分)
21. “花间派”,其词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3分)
22. A. 妻子死去,葛朗台抢夺女儿继承权的时候,说:“人生就是一场交易。”
E. 狮子是勇武健壮、能创造奇迹的象征。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23. (1) 按规矩行事。亲娘舅死了,探春依例赏银;废除不必要的开支,精简节约。取消宝玉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费用和每个姑娘每月的头油脂粉费;管理制度改革,采用承包制。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园中各物。(答对一个给1分,2个3分,3个4分)
(2) (刘备进入益州,张飞一路平定蜀中郡县,兵至江州)巴郡太守严颜坚守城池进行抵抗,张飞强攻不下。(1分)张飞用计诱使严颜出城作战活捉严颜。(1分)严颜宁死不降。(1分)张飞敬佩严颜的为人,对他以礼相待后招降。(1分)表现了张飞有勇有谋、敬重英雄的性格特点(2分)。
24. 刚刚摆脱粮食消费不足的困境,偏远山区粮食依旧匮乏,每年食物浪费惊人。(6分)
25. 制订有关政策法规;大力发展节约型餐饮服务模式;清理不合理的餐饮规则;提倡新的餐饮规则;完善制度,减少公务消费。(5分)
后娘阅读答案 篇四在南阳作家群尤其南阳青年作家队伍中,段舒航是一个不多的“异类”。这个“异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不像有些作者那般,发过几篇作品就牛皮哄哄,以为自己真的成为“作家”了。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自成小楼成一统”,一心闭门研读经典,潜心耕耘小说之梦。二是他的小说一反南阳作家群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另辟西方现代派的超验、魔幻、隐喻、象征、荒诞等先锋写作之路,写出了一批艺术性较高的小说作品。
舒航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躬耕》发表他的小说处女作《一个少年与一条河》,之后又连续在《躬耕》发表《八卦商城》《榆村往事》《红鲤》《远去的红气球》《午夜间的一次奔逃》《朋友老金的最后一个夏天》《新四军时期的爱情》《怀念榆村的一个傻子》《1976年春天的一场电影》等小说。而且,这些作品中的某些篇什,还被其他大型文学期刊转发,如《新四军时期的爱情》被《北京文学》转载,《朋友老金的最后一个夏天》被《山西文学》转发,《怀念榆村的一个傻子》被《小说林》转发,《远去的红气球》被《山花》转载等。
2.起步定位
舒航小说的艺术定位,应该是超验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结合体。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卡夫卡、博尔克斯、马尔克斯以及米兰・昆德拉的影子,但他的作品又不像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的作品那般晦涩难懂,而是有机地揉进了中国传统现实主义的因素,以中国读者熟知的城乡生活为背景,机巧布局,展开故事,塑造人物,透视社会。
当然,舒航开始起步时的小说还不是很成熟,比如发表在《躬耕》上的处女作《一个少年和一条河》。小说写的是一段充满仇恨、伤感的乡村爱情故事,以及这段错位的爱情故事对于农村少年光的深深伤害。光的父亲――河东榆村暴戾凶残的富金,在一场人为原因形成的械斗中,一榔头将光的舅舅――河西榆村的振江槌入河底。光的母亲哭晕过去。娘家唯一的大哥死了,全家的天塌了。不久的一场暴雨中,父亲也被河水冲走了……光的母亲伤心至极回了娘家。父亲富金再娶,光在后娘的仇视苛刻中受尽凌辱,度日如年。二叔告诉光亲妈是河西榆村那个女人。于是光一有时间,便到小河上等待母亲。由于母亲刻意回避,光一直没能跟母亲相遇。这个寒冷的冬天,母子终于隔岸相遇了。是光遭受委屈后伤心欲绝的哭声,惊动了对岸的亲娘……于是,小说最后这样写道:
“十岁的男孩子光,在一九七七年冬天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孤注一掷地向着母亲狂奔而去。在哭喊声中从冰上爬起的母亲,先是惊恐万状接着也就不顾一切地向着儿子扑去。当河中心的冰层哗啦啦传来一阵惊心的爆响时,我们听到了小男孩那声撕肝裂胆般的呼唤:
妈――
河面上一片死寂,只有那匹目睹了人g惨景的灰狗,站在河边的石头上,狺狺地狂吠不止……”
这篇小说以浓郁的乡情,从家乡那条小河和那个坐在河里石头上的小男孩光切入,进而引出一场械斗、破裂的婚姻以及少年光的不幸人生……并且在结尾处将情节推向高潮:小说中的最值得同情的少年光和他的亲娘,竟然在他们最终激动相认时,剧烈的奔跑导致河中冰层崩裂,母子双双沉入冰冷的河水……这样的结局真的令人十分震撼!充分展示了作者不凡的艺术功力。
尽管这篇小说比较成功,然而纵观整个作品,在结构布局、故事设置、情节转换和人物雕琢中,仍然露出不少生硬、牵强和人为雕琢的痕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主题的体现,削弱了小说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当然,这篇作品毕竟是舒航的处女作,存在一些艺术上的欠缺在所难免。
如果说舒航的处女作《一个少年和一条河》稍存一些不足的话,那么他在《躬耕》发表的第二篇小说《八卦商城》就达到较高的水准了。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父亲和亲生女儿的“不正当关系”。然而,舒航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并且铺垫、安排得那么可信,由此引发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让人击掌叫绝。
首先,他将小说中的八卦商城,设置成了诸葛亮的“八卦阵”,层层叠叠,从中心向外放射,每排商铺之间的距离都一样,每个商铺的造型都一样。父亲建堂早年丧子丧妻,就剩下一个宝贝女儿小凤,从乡下来八卦商城开服装店。建堂第一次来看女儿小凤就迷了,后来被小凤找到,才领他去了她店里。半年之后,建堂第二次来看女儿,虽然记着了小凤店铺的位置,但到时天已经黑了。好不容易找到小凤的店铺,店铺却一直关着门。打听邻居,都说白天还在,一定没走远。他等女儿不着,又无别处可去。焦急等待之中,建堂又冷又饿,就去找开饭馆的小党。二人是莫逆之交――建堂上次来,曾经救过小党的“急”:突然停电之际,帮小党修好发电机。小党视建堂为恩人――这次再见,建堂说了找小凤的经过,小党让他别急,先吃过饭再说。二人不免以酒佐饭,建堂不知不觉喝晕了。二人饭后再去服装店,小凤依然没有回来。小党就让他明天再说,先在一个小旅馆住下。小党考虑到建堂妻子早亡,多年没沾女人了,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小姐”。建堂初始不允,后来竟然糊里糊涂默许了。晕晕乎乎中,建堂听到“小姐”进屋了,并挨着他躺到了他的身边。年轻女人的气息,勾起了建堂遗忘已久的欲望,他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于是不该发生的一切发生了……要命的是,建堂不该在天亮离开时突发好奇,想看一下他睡的这个城里“小姐”到底长啥样儿?于是他“啪”的一声打开了台灯……小说到此嘎然打住:
“如同晴空中响了一个炸雷,建堂一下子被殛在了那里。他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想毁灭那盏台灯,但是浑身瘫软得已经没有了一点力气。
第三天的中午,小凤在商城里的电视中,忽然看到了一则认领启示。她觉着启示中那个卧轨自杀的老人很像她的父亲,于是就雇了辆面的,急匆匆赶到了铁路医院。躺在太平间里的建堂,脖子没了,但是脑袋还在,双目紧闭,满脸的愁容。小凤扑过去抱住父亲,哭天抢地的成了一个泪人。因为生意赔钱,她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家看望父亲了。她把父亲僵硬的头颅抱在怀里,不知道为了什么父亲会死在这里。
小凤说:爹,爹呀!你这是怎么了啊?
是啊!建堂,你这是怎么了啊?小说中的建堂,不能给他的女儿小凤答案了。但是,小说却给了他的读者们清晰的答案:建堂不能再见他的宝贝女儿。他没脸再见他的女儿小凤了!然而,在这个答案背后,我们是否发现作家发出的另一个叩问:是什么造成了建堂和他的女儿小凤这个悲剧事件的发生呢?表面看是这个迷宫似的“八卦商城”,然而你再往深处仔细拷问,大概应该是这个已经突变得令建堂无法认识、无所适从的社会了吧?
《八卦商城》这篇作品,也是舒航的小说从起步到成熟,所淞⒌囊桓隼锍瘫。这篇小说之后,舒航随后又连续发表的《新四军时期的爱情》《朋友老金的最后一个夏天》等小说,也都属于《八卦商城》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类型。
3.追求极致
舒航在他的小说风格初步形成之后,又开始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进发了。他之后在《躬耕》发表的《红鲤》《远去的红气球》《午夜间的一次奔逃》等小说,就是这种向更高艺术境界探求的成果。不过综合来看,在这几篇小说中,还是《红鲤》和《远去的红气球》艺术上更成功一些,而《午夜间的一次奔逃》等小说,就相对有些逊色了。
如果再拿《红鲤》和《远去的红气球》做比较,这两篇小说又特点不同。《红鲤》是标准的魔幻小说,整篇充满不可思议的魔幻色彩;而《远去的红气球》则是纯粹的象征小说,情节中充满象征主义的想象与描绘。
《红鲤》中的老人贵龙梦中捉到一只红鲤。红鲤被砍开发现没有心,贵龙梦醒过来,猛想起去年夏天他就曾捉到过一只这样的长着一双细细的女人眼睛的红鲤。这只红鲤并非真的红鲤,而是贵龙年轻时的相好晓凤。晓凤当年因爱贵龙,不同意为傻子哥哥换亲,遭受父亲打骂溺水而亡。如今看贵龙风烛残年,又来找他续前缘了。晓凤为了挑明此意,变为年轻女子与贵龙搭讪,变成红鲤与贵龙接触。贵龙最后一次相遇红鲤,看她楚楚可怜,就将其捧回家里水缸中存放,哪知红鲤竟于夜间和贵龙说去话来。贵龙这才知道是晓凤来唤他了,于是精神头儿立马萎靡下去。由于儿子虎成提亲时,贵龙说过家里有几锭金子。眼见老人寿命将尽,两个不务正业的孙子孙女――喜来、小娜竟然来向贵龙讨要金子。贵龙看他们不勤不孝,就说根本没有金子。哪知贵龙临死吞金之后,竟鬼迷心窍写下“我吞金走了”的遗言,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居然商量要给老人开肠破肚,取出金子。虎成、小娜不忍动手,最后由喜来操刀,向他的爷爷下手了……小说最后这样写道:
“送走贵龙的当天晚上,突然就有成堆的乌云,湿湿闷闷从四面八方聚拢在榆村上空,虎成家的五层楼房在巨大的黑暗中忽然间就有了岌岌可危的征象。夜半时分,忽有阴风铁马金戈般奔袭而来,五层楼里顿然间火光冲天。一家四口呼天抢地的要从楼里出来,却发现门和窗子早被堵了个严严实实。有村人想来救火,却吃惊塘里的水不知啥时候已经干了个底儿朝天。惊呼着去井台打水,又见贵龙阴气森森地矗在那里,说:
我家的事情,不要你们去管!
人们想起贵龙已死,就都哇哇怪叫着跑回家去,惊天动地地关门闭户,听凭大火噼哩啪啦烧了个天崩地裂。
那天晚上,怪火焚燃的惊天巨响,不知震坏了多少人的耳朵!”
小说最后的处理,看似因果报应,实则是在赞颂美好爱情的同时,对商品社会里拜金主义泛滥、道德败坏、亲情沦丧的严重现实,进行了严厉的鞭挞。让人感到无比的解气!充分展示了舒航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熟练掌握和自如运用。
再看舒航的另一篇小说《远去的红气球》。这篇小说写“我的弟弟四品”是一个“鸟人”。是母亲梦中被一个巨大无比的神鸟“骑了”之后受孕的。四品是在母亲去井台挑水时,因拽拉井绳用力过度动了胎气早产而生。四品出生的时候,突然之间“风停了,雨住了,井台上空哗啦一下出现了一道彩虹,有一群叫不出名字的雀鸟――我母亲坚持说她的眼睛没有看花,她说她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好看的一群七彩鸟――”“四品满月的那一天里,我们家实际上成了鸟的世界。成百上千知名或者不知名的鸟雀,一大早就缠绕在我们的头顶上欢叫不止。天空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鸟的漩涡,鸟粪急雨一样飞溅在蓝色的空气里。你看见我们家屋顶上一片灰白,院子里仿佛也正下着一场雨夹雪,无数的鸟毛像雪片一样纷纷扬扬地飘下来。”
后� “我”的父亲因了一棵榆树,与大伯发生纠纷甚至械斗,二人均受重伤,两家因而结下仇恨。四品由于早产,发育不全,三岁不会说话,只会发出唧唧啾啾的鸟一样的鸣叫。于是经常受到大伯家孩子的欺负。那天又是因为一只烧熟的蚂蚱,四品与大伯的两个孙子发生争执。大伯不论分说,打了四品四个耳光。四品愤怒了,从地上爬起进行反抗,引起大伯及其儿子更凶狠的报复。他们甚至要用铁锨击砍四品。就在此时,突然间“天空里一片喧嚣。难以计数的白的、红的、灰的、黄的鸟们,在我们的头顶上张开了无数只愤怒的大翅膀或者小翅膀。我大伯家门前的空地上,热风四起,沙尘横飞。鸟群如同鸡群或者蜂群轮番着俯冲下来,在我叔伯兄长的身体四周闪展腾挪狂撕猛啄。人们不断听到我大伯家儿子被众鸟啄痛的尖叫,尖叫声中那把铁锨也凶狠异常地在鸟群里上下翻飞,有许多被铁锨击中的鸟的身体在低空中纷然飘坠。……”
小说写到最后,说在外工作的三叔回来探亲,给四品带了一只巨大的红气球。四品对红气球十分喜爱,欢天喜地和一群孩子追着红气球玩。有一天气球飞了,一群孩子都追不上,唯独四品“一个人在漫长的河堤上撒腿狂奔,那时候秋声紧雨意浓云黑天低,我弟弟在暮气氤氲的百里长堤上,向着一九七一年秋天的纵深处飞奔而去。四品奇绝的耐力和超常的奔跑速度让我们惊诧不已,我们都看见四品跑进远方的天里面去了!”
“多年后我在我们县地方志的三百二十六页“自然灾害”那一款中,看到了有关这件往事的简略记载: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午,前进公社榆梅大队榆村的麦场上,陡然间狂风大作,一股猛烈无比的龙卷风,像魔鬼的尾巴一样,将榆村生产队的半个麦秸垛拔地卷起后呼啸着向西而去。龙卷风过后,人们发现一个名叫四品的哑巴男孩,连同一只巨大的氢气球无影无踪……”
“……我们一家人站在了一座空虚的坟前。你已经知道,坟里面其实根本就没有我弟弟那个哑巴四品。四尺长的一个木匣子里,除了一堆无颜六色的鸟毛外,只有巴掌大一张我弟弟的画像了。……我母亲伫立在我弟弟坟前那棵新栽的桑树旁仰天长叹,那时候正有一队美丽的鸟群从我们的头顶上鸣叫着横空掠过。三、五粒白色的鸟粪雨点一样溅落在我弟弟崭新的坟包上时,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听到从桑树的枝尖尖上传来了一声欢乐而又深情的鸟鸣。一只绿宝石般灿灿生辉的翠鸟儿独卧枝头,它正目光明亮地注视着我们。那目光似曾相识,我母亲就是在这个时候,意味深长地说出那句话来:
你弟弟他不是个凡人!”
读完这篇小说,感到作品极具荒诞色彩,充满某种无法言说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个人认为,小说的主旨除了隐喻“人鸟之善”相通,希冀人类和鸟类和谐相处,鸟类、动物应该享受和人类同等的待遇等等,还有对于人间倚强凌弱现象的猛烈抨击!试想,连进化程度远远不如人类、尚且处于“原始状态”的鸟类,都能对受尽欺凌虐待的弱者――四品伸出救援之手,而作为进化到文明“高级动物”的人类,却还疯狂膨胀着私欲、仇恨、倚强凌弱等丑恶现象?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以上主旨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终极关怀,焦虑人类的未来命运。当然,以上主旨隐藏的很深,一般读者很难从中读出来。
4.回归与突破
毫无疑问,上面提到的舒航的两篇小说,艺术上确实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可以说是先锋小说艺术手法和中国农村生活情景较为完美的“无缝融合”。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这样较为完美的“无缝融合”很有难度,稍微处理不好,就会陷进“纯艺术写作”的泥坑,使艺术手法和生活产生游离、脱节,削弱小说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在我阅读过的舒航的小说中,《关于一场梦的叙述》《老九的江湖生涯》就属于这类艺术和生活发生游离、脱节,因而显得不很成熟的作品。
近几年,舒航的中短篇小说写的少了。后来得知他转向了长篇小说创作,也就不便多问他的创作情况。然而去年,他又先后发给我两个短篇:《榆村往事》《1976年春天的一场电影》。看后甚是欣喜,因为感觉这两篇小说,较之《关于一场梦的叙述》和《老九的江湖生涯》,艺术风格固然还是魔幻、隐喻,但没有了人为编织的牵强,现实主义色彩明显浓厚,生活气息明显增强,故事情节显得真实可信,也显得十分的流畅和好读。因而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这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可喜的回归。
《榆村往事》写的是一个凄美而又充满缺憾的爱情故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名的民间艺人――“蝴蝶仙儿”经常来榆村演出,一来二去喜欢上了俊美漂亮的农村少女云姑,二人郎才女貌,很快坠入爱河。不料,他们的事情被垂涎云姑很久的支书王大龙察觉,就在“蝴蝶仙儿”跟云姑约会的时候,将“蝴蝶仙儿”打得失去了男性功能……几年之后,四处流浪的“蝴蝶仙儿”依然挂念着俊美的云姑,再来寻找,却发现云姑由于遭受大龙欺凌蹂躏,已经变成精神病人。“蝴蝶仙儿”无比愤怒,却又悔之晚矣。就在此时,“蝴蝶仙儿”发现了大龙命令云姑二次“献身”的通知――挂在门上的草环。云姑的父亲三爷找到大龙,苦苦哀求放过已经神经了的云姑,大龙不仅不干,还拿着猎枪来到家里,当着“蝴蝶仙儿”的面苦苦相逼。大龙走后的那天晚上,“蝴蝶仙儿”没吃晚饭就出去了,直到很晚才回来。然后告诉三爷,他明天要离开了。
小说结尾处这样写道:
“第二天上午,很多下地干活的榆村人全都看到了蝴蝶仙儿。蝴蝶仙儿肩挎行囊面朝东南方向走在榆村的村头马路上,一群小鸟闪展着美丽的金翅膀鸣叫着盘旋在他的头顶上空。欧阳秋云从村子里追出来,一边跑一边喊,人们听不到她在喊叫什么。蝴蝶仙儿停下脚步转回身来,那群金色的小鸟居然也在天空中盘旋着不再往前飞翔……
“惊天动地的事情,就发生在蝴蝶仙儿离开榆村的那天中午,那天中午榆村的人们都被榆树林子上空的鸟叫声给惊呆了。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鸟儿们铺天盖地般从四面八方齐聚而来,乌云一般遮蔽了榆村的大半个天空。它们密密麻麻盘旋飞翔在榆村的每一个地方,叽叽喳喳嘎嘎啦啦的鸣叫声狂风暴雨一般惊得人们魂飞魄散。一个小时以后,村子里忽然之间又像往常一样安静下来……不知道那些鸟儿全都飞到哪里去了。然后,有人在树林深处的窝棚外面发现了死去的大龙,大龙嘴巴朝地趴在柿子树下的那片空地之上,实际上只剩一副完整的骨头架子。空地上到处都是鸟毛鸟粪,浓郁得化解不开的腥臭气息,让人无法靠近死去了的大龙。我们看着那副惨不忍睹的骨头架子,心里面想象着众鸟争抢啄食大龙的混乱情形,浑身的毛发和鸡皮疙瘩这时候全都竖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小说通篇采用魔幻、隐喻以及寓言式的铺垫、描绘,使整个作品转换自如,浑然一体,于不动声色之中,能够从字里行间读出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对邪恶势力的无比愤慨。尤其结尾的处理极为精妙:用聚集的小鸟儿们的振翅鸣唱,为象征神圣正义的英雄“蝴蝶仙儿”送行;用鸟群将代表邪恶势力的大龙的尸体啄食殆尽、仅剩一副骨头架的惨象,表达对于邪恶丑行的厌恶与愤怒。这些地方的处理都是值得称道的。
与《榆村往事》相比,《1976年春天里的一场电影》回归得更远,很少再有魔幻、荒诞的描绘,整个就是一篇纯粹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写的是一个11岁的农家少年红豪,梦里都想着要去城里看一场电影。他等啊等,这个机会终于来了:班主任老师要带班里同学去城里看电影了。老师对红豪说,只要你跟家里说好,明天我们在村边等你,你个子小,我用车子带你。然而,红豪给父亲一说,父亲不但把他大骂一通,还命令他去割猪草。一张的电影票才五角钱啊!可是父亲……委屈至极的红豪,为了梦想决定违抗父亲的命令,他诟劳伴将他的猪草筐子带回家,自己不顾一切去追老师、同学了。红豪在通往城里的土路上挥汗如雨,拼命奔跑,渴了喝水,饿了还喝水,但还是没有追上他们……好不容易跑进城里,找到电影院,电影已经开始。红豪想进,被检票员拦住。红豪说明情况:票在老师手里。更是招来检票员一阵奚落,说叫他们几声“爷爷”就放他进去。为了圆梦,红豪流着泪屈辱地叫了,然而检票员依然不让他进。红豪愤怒地抗议、吵闹,反被检票员一阵毒打,被打得鼻肿脸青,鲜血直流……红豪难过至极、委屈至极、无奈至极地在电影院门前坐下,想等电影散场后跟老师、同学们一起回家。却因为一路狂奔、暴饮和饥饿至极,突然阑尾炎发作,疼得一下子倒在地上,被好心人送进医院就昏了过去……
“红豪的父亲母亲是在第二天天亮时才赶到电影院的广场上的。红豪一夜未归,圈里的鹅们嘎嘎啊啊地叫了一夜,夫妻二人都被惊出了一身的冷汗。第二天天还没亮,一家三口便心急火燎地往县城里赶了。
……
在医院冷清的太平间里,他们看到了红豪。红豪的脸和鼻子都在肿着,两只眼睛半张半合。他躺在那里,安安静静的就像睡着了一样。”
小说写到这里戛然而止。结尾这样处理,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作者没有把要说的话说出来,但我们分明已经感觉到作者那无以表达的愤怒!“红豪的脸和鼻子都在肿着,两只眼睛半张半合”,那是死不瞑目啊!红豪到死都没有像他的同学和老师那样看上一场电影,他真的是不甘心哪!“他躺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就像睡着了一样。”那是无声的抗议和控诉啊!抗议父亲的暴虐,控诉可恶的贫穷!读到这里,我们谁能不为红豪的那点可怜的梦想所感动?谁能不为红豪为实现梦想而遭受的暴虐、屈辱,以至于失去生命的经历而痛心?
后娘阅读答案 篇五定向控制
所谓定向控制,就是指每一阶段的教学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有把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 的功能,具有对教学过程定向和控制的作用。要能进行有效的定向控制,就必须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制定 好教学目标。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合理的,是多元化的、组合式的。对教学内容来说,它考虑到教学目标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订教学目标成“块状结构”;对学生的智能活动来说,又有充分的思维区间和思维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把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化为问题情境,事先 编制由若干问题组成的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思考、解答;也可以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活动情境,即 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的智能活动,把教学目标隐含其中,通过某项智能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把教学目标 转化为练习操作情境,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编制成练习卷,让学生通过练习或操作完成教学目标。
由于教学目标规定某一阶段教学之后,学生明确了将学到什么,何种能力得到培养。这样,教的内容即是 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就会指向明确,而不会茫然。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 开展定向活动,所依据的即是教学目标的定向作用。魏老师认为:有些学生智力活动差,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智 力活动,而是缺少具备一定指向性的活动。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使他们的智力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他 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使他们理清语文知识结构。学生按照从干到枝到杈的顺序学习知识,进行定向的智力 活动。这样,语文知识学了多少,还剩多少,哪些已掌握牢固,哪些还认识模糊,学生一看语文知识结构图, 就能一目了然。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目标是把教学过程变成可操纵的“把手”。有的老师也许看过钱梦龙老师教《雷雨前 》的录像。对课文的分析,钱老师所用时间不到一节课,而就在这不多的时间里,钱老师用一定的时间听写文 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为什么?因为钱老师对这一节课所定的教学目标是教给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来理解文章 思想内容。时代背景清楚了,文中所写景物的象征义也就容易理解了。为了增强教学效果,钱老师采用了听写 的方法,而不是进行一般的时代背景介绍,对课文的其他知识,钱老师只是简单带过,或删去不教。也就是说 ,这一节课钱老师所用的一切方法,都是为了达到使学生掌握象征手法这一目标。这充分说明教学目标带有定 向和控制的作用。
定向控制根据控制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正向控制、反向控制、纵向控制和横向控制。中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 育,是以传习性教育为主的教育,因此,正向控制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经常运用的手段,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能 力的迁移大多是在正向控制下进行的。例如教文言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告诉学生“黠”是狡猾的意思,“顷刻”是短时间的意思,“变诈”是欺骗手段的意思,等等,这是正向 传授知识;例如教师告诉学生,记叙文划分段落的原则有:按时间顺序划分,按空间顺序划分,按事件发展的 情节变化来分,按表达方式来分等,并结合具体课文进行讲解,这是正向传授方法;如果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能用所学过的知识、方法去解决另一个语言环境中的问题,也就做到了正向迁移。
与正向控制相反,反向控制是对正向思维进行限制的控制。教学中,教师设置重重障碍,把学生的思维之 水逼到绝壁上,让它从天而降化为壮观的瀑布,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反向控制。例如教《驿路梨花》一文,要 学生领会该文明写与暗写相结合的手法,单从正面去讲,学生理解不深;如果能让学生根据课文把暗写的部分 改为明写,改写之后,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明写不易充分表现梨花姑娘做了好事不留名,不能充分反 映“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主题思想,只有明写与暗写相结合才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最好方法。同样,在作文教学 中也可以进行反向控制,教师可以改变平常采用的要求学生怎么写的作法,而要求学生不应该怎么写,促使学 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定向控制还要处理好纵向控制与横向控制的关系。所谓纵向控制就是按着既定的教学步骤、环节,节节推 进,逐层深入。所谓横向控制就是在某一教学步骤、环节上,对某一知识加以铺陈,向它的外延扩展。语文教 学要富有连贯性、灵活性,就必须处理好纵向控制与横向控制的关系,以纵向为主,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同时 进行必要的横向穿插,以开拓教学内容。切不可以过多的穿插扰乱学生的纵向思路,破坏课堂教学气氛,使学 生对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感。
定度控制
定度控制,其实就是如何遵循量力性原则的问题。量力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 平和特点,处在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身心发展既有共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 特点。教育既要符合其共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又要符合各自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的知识、智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与跨度。教师要善于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不断激起学生 “跳起摘果子”的热情与欲望。总之,只有进行有效的定度控制,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要进行有效的定度控制,必须处理好难与易、密与疏、扶与放的关系。三个关系中,难与易的关系是最基 本的,它是处理后两个关系的基础。
关于难与易的关系。处理难与易的关系应根据量力性原则,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做实事求是的分析。教师讲 授的内容、所提的问题、所布置的作业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但必须知道,量力性原则并不是只讲 消极地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而是既讲适应又讲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一 定的知识。这就是量力性原则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既讲适应,又讲发展,才是对量力性原则的正确 理解。因此,一些行家提出:教学要有相对的难度。认为:教学中所设置的障碍难度要有分寸,接近“最近发 展区”,又适合于大多数学生。例如钱梦龙老师执教《愚公移山》,他不问:“孀妻”解释为什么?而是问: 小孩子七八岁就跟老愚公去移山,他父亲会同意吗?后一种问法接近“最近发展区”,能给学生在克服障碍中 带来喜悦;相反,如果钱老师改用平直
的问法,就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在处理难易关系时,教师还须善于做好化难为易和化易为难的工作。语文教学主要是篇章教学,对一个篇 章来说,所需传授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是多方面的,这些知识未必都恰好在一个水平上,适合于全 体学生,或许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适合于某一年龄段学生,而语文知识却又偏深或偏浅,或许语文知识的深浅 度适合于某一年龄段学生,而思想内容又偏深或偏浅。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难易的转化工作,做 到浅中求深,深中求浅,使所教内容适合于大多数学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初中课文《人民的勤务员 》文字通俗易懂,但正因其浅,学生对课文往往不假思索,一掠而过,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的理解很肤浅。 那么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呢?这就要做好化易为难的工作。有一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把 “他利用机会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与课文的原句对照,看看有什么不同?课文的原句是“他寻找一切机会为人 民服务”,联系课文,把两个句子一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利用”是等待时机的出现,含有被动的意义,“ 寻找”则是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用“寻找”一词可以表现出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课文 中关于雷锋同志的五个小故事是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服务形式紧扣“一切” 来写的;“他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一句统领全文,一字一词改动不得。这就是浅中求深。但这种“深” 是学生经过努力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教师不做这种转化工作,就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遣词布局和思想内容的 理解。与化易为难相反,处理难易关系的另一种方法是化难为易。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这是怎样的 世界呢”一句,句尾不用问号,也不用感叹号,而是用句号,这是什么原因?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有一定难 度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个教师让学生细读高中第一册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一部分,然后提问:“ 文中哪些话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他眼前世界的看法?”学生很快找到了这样的句子:“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教师据此指出: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这是怎样的世 界”是早有明确的答案了,无须发问,更不要求读者回答。正是因为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参读法”,运用已学 过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注脚,原先学生挠头的问题也就变得明白易懂了。有的教师常常把“启而不发”的原因 归结于学生的“笨嘴笨舌”。但如果我们教师能反躬自责,就会发现难易关系处理不当,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果我们教师善于处理难易的关系,并注意调动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不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了。
关于疏与密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密度就是一堂课里所包括的内容。一篇课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要在有限 的课时里容纳多方面的内容,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密度,处理好疏与密的关系。何谓密?密就是细腻、 稠密;何谓疏?疏就是粗略、稀疏。正如缝制衣服,有的地方要细针密线,有的地方要稀针疏线。语文课堂教 学也要有疏有密,疏密相间。如果只密不疏,处处做过细的分析,结果欲密不密,教学重点不突出,效果并不 见佳。如果只疏不密,处处只做蜻蜓点水式的叙述、分析,就显得空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就肤浅。至 于何处该疏,何处宜密,全仗执教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一般说来,凡 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教得细些、密些,非重点难点教得粗些、疏些。如课文《分马》写了两个场面:一是分 马的欢乐场面,包括分马前的欢乐气氛,分马的经过,依次写了赵大嫂子、郭全海、老初和老孙头四人在分到 牲口时的表现,补叙了白大嫂子和张景瑞后娘、老田头夫妇、李大个子和李毛驴分到牲口时的情景。二是积极 分子同老王太太换马的场面,以郭全海的活动为线索,写郭全海院子里提议换马、草垛子前动员换马、老王太 太换得好马、郭全海上门要求换马。对这些内容,何处细讲,何处略讲,都应看这些内容与主题的关系,看它 是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郭全海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他的活动与文章主题关系密切,毫无疑问,文中有关郭全 海的文字应是教学的“密针点”,而对其他人物一般可用“疏针”带过;同是次要人物,也要有区别,由于作 者刻意用老孙头的自私自利来衬托郭全海的大公无私,因此在教学中对老孙头形象也应做适当的分析。总之, 疏与密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处理疏与密的关系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来决定 。
关于扶与放的关系。处理扶与放关系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教会学生学的问题。“扶”就是教师相机诱导 ,适当点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又不包办代替;“放”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揣摩、理解,自求解释,不 依赖老师。“扶”是“放”的基础,“放”是“扶”的目的。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之教, 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乃为善教也。”(见《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 721页)他曾以扶小孩子走路为喻阐明这个道理,说:扶小孩子走路,立足点要放在小孩子学会走路上,大人的 扶是为了最终放手不扶。我们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以将来学生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作文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对 文章中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语言材料不理解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讲解、指点。当学生在自学中通过“奋 其才智”可以理解文章内容、艺术技巧,以至渐进佳境时,教师的“扶”就是多余的了。
处理扶与放的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由于知识、能力、阅历上的原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般 不如教师深刻,思考问题也缺少方法,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教师诱导有方,由扶到放的 过程就可缩短,反之就要延长。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鞠躬尽瘁》一文中,在记叙焦裕禄与省地领导同志谈 话之后,有一小段议论:“这就是他,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遗言。”教师问学生:焦裕禄 同志是党的县委书记,当然是共产党员,这是无需交代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课文写到最后,却指明这一点? 这里是不是交代焦裕禄同志的政治面貌呢?学生通过钻研懂得了:课文在最后部分出现“共产党员”四个字, 绝非交代焦裕禄同志的政治面目,而是对他多方面的高贵品质的高度评价。就是说,他有共产党员的崇高党性 ,是共产党员的楷模。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揭示了自己发现并提出这个问题的思路。“我想焦裕禄同志是共产 党员,这是无需说明的,即使要交代,也应该放在开头部分,而不应放在结尾。这说明,这四个字是异常用法 ,有特殊用意,我是用查寻异常的方法发现了这个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实例,不但传授知识 ,而且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分析问题思路的指导。如果教师都能像这样能扶善导,那么学生很 快就会不扶自走了。
定量控制
现在,随着社会信息量增大,人们心理上对信息量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大,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也成了语文课 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但课堂容量并非越大越好,它也应该有适当的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 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语文教学定量控制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课时量的控制、课堂教学容量的控制及各种训练量的控制。在课时 的分配上,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深文与浅文,长文与短文,应有所区别。如《故乡》所用的课时自然要比《 一件小事》、《人民的勤务员》所用的课时多。对于课堂教学容量,应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心理上对信息量 的承受程度来安排。如于漪老师上《祖冲之》和《晋祠》时,认为课文的信息量对她的学生来说显得太少,于 是她在课前布置学生看有关中外科学家和我 国名胜古迹的文章,上《祖冲之》时,请多名学生介绍中外著名科 学家的事迹,上《晋祠》时请多名学生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增加课堂信息量。而她的这种作法对于语文基础 较差对理解课文还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不适宜的。
现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训练量的控制。有的老师常常说要“精讲多练”,“多读多写”。但讲多 少为精,练(读写)多少为多,缺乏一定的标准,缺乏量的依据。还有“题海战术”,到底做多少题才成其为 “海”,也不得而知,或者� 总之,许多语文教师对训练量的控 制还缺乏科学的标准。
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很注意训练的定量分析,力图通过数据来揭示能力训练的客观规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曾专门花了十五年时间对学生的读写量进行研究,得到的数据是: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 地、有理解地阅读,就必须在小学的前四年朗读200小时、小声默读200小时以上。这400小时朗读训练量,是经 过科学验证过的数据。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对语文教学的定量控制进行了一番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 为:一些学生智力活动的一个弱点就是活动无规则,不能把训练内容和时间紧密联系起来,犹如转数失控的车 床,忽紧忽慢,有时已超过记忆区域负荷的时间限度,还在拚命记忆,有时任思维的骏马无目的地驰骋,大脑 处于消极的抑制状态。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要教学生把训练内容和时间联系起来。他给学生规定了某一阶段 里应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默写每分钟30字,誊写每分钟25字,背诵课文每分钟20字,朗读每分钟200字,写作 每小时800字,督促学生完成,结果学生语文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可见定量控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 手段。
定序控制
所谓定序控制,就是指对进入流动过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它是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主要是课文教学,课文是作者对生活素材加工的结果,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思路,课文教学要引导学 生欣赏领会文章的内容,学习其加工生活素材的本领,就要引导学生追踪作者的思路。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的序,使所制定的教学程序兼顾到作者、学生、教师的思路。
按照运筹学的观点,对事物运动的程序安排有个科学的线性规划,才会取得良好效果。如果程序规划不当 ,即使构成事物的内容相同,也会导致事物整体结构及其性质的改变。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形:三四个教师备同 一教材的同一节课,共同确定了某一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作业,但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这里除了执 教者本身的素质和各人对教材熟悉程度的差异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执教者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不相同。例 如教《故乡》一文,对作者创作此文时的思想状况进行介绍是必要的。一教师在课文教学起始即做介绍,但由 于这时学生还没有接受这些知识的需求,所以兴趣不浓,记忆自然就不深刻;另一位教师不是这样,而是在学 生对课文中“这不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一句理解困难时,才适当地介绍了作者当时“荷戟独彷徨”的思想 状况,此时由于有了解开疑团的迫切愿望,有了了解作者当时思想状况的需求,学生精神专注,通过背景材料 很快就解决了疑难问题。又如教《中国石拱桥》,如果告诉学生要把事物说明得准确,就要注意用词的准确, 然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些例子加以证明,这自然是指导阅读的一种方法。但一位特级教师在指导阅读时 技高一筹,他先要求学生不看课文,用一句话说明挂图上三个拱的位置。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回答,有的说“ 大拱两边有两个小拱”,有的说“大拱的上边有两个小拱”等等,都不能达意,这时老师才叫学生翻书看课文 ,使他们理解课文“大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一句表达的准确。此后教师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用词准确的 例子,这时学生阅读课文倍加认真,完成这道练习也就不感到困难了。可见,教学中进行定序控制,合理安排 教学步骤,与教学效果关系很大。
近些年来,我国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的序做了积极的探索,其中“三分法”与“四分法”即是对阅 读教学序的探索最有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分法”的具体过程是:第一阶段,预习课文,即指导学生泛读课文 形成表象;第二阶段,讲读课文,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精读课文达到理解;第三阶段,练习与运用,指导学生 巩固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四分法”将阅读教学过程分为预习、讲读、复习、练习四个步骤。这两种观 点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们的实践经验,对阅读教学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现在,随着对阅读教学研究的深入, 人们认识到语文阅读的一般过程应包括定向准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复习巩固和深化运用五个环节,这五 个环节是比较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的。武汉师范学院黎世法老师提出的“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和辽宁魏书生老 师的“六步教学法”都包括了阅读教学的以上五个环节,教学效果显著,因此都受到了语文教学界的认可。
对中学作文教学序的探索,近此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漪、陆继椿、蔡澄清、常青等优秀语文教 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有序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学作文教学要走科学化的道路,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 和发展能力的客观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中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对他们进 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写作训练,从而逐步丰富他们的写作知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的序 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序;二是能力的序;三是训练的序。所谓知识的序主要是指记叙、说明、 议论三大文体的写作知识的序;所谓能力的序主要是指积累、思考、表达三大能力发展的序;所谓训练的序主 要是指教师为传授上述知识,培养学生上述能力所安排的教学步骤,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训练的发展进程。 单有宏观上的大序还不够,还要有微观上的小序,例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要求出发 ,组成这样一个训练序列:一、观察周围生活;二打开记忆大门;三、由复述到独立叙述;四、由写实到适当 进行虚构;五、加强叙述、描写技能训练。而其中的某一点又可含有小的序列。如叙述、描写技能训练中的景 物描写训练,即可分为如下十个步骤:一、景物中形状、方位、距离的描写;二、景物中色彩、光泽、亮度的 描写;三景物中音色、音量、音质的描写;四、景物中软硬、冷热、干湿的描写;五、景物中速度、运动状态 的描写;六、概括描写与细致描写;七、定点描写与移步换景;八、观察和描写的顺序;九、触景生情——联 想与想象;十、融情于景——用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建立科学的训练的序是作文教学科学化 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有一个科学训练的序,这个序既能把知识、能力、训练三者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又能把宏观规划与微观安排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可脱离盲目状态,做到有序可循,从而 提高训练的效率,加快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定势控制
所谓定势控制,就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思维趋势、思想感情的控制。当学生的思想 情绪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时,教师要加以诱导,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当学生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教师 应通过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以及所创设的情境使之兴奋,从而形成一个适合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氛围 。语文教学主要是课文教学,每篇课文的内容都有其情感基调,它们或激昂高亢,催人奋进;或深沉悲壮,引 人思索;或轻松愉快,逗人发笑;……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来控制学生的情感,通过字词句篇知 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学生导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学生进入情境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来理解文章的内 容,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并与之共鸣,从而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所肩负的“文”、“道”两方面的任务,促 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满怀悲壮,严正控诉刽子手血腥罪行的檄 文,要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就必须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慷慨激 昂之情。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对教材内容 也就容易理解了。相反,如果不顾课文内容的情感,随心所欲地设置一种与课文内容不相协调的情感基调进行 教学,势必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孔乙己》时,整堂课笑声不断,学生只从取 笑的角度来看孔乙己,并未认识到课文中对孔乙己的取笑发出的是“含泪的笑声”,孔乙己是一个值得同情的 悲剧人物。学生的这种感情及课堂教学气氛与教学内容的情感显然是不协调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学生的情 感调动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上来。
阅读教学讲究定势控制,作文教学也应讲究定势控制。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 理之致乎?”就是说,文思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灵感,开通学生的思路,就要用一定的手段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学生在写作文之前,他们的思想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往往藏某种情感 于胸中,当他们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时,就会勾起情思,触发文思。如布置写赞颂家乡的作文,教师 可引导学生观察家乡东升的红日、满天的朝霞、秋天的田野、湖中的涟漪、夏夜的月光、巍峨的楼房。可以组 织学生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奇巧的工艺品,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拾落叶、寻蝉蜕、采蘑菇……有意识 地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家乡美景的熏陶。当学生陶醉在家乡美景之中时,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就化为触手可摸 的形象了。有的老师常说:学生写托物言志的文章,感情往往上不去,主题不能进一步升华。究其原因,就是 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不够,如果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体验生活、观察景物、 移情于景,那么学生写此类文章也就不感到困难了。例如教过杨朔的《茶花赋》后,一教师拿出一枚红透了的 枫叶,让学生闻过,问他们香不香,学生回答是“不香”,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退休老工人热心为他人服务的 事迹,再叫学生闻,有人觉得有香气并且会心地笑了。由于教师善于激发感情,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感情迁移到 某个物体上,因此学生所言之志与所托之物也就能融为一体了。
后娘阅读答案 篇六“名著阅读”题题型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1.考查积累:阅读文学名著应达到一定的量,特别是对课标规定阅读的名著要熟悉情节内容:2.考查理解:即对名著人物、情节、主题等的认识和理解;3.考查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表达从名著中获得的有益启示:4.考查评价:能联系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及相关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从呈现形式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简答题;从考查内容看,有识记积累题、归纳概括题、感悟理解题、欣赏评价题等。然而综观近几年的中考题,其考查的轨迹还是有变化的:逐步由对文学名著涉及的作者、出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的识记转向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对人物形象的评判和鉴赏等,考查南知识点向能力点迁移,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不光要采取泛读的方式,还要精读,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积极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试题演练
1.(2010年常州)选出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B.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星,回到花果山。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
C.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D.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王后娘娘。
分析:这一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积累,特别是对课标规定的《西游记》这部作品的熟悉程度。只要仔细读过整部书的考生就不难得到正确答案为B。“打伤太白星”是后话,应是“打出南天门”。玉帝派去擒拿孙悟空的是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二郎神出场则是孙悟空蟠桃宴上二次大闹天宫之后的事情。
2.(2009年扬州)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示例:《老人与海》――桑迪阿果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
分析:这道题是对名著阅读的综合考查,不只考查对名著的熟悉程度,还要求考生结合文段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表达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这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答案示例:(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历尽战争的艰险,饱受病痛的折磨。凭借顽强的意志在病榻上写作,终有建树,他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2)《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活多年,他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种种困难与艰险,他那顽强的意志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读者。(3)《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就启示我们,没有坚强的意志,不经历磨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3.(2010年福建福州)名著阅读。
(1)一部《水浒传》,凸显一个“义”字。在众好汉眼里,“义”高于一切。请列举《水浒传》中�
(3)名著阅读学习小组在阅读《西游记》后,有位同学对书中主要人物这样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唐僧可憎。”针对这一洋价,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假设你也参加了讨论,请你在“悟能”和“唐僧”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开头,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结合两部名著出了三道题,也有明显的阶梯性。在考查对名著内容熟悉程度的同时,还结合名著内容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文段内容梳理出线索并作出恰当的概括。还要考生具有欣赏评价的思辨能力,要求比较高。
(1)示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武松醉打蒋门神。
(2)答题要求:要有人物、地点和事件,语言表达顺畅。不能脱离原著。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我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作为取经集体中的核心人物,唐僧有着常人难以容忍的缺点。他胆小懦弱,走到穷山恶水时,常常“大惊失色”。“流下泪来”。他人妖颠倒,是非不明,多次上了妖精的当仍是执迷不悟,对忠心耿耿的孙悟空动不动就念紧箍咒。可见,唐僧还真是可憎可恶。
②我不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唐僧为了从西天取回真经,不畏千难万险,不为财色迷惑,富有献身精神。他对徒弟要求严格,对自己从不懈怠,处处以“慈悲为怀”,一路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他那普度众生的崇高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执著追求的精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③我同意“悟能可气”的观点。猪八戒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每当遇到困难,总爱嚷嚷着散伙。他还特别好进谗言,搬弄是非。在“三打白骨精”这一节中,他挑唆不明真相的唐僧念紧箍咒,赶走了孙悟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真是可气可恨。
④我不同意“悟能可气”的观点。在西天取经的曲折道路上,猪八戒虽然没孙悟空神通广大的超常本领,却也立下不少战功
在智取芭蕉扇、大战盘丝洞等战斗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作战,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帮手。他憨厚老实、肯卖力气、富有人情味,让我们觉得可亲又可爱。
解析指导
为了在考试时轻松解答名著阅读题,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一要深入阅读。要学会静下心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要掌握从某一个方面去精读名著的方法,比如,从情节、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角度切入研读名著,或进行同类型人物形象的比较等。
二要做点读书笔记,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注意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积累。这里向大家推荐英国的一位学校读写顾问、《泰晤士报》教师杂志的撰稿人安・韦伯利先生提供的一个读书笔记指导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①从文中找出一个描述性词语。并把它写下来。利用辞典查出5个同义词和5个反义词,
②写一篇描述主要人物的文章:包括他的外貌、着装、说话方式和个性。
③从书中的描写部分总结并描画一个人物或者一幕场景的特征。
④选取一个描写性段落,列举生动形象的、运用修辞格的语言实例,如明喻、隐喻、押头韵、名词短语等。
⑤排列出用于营造氛围的词语或短语,如“提心吊胆”或者“毛骨悚然”。
⑥写下在故事的每一个关键处,人物的所想、所感。
⑦当故事读到一半时,预测故事怎样发展。把预测以故事规划的形式写出来。
⑧边读边写下遇到的问题,问题可以多种多样。
⑨写下不会读或从没见过的词,从字典中查到它们的意思,并写下来。
⑩写下书中你最喜欢的部分,并写出为什么喜欢。
三要写写心得,依据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作出独特的理解和评价。近年来,关于名著的考查,已从较浅层面的对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等内容的识记判别或简要介绍,转向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的感悟评点等,也有选择重点段落进行综合性阅读能力考查的题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加强感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