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阅读参考答案【通用6篇】

在各个领域,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6篇《麻雀》阅读参考答案。

史铁生 篇一

站在人的疑难之处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1998年罹患尿毒症,终至透析。病情稳定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和散文集《记忆与印象》等出版。作品多次获奖。现为北京市合同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我的丁一之旅》是史铁生用三年时间的所有上午写出来的

“在我们几十年的生命里,最不可能枯竭的就是疑难,而不是幸福。如果你老是写幸福,可能会枯竭。”———史铁生

《我的丁一之旅》是史铁生对自己的又一次眺望。这部长篇被他称为“心魂自传”,他把自己的内心、精神以至肉体再次放到浩瀚的时间之流,生死轮转,灵肉纠缠,性与爱排演,理性与激情的上升与坠落,孤独与慰藉的给予和失去,它和史铁生在几年之前完成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长篇思想随笔《病隙碎笔》一起,构成史铁生重要的精神性的书写。

从死中看生

南方周末:在你的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里你说,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地等我。

史铁生:这是我在肾坏了、刚刚透析之后写的。确实,那时你觉得离死亡很近,尤其你天天透析。在透析室里跟你在一起的那些人,可能哪天哪一个人就没能再来,常有的事情。医院里边的困苦,外边的人很难想象,所以我建议人们旅游不要光去风景区看,也可以去医院看看,去墓地看看。

南方周末:你写“史铁生的墓”,给自己设计墓志铭,你说死,说活。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死是一个禁忌。疾患使你看透生死了吗?

史铁生:透吗?不敢说是透。死意味着什么,死之后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无法在活着的时候去证实它,也很难证伪。哲学的问题,据说是从死开始的。佛家讲人生老病死。实际上最触动人的还是死这件事情。对很多人来说,死是不能谈的。人们不说死,一说到死就很害怕。好像死是不在的,永远都不在。忌讳谈死的,如果他是病人,我就觉得他的病白得了;如果他是一个写作的人,他的损失就更大。我觉得人对死的想法很苍白时,对生的想法也会很不清晰。古人说:“不知生,焉知死”。但还有一种看法,是“不知死,焉知生”。死是生的一部分,在你生的时候,死一直在温柔地看着你,或者虎视眈眈地看着你。不说的人,也分明意识到它在那里,而且深怀恐惧。

南方周末:残疾和磨难使你比常人更容易体察到人的根本处境吗?

史铁生:未必,未必。佛祖也并没有残疾呀。而磨难又差不多是人人都逃不开的,也很难比较磨难的轻重、大小。苦难既可以使人把生命看得更深入、更宽广,也可能让人变得狭隘。我说过,关键的不是深入生活,而是深入思考生活。比如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我看他最不寻常的品质是诚实和善问,问人生的一切善恶原由与疑难。我觉得这才是写作者应该有的立场。

有人说我的写作太过思辨。没办法,这可能就是我的命。大概我总是坐在四壁之间的缘故,惟一的窗口执意把我推向“形而上”。想,或者说思考,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我不想纠正,因为并没有什么纠正的标准。总去想应该怎样,倒不如干脆去由它怎样。

南方周末:看到你描述透析室的情景,你写过病人和家属因为拿不出治病的钱悲伤痛苦,在医院你更真切地看到生命的困苦和患难吗?

史铁生:透析费用一年数万元,且年年如此,这个负担靠一般人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承受的。不光是透析,很多病都有这样的问题—— —决定你活命的是钱,不是医疗技术,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不只是医学问题,还是伦理问题。人的生命,人的生存在你走进医院看病的时候出现问题———不平等。我见过一个靠借钱给儿子透析的母亲,她站在透析室门外,空望着对面墙壁,大夫跟她说什么她都好像听不懂,那种绝望让人难过。我还听说过一对曾经有点钱的父母,一天一天卖尽了家产,还是没能救活他们未成年的孩子。我听护士说过:看着那些没钱透析的人,觉得真不如压根就没发明这透析呢,干脆要死都死,反正人早晚得死。这话不让我害怕,反让我感动,是啊,走进透析室你才发现,最可怕的是:人类走到今天,连生的平等权利都有了疑问。有钱和没钱,怎么竟成了生与死的界限?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要死都死大概也不是个办法。

残疾与爱情

南方周末:在你的写作中,残缺和爱情是两个重要的主题。对你来说,残缺和爱情是人的宿命和寓言吗?

史铁生:我没想写残疾人的爱情遭遇,那些东西被写滥了。我写的是人残缺的背景,使爱情成为可能和必要。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这是人之个体化的残缺,所以我们需要与他者的沟通、亲和。而他者,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差别、隔离、恐惧甚至伤害,这是社会化的残缺。我们因残缺走向他者,因残缺走向爱情,但是我们通常会从他者那里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残缺,残缺和爱情互为因果,我甚至认为它是人类的寓言。残疾或者说残缺与爱情,我觉得,在所有人的心理或处境中都有它们的影子。

南方周末:在你的书里你抒写了对情爱的渴望和幻想。《我的丁一之旅》、《务虚笔记》、《灵魂的事》都能看到同样的爱情事件,你对爱情的渴望和幻想没有因为疾病和磨难止息吗?

史铁生:是这样。人在把死给安置了以后就开始想生,生的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爱:爱情问题、性爱问题。

其实在《我的丁一之旅》中主要探讨的就是爱的问题。我说,丁一生来就是一个情种,为什么生来是一个情种?情种实际上就是渴望他人的,说到爱,爱的最根本是他者的问题。有人说母爱是最伟大的,我不这么看,母爱当然是很好的,但是它针对的是自己的一部分,它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爱的意思是针对他者,爱是对他者的敞开,爱渴望寻找联接,而不是封闭。生而为情种的人有几个特点,比如他好色,好色这件事情不见得是坏事吧,他喜欢美好的东西。但这是不够的,更多是他肉身的性质,是一种自然的本能。那么爱,我说的敞开,可能是对他人的,也可能是对他物的,还可能是对整个世界的。他都取一个沟通和敞开的状态,而不是封闭的状态。

南方周末:你的爱情生活是怎样的?你的爱情有过曲折吗?

史铁生:我们俩,已经互为部分了吧。要没她,别说写作了,我什么也干不成,就那么点力气,生活的碎事就快把你磨没了。爱情,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机缘,这种机缘你无法说清楚,缘分真是因因果果,你不知道从哪儿就排布下来了,这个时候除了感恩也没有别的。包括也得感谢她的父母。包括还得感谢她父母的父母,她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爱情它有历险的一面,我也就是历险成功。怎么历险你也说不清楚。刚开始谈恋爱,刚开始结婚的时候,你也不能具体想象,除了抱着一个诚心之外,你还真的要靠机缘。你知道上天怎么排定你的命运?你知道你的人生的剧怎么演吗?不知道。如果你知道怎么演的话,那就是戏剧,不是生活。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恨?事实上,因为残缺和由残缺带来的他人的漠视甚至轻蔑,导致了残疾者的恨。

史铁生:恨是不好的,恨是一种自行封闭的心态,它既不期盼向外界的敞开,也不期盼与他人联结,就像一个孤立的音符,割断了一切意义自己也就毫无意义,所以我说过它是一个噪音。残疾情结不单是残疾人可以有,别的地方,人间的其他领域,也有。马丁.路德.金说:“切莫用仇恨的苦酒来缓解热望自由的干渴。”我想他也是指的这类情结。以往的压迫、歧视、屈辱所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怨恨的蔓延,就是这残疾情结的蓄积,蓄积到湮灭理性,看异己者全是敌人。被压迫者、被歧视或被忽视的人,以及一切领域弱势的一方,都不妨警惕一下这“残疾情结”。

南方周末:你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这么多疾病的困苦,内心会有幸福感吗?

史铁生:我现在很有幸福感。大概是40多岁时,我忽然有了一种感恩 的心情,心里自然而然地冒出了一句我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话:感谢命运,感谢它让我明白了很多事。但这个幸福也不是说我每天都是特别满意的。幸福是什么?幸福不见得是某个具体的满足。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但是我觉得对于写作者来说,对一种现实满意到非常流畅的状态并不是特别好的情况。对写作而言,有两个品质特别重要,一个是想象力,一个是荒诞感。想象力不用说,荒诞感实际上就是你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并不好的东西,看到并不能使我们的人性变得更好的东西,看到并不能使我们的梦想都能够符合心愿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现实的世界永远存疑。对人而言,幸福总是有限的,而人的疑难是无限的。

在疑难中写作

南方周末:终年的疾病缠绕中,你怎么能使写 或者读书,或者写作。总之工作时间比我肾坏之前缩了一半。因为你去掉3天,这4天还要被打折,所以我其他的事情全都不做了。所以我现在不参加活动,不接受媒体访问,有人说我吝啬,其实是因为我的有效时间太少了。写《我的丁一之旅》是我在3年的时间里利用了所有的上午,什么都不做,实际上是写了3年,3年先要去掉一半,透析的时间。再要去掉一半,3年的下午。所以3年的一半的上午就是用来工作。其他的事情我就都不管。

南方周末:在开始一次新的漫长的写作之旅前,你有信心走完它的全程吗?

史铁生:在我试图写一篇我感觉比较重要的作品前,我总要下决心,下什么样的决心呢?下一个失败的决心,而不是下一个成功的决心。因为既然是写疑难,那就一定是相当疑难的,我不能保证准能写好。成功又给你的压力太大了。所以这是一个私人的问题,写作是一个私人的事情,你只对你自己负责,只能对失败负责,不能老去想成功的事,否则那么大压力还怎么写?对我来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是对自己的提问,你给自己回答了一个问题,你要在意别人承认你吗?我说写作更多的是私人的事件。有两个事件是特别私人化的。一个是写作,一个是爱情。你去爱一个人,你在乎别人怎么说你吗?别人怎么说你就放弃,别人怎么说你就会追求?这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恋爱者。我觉得写作和恋爱特别相近。它们都是个人的疑难,你别跟人商量,它没有商量。

南方周末:你是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疾病困扰中写作的,我看过你说“写作的宿命”,写作是你不能离弃的吗?

史铁生:先插一句:大家都是常人。常言道: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谁是神仙吗?没有的事。你刚才说写作的宿命,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注定了我要去靠写作为生,这可能也是一个方面。我说写作之所以宿命,是说我心里有很多疑问,它揪住我不放,我躲不开它。其实我觉得是在为自己写作,因为我内心有这么多的疑问,其他的也有,比如情感,我觉得更多的是疑问,我有这么多疑问,我要想它,这就是我的宿命。我不管写不写我都是在写作。不能说我动了纸、动了笔,就叫写作,是因为心里有了这么多疑问,一直在询问这些难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写作,这就成了我的宿命。有人说枯竭的问题,我说如果写作是由于疑问的话,怎么会枯竭呢?难道人生的疑问还会没有了吗?你自身的疑问难道还会没有了吗?除非你没有了疑问,那你就会枯竭,如果这疑问永远有,枯竭就不会来。因为在这个世界,在我们几十年的生命里,最不可能枯竭的就是疑难,而不是幸福。如果你老是写幸福,可能会枯竭。

南方周末:“丁一之旅”在表达什么?你能说出它的关键词吗?

史铁生:疑难。我觉得我是写人的疑难。“丁一之旅”包含不止一个方面的疑难。我写了爱情的疑难。你别把爱情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爱情是生活的全部。如果仅仅是结婚生孩子,那它只是爱情的一部分。人始于它终于它。爱情包含着一切,我就写这种爱情的疑难,它几乎在人生中处处弥漫着。

南方周末:现在作家在强调写作的立场,你的写作立场在哪里?

史铁生:我其实并不太喜欢“立场”这个词,可能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吧,它有一种被捆绑的感觉。我们就说作家站在哪儿吧,那我说我就站在人的疑难处,人的一切疑难都应被关注和思考,那可比“理论”和“主义”要复杂多了。比如说贫困与弱势群体等等吧,那当然必须给予更多关心,但那也只是人的全部疑难的一部分。

史铁生的日子

摸到史铁生手臂间隆起的动脉和静脉时,有一种震动的酥麻。

血液净化中心主任医生张凌把史铁生手臂间隆起的动脉和静脉形容为3条大蚯蚓。

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长达9年,1000多次的针刺,就使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

透析室内史铁生拥被而卧,他的面色沉暗,目光却发亮。身旁的透析机在工作,轻微的鸣响中来回清洗史铁生体内的血液。两根充满流动的血液的塑胶管连接着他的手臂和透析机,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史铁生把自己的身体比喻成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不小,料必机长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汨汨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史铁生说:“生病通常猝不及防,生病是被迫的抵抗。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其实端坐的日子是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个'更'字。”

医生张凌说:“史铁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也是一个智慧和心质优异的人。”

在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不光是医生护士们知道史铁生,很多病友也知道史铁生。医生护士们知道史铁生的名字,也看过他的书,女孩子们说起史铁生来一脸的自豪,笑称他为“透析模范”。就坚强和乐观而言,史铁生是病友的一个出色的榜样。“透析是救命的,不透不行。”史铁生说,“过去的尿毒症就是绝症,有了透析之后这种病才可以缓解。可以让我有一点精力做事情,没有这些,就完了。”

透析病人最大的苦恼就是渴,因为不能敞开喝水。每次去透析的时候史铁生要脱去3公斤水,透析完了会非常疲劳,因为在透走毒素的同时,体内的营养也被透走了。人在透析的时候会感觉饥饿,有时候会虚脱,抽筋。

他仍然在坚持写作,今年1月,32.5万字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了。

长篇随笔《病隙碎笔》中的一句话,可以让人窥见史铁生的精神动力何在,那本书是他在初患尿毒症后写的。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记录了自己在困厄之中精神的陷落和获救———那是不折不扣的自救:“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回家》阅读答案 篇二

1. (4分)狂风之夜跑步--天寒地冻赤脚--忙于工作--生死弥留渴望(大意吻合即可)(每个空格1分,超过六个字不给分。)

2. (3分)示例一:细节①狠狠心放了好几滴荤油 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家庭的贫困及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示例二:细节②娘猛地搂住海子,紧紧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去,外面很冷,爹站在院里一动不动。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贫穷人家生活的辛酸。表现了父母对海子疼惜和怜爱。(能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得1分;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答出细节描写的作用即可得2分。)

3. (2分)犹豫

4. (3分)这属于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描写,在文中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衬托出海子一心为公的好警察形象。(大意吻合即可)

5. (3分)答案略。(提示:答题时首先应该肯定“海子爱家”,然后可以从他读书时克服一切困难回家,生死弥留之际渴望回家等方面去阐释。对于“家”这一概念,学生答卷时应表现出一种“大家”意识,从而在海子的形象理解上、文章的主旨探究上有更高的认识。答出“爱家”1分;阐述理由如果未能从“大家”的角度出发回答,只可给1分,能够站到“一心为公”的“大家”的角度回答方能给2分。)

欢迎大家关注小编推荐的文章:

1、《半截蜡烛》阅读答案

2、《长在心上的眼睛》阅读答案

3、《水乡茶居》阅读答案

4、《我的油布伞》阅读答案

5、《鲁学士祝寿》阅读答案

6、《山高路远》阅读答案

7、《温暖人生》阅读答案

《回家》阅读及答案 篇三

《回家》阅读及答案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①。红磡(kàn)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⑥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⑧陪她在乡下②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①乡:指浙江淳安。②乡下:指台湾大武山一带。

(选自《目送》,有删减)

14.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请用自己的话予以概括。(2分)

15.文章第⑧到 段作者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16.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17.结合语境,写出对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1)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2)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第 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第 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第 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参考答案:

14.(2分)兄妹四人(兄妹们)送生病的母亲回大陆的故乡。(缺少大陆得1分)

15.(3分)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妈妈的病情,同时交代了我们带妈妈回大陆故乡的原因,照应上文三个兄弟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陪妈妈回家或在火车站妈妈步履细碎等内容。(手法1分,其他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16.(3分)用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1分,任意一个即可),表现了妈妈要回家的强烈愿望(1分)以及找不到家的惶恐(1分)。

17.(4分)(1)既指火车在奔驰,也指妈妈的记忆在迅速倒回到过去。(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2)妈妈从大陆到台湾直到现在的一段生活经历。(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3分)D

《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四

《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4分)

回家周海亮

一年里最冷的这几天,却有旅行团来到这里。旅行团辗转几千公里,只因为这里的雪景。

这里的雪景很有名。第一场雪落下来,不化;第二场雪再落下来,方圆百里,就成为童话里的国度。雪让一切变得纯净、柔软,太阳升起来时,或明晃晃让人睁不开眼,或五彩缤纷如同铺满小小的彩虹。可是不管如何,现在绝不是旅游的黄金时间,不

但旅游大巴还是被塞满。随着大巴的北行,游客们对于雪的热情,反而因为更加寒冷的天气,一点点升温。

“第一次到这里,我就觉得我不是旅游,而是回家。”一个中年男人正在高谈阔论,“我见过太多的雪,却没有任何地方的雪能与这里的雪相提并论。怎么说呢?别处的雪只是景致,这里的雪却有生命。当雪止,你甚至不忍踏上去,就怕惊扰到雪,惊扰到宁静。你只想留住这片雪,待春天时,看它慢慢融化……”

“雪化的时候,污水横流。”一位小伙子插嘴道,“到了晚上,污水又结成冰,农人们走在路上,要么陷进稀泥,要么滑倒……”

“我刚才不是说了吗,对我来说,这已经不是旅游,而是回家。”中年男人解释说,“回家的意思你懂吗?就是当把雪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你就会爱上它。我指的不单是洁白的纯净的雪,还有正在融化的黑色的残雪。我觉得我就应该属于这里,雪落时,看雪,感觉雪;雪化时,听雪,感觉雪。即使在春天,当雪让生活变得不便,甚至当雪变得丑陋,也没有关系。那也是雪,也是会让你爱到极致的雪。你会讨厌你越来越老的父母吗?事实恰恰是,他们越老,我们越爱他们,这是一样的道理……”

“可是这里夏天没有雪。”小伙子说,“不仅没有雪,还炎热无比。如果你夏天来到这里,就会感觉进入了一个难以忍受的巨大的蒸笼。更糟糕的是,这里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极低。还有,矿产稀缺,植被稀少,交通不便……”

“夏天时我也来过这里啊!”中年男人说,“正因为交通不便,少人侵扰,这里才成为难得的世外桃源。正因为土地贫瘠,植被稀少,这里才在我们的工业文明中侥幸存留。你想想,假如土地肥沃,人口稠密,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到处高楼大厦,厂房林立,人满为患。纵是再好的雪景,也不会有欣赏的心情,更别说到了这里就有回家的感觉了……”

大巴车进入景区,开得小心翼翼。中年男人将脸凑近车窗,不时发出一声惊呼或者感叹。中年男人生活在南方一个拥挤的城市,他也许真的爱上了这里,真的将这里当成了他梦想中的另一个家。这一次他带来了妻女,他们会在这里过完春节,然后返回自己的城市,继续他们的生活。可是中年男人自己也知道,不管如何喜爱这里,他都仍然是这里的过客。这一点,永远无法改变。

但是对小伙子来说,不一样。

大巴车停下来,游客们欢呼雀跃奔向雪野,只有小伙子背起双肩包走向另外的方向。

他需要翻越一座小山,回到他的村子。村子安静落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却仍然生活着他年迈的父母。他在繁华拥挤的城市里打拼,但每年过年,他都必须回来。

小伙子没有买到票,机票、火车票都没有买到。他本想骑摩托车回来,但是后来,他想到了旅行团。他对这里的雪景已经没有丝毫感觉,甚至,他憎恨这里的雪、这里的'山、这里的封闭与安静。但是他知道,不管如何,过年之前,他必须回家。

(选自《百花园》第2期)

15.根据中年男人的行为,概括相关文段,并概括人物性格特点。(3分)

段 落

情 节

中年男人性格特点

1-3段

辗转千里看雪景

(3) ;

第4段

(1) ;

5-8段

辩说为何爱雪景

第9段

(2) ;

16.“但旅游大巴还是被塞满。”这里的“塞”能改成“装”吗?为什么?(3分)

17.“雪”在文中反复出现,请从创作手法的角度说说这有什么好处?(3分)

18.阅读全文,多角度思考,小说为什么取名“回家”?(5分)

答案:

15.(3分)(1)高谈阔论赞雪景(1分);(2)凑近车窗叹雪景(1分);(3)喜爱雪景、渴望宁静、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忱坦率、真诚健谈等(意对即可,答到3点才可得1分)。

16.(3分)“塞”是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填入的意思(1分),这里夸张地突出了乘旅游大巴去看雪的人多(1分),表现了“这里”雪景的出名,突出了游客们对雪景的热情(1分),“装”则没有这个表达效果。

17.(3分)“雪”贯穿全文,充当线索作用(1分);采用了虚实相生(或象征)的写法(1分),既指“这里”的雪景,又代表着大自然,也代表着宁静安乐,世外桃源式的生活(1分);环境描写(1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1分),展现了自然、宁静、安乐的大自然的美,与后文“繁华拥挤”的都市生活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向往之情。(答对其中任意三处得满分)

18.(5分)(1)“回家”概括了春节小伙子跟随旅游团辗转千里回到村子与父母团聚的内容;(2)“回家”意味着中年男人暂别拥挤繁华的都市,到这里寻找宁静自然安乐的家的感觉;(3)“家”是根,回家意味着在外打拼的游子对根的寻觅,回归本源;(4)“家”是爱,是亲情、温馨、依靠、血脉,回家意味着爱与被爱,意味着情感的寄托和精神上的享受;(5)“回家”意味着对现代文明的不适、质疑和反思,对投入大自然母亲怀抱的渴求;(6)“回家”意味着告别功利与实用,用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与事物,让内心世界充盈起来。(答到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四点得5分)

《老家》史铁生阅读答案 篇五

《老家》史铁生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家》史铁生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家(节选)

史铁生

(1)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的家了。”

(2)母亲的家在Z州城外的张村。那村子真是大,汽车从村东到村西开了差不多一刻钟。拒马河从村边流过,我们挨近一座石桥停下。

(3)父亲说:就是这桥。我们走上桥,父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子。

(4)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尤其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那矮墙,父亲说原先没有,原先可不是这样,原先是一道青砖的围墙,原先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母亲经常就坐在那槐树下读书……

(5)叔叔说:“就是这间屋。你爸就是从这儿把你妈娶走的。”

(6)“真的?”

(7)“问他呀。”

(8)父亲避开我的目光,不说话,满脸通红,转身走开。我不敢再说什么。我知道那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不能忘记的痛苦。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妹妹曾跟随父亲一起去给母亲扫墓,但是母亲的墓已经不见,那时父亲就是这样的表情,满脸通红,一言不发,东一头西一头地疾走,满山遍野地找寻着一棵红枫树,母亲就葬在那棵树旁。……

(9)我看着母亲出嫁前住的那间小屋,不由得有一个问题:那时候我在哪儿?那时候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之后她的儿子才会来看望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当年出嫁的情景?站在我 46 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一阵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可是,19岁的母亲听见了什么?19岁的新娘有着怎样的梦想?19岁的少女走出这个院子的时候历史与她何干?她提着婚礼服的裙裾,走出屋门,有没有再看看这个院落?她小心或者急切地走出这间小屋,走过这条甬道,转过这个墙角,迈过这道门槛,然后伫足,抬眼望去,她看见了什么?啊,拒马河!拒马河上绿柳如烟,雾霭飘荡,未来就藏在那一片浩渺的苍茫之中……我循着母亲出嫁的路,走出院子,走向河岸,拒马河悲喜不惊,必像四十多年前一样,翻动着浪花,平稳浩荡奔其前程……

(10)我坐在河边,想着母亲曾经就在这儿玩耍,就在这儿长大,也许她就攀过那棵树,也许她就戏过那片水,也许她就躺在这片草丛中想象未来,然后,她离开了这儿,走进了那个喧嚣的北京城,走进了一团说不清的历史。我转动轮椅,在河边慢慢走,想着:从那个坐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到她的儿子终于来看望这座残破的宅院,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呀。我望着这条两端不见头的河,想:那顶花轿顺着这河岸走,锣鼓声渐渐远了,唢呐声或许伴母亲一路,那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她是怎样的心情?

(11)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亲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锁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还有,随后的若干年中,她对她的爱情是否满意?我所能做的惟一见证是:母亲对父亲的缺乏浪漫常常哭笑不得,甚至叹气连声,但这个男人的诚实、厚道,让她信赖终生。

(12)母亲去世时,我坐在轮椅里连一条谋生的路也还没找到,妹妹才十三岁,父亲一个人担起了这个家。二十年,这二十年母亲在天国一定什么都看见了。二十年后一切都好了,那个冬天,一夜之间,父亲就离开了我们。他仿佛终于完成了母亲的托付,终于熬过了他不能不熬的痛苦、操劳和孤独,然后急着去找母亲了——既然她在这尘世间连坟墓都没有留下。

(13)老家,Z 州,张村,拒马河……这一片传说或这一片梦境,常让我想: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当然,我只能是我,但却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所有的人都是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一条线索,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绵绵不断的唢呐,难免会引出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到达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

阅读题目如下:

11、 第(4)段“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尤其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这句话描写了母亲老家的院墙,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12、 文中第(9)段说那唢呐声,“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哀婉和苍凉”的内涵的理解。(6分)

13、第(9)段画线句子写到拒马河,从内容表达和结构看有什么作用?请简析。(4分)

14、选文主要叙写了作者回到母亲老家的见闻和感想,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附:参考答案

11.(4分)①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母亲老家院墙的破败景象,为下文作者的感慨作了铺垫;

②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院墙以人之感情,表达了对母亲逝去的伤感和怀念。

③衬托手法,衬托了母亲出嫁后坎坷与苦难的生活以及死后连坟墓都寻找不到的寂寞悲凉。(每点2分。回答“远近结合”、“衬托渲染” 等并作分析的也可适当给分)

12.(6分)“哀婉与苍凉”是对母亲坎坷与苦难的一生的总的概括:

①母亲天生多情多梦,而父亲却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

②儿子年纪轻轻就致残,让母亲过分操劳和痛苦,并及早离开人世;

③如今,母亲在尘世间连坟墓都没有留下;

④母亲曾经住过的老家也已失去原貌,破败不堪。(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13.(4分)(1)内容上:拒马河代表了母亲的老家,见证了母亲的成长经历;拒马河上的雾霭苍茫暗示了母亲出嫁后的生活是她始料不及的,说明人生的变幻无常;河水奔流既暗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喻示了人生历程无法逆转;拒马河平缓不变,同人世变迁无常形成对比:这样写,更有利于突出主题。(2分。写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2)结构上:既与上下文其它几处河水的描写相照应,形成全文线索;又引出下文作者的联想与感悟。(2分)

14.(6分)深刻意蕴:①写母亲与父亲的命运:表明人生的梦想与现实总有不相合的时候;但每个人都要能够承受苦难,肩负责任。

②写母亲老家的种种事物:表明自然永恒,人事变迁偶然中有必然。

③写作者回到老家:表明人要时时回归心灵和精神的原点,要找寻纯粹情感的寄托地。

④作者的感想:表明每个人生命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要珍惜偶然,接受必然,拼出自己的命运。(3分。写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其它表述只要切合文本、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情感取向:①对母亲一生悲苦命运的感叹和同情。

②对母亲和父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他们一生操劳坚忍的赞美与感激。

③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命运无常的坦然。(3分)

坐车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六

坐车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国早春,繁花似锦。他的心却一片荒凉。

他坐在飞奔的列车上从南方一路向北。他要看看,春风能否追上他并把他染绿。

他一个人占了七个座位,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个红布包裹。在拥挤的车厢里,这七个空座位,显得十分扎眼。

有人要来坐空座,他就说,有人。并出示车票。车票上印有座号。

列车一路向北,车上的人越来越多。有个人就把他占座的包裹挪开,坐了过去。

他急眼了,撵那个人走。

那个人说,我先坐坐,你的朋友回来我立刻就让地方,还不行?

他说,不行!你赶紧点起来,不然我不客气!

那个中年男子,体格很壮。说,怎么着?你碰我一根汗毛试试!

砰!一记老拳直袭面门……

两名乘警过来后,要把他们俩都带走。他不去。他说他要看包。

胖乘警问,是重要的东西吗?

他点头。

是啥?胖乘警又问。

他不说。胖乘警起了疑心,说是要开包检查,看看是不是危险品。

他又急眼了,说,你个驴养的,不要动我的包裹!

瘦乘警大喝,对胖乘警说,开包!

开包的结果令大家十分吃惊。七个红布包裹里分别包着一个骨灰盒!

事情的大概情况是这样:他和七名同乡到南方一个小型私人矿山打� 来时他们没钱,连买张座票的。钱都没有,一路站到了南方。他们说,等打工赚钱了,一定得买张座票,坐着回家。那天 他要把他们的骨灰带回家。

大家一片唏嘘……

乘警放开了抓着他的手,捂住了自己的脸……

1、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设置了哪些“悬念”?

2、为什么“他”要买七张车票占七个座位?

3、对选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愉快的心情。

B、小说叙事简洁明了,在简短的篇幅内也有情节的曲折起伏。

C、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它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

D、小说中设置了两个抢座位的人,意图是使故事情节有波澜。

4、最打动你的是“他”性格的哪一个侧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繁花似锦的早�

3、A

4、朴实善良。为了让那些死去的老乡完成回家坐车的愿望,他一人占了七个座位,还与乘客和警察发生冲突,不让别人动“老乡”的座位,由此看见“他”的朴实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