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阙 文天祥》阅读答案(共10篇)

【简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赴阙 文天祥》阅读答案(共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在此,感谢网友“oipintu”投稿本文!

《赴阙 文天祥》阅读答案

篇1:《赴阙 文天祥》阅读答案

《赴阙 文天祥》阅读答案

赴 阙①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②,悠悠欢瓦全③。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①赴阕: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化用典故。(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2.(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篇2:文天祥《赴阙》阅读答案

文天祥《赴阙》阅读答案

赴 阙①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②,悠悠欢瓦全③。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①赴阕: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阅读问题: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化用典故。(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2.(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篇3:文天祥《赴阙》阅读答案及赏析

文天祥《赴阙》阅读答案及赏析

赴阙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①赴阕:宋恭帝德v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化用典故。(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2.(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注释

赴阙:到皇宫去

鞯:指马鞍的垫子

填海:借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

苦胆:借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

役役:奔波劳碌的样子

金注:金注碗。1275年

瓦全:比喻不顾名节,苟且偷生

定千年:决定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计

背景

1276年初,临安形势危急。文天祥去皇宫陈述救国大计。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写成的。

赏析 这首诗短小精炼又内容丰富,沉郁而又激昂,生动的表现了文天祥在国难当头时赴阙的复杂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了他卫国救国的决心、苦心和忠心。

本文标签:文天祥,赴阙

篇4:赴阙,赴阙文天祥,赴阙的意思,赴阙赏析

赴阙,赴阙文天祥,赴阙的意思,赴阙赏析 -诗词大全

赴阙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篇5:席慕容《绿水·天祥》阅读答案

绿水·天祥

席慕容

①学生跑过来对我轻声要求:

“老师,我们想走路回去。”

②我第一个直觉的反应是要说不可以。也许是城市里养成的习惯,总觉得走夜路是一件危险的事。更何况我们这群人已经在山里上上下下奔跑了一整天了,眼前又有现成的车子在等着,为什么还要和自己过不去,非要让可怜的双脚再走上好几里路呢?

③可是,在车灯的光晕之下,群山环伺,周遭的夜色似乎有种奇特的魅力,我有点明白学生的意思了,心里一动,我说:

“好哇!我跟你们一起走。”

④蒋勋2老师也欣然前来参加,七八个人聚合在一起,向车中的伙伴们挥手示意了之后,就开始静静地从太鲁阁公园的绿水站走回天祥。

⑤山中的夜,不知道该怎样来分辨出早晚,只好从移动的月光来推测出大概的时辰。

⑥月已到中天,风很清凉,白云在暗黑的远山上堆砌出像古典素描里一样多层次的柔和光影,近处是千尺峭壁,立雾溪3在脚下深不可测的石滩上潺潺流过。

⑦走着走着,好像刚才的困倦疲累都已经离开了,在四月的夜晚里,在东台湾的山中,我们好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

⑧好奇怪的感觉!在这样一个云淡风轻的夜晚,在这样一座郁郁苍苍的峡谷中,我们好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眼睛和耳朵都有了与平日完全不同的用途,感觉与心思也因此而完全不一样了。

⑨然后我才想起来,这条路我是认得的。

⑩我忽然想起来,这条路就是我那年走的同一条路。

11在我年轻的时候,在我比身旁的学生都还要年轻的时候,也是和同学一起来旅行写生,也是住在天祥,也是在傍晚时分来到绿水,然后再在月亮底下从绿水慢慢走回去。

12当然,那时候的绿水只是一个小小的招呼站,那时候的天祥青年活动中心只是一幢简陋的房舍,那时候山中所有的建筑都还是极度地平和与谦卑,东西横贯公路才刚刚通车,山中人烟稀少,而那一个晚上,山路上的云影和月光就和今夜的一模一样。

13还有那种奇怪的感觉,那种久违了的却又极为亲切的感觉,好像是只有在山水里才能够寻到的激动与平安,只有在大自然里才能够真正享有的欢喜与自由,都在此刻交错重叠着出现了。

14我很想说话,哪怕是词不达意的句子也可以,我只是想把心里的感觉说出来,但是,刚好在这个时候,我们走进了一处暗黑的隧道。

15因为黑暗,所以隧道显得特别地长,因为害怕,所以我们自然紧靠在一起。我把手插进身旁女孩子的臂弯里,在薄薄一层的毛线衣底下,她的臂膀瘦削却又坚实。极目望去,前面黑得不能再黑,什么都看不见,而因为看不见,就觉得听觉与触觉都敏锐得膨胀了起来,那颗心也仿佛从身体里腾空而起,在暗黑的隧道中四处游离,脚是往前踏着的,却没有丝毫意义。

16身旁的女孩子安安静静地走着,直到远处终于透出一点光亮就快乐地叫了起来。在黑暗里原来好像长得再怎样走也走不完的路,因为远处洞口那线月光,距离就变得非常明确了。其实,我们在那一刻仍然是走在黑暗里,周遭的一切仍然和刚才一样神秘,路仍然和刚才一样长,就只因为有了极远处那片光亮的美景,每个人的行动都有了方向,脚步都变得比较稳定,而所有游离的心都因此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17蒋老师在我们身后唱起歌来,那声音在山壁间起了隐约的回响,学生也跟着轻轻唱和。月光越来越亮,终于走出了隧道,水声与风声同时抢着出现,我转头看他们,年轻的脸庞上有种神情在月光下似曾相识。

18我把原来要说的话收了起来。我想,也许一切的话语在这一刻里都显得多余,就让他们这样走下去吧。

19就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走下去吧,这样的一个夜晚大概是不会有人忘记了。而在许多许多年之后,当他们之中,有些人再带着年轻的学生,再来走上这一条路的时候,这一个夜晚里所有的记忆都将会和整条路上的'云影月光风声水语再次交错重叠在一起。

20在那个时候,他们要说的话,应该就是我在此刻原来想要说出来的那同样的一句吧。

(选自席慕容散文集《透明的忧伤》,文字略有删节

席慕容:祖籍内蒙古。台湾著名画家、诗人。

2 蒋勋:祖籍福建。台湾著名美学家、作家、画家。

3 立雾溪:位于台湾花莲县的知名河川,因切割出落差达1千多公尺的太鲁阁峡谷而闻名。

18.结合全文,将文章的思路补充完整。(每项不超过10个字,4分)

⑴答应学生步归要求。 ⑵

⑶ ⑷收回原来想说的话。

19.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结尾段里“那同样的一句”到底指什么。(2分)

答:

20.本文记叙的这段经历,活动参与者蒋勋先生曾用“因为美,我们便可以继续前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0字左右,6分)

答:

篇6:席慕容《绿水·天祥》阅读答案

18.答案示例:⑵因月夜步归回忆当年。⑶走出暗黑隧道。

评分:4分。每空2分,内容和字数各1分。

19.答案要点:人只有:①在山水自然里才能寻到激动、平安,②才能真正享有欢喜与自由。

评分:2分。每个要点1分。

20.答案示例:蒋勋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美不仅在现实的旅途,而且在人生以及一切困难前的巨大作用。因为美的景色,我们忘记了夜路的危险,忘记了奔跑一天的困倦与疲累,能欢喜地步回驻地;因为前方美的光亮,给了我们前行的勇气与信心,让我们明确了距离和方向,让我们不再害怕、恐惧,直至走出黑暗的隧道。

评分:6分。理解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其中,结合文章内容1分,准确分析2分),字数与文字表达各1分。

篇7:《赴阙》阅读答案

赴 阙①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②,悠悠欢瓦全③。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①赴阕:宋恭帝德v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8.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篇8:《赴阙》阅读答案

8.化用典故。(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9.(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篇9:《赴阙》阅读答案及赏析

《赴阙》阅读答案及赏析

赴阙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①赴阕: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化用典故。(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2.(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注释

赴阙:到皇宫去

鞯:指马鞍的垫子

填海:借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

苦胆:借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

役役:奔波劳碌的样子

金注:金注碗。1275年

瓦全:比喻不顾名节,苟且偷生

定千年:决定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计

背景

1276年初,临安形势危急。文天祥去皇宫陈述救国大计。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写成的。

赏析

这首诗短小精炼又内容丰富,沉郁而又激昂,生动的表现了文天祥在国难当头时赴阙的复杂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了他卫国救国的决心、苦心和忠心。

篇10:《天祥至潮阳》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有关《天祥至潮阳》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注】①弘范:即张弘范,是当时进攻广东潮阳地区的元军统帅。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不能捍父母 捍:保卫

B. 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与:给

C. 天祥泫然出涕 涕:眼泪

D. 其衣带中有赞曰 赞:颂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作《师说》以贻之

B. 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 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 俄而表(指刘表)卒

D. 置吾十人于何地 得复见将军于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弘范让文天祥叩拜,天祥拒而不拜,他又让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张弘范还要强迫他,文天祥就写诗以表心态,民族气节不辱。

B. 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他最终也不会屈服,便与宰相商议释放他;有人把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之事说出来了,结果天祥没被释放。

C. 文天祥在押期间,决心以死明志,但忽必烈不忍心,表现了他对文天祥的气节和才华的敬佩。

D. 文天祥临终前曾说:读圣贤书,应做到取义成仁,才无愧于圣贤的教诲。他终于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精神。

参考答案:

8.D(赞为一种文体。)

9.B (①疑问副词:怎么。②兼词:于之,在这件事情上。A项均作连词,可译为来;C项均为副词,可译为不久;D项均作介词,可译为在。)

10.A(应为张弘范的左右命天祥叩拜)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到了燕京,客馆的人招待供奉得十分丰盛,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张弘范迅急把他押送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当时元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王积翁说:南宋的其他官员没有一个比得上文天祥的。元世祖于是派王积翁传达自己的旨意,文天祥说:国家已经灭亡,我甘愿以死报国。假如因为元朝皇帝的宽容,使我能够以道士的身份重归故乡,往后以方外之人做皇帝的顾问,那也可以。假如立即就委任官职,不仅与亡国的士大夫们不能容,把自己平生的志向和事业全都抛弃,那么重用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用呢?王积翁想联合前南宋的'官员谢昌元等十人请求元世祖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做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出去后,必定会重新号令江南,这样会把我们十人置于怎样的境地!这件事于是作罢。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同宰相商讨释放他,有人把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的事情说了出来,(元世祖)终究没有释放他。

至元十九年,有个福建的和尚说土星冲犯帝座,怀疑有变故。不久,中山有个狂人自称宋朝皇帝,拥有一千名兵士,想营救文天祥。京城也发现了匿名书信,声称将在某一天焚烧城墙上的草苇,率领两翼卫兵作乱,丞相可以不必担心了。当时盗贼刚刚刺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元世祖于是命令除去城墙上的草苇,将瀛国公(指南宋恭帝)和南宋宗室迁移到开平府。元世祖怀疑匿名信上所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进言的官员们极力主张成全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世祖也就同意文天祥的请求。不久又下诏书制止,但文天祥已经被处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现。我读圣贤之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什么吗?从今往后,差不多可以无愧于圣贤的教诲了。

★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

★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 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阅读答案附注释

★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

★ 《功到自然成》阅读答案

★ 送花阅读答案

★ 《左传》阅读答案

★ 有些人阅读答案

★ 穿井得人阅读答案

★ 惊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