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伴我成长论文1000字|政治课伴我成长作文2篇

【资料阅读】

  政治课伴我成长作文(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政治课伴我成长作文。读书做学问应该广取博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从初一开始,《政治》这门课程就到来了我们的身边。学习《政治》课,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为人须当守诚信。战国时的思想家墨翟曾经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战国时的哲学家、教育家韩非说过:"内外相应,言行相称。"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也说过:"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战国的哲学家庄周也曾有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隋朝时,隋炀帝违背了雁门之围许下的诺言,死在了骄果骑首领宇文化及的手下。而骄果骑原本是隋炀帝最忠诚的部队,但是因为隋炀帝的多次不守信才导致了自己最忠诚的部队背叛。

  我们必须要遵守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孟子在《孟子?离娄上》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生活中若没有规则和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我们的生活的会怎样?社会又怎样?国与国又怎样?肯定会乱套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同时期,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但都得按规矩办事,规矩就是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准则,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人人必须遵守,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只有形成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加快百姓富裕的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国之主,须当体恤百姓。《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个的观点。《贞观政要?论政体》有言:"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正是因为唐太宗体恤人民,所以才有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而隋朝呢?据文献载: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征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之水达于黄河;又自板诸(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历荥泽入汴水;复自开封之东引汴入泗,达于淮水。同年发淮南民十余万整修邗沟(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扬州)至扬子入江。大业四年(608年)正月,征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虽然这是隋炀帝对关陇贵族的一个打压,但也同样是不体恤百姓的表现,成为了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仁政治国、体恤百姓,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对待任何事情。日本实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创始人稻盛和夫有言:"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纵观古今,乐观的心态是非常的重要的。三国时魏国良将张辽曾大破孙权亲自指挥的10万大军,差点把孙权给活捉。而当时合肥城所有的魏国将士都认为自己必输,只有张辽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才最终取得了逍遥津的大胜。

  科技是发展的无限动力,是生产的第一要素。自从秦朝开始,匈奴便开始入侵华夏,秦国名将蒙恬北击匈奴,虽然取得不少的成就,但也一直无法将匈奴给降服,西汉初年也是一直没有办法。后来,汉武帝等人发明了斩马刀和环首刀,再加上霍去病、卫青等人的英明指挥,终于将匈奴打败。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对科技的重视更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政治课伴随着我的成长,让我明白了很多。

  政治课伴我成长作文(二)

  记得在我接触思想政治课以前,我是一个不知政治为何物,不懂关心身边人和事的女孩。但当我接触思想政治以后,一切正在慢慢改变。

  第一次接触思想政治课,应该是在小学的时候吧,不知道那时的思想政治课和现在学的是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依稀记得,从那时起,我便慢慢地开始关注我身边的事,有了探究这个世界的渴求。

  到了初中,思想政治课对我的影响就更大了。记得初中有一课,就是教我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让我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除此之外,在学习这一课之后,我更是明白生命需要关爱,在珍惜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应该珍爱他人及其他生物的生命,因为他们的生命和我的生命同等珍贵。

  每天,我们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人之间,与人交往、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是生活的必修课。赢得他人肯定和赞扬,就要学会自尊自重、知耻而不虚荣,学会把握适度的原则,尊重他人,有一颗宽容的心。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生活在这个社会,就必须对这个社会的规则有所了解。而在思想政治课上,我了解了法律的基本知识,如法律的作用和分类;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刑法及其种类等等。而这些知识丰富的我对社会规则的认识,使我明辨是非,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随着对思想政治课的深入学习,我更是认清基本国情,了解基本国策,认识发展战略,

  思想政治课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我那"什么事情不是对就是错"的思想,使我学会了凡事两面看,有些事情是有利也有弊的。比如不久前广州市长万庆良在市委全会分组讨论中,提出用"新广州人"代称"外来人员".经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顿时引起各方争议。对此,我不赞同,也不反对。但我认为,"新广州人"的问题并不是单纯"话事权"的问题,而是许多要素综合的结果,以下是我对"新广州人"的看法。

  第一:"新广州人"是让城市建设者融入广州的开始。所谓融入广州,是使他们对广州,这个他们努力建设的城市有归属感。但这一种归属感其实并不是要改变广州的面貌,让老广们称呼的"外来人员"把城市弄得乌烟瘴气,而是使这些"外来人员"能在广州,感受的平等和温暖,享受着与老广们一样的关怀。我们常说 ,外来工们,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广州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但为什么一说到"新广州人",我们便对他们有了排斥呢?那些高呼反对的人,当初你是否又说过这样的话呢?

  第二:"新广州人"对城市治安也是有利的。或许老广们认为,"外来人员"的素质低下,使治安问题难以根治。但事实上,"偷、骗、拐、抢"这些治安问题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社会压力等因素造成的,你能说这些作案犯科的都是"外来人员"吗?我想也并不是的。对应上文所说的归属感,如果"外来人员"对这个城市有归属感,那么他们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也会减少吧。若非情非得已、为求生存,有谁会去犯罪,是自己丧失自由呢?做到使"外来人员"有归属感,对治理广州的治安问题也是有所帮助的。

  第三:"新广州人"与"老广州人"的问题要兼顾。有的人说,万市长还未治理好"老广们"的诸多烦恼——"下雨水浸街"、"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受教育的问题"、"房价水涨船高的问题"等等的问题,便去作"外来人员"的工作,给老广们感觉有些喧宾夺主。但其实,管理一个城市中出现的问题是不能逐项完成的,是需要"多管齐下"的。试想一下,若是政府只关注"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受教育的问题",那么"下雨水浸街"的问题什么时候解决呢?

  第四:称"新广州人"只是开始,要想有成就不能急功近利。称"新广州人"是表明政府开始注重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为"新"与"老"实现平等的标志。其初衷是想为在广州生活的人们更好的、更快乐的生活。

  第五:"新广州人"这样的称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治理的方式和使老广们真正接受这713万"新广州人",使这个社会安定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学习思想政治课,使我能明辨是非,分清对错,不任由其他不同立场的言论影响自己对事情的态度。正是因为学习了思想政治课,才让我改变了许多,思想教育课是伴我成长,见证了我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