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共56集 免费|平凡的世界和老农民

【资料阅读】

  《平凡的世界》是《老农民》的姐妹篇,同样写农民解放后的生活,基本内容与《老农民》一样,但内容更丰富,真实的反映了陕北地区老解放区解放后贫苦的生活,我们一起了解吧。

  继《老农民》之后《平凡的世界》再风靡

  《老农民》上演后,反应极大,它真实的反映了农民解放后贫穷的原因,文革前几十年官方把农民的贫穷归结为“天灾与人口太多”,让人接受这是任何国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信息被封闭被“舆论导向主旋律”的时代,正如“牛大胆”所说,一年忙里忙外,年底分配的血汗钱就是一盒火柴,连民国时期都不如,不要说白馒头,就是粗粮也没有,解放后一直到文革,农民连水饺都吃不起,没有粮食吃的农民家里都挂着毛像,口里念念不忘这种生活是毛给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什么叫暗讽刺?

  文革后经过经改,农民虽然不富,但吃穿不愁了,却冒出极左分子反对经改,反对个人承包土地,认为这是背离了毛思想,是资本主义复辟,这帮人就是今天的毛左。

  《平凡的世界》是《老农民》的姐妹篇,同样写农民解放后的生活,基本内容与《老农民》一样,但内容更丰富,真实的反映了陕北地区老解放区解放后贫苦的生活,没有最穷只有更穷,当农民“少安”打工用自己钱买几个白馍(馒头),他父亲心痛的说,买个尝尝味就行了。当老父亲吃着白馍,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因为解放后陕北农村很穷,不要说白馍,就是野菜黑面粑粑也是很少的,吃白馍就是奢侈,能吃上白馍简直就是天堂的生活。

  还有村支书和那个村支委“二爸”一家,为权利表现的淋漓尽致,当干部的目的就是脱产不干活,工分比别人高,享受农村小特权,以至于“少安”找“干部”知道在地里找不到他们,知道他们正在“拉话”呢。

  最有意思的是当包产到户,自家种自家的粮食,最反对的恰恰是村支部这帮人,因为从此他们要自己种地了,结果他们不适应这种“资本主义复辟”,地都荒了,种不下去,在农民的帮助种下去了,由于不愿下地干活收不上来,等到农民来帮忙收地,村支委“二爸”两口子还想着偷懒,嚷着要到支部开会,自己的地还嚷着要到队里开会,实际上这与城里职工积极“入党提干”一样,只有提干才能脱离工人阶层,都想高人一等,谁都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幸福,这是解放后新生的文化。

  从《老农民》到《平凡的世界》

  几个月前,就听说过有《老农民》这么一部电视剧,可是,一直没找着机会静下心来观赏。

  寒假前夕,去街道文化馆的图书室借少儿读物。看到路遥80年代写就的《平凡的世界》一书。这书,几年前我曾粗粗浏览一过,感觉很好。今天看到了,便又随带借了回来。

  说是给孩子借读物,但实际上在图书馆里,也经常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东,于是,往往也顺道借下。然而借来的东东,大部分没时间看,到了该还掉时就还掉。所以这所谓的‘借书’,也只不过是,‘不借白不借,借了也白借’,这么样的一种意思,而已。

  今晚睡得早,半夜醒来,睡不着了。顺手拿过床边这本《平凡的世界》,随意翻看起来。可这一翻,就放不下了。

  看着看着我就想,孙儿小学快毕业了,这本书,他应该是看得懂的。虽然我们生活在大上海,而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几十年前的陕北农村,可人生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这部书刻画的人物,描绘的环境,它所反映的生活哲理,让孩子了解一下,也应该有好处。

  正好,孩子他们的班主任也要求学生在寒假中多读一些课外书,读后要写读后感。于是我想,就让孩子读读这部书,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春节前某天,老朋友们聚会,一位朋友说到电视剧《老农民》,备加赞赏。我说,我早就听说过这部电视剧了,网上还有文章说它‘好评如潮’呢,只是没有留心它在哪个频道播放,也就没有看成。朋友指点,不妨使用一下IPTV的点播功能。朋友这话提醒了我,用点播是很可能可以看到的,而以前,我则很少用点播。另外一方面,这几天里,我正沉浸在《平凡的世界》之中。眼下,一部是小说,一部是电视剧,两者都是农村题材的作品,要是同时观看,说不定情节人物就会混淆纠缠。于是,《老农民》就被我搁下了。

  一口气读完《平凡的世界》,接下又督促孩子读,孩子读毕再指导他写‘读后感’。待到《平凡》告一段落,孩子也开学了,我静下心来观看《老农民》了。

  平均每天看三、四集,看了十来天。开始,感觉很好,后来,就差了点。主要觉着中间部分有些拖沓;个别情节设计,也不是很合理;还有,剧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马仁礼,怎么着也觉得有点儿像,一个小丑似的。许多人夸赞这部片子,可能主要还是在于它的思想内容。人们认可其内容,肯定它的主题思想,而倘若从艺术上言,本片倒不能算是十分完美的。这几天,该电视剧我也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因为是点播,所以每次开机荧屏上都会出现许多剧的片名,供人们挑选。前几天,忽然看到《平凡的世界》也赫然列在其中了。

  “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吗?怎么,它也改编成电视剧了?”我猜想着。由于刚刚读完这部小说,对于此时此刻出现到这儿的同名片名,自然,就很感兴趣了。

  晚饭后正在给孩子检查作业,忽然,老父亲的房间中传来电视剧的声音。

  “爸也在看《老农民》?”妻子问。

  “不会吧。这种老土的片子,爸是不会爱看的。”我回答。

  我深谙老父亲的兴趣作派。父亲,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人。不过父亲的中国作派,实际上,只不过是上海作派。父亲一辈子在上海工作,从没有在外地生活过,当然出差和旅游是有的。他不像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四个面向’,在基层跌打滚爬过。所以,父亲并没有真正接触过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在某些方面,他老人家反而有些洋派。虽然,不见得真正适应外国的生活,可日常,又时不时地会吐出一、二句洋文。前几天电视台播放美国经典老电影《乱世佳人》,父亲要我操作IPTV为他播放,随口就飘来一句‘gone with the wind’ 。以前小品演员赵本山红火的时候,父亲就一点都不喜欢看赵本山的表演。觉得太土了,太低俗了。可要是,按我刚才所说的父亲完全不爱看‘土’的东东,这话,也有点属过头话了。

  第二天饭间,妻子问父亲:“爸,昨晚上你也看《老农民》了?”

  “没有啊。”

  “我怎么好象听到你也在看《老农民》?”

  “没有,我看的是《平凡的世界》。”

  “哦,《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真的拍成电视剧了。”我感触道。

  “你看过《平凡的世界》?”父亲问我。

  “我看的是小说。这是陕西作家路遥的作品,寒假里我还让孩子读了,并且要他写出读后感。”

  “这里面,都说了些什么内容?”

  “你看看这两篇的读后感吧。”

  我找出孩子的作文本,上面有他写的三篇读后感,二篇是关于《平凡的世界》的,另一篇是冰心《寄小读者》的。前两篇文章,老师都打上了95分。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太好,作文,倒还过得去。

  父亲绕有兴趣地看了孩子的的作文本,说:“这文章是你修改的吧?”

  “是我替他改的,不过,改得不多。”

  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学作文,每篇作文我都给他修改,大段大段地改,改得面目全非,不是他自己的文章了。不过现在,改动得已不算太多了。

  看了孩子的作文,父亲似有触动,兴趣,便进一步地增加了。此后,每晚上都锁定了这部电视剧,锁定这个频道。

  随着该剧的播出,网络上不说,纸媒上,也出现了许许多多关于这剧这书的评论文章,有的,还是大块的,占据了整幅版面。有意思的是,前几天的“2会”上,习书记来到上海代表团,他在和曹可凡聊天时,聊到了《平凡的世界》。大大回忆,他和路遥很熟,两人还睡过同一个窑洞呢。他又不无感叹地说,你们大上海,也会有兴趣拍摄陕北农村的电视剧啊。

  是的,上海也有兴趣拍摄西北农村的电视剧,上海也有许许多多我们这样的人们,愿意观看愿意欣赏这类题材的作品。至于原因吗——则前面已经说过了——‘生活的哲理是相通的’啊。

  可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过《平凡的世界》这部剧哩,看来,又得该使用IPTV的点播功能了。小说,委实写得很好,电视剧呢,是不是也拍得很好看?我期待着。

  于是,我的退休生活,确实是很忙碌、很丰富。套用大洋彼岸小妹的一句话:“大陆的电视剧真好看。”复再套用朋友的一句慨叹:“现在,好看的东西实在太多,时间,真的是不够用啊。”